新课程背景下人地关系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指向 论文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人地关系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指向 论文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人地关系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指向 论文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人地关系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指向 论文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人地关系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指向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人地关系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指向摘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人地关系规律主要是针对地理教学在宏观架构人地关系内容时应该明确的基本原理,是对人地关系原理正确性、全面性、客观性上的要求。对人地关系规律的理论学习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同时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新教材中的体现和对教学的指向。关键词:人地关系,人地关系规律,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教学指向引言:地理思想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念,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正如唯物主义哲学家皮萨列夫所说:“思想上的错误会引起语言上的错误,言论上的错误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所以领悟地理思想有助于形成对地理教学的规律认识,正确理解地理教学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基本理念,将“人地协调观”纳入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人地关系思想在地理新课程中具有核心地位,本文主要谈谈从人地关系规律中体会地理核心素养以及对高中地理教学指向。一.人地关系的内涵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著名地理学家胡兆量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即是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一个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人地关系中的“人”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人地关系中的“地”包括自然环境的全部,即自然地理环境[1]。吴传钧认为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人地关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变化的,其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他指出:人地关系,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应随时代而变化,需要以辩证的观念加以动态分析。人地关系中的”地”是指地理环境整体,是由人文和自然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影响、交织、结合而成的集合。人地关系中的“人”的鲜明特性是其社会性,因为人不但具有认识、改变、控制自身的能力,还具备认识、利用、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2]。基于地理学者对人地关系的界定,结合中学地理新课程目标,我们可以概括出人地关系是指人的生存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二.人地关系规律的内容人地关系规律是指人与地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地理学家看待人地关系规律,往往是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关系协调”三个方面中的“五个要点”着眼的。这五个要点是:1.从整体上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非决定性条件。从局部上说,在个别具体场合,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2.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减弱,间接影响加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趋向复杂化。3.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不能改造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4.技术是人地关系的媒介。一方面,技术水平提高后,人类更加深入地利用自然,更加自觉地运用规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技术的运用不当也在诸多方面带来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导致人地关系的阶段性变化。5.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观念,即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确定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必须同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大体相吻合;利用地理环境既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又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3]。三.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规律主要是针对地理教学在宏观架构人地关系内容时应该明确的基本原理,是对人地关系原理正确性、全面性、客观性上的要求。下面从人地关系规律的三个方面,并结合2019人教版相关内容来介绍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指向。1.阐明“地对人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应当注意选择和利用典型素材,重点讲清在一般场合下,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之一,缺少必要的自然环境,不可能从事某些经济活动。同时对要点1“整体而言,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外部条件,非决定性条件”加以说明。以《2019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中的自学窗“御咸蓄淡,变海湾为水库”为例,从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性质这一角度出发,首先呈现了新加坡是一个岛屿国家,虽然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但由于地域狭小,地势低平,无法在陆地上找到蓄水量较大的蓄水区。给学生传递了新加坡淡水资源极度匮乏,对该国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给学生呈现了经过约20年的论证、规划、建设,2008年新加坡建成滨海堤坝,将滨海湾与外海隔开,形成滨海水库。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围绕在“一般场合下,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而非决定性条件”这一视角下进行的,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淡水资源是影响一些岛屿国家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但并未成为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其中技术的进步可以御咸蓄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样也就阐明了“整体而言,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外部条件,非决定性条件”。2.阐明“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关系要点3中要求辩证阐释“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却不可以改造自然规律”和“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必然接受惩罚”的道理。一方面这说明人类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可以积极改造利用地理环境。例如,我国的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都是人类通过工程技术更加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这是人类积极改造利用自然的最好案例。另一方面说明当人类活动一旦违背自然规律,必然接受失败的苦果。例如,内蒙古某地50年来年年种树,树木年年死去,目前整个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主要因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没有草本层的有效覆盖,植树只会造成更严重的干旱。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就十分形象地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树比喻成“抽水机”。教学中也要关注人对地的两种影响方式,一是“人类占有自然环境要素的空间”,二是“影响和干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例如,随着人类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不断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导致原始森林的消失,土地的破坏,人类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张必然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带来威胁,这属于前者影响方式。而人类对矿产能源等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同时向地理环境排放有害气体、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增加地理环境的负荷,影响生态平衡,这属于后者影响方式。3.阐明“人地协调发展”从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视角来看,依据要点4“技术是人地关系的媒介。一方面,技术水平提高后,人类更加深入地利用自然,更加自觉地运用规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技术的运用不当也在诸多方面带来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导致人地关系的阶段性变化。”这说明科学技术时调节人地关系的重要杠杆,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能够缓解人地矛盾,比如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大大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物质和能量的索取,必然对人地关系协调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如果科学技术运用不当,会对地理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对人地关系的调节起到负面影响,比如,随着钻探技术的发展,如果过度开采地下水,将带来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观念”?依据要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的观念。这点有助于我们在《2019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中,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基本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是确定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必须同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大体相吻合的观念。这点有助于我们在《2019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教学中,更好的理解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第三是利用地理环境既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又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这点有助于我们在《2019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教学中,对焦作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面临的煤炭资源的枯竭以及多年开采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何转型使该区域生态和经济都能够可持续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凸显,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环等问题日益加剧。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永恒不变,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要求,“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教学的最有价值的体现,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作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