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第九次月考试题

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等相关信息

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科幻新浪潮的“革命性”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中国科幻在这一时期归于沉寂,但其他领域的革新发展,包括未来学研究、控制论与信息学、量子物理学、混沌理论等等,为科学与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促成了各种思想与创作实验,挑战了单一型的意识形态话语,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多元并包的思想体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刘慈欣和韩松开始了他们辉煌的写作生涯。在刘慈欣的《中国2185》和韩松的《宇宙墓碑》等早期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对于理想主义退潮的反思。无独有偶,刘慈欣和韩松的出现,恰逢中国幻迷团体和网络社群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为晚清之后新一轮动真格的科幻新浪潮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显现出某些与一百年前的晚清相似的地方,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科技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未来的期望也总是笼罩于某种焦虑之中。确切地说,互联网为新作者提供了自由发表作品的平台,给诸多幻想文学留出巨大发展空间,而中国的文学场域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科幻“新浪潮”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条件。通常来说,科幻文学属于“类型文学”的范畴,但中国科幻新浪潮却挑战了“通俗”和“严肃”的边界,它动摇了文学领域既定的秩序结构,通过颇具冒险性的思想和文体实验,推动了文学范式的转变,赋予文学想象力以新的意义,丰富了科幻在政治、伦理以及认识论方面的内涵。可以说,中国科幻新浪潮自其诞生,便一直处于同其他类型文学甚至主流文学的较量之中,尤其是以模仿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建构起一种新的文学模式——我将其称为“不可见的诗学”。我认为,中国科幻新浪潮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它能够照亮“不可见”之物,这也是新浪潮诗学变奏中的关键因素。很多作品的叙事重心,都是对于“不可见”的再现:刘慈欣在《三体》三部曲中在人类文明和宇宙整体的层面上塑造了“黑暗森林”法则,书写了高维宇宙和未知的物理规律,表现了人们对于宇宙的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崇高感;韩松在《医院》三部曲中书写着幽暗生态中的后人文主义生命主体,从“幽暗意识”和“非思”的角度出发,展现出人类如何与藏于幕后的非实体智能算法网络相对抗。对于当代中国科幻,看到不可见之物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这会唤起一种“看的恐惧”,而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种恐惧,我们便能够直面由于未知和不可预测性产生的神秘感,得到终极启示。“看的恐惧”这一概念概括了我多年研究的核心,也是中国科幻新浪潮作品的总体特征。当然,想要看到不可见之物,就需要有勇气承担起寻求真相的艰巨任务,而这些真相很有可能背离我们习以为常的惯例与常识,与“平滑”的表面现实相抵触。通过对现实的超越,中国科幻新浪潮不仅解构了政治、艺术和科技所预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且还重新定义了何谓“现实”本身。所以,科幻小说的情节设计与叙事伦理息息相关,它试着打破传统的可知现实,果敢地进入一个不可见的幽暗世界,探索这里普遍存在的“褶曲”,以此“生成”新的主体性。科幻小说有意识地打破现实主义模仿论的辖域,在有关“现实”的平滑乐章中奏响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对于新浪潮作家来说,小说中的再现过程不受现象世界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约束,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方式,来与现实主义模仿论论争现实的本质和真相。(摘自宋明炜《中国科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材料二:人性的复杂、丰富,尤其是人文主义兴起以来,被照亮的那些人性褶皱,褶皱内部隐藏的欲望法则与机制,对此的观照与摹写一向被视作科幻文学的软肋。正因为这一软肋,科幻文学才在精细的划分原则下,被归入类型文学,长期被当成文学大家庭的次一阶存在。时至今日,在对人性洞察的深广度上,科幻文学仍旧无法与传统文学相抗衡,但作为一种惯于以人类整体为实际或象征性观察对象的书写方式,科幻文学已然发展出独特的路径,经由此,我们能获得此前从未有过的观察人性的角度,或者那些因为传统文学过于细碎的沉浸,而逐渐被忘却的人性图景宏大的一面。在科幻文学之前,人性很难离开“人”的范畴,无论是观察的主体,还是对象。此前的文学也进入“非人”之中,譬如动物乃至植物,譬如神仙精怪或者被信奉为唯一的造物主,但这些都是对人的拟想,无论离人远近,较之于人或高或低,在人性的角度上,他们是和人站在一边的,他们或许让人畏惧,但却不让人陌生,或感到不安,进而对“何为人”产生强烈的怀疑。科幻小说第一次让人类直接面对与其相似并极有可能取而代之的人类造物,在这种逼迫性情境中,审视自身情感与理性受到的冲击,进而打开一片此前未被照亮的人性领域。刘慈欣《三体》里,无论是面对是否让少数人逃出地球还是面壁者以毁坏地球为武器,人性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减少个人化后取最大公约数的共性,这里面当然有着让胃口精细的读者不适的粗暴感,但揆诸今时今日正在世界各地发生的由新闻标题浓缩的事件,又不得不让人叹服,《三体》对人类整体的洞烛幽微。这一点在执剑人罗辑的遭遇上尤为明显,从被唾弃至被膜拜再至被视作恶魔,刘慈欣给予了罗辑足够的超出人类限度的寿命,让他承担了人性观察皿的任务,将人类整体上的脆弱、善变、卸责等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罗辑卸下执剑人的身份,地球不出所料被三体人攻陷时,人类面对罗辑,表现出一种克制的冷淡,这是刘慈欣同时对罗辑与人类的体谅,也是一位科幻作家对人性的包容。(摘编自李宏伟《科幻,作为镜像》)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思想体系多元,中国科幻创作走入沉寂,为“新浪潮”革命蓄积力量。

B.刘慈欣和韩松早期作品中表现的对理性主义退潮的反思,是中国科幻创作的新实验,他们促进了科幻创作的复苏。

C.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对未来期望的焦虑,互联网的兴起,为科幻创作提供了思想和技术的支撑。

D.中国科幻新浪潮对“通俗”与“严肃”边界的挑战,改变了“类型文学”的地位,动摇了文学既定的秩序。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科幻新浪潮的“新”,一方面表现为内容上超越现实,对不可见世界的表现;一方面还表现在形式上的打破通俗与严肃文学边界的文体实验。

B.中国科幻新浪潮创作再现“不可见”,通过未知和不可预测性使人们产生神秘感,给人终极启示,这使得其在世界科幻创作中独一无二。

C.能够看到“不可见”之物,需要科幻创作以人类整体为实际或象征性观察对象,勇于承担起寻求真相的艰巨任务,这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

D.中国科幻新浪潮作家不是对现象世界和传统社会结构进行“模仿”,而是突破现实约束,进入“不可见的幽暗世界”,但依旧探索现实的本质和真相。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立足于中国科幻创作的“新潮”性,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容。

B.材料二立足于科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分析科幻文学对人类世界的关照角度。

C.材料一用《三体》阐明中国科幻新浪潮内容特点,材料二用其阐明科幻文学主题特点。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科幻文学的“幻”与“实”,前者重心在“实”,后者重心在“幻”。

4.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对“科幻文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文学在中国掀起过两轮浪潮,第一轮始于晚清,第二轮始于20世纪90年代。

B.一般来说,科幻文学的地位不仅难以与主流文学比肩,甚至不及其他的类型文学。

C.科幻文学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将“非人”的人类造物作为观察人性的主体和对象。

D.科幻文学“看的恐惧”不是单纯的让人畏惧,而是在营造洞察人性的逼迫性情境。

5.材料一中“‘不可见’之物”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看水

汪曾祺下班了。小吕把擦得干干净净的铁铣搁到“小仓库”里,组长大老张走过来,跟他说:“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小吕是个小工,往小里说还是个孩子,一定不去,谁也不能说什么,过去也没有派过他干过这种活。但是小吕觉得不能这样。自己是果园的人,若是遇到紧张关头,自己总是逍遥自在,在一边做个没事人,心里也觉说不过去。而且,看水,这也挺新鲜,挺有意思!小吕就说:“好吧!”小吕把搁进去的铁铣又拿出来,大老张又嘱咐了他几句话,他扛上铁铣就走了。大老张告诉他,他给他在渠沿里面横插两根树枝,当作志子。小吕走近去,没怎么费事,就找到了。一看见了这两根树枝,小吕心里一喜,好像找到了一件失去的心爱的东西似的。小吕又到大闸上试了一下。小吕暗暗地鼓了鼓劲,拿起抓钩(他还没有使唤过这种工具),走下闸下的石梁。第一回立足在横跨在大渠上的窄窄的石梁子上,①满眼是汤汤、浩浩荡荡的大水,充耳是轰鸣的水声,小吕心里不免有点怯,有些晃荡,手上深切地感觉到水的雄浑、强大的力量,—水扑击着套在抓钩上的闸板,好像有人使劲踢它似的。但是小吕屏住了气,站稳了脚,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闸板上酒杯大的铁环和两个窄窄的闸槽上,还是相当顺利地做成了他要做的事。行!他觉得自己能够胜任。水势即使猛涨起来,情况紧急,他大概还能应付。他觉得轻松了一点。刚才那一阵压着他的胃的严重的感觉开始廓散。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走着走着,又有点紧张起来。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黑黑的。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蝼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小吕觉得这不祥得很,越看越担心,越想越害怕,觉得险象丛生,到处都有倒塌的可能!他不知道怎么办,就选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看看它有什么变化没有。看了半天,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样。他又换了几处,还是拿不准。这时恰好有一个晚归的工人老李远远地走过来,——小吕听得出他咳嗽的声音,他问:“小吕?你在干啥呢?——看水?”小吕连忙拉住他:“老李!这要紧不要紧?”老李看了看:“害!没关系!这水流了几天了,渠沉住气了,不碍事!你不要老是这样跑来跑去,一黑夜哩,老这么跑,不把你累死啦!找个地方坐下歇歇!隔一阵起来看看就行了!哎!”小吕就像他正在看着的《水浒传》上的英雄一样,在心里暗道了一声“惭愧”;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小吕这一阵不知从哪里学了这么一句佛号,一来就是“阿弥陀佛!”小吕并没有坐下歇歇,他还是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②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上,走在斑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半夜里,大概十二点来钟,出了一点事。小石桥上面一截渠,从庄稼地里穿过,渠身高,地势低,春汇地的时候挖断过,填起来的地方土浮,叫水涮开了一个洞。小吕巡看到这里,用手电一照,已经涮得很深了,钻了水!小吕的心扑通一声往下一掉。怎么办?这时候哪里都没法去找人……小吕留心看过大工们怎么堵洞,想了一想,就依法干起来。先用稻草填进去,(他早就背来好些稻草预备着了,背得太多了!)用铁铣立着,塞紧;然后从渠底敛起湿泥来,一铣一铣扔上去,——小吕深深感觉自己的胳臂太细,气力太小,一铣只能敛起那么一点泥,心里直着急。但是,还好,洞总算渐渐小了,终于填满了。他又仿照大工的样子,使铁铣拍实,抹平,好了!小吕这才觉得自己一身都是汗,两条腿甚至有点发颤了。水是不往外钻了,看起来也满像那么一回事,——然而,这牢靠么?小吕守着它半天,一会儿拿手电照照,一会儿又拿手电照照。好像是没有问题,得!小吕准备转到别处再看看。可是刚一转身,他就觉得新填的泥土像抹房的稀泥一样,哗啦一下在他的身后瘫溃了,口子重新涮开,扩大,不可收拾!赶紧又回来。拿手电一照:——没有!还是挺好的!他走开了。过了一会,又来看看,——没问题。又过了一会,又来看看,——挺好!小吕的心踏实下来。不但这个口子挺完好;而且,他相信,再有别处钻开,他也一样能够招呼,——虽然干起来不如大工那样从容利索。小吕有了信心,在黑暗中很有意味地点了点头,对自己颇为满意。③四周围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风吹着庄稼的宽大的叶片,沙拉,沙拉。露水下来了,到处都是一片滋润的、浓郁的青草气味,庄稼的气味,夜气真凉爽。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水……”过了一会,不知为什么,又在心里想道:“真好!”而且说出声来了。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老张在为小吕分派看水任务之前,就在渠沿里面插了两根树枝当志子,体现了他处事的细心和对后生的关心。

B.工人老李对小吕说话时先后发出“啥”“哎”的感叹,流露出他对小吕的轻视和对他能否完成看水任务的担忧。

C.小吕是果园的小工,却在看古典名著《水浒传》,折射出年轻一代劳动者积极向上、追求精神充实的时代风貌。

D.小吕独自堵上水渠的口子,离不开他的勇气与担当,更有赖于他平时“偷师学艺”的慧心和“有备无患”的细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因为是全知视角,所以更好地揭示了故事的原委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在刻画人物时作了大量的直接心理描写,除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外,还有人物生理反应、幻觉等。

C.小说选择普通的农村劳动生活作为叙写内容,却能尺水兴波,将看水过程描写得跌宕起伏,情节性强。

D.大老张和老李这两个人物的出场,不仅符合表现主人公心理成长的需要,也减缓了小说的叙述节奏。

8.小说通过“看水”这一事件表现了主人公的成长,请简要概括“成长”的内涵。(5分)

9.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的环境描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经侯往适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坐有顷,太子不视也,又不问也。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子曰:“有。”经侯曰:“其宝何如?”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之宝也。”经侯曰:“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太子曰:“有。徒师沼治魏而市无豫贾,郄辛治阳而道不拾遗,芒卯在朝而四邻贤士无不相因而见。此三大夫乃魏国之大宝。”于是经侯默然不应,左解玉具,右解环佩,委之坐,然而起,默然不谢,趋而出,上车驱去。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为遗我贼。”于是经侯杜门不出,愧死。晋平公为驰逐之车,龙旌众色,挂之以犀象,错之以羽芝,车成题金千,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顾,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子者以天下,说诸侯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曰:“去车!”魏文侯御廪灾文侯素服辟正殿五日群臣皆素服而吊公子成父独不吊。文侯复殿,公子成父趋而入贺,曰:“甚大善矣,夫御廪之灾也。”文侯作色不悦,曰:“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公子成父曰:“臣闻之,天子藏于四海之内,诸侯藏于境内,大夫藏于其家,士庶人藏于箧椟。非其所藏者必有天灾,必有人患。今幸无人患,乃有天灾,不亦善乎!”文侯喟然叹曰:“善!”(节选自《说苑·反质》)10.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文侯御A廪灾B文侯素服C辟正殿D五日E群臣皆素服F而吊G公子成父H独不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往、至,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B.豫,通“预”,预先,事先,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意思相同。

C.贼,祸害,“遗我贼”即给我留下祸害,与“盗贼”“窃贼”中的“贼”意思不同。

D.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后来也可指恢复帝制,如“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太子故意偷换概念,将经侯所问的“宝”“器”理解为美德和人才,显示出对国家实力的不同理解和追求,让经侯无地自容,甚至因此羞愧而死。

B.晋平公打造了一辆超级赛车,装饰极尽奢华,号称耗费千金,此举招致田差批评,他认为人各有职分,国君应以治国为务,不能为其他事浪费精力。

C.藏宝库发生火灾,魏文侯穿上白衣并避离正殿以示自我贬责,群臣也穿着白衣前来慰问,可是公子成父却前来向他表示祝贺,这让魏文侯很不高兴。

D.三则故事都紧扣“反质”这个话题,意思是说,治国要回到本质,防止过分讲究排场,力戒奢侈淫靡,这与《谏太宗十思疏》“戒奢以俭”的主张一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

(2)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

14.田差劝谏晋平公和公子成父劝谏魏文侯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答陈正叔二首(其二)王安石

田宅荒凉去复来,诗书颜发两尘埃。

忘机自许鸥相狎,得祸谁期鹤见媒①。

此道未行身有待,古人不见首空回。

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注】①此处“媒”指鹤媒,捕鹤者用来诱捕野鹤的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去复来”三字有离家、归家反复多次的意思,暗示着诗人人生遭际的坎坷。

B.诗人高格如鹤,却不料遭人陷害,得祸被贬,这正是诗人此番满面尘埃归来的缘由。

C.颈联大意是说,自己所行之路是古人从未走过的路,期待着有志同道合者一路同行。

D.尾联中“水石”“韦编”照应首联的“田宅”“诗书”,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

16.有人说,王安石是真正做到了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事业的人。本诗是如何体现王安石“出世”“入世”观念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说:“,”,而屈原《离骚》兼具了二者的优点。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采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时人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闷。

(3)班级组织秋游活动,小明同学跟随大家伙儿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但见群山绵延,江流透迤,顿觉胸襟为之一开,不禁吟诵起古人写景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美人,九狮山亦然。在鸳鸯厅的前后梁架上,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意着鸳鸯之意。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A),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留园)、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退思。而联对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B),徘徊不已。镇江焦山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至于匾额,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C)而安排。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B.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C.藏书何止三万册,种树常教四十圃D.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21.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点的“担”和“挑”两个动词,可否相互替换?为什么?(5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于是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论语》有言:“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孟子》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为与不为之道也。”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深圳外国语学校2024年高三第9次月考试题语文参考答案1.C。A沉寂是上一阶段的结局,并非为新浪潮革命蓄积力量;B“促进了科幻创作的复苏”无依据;D改变了类型文学的地位不是因为对“通俗”与“严肃”边界的挑战。2.B。“在世界科幻创作中独一无二”说法错误,根据上文“中国科幻新浪潮自其诞生,便一直处于同其他类型文学甚至主流文学的较量之中”等信息可知,这里的“独一无二”是和其他类型文学甚至主流文学相比较,而非“在世界科幻创作中”。3.D。材料一“虚”“幻”没有偏重,材料二重心在“实”。4.C。材料说的是“超越”,不是“摆脱”;且人类造物是观察人性的参照物,不是主体和对象。5.①描写的对象:不是人类或者拟想的“非人”,而是人类造物。②表现的主题: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而是人类面临的挑战;③呈现的美感:在未知和不可预测性带来的恐惧中获得启示。(每点2分,共6分)6.B(是觉得小吕没必要如此紧张和折腾,对他有一点怜惜,没有轻视和对能否完成任务的担忧。)7.C(C.看水过程并不跌宕起伏,小说属于淡化情节的类型)8.①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的增强;②劳动技能和劳动经验的长进;③冷静心态的养成和应变能力的提升。9.①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可感的场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②分别渲染喧嚣、安静的气氛,衬托人物紧张忐忑和安详满足的心理;③通过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凸显小说的乡土气息和抒情性。10.BEG11.BD(B.文中的“豫”是预先,“逸豫可以亡身”的“豫”是欢乐的意思,二者不相同。一说“豫贾”中的“豫”意为“欺骗”,“贾”,同“价”,指虚定价格以欺骗顾客。D.文中指恢复原位,即回到正殿上朝议事。并非“失位”而复位)12.B(田差不是认为国君“不能为其他事浪费精力”,是认为国君不能沉溺于享乐,奢侈无度会导致国家败亡。)13.(1)我问的宝物,不是说的这个,而是问那些器物。(2)晋平公变了脸色非常生气,问田差:“你三次经过车前都不看一眼,是为什么?”14.①田差比较直接,用桀纣败亡的历史教训警告晋平公;②公子成父欲擒故纵,假意庆贺,以引起魏文侯警觉与反思。15.C(诗中“道”指的是儒家“修齐治平”政治理想,“行”指践行,实现;“有待”是道家哲学用语,相对于“无待”而言,指有所依凭,不能自由;“古人不见”即“前不见古人”,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未能追随古代先贤,殊为寂寞。)16.①出世:诗人自许鸥鸟相狎,因为已然忘却机心;心念田宅水石,渴望安静读书,又足见其隐逸情怀。②入世:诗人想效法古贤,推行大道,只因大道未行,才忍受当下的不自由,乃至遭陷得祸,体现出“修齐治平”的儒者风范。17.(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18.A.背道而驰(适得其反、南辕北辙)B.击节称叹(叹为观止、拍案叫绝、赞叹不已)C.因地制宜(每处1分,共3分)19.B。20.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4分)21.不可。①文中“担”是承担、担负的意思,与前文“罪过”相搭配;而“挑”字则不能直接与“罪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