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A卷
—.试题(共12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冷寡(jin)大四(bi)突兀(wu)讲信修睦(mu)
B..死(pidn)塘坳(ao)冰撤(zhe)教学相垮(zhang)
C.槽柄(li)布率(qin)*乱(sang)选贤与能(yu)
D.挂号(juan)赣鱼(tiao)伐薪(xln)两鬓苍苍(bi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江郊碾冰辙天之沧沧谋闭而不兴
B.尘埃讲信修睦盗窃乱贼倚仗自叹息
C.俄顷口称敕选贤与能外户而不闭
D.翩翩请循其本唇焦口噪漂转沉塘坳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盗窃乱贼而不作
B.选贤与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兑命》日“学学半”
D.系向牛头充炭直/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目也(味美)
B.不独于其子(子女)
C.故处广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
D.男有分,女有归(职分,职守)
5.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下面的句子文言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陋之有?
A.多歧路,今安在?B.何有于我哉?
C.何苦而不平?D.安能辨我是雄雌?
7.古诗文名句默写。
(1),只有香如故。
(2),禅房花木深。
(3)可怜身上衣正单,o
(4)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诗言志。柳宗元被贬永州,所见之景“凄神寒骨,",心情寂寞,意境凄清;苏轼被
贬黄州,依然孤高自诩,蔑视俗流,“,寂寞沙洲冷”;李白送别友人,大笔挥洒出分别
时的辽阔背景,",”两句写出了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
8.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5月9日,一段名为“福建硬核交通警示牌惹争议”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厦门市海翔大道上不
少另类警示语一一“还横穿马路!被撞就死翘翘”“你丑你横穿!”“你横穿马路家人医院等你”等引人注
目。
这些警示语被当地人称作“最直白交通警示”。有人为之点赞,有人提出质疑。对此你怎么看?请写
下你的观点及理由。(100字左右)
9.古诗词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
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
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句中“飞”“渡”“洒”“挂置”“飘转”,几个动词,
写暴风对茅屋的。
(2)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
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0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
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
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土,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②不如丘之好学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等也_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
③基此之谓乎
④今人可不融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日:教学相长也。
②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4)【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和什么有关?有什么不同?
11.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
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
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
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
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
是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
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
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
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
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
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B.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C.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
D.处理好阅读中的“如”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2)根据本文的内容,谈谈阅读中“入”与“出”的辩证关系。
(3)本文第④段划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最恰当?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
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是作者的心灵契合。”
(5)联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12.我们仰慕古圣先贤,追寻他们的济世情怀;我们崇拜英雄伟人,追寻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感恩父母
师友,追寻他们的感人一幕……生活中,这些人的优秀品质影响并帮助着我们。请你讲述这样的故事,
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请以“追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文体不限。(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
的信息)
题目:追寻。
第六单元A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123456
答案BCABBD
—.试题(共12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冷寡(jin)大侬(bi)突兀(wu)讲信修监(mu)
B..死(pian)塘坳(ao)冰撤(zhe)教学相卡:(zhang)
C.槽柄(li)布冬(qin)弯乱(sang)选贤与能(yu)
D.挂胃(juan)鲸鱼(tiao)伐薪(xln)两鬓苍苍(bing)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
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有误,“矜寡”中的“矜”应读作“gudn”。
B.正确。
C.有误,“选贤与能”中的“与”应读作“讪”.
D.有误,“两鬓苍苍”中的“鬓”应读作“bin”。
故选:B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项是()
A.江郊碾冰辙天之沧沧谋闭而不兴
B.尘埃讲信修睦盗窃乱贼倚仗自叹息
C.俄顷口称敕选贤与能外户而不闭
D.翩翩请循其本唇焦口噪漂转沉塘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
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
别与书写。
【解答】A.有误,“碾冰辙”的“碾”应写作“辗”,“天之沧沧”的“沧”应写作“苍”;
B.有误,“倚仗自叹息”的“仗”应写作“杖”;
C.正确;
D.有误,“唇焦口噪”的“噪”应写作“燥”,“漂转沉塘坳”的“漂”应写作“飘、
故选:Co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盗窃乱贼而不作
B.选贤与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兑命》日“学学半”
D.系向牛头充炭直/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
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解答】A.“冥”同“溟”,海。
B.“与”同“举”,推举;“食”同“饲”,喂。
C.“见”同“现。表现;第一个“学”同“教”,教导。
D.“直”同“值。价钱;“矜”同“鳏”,老而无妻。
故选:Ao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号也(味美)
B.不独了其子(子女)
C.故处广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
D.男有分,女有归(职分,职守)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加点的“子”在这里是“以……为子”的意思。
故选:Bo
5.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朗读停顿。划分朗读节奏,可结合句意及相关标志词语进行分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正确停顿应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故选:Bo
6.下面的句子文言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陋之有?
A.多歧路,今安在?B.何有于我哉?
C.何苦而不平?D.安能辨我是雄雌?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解答此题,要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特点。
【解答】例句中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ABC三项都是这种情况,“安能辨我是雄雌”虽然有疑问词,
但不是宾语前置。
故选:D。
7.古诗文名句默写。
(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诗言志。柳宗元被贬永州,所见之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情寂寞,意境凄清;苏轼被
贬黄州,依然孤高自诩,蔑视俗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李白送别友人,大笔挥洒出
分别时的辽阔背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写出了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
【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1)零落成泥碾作尘(重点字:碾)
(2)曲径通幽处(重点字:幽)
(3)心忧炭贱愿天寒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悄怆幽邃拣尽寒枝不肯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重点字:邃)
8.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5月9日,一段名为“福建硬核交通警示牌惹争议”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厦门市海翔大道上不
少另类警示语一一“还横穿马路!被撞就死翘翘”“你丑你横穿!”“你横穿马路家人医院等你”等引人注
目。
这些警示语被当地人称作“最直白交通警示”。有人为之点赞,有人提出质疑。对此你怎么看?请写
下你的观点及理由。(100字左右)
【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针对材料内容中的另类警示语一一“还横穿马路!被撞就死翘翘”“你
丑你横穿!”“你横穿马路家人医院等你”,有人为之点赞,有人提出质疑,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看法。
我们可以从标语的通俗易懂、直白、犀利等角度来点赞,也可以从标语的雷人、粗俗、晦气、不文明等
角度来提出质疑。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应该为之点赞。首先,这样的警示标语直白、犀利,突出了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严重后果,
更能起到警示作用;其次,该警示标语旨在减少不文明交通行为,虽“犀利”但出于善意,人们能够予
以理解。
示例二:我认为这样做不妥。有些司机看到“被撞就死翘翘”“你横穿马路家人医院等你”等特殊字眼
会觉得晦气,影响心情,不利于开车安全;粗俗、雷人的警示标语有悖于文明出行的初衷,甚至会“毒
化”社会风气。
9.古诗词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
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
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句中“飞”“渡”“洒”“挂置”“飘转”,几个动词,
写暴风对茅屋的肆虐。
(2)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
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忧国忧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表现手法和体会
情感。
(1)本题考查理解表达方式及作用。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结合具体内容来分
析其作用即可。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
会背景,完成即可。
【解答】(1)句子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结合划线句子的内容可以看出,运用的表达
方式是描写;“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
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
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胃”、“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
写出了暴风对茅屋的肆虐。
(2)结合杜甫的个人遭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为时”和“为事”即可,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答案:(1)描写;肆虐。(2)民生疾苦;忧国忧民。
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
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
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
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
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
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
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
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
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土,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②不如丘之好学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善也好处
②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③基此之谓乎大概
④今人可不勉乎勤勉,努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日:教学相长也。
②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4)【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和什么有关?有什么不同?
【答案】(1)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②不如/丘之好学也。
(2)①好处;②勉励;③大概;④勤勉,努力。
(3)①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②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
⑷【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学习有关。【甲】侧重论述“教”与“学”的关系,【乙】文侧
重论述交流对学习的重要性。
【分析】【甲】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
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
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
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
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
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
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
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
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
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
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①句意为: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故断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②句意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故断为:不如/丘之好学也。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
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善:好处。
②句意: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强:勉励。
③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大概。
④句意: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勉:勤勉,努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h调、
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
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故,所以。长,促进。句意: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②重点词:独,独自一人。而,表转折关系。句意: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
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
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从【乙】文中“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若既不出户,又不读
书,则是面墙之土,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可知,【乙】文侧重论述交流对学习的重要
性。所以,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学习有关。
答案:
(1)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②不如/丘之好学也。
(2)①好处;②勉励;③大概;④勤勉,努力。
(3)①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②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
(4)【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学习有关。【甲】侧重论述“教”与“学”的关系,【乙】文侧
重论述交流对学习的重要性。
11.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
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
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
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
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
昆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
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
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
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
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
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Q
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B.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C.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
D.处理好阅读中的“如”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2)根据本文的内容,谈谈阅读中“入”与“出”的辩证关系。
(3)本文第④段划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最恰当?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
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是作者的心灵契合。”
(5)联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文结构清晰,第①段直入主题,指出读书要取得效果,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
键所在;第②〜⑤段,具体分析什么是“入”和“出”,以及怎样才能“知入”和“知出”;第⑥段,总
结全文,再次强调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解答】(1)本题考查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在文中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
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也有的需要自己来概括。
本文的标题给出了论证的话题,文章主要围绕着阅读的“入”与“出”来展开论述,作者在开篇第一段
就用设问句摆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读书取得效果,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故选
D»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即可从文中找出答案。作者
在分别分析什么是“入”和“出”,以及怎样才能“知入”和“知出”后,在文章的第⑥段指出了二者
之间的关系,即: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出”则是“入”的目的。
(3)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
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划线句子主要写了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是举例论证,目的在于以苏轼的例子论证“在熟读
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句子位置的判定。议论文阅读中确定句子的位置,要根据句子的意思与文段之间的关系
来判断。
叶圣陶的话,主要表现读者可以通过文字去了解作者的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结合文章中表述的
内容来看,阐述的是阅读中的“入”,和第②段的内容一致,放入此段起到道理论据的作用。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答题时要联系实际,围绕阅读要熟读、精思、
质疑、用得透脱等相关内容展开,并得出启示即可。如我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会感受到主
人公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坚持写作的钢铁般的意志,就会激励自己克服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答案:
(1)D
(2)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出”则是“入”的目的。
(3)采用了举例论证。作用: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
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了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阅读中的'入',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
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以达到心灵的契合”这一观点,和第②段的内容一致。
(5)答题要点:首先要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理户口借用所需材料清单3篇
- 2024年新疆新能集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真题
- 重庆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4年台州市玉环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选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2024年齐齐哈尔富裕县龙安桥镇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考试真题
- 果品、蔬菜销售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卫生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4年贵州贵州金沙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市政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考核试卷
- 中乐器制作与生产自动化考核试卷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 期中测试卷
- (二模)湛江市2025年普通高考测试(二)政治试卷(含答案)
- 给梦一个奔跑的方向-“距离梦想大学有多远”-高中热点大观园
- 防空掩体知识培训课件
-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1 小壁虎借尾巴24-部编版(15张PPT)
- 患者随访率低原因分析以及对策
- 计量认证实验室程序文件(全套)
- DGC型瓦斯含量直接测定装置使用说明书
- 普通座式焊接变位机工装设计全套图纸
- 银证合作产品营销手册
- 控制体重对降低巨大儿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