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菏泽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菏泽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菏泽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菏泽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菏泽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菏泽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2025.04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一般文学理论教材谈到典型形象时,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但是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巴尔扎克说:“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另外一种关于典型共性的观点认为,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那么,共性到底是指能写出类的特征性,还是指能揭示出类的本质,写出社会规律、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传统的阐述都没有对这两个侧面做进一步的论述,没有涉及这两者之间更内在的联系。笔者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比如,《鲁滨孙漂流记》就是借一个鲁滨孙写出了十足地道的英国人的特征:他们下起决心来猛烈又倔强,不怕劳苦,天生爱工作等等。所以我们说鲁滨孙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同时通过鲁滨孙的个性也写出了英国人的共性。换言之,鲁滨孙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英国人身上的许多共同的特征。别林斯基形象地说这样的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虽然生动具体,但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是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在我们身边随时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即深刻性。只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才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这个层面是典型形象更本质的内涵。巴尔扎克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具体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写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写出了金钱对人的罪恶统治,甚至写出了比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更深刻的内涵。鲁迅的《狂人日记》如果不是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在本质上都是“吃人”的制度这样深刻的主题,那么,他笔下的狂人无论怎样生动、具体,也只是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而已。正因为这个疯子揭示了社会的本质,所以他成了一个能洞察中国上下几千年社会病态、具有坚决反帝反封建精神的独特人物形象。而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共性应有的深度,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综上所述,典型形象的共性一方面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人物;一方面指具有深刻性,表现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人物,两个层面有机融合与互渗。典型人物不仅要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向度。人物形象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才能撼动读者的灵魂。(摘编自陈莉《对典型形象的再认识》)材料二:典型形象,一般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景物等。典型形象的核心是典型人物。能否创造出真正的典型人物,成为作品艺术成就高低的主要标志。典型人物是指那些既有鲜明、独特、丰富的个性,又能反映某些生活本质规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共性。凡是典型人物,总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揭示出某些带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共性。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着封建社会贵族公子的许多陋习,如养尊处优、生活奢靡、不务正事、爱与女孩子厮混等,这就是所谓典型人物的共性;同时,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具有朦胧的民主意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厌弃功名利禄的叛逆性。这就使他从贵族纨绔子弟中脱颖而出,人物个性突出,闪耀着封建叛逆者的光彩。贾宝玉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是这部作品的灵魂,通过他,这部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是决定人物深刻的思想价值的前提,而个性是典型人物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形象。典型人物的个性应当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作家、艺术家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从而表现出同类性格人物中的细微差别。人们常常把几个个性相似的典型人物放在一起比较,识别其个性。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与探春的性格比较相近,都属于泼辣干练的人物类型,但王熙凤阴险狠毒、口蜜腹剑,具有一定的虚伪性,而探春就显得比较单纯,因此可以从两人的差别中显示出她们独特的个性。评判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一个决定性的标准是看其描述的人物个性是否独特和丰富。我们只有用比较的方法阅读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才能深刻而完整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逐步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摘编自孔德馨《浅析文艺作品中的典型艺术形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般的文学理论教材多认为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历史本质、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B.熟悉的陌生人之所以陌生,在于其人其事没发生在身边,但与身边的人和事相似。C.材料一中的“精神向度”,指人物形象表现社会本质规律,有别于日常生活特征。D.泼辣干练是王熙凤和探春的共性,是否比较单纯则体现了她们独特个性上的差别。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共性,巴尔扎克的观点侧重于人,马克思的观点侧重于社会、国家,但两者的立足点很难分高下。B.从《狂人日记》的典型人物塑造中可以看出,用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对表现典型人物共性极为重要。C.典型人物是判断作品艺术成就的主要标志,一部文学作品没有创造出真正的典型人物,其艺术成就就不会高。D.如果贾宝玉没有封建贵公子的诸多陋习,仅有厌弃功名利禄等叛逆性,就很难称得上是一位典型人物。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艾青的保姆大堰河勤劳善良、疼爱子女、命运悲苦,她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大地上众多类似境况的普通农妇。B.刘兰芝有中国古代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忠贞,同时她又自尊自强,有反抗意识、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独特的精神人格。C.孙犁小说《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既有传统妇女勤劳、朴实的特点,又识大体、顾大局,是特殊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新形象。D.《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是落后于时代、深受封建思想束缚的旧式妇女,她的转变过程,揭示了农村妇女解放的复杂性和艰辛性。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结构。(4分)5.《边城》中的翠翠是一位典型人物,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请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屈原传(节选)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咴咴嘶鸣,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耍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

“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

“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婆低声催促道:

“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床前。其时小嬃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

“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马不饮不食、舔舐主人手背、两眼挂着浑浊泪水等举动,都表现出了它对主人的深情。B.屈原唤女儿起床之前的心理活动表明他虽抱着必死的决心,心底却仍怀有对亲情的留恋。C.屈原腰挂长剑之举与《离骚》“长余佩之陆离”在意象含义与精神表达方面均高度一致。D.面对老渔父的问询和恐慌,屈原沉默和逃离的表现生动地刻画出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力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时间顺序清晰,从夜晚到黎明再到白天,逐步推进故事情节,展现了屈原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过程。B.对小婴睡态的描写体现了她的天真无邪和对生活的期待,与屈原即将面临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色彩。C.文中通过大量对话描写,如屈原与渔翁、老渔父的对话等,对屈原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刻画,也揭示了其投江的社会原因。D.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对闪电、炸雷、风雨、陨星等自然现象进行了描写,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8.石锁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谈谈本文作为一篇历史小说,其“真实”与“虚构”的具体表现及两者之间的关系。(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三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亠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

“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老。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三国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隆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材料二: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王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节选自苏轼《乐毅论》)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于是燕惠王固A已疑B乐毅C得齐D反间E乃使骑劫F代将G而召乐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属,归属,与《屈原列传》中“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属”意思相同。B.捐,文中为“放弃”之意,与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意思相同。C.亡,灭亡,使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的“斗”用法相同。D.以,介词,凭借,与《过秦论》中“以弱天下之民”中的“以”意思不同。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统一指挥着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B.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C.苏轼认为乐毅无法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由于他命运的不幸,并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D.苏轼认为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几年攻不下两座城,是因为他想用仁义使齐国百姓顺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4分)(2)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4分)14.两则材料都是关于“乐毅伐齐”的内容,在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登赏心亭①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泪已流。【注】①赏心亭:故址在建康(南京)西秦淮河边。②瓜步:瓜步山,与南京隔江相望。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高二语文试题(B)第6页(共8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出了诗人在蜀地度过了一段不平常的岁月,离开时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B.诗歌第三句用一个“稳”宇,写出诗人携带家属安然渡过险峻的黄牛峡的情形。C.第四句“半醉”既写出诗人乘酒兴去白鹭洲寻访美景,也暗含借酒消愁的无奈。D.颈联写诗人在赏心亭看到的景象,通过阴雨、落叶等意象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16.本诗尾联蕴含了诗人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过秦论》中,写陈涉举兵起义后,天下人积极响应,从各方纷纷追随的句子是“

,

”。(2)小刚的朋友沉迷于游戏而无法自拔,小刚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两句来劝诫他。(3)

“美人”意象在古诗文中不断出现,常常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如我们学过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早年的认知里,既然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也是合情合理的。更何况,在这众多节日之中,二月二这种农历每个月重叠数字的重要日子,即将春回大地、(

A

)之时,用“龙抬头”来象征美好的寓意,真是再合适不过了。①后来的一番查证,②我颇为感慨:③中国古人“跟着节气过日子”的背后,④有着深刻的科学和逻辑内涵,⑤又兼具极高的审美和艺术。我国古代将天球赤道和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宿,按方位可分为东、南、西、北四宫,也称“四象”,分别是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每宫包含七个星宿,东方苍龙包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角宿如龙头,亢宿似脖颈,氐宿如胸膛,房宿若龙腹,心宿如龙身,尾宿和箕宿共同构成龙尾。在冬季,苍龙七宿都(

B

)在北方地平线下。仲春,代表龙角的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故称“龙抬头”。此时,恰是一年之中气温升高速度最快的一段时间,降水也逐渐增多:不管是(

C

)的南方,还是“春雨贵如油”的北方,都要陆续开始春耕春播,非常(

D

)

“龙抬头”这一传统理念。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生机勃发隐匿烟雨朦胧契合B.生机勃勃隐没烟雨朦胧投合C.生机勃勃隐匿烟雨蒙蒙投合D.生机勃发隐没烟雨蒙蒙契合19.文中画波浪线处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横线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太平年月,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从十三陵的樱桃下市到枣子稍微挂了红色,这是一段果子的历史———看吧,青杏子连核儿还没长硬,便用拳头大的小蒲篓儿装起,和“糖稀”一同卖给小姐与儿童们。①慢慢的,杏子的核儿已变硬,而皮还是绿的,小贩们又接二连三的喊:“一大牒,好大的杏儿喽!”②这个呼声,每每教小儿女们口中谗出酸水,而老人们只好摸一摸已经活动了的牙齿,惨笑一下。③不久,挂着红色的半青半红的“土”杏儿下了市。④而吆喝的声音开始音乐化,好像果皮的红美给了小贩们以灵感似的。⑤而后,各种的杏子都到市上来竟赛:有的大而深黄,有的小而红艳,有的皮儿粗而味厚,有的核子小而爽口———连核仁也是甜的。⑥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像大气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当杏子还没断绝,小桃子已经歪着红嘴想取而代之。杏子已不见了。各样的桃子,圆的,扁的,血红的,全绿的,浅绿而带一条红脊椎的,硬的,软的,大而多水的,和小而脆的,都来到北平给人们的眼,鼻,口,以享受。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22.文中横线处句子中连续使用大量逗号,请分析它的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用人工智能写作业的孩子,有没有未来?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D(A“个性与历史本质、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错误;B“与身边的人和事相似”错误;C“有别于日常生活特征”错误)2.(3分)C(“其艺术成就就不会高”推断错误)3.(3分)A(材料一的第三段观点是“共性要写出代表性”,体现出一类人的共同特征,A能支撑这一论点;B强调个性;C强调新形象;D强调社会本质)4.①全文采用递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共性”,然后在分析分歧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进行总述;②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了共性两个层面的内涵。(4分。每点2分)5.①翠翠这一形象有代表性。她美丽温柔、善良痴情,代表了青春女子的共性。②这一形象有深刻性。她天真无邪,是美的化身,表现了边城人民的朴实,深刻对比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③这一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她与爷爷相依为命,经历爱情的波折后在渡口守候,执着坚强个性独特丰富。(6分。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C(“在意象含义与精神表达方面均高度一致”错误)7.(3分)C(“大量对话描写”错误)8.①石锁是屈原自杀的工具,也是他内心绝望和坚毅品格的象征。他选择用如此沉重的方式结束生命,表明他已对现实彻底失去希望,宁死不屈。②石锁在文中出现三次,分别对应伏笔、准备、实施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石锁的存在更强化了文章的悲剧色彩,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9.①“真实”主要体现为秦军入侵、屈原投江等行为符合历史记载。②“虚构”主要体现为屈原与白马的互动、与女儿的告别等细节的虚构。③真实是虚构的基础,虚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真实,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主题更加鲜明。(6分。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3分)CEG(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11.(3分)A(“意思相同”错,“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属”为“接连”之意)12.(3分)C(“苏轼认为”错)13.(1)而不及早攻占(两座城池)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他想联合军队打算留在齐国,面南在齐国称王。(4分。

“拔”

“有隙”

“南面”各1分,大意1分)(2)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活了下来。(4分。

“以为”

“不肖”

“走”各1分,大意1分)14.①材料一以记叙为主,侧重事件经过与人物关系,突出乐毅的忠诚与燕惠王的昏庸。②材料二以议论为主,侧重批判乐毅的战略局限性,认为其未能审时度势,抉择失误。(5分。第①点2分,第②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A(“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错。)16.①年华逝去之悲,诗人以“孤臣”自况,“老”字表达出虽有雄心但年华逝去的无奈;②忧国伤时之意,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迁都之议暗含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③壮志难酬之愤,虽有救国良策(迁都),却不被采纳,只能空流悲泪,写出一腔的悲愤。(6分。每点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示例一: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离骚》)示例二: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6分。每空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18.(3分)D19.①句修改为:经过后来的一番查证(或:②句修改为:让我颇为感慨)⑤句修改为:又兼具极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4分,改对一处得2分)20.甲:很多节日都和“龙”有关

乙:形态上看恰如一条巨龙

(4分。每空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21.①“牒”应改为“碟”;②“谗”应改为“馋”;⑤“竟”应改为“竟”;⑥“气”应改为“器”。(3分。每处1分,改对3处即可满分)22.①用逗号表示并列,列举各种各样的桃子,凸显种类的丰富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多样感受;②停顿略长,语气舒缓,具有强调作用,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北平桃子的喜爱。③大量使用逗号,形成短句,让语言更具有韵律美。(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四、写作(60分)23.建议参照2024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4分为基准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