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伏天养生【养生正当时,健康一热夏】中医养生文化传承中医目录三伏天概述壹饮食调养勿上火贰运动调养防中暑叁冬病夏治好时机肆三伏天注意事项伍三伏天概述【养生正当时,健康一热夏】第一部分中医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是如何确定的?壹伏天的说法历史相当久远,有史可查的是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说:“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引用这种说法,认为“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在民间传说中,三伏起源于夏,是当时一个祭祀的日子,称为“伏祭”;“伏祭行于夏,以磔狗邑中四门而为祭。”古人祭祀之后,把祭肉分给参与祭祀的人,大家一起分食,以示和亲睦属,既是古礼,也是宗法社会维系家族伦理的一种形式。“伏天”是如何确定的?壹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三伏天最容易出现高温天气。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度过炎热的三伏天呢?“伏闭”指在三伏天不做事情。在古时农耕社会,三伏天时恰好夏收已过,秋粮刚刚种下,农活不多,人们可以在三伏天最热的时节休息,也称歇伏。自汉代起,朝廷也会在这时明确规定全国放假休息。如《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永元六年“六月巳酉,初令伏闭禁日。”注引《汉官旧仪》日:“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门,不干他事。”“高温补贴”古人很早就找到了制冰藏冰的方法。先秦时期就有冬季藏冰,第二年夏季赏赐大臣的做法。《夏小正》“颁冰”《传》说:“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首诗讲的就是宋代的“冰政”,朝廷会依据官职的大小分别发放相应的冰块降温。如果冰块有限,就会补贴相应的银两,即发放“高温补助”。明清时期,“颁冰(也称赐冰)”制度发的是冰票,官员凭票领取冰块。《燕京岁时记颁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古人如何过三伏壹“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吃鸡蛋。”古人在三伏期间常吃肉、蛋、面等以滋补身体,称为“贴伏膘”。在汉代,朝廷有赐肉之举,《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伏日,诏赐从官肉。”民间亦如此,“初伏日,富家咸杀鸡煮肉,合家大嚼,谓伏日食物较平时格外滋补也。”“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杜甫的这首《槐叶冷淘》,写的就是唐代伏天常吃的一种面条。槐叶冷淘是用槐树叶榨汁和面制成的凉面。根据《大唐六典》记载,“太官(执掌御厨的官员)令夏供槐叶冷淘”。唐代宫廷夏日朝会“燕飨”时,九品以上的官员都能享受到的一份御膳凉面。面条过冰水,吃上一口,冷得牙齿打战,可谓舒爽。“贴伏膘”夏季麦收,人们多吃面食。南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汤饼就是面条,古人认为伏日食汤饼可以辟恶。古人如何过三伏壹“乘凉避暑”“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轻屐单衫薄纱帽,浅池平岸庳藤床。”三伏暑热时,古时人们喜欢在树荫、池边等处休闲,以避炎热。“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盛夏庭院老槐浓荫下,一高士在矮榻恬然入睡,神情洒脱自然。榻旁有屏风、桌案、书卷纸砚等物,意境清幽,真实地表现了当时文人夏日闲适的日常生活状况。“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除了阴阴夏木,竹林也是避暑的好去处。约三俩好友,在林间茅屋中席地而坐,喝茶消暑,再惬意不过!“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倚山而建的亭台,被绿树环绕,清风徐徐,荷香满厅,正是纳凉解暑的好去处。“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炎炎夏日,不如静下心来,喝一杯清茶,读几本好书,感受风定池莲自在香。古人如何过三伏壹饮食调养勿上火【养生正当时,健康一热夏】第二部分中医三伏天出汗多,一定要多喝温水,不宜喝冷饮。大量喝冷饮,会使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容易诱发脑血管意外。渴急亦不宜急饮。不要吃寒凉的食物,尤其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不能直接食用,当体内的阳气无法抵御食物的寒气,会导致胃痛腹泻。尤其是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要注意。喜欢吃凉菜的人可在凉菜中加点生姜末,平衡一下寒凉之气。对有烦躁不安,心烦易怒,口渴喜凉饮,口舌肿痛,小便黄赤症状的人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麦冬等泡水代茶饮。伏天要注意饮食卫生,以清淡为主,不宜食大鱼大肉,辛辣过热的食物,同时滋腻食物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造成消化不良。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疗是促进健康的一种容易坚持而且疗效显著的方法,可用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煮粥有利于健脾祛湿。饮食调养勿上火贰运动调养防中暑【养生正当时,健康一热夏】第三部分中医伏天不宜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导致出汗过多,大汗伤阳,消耗气血,应注意运动之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锻炼也要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三伏天要减少运动量,最好锻炼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天暑湿闷热,容易导致中暑,活动时注意不要暴晒,尤其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运动调养防中暑叁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这段时间通过冬病夏治调理可以改善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皇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季炎热,入夏阳气发于外,故易出汗。夏季身体新陈代谢旺盛,通过出汗,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所以《黄帝内经》说使气得泄,对于很多代谢障碍性疾病,夏季是最好的恢复机会,也是减肥最好的季节,如何科学的运动锻炼,协助机体更好地完成新陈代谢也就成了夏季养生的关键。当然运动也不能盲目,如果运动错误就会适得其反。那么在三伏天我们应该怎样科学运动呢?运动调养防中暑叁中医把人体的五种情志——喜、怒、忧、思、恐,分别对应心、肝、肺、脾、肾五脏,并由心统领。黄帝内经之《灵枢·灵兰秘典》中这样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句话把五脏中的心比做一个国家的君主,它掌控着人体的心神与情志。夏季和心在五行当中均属于火。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盛夏的自然之火与体内的心火可以相互影响。烈日酷暑,容易使人心烦意躁;而躁动不宁的心绪使人更觉暑热难挡。此外,“五志过极皆化火”,也就是说五种情志过度都可以化火。心属火,情志之火都可以波及到心。因此在盛夏期间,我们应当做到“使志无怒”,清心寡欲,恬淡虚无,静养心神。喜怒忧思恐心肝肺脾肾运动调养防中暑叁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注意避开高温时段,防止中暑和日射病。建议大家选在早上8点之前,或者下午5点之后再进行运动。运动完切勿大量饮水人在剧烈运动后,往往会有大量汗水排出,汗水同时也会带走人体血液中的一部分盐分。如果马上喝大量的水,会增加汗水排出,使盐分损失更多,还会增加血液循环的量,从而增加心脏负担。所以,运动完切勿大量饮水,最好等心率平稳下来,或者小口小口的抿。运动后也切忌喝冰镇汽水或冷饮,虽然入口冰凉,体温也迅速降下来了,但是冷热的急剧变化会使胃部血管突然收缩,容易引起消化功能失调等问题。运动注意事项叁运动后降温不宜过快刚锻炼完大汗淋漓时,不宜到风扇前猛吹,或在过冷的空调下直吹,以及拧开水龙头让冷水直冲身体,实现“快速降温”。运动后毛孔处于扩张状态,突然的冷刺激会使毛孔迅速缩小,这对身体有一定的伤害,容易引起热伤风等疾病。正确的做法是用毛巾擦干汗水,在阴凉处休息进行缓慢降温。运动强度要掌握三伏天运动尽量选择体能消耗小、技术含量低、时间要求轻松的轻运动,时间最好控制在三十分钟内,一天内可以分段进行运动,循序渐进。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运动前后都要注意拉伸。运动前拉伸可以放松肌肉,避免在运动中受伤;运动后拉伸可以减少乳酸堆积造成的酸痛感,防止肌肉僵硬、血液淤积。运动注意事项叁冬病夏治好时机【养生正当时,健康一热夏】第四部分中医“冬病夏治”这一概念来源于中医的经典著作《素问》,其中提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认为养生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季节、气候关系密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基本可以概括为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已有的疾病减轻症状,防治恶化,对于已经痊愈的疾病防止再度复发。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临床应用体现。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辨证的核心是整体观,而整体观来源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古人认为春夏为阳气蓬勃之季,要固护阳气,这种固护是指通过汤药,针灸,导引等鼓舞阳气,驱散自身寒邪,以防止秋冬季节寒邪留恋,与外界阴气呼应发病。而秋冬季节为阴气充盛之季,要防止外界寒邪过盛损伤机体阳气。冬病夏治的核心是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理念来源于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冬病夏治可以选择三伏贴、艾灸等中医理疗方法,有利于驱除体内寒气,固护阳气,扶助人体正气,提高身体免疫力。冬病夏治好时机肆肺系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咳嗽等;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肠病、慢性胃肠炎、寒性胃溃疡等;关节肌肉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炎、肩周炎、颈腰椎病等;妇科疾病:宫寒、痛经、月经不调等;免疫系统疾病:体虚反复感冒、肢体畏寒怕冷等;其他冬季、受凉后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三伏天过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等生病之后再去治病,而是学会防病。冬病夏治好时机肆防寒夏季虽然天气热,但受到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电的影响,我们所食所处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长此以往,人体容易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因此,大家应该尤为当心。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二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每次只喝100~150毫升即可,不要贪凉。三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防暑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三伏天期间要做好“防”和“养”肆防湿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因此,三伏天里大家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祛除湿气,出行时也尽量避免淋雨。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过食寒凉或肥甘厚味之品。养阳中医界强调“天人合一”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的阳气也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家可以通过适当锻炼来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不要“过汗”,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
对于寒湿体质,或是素有脾胃虚寒的人,则可尝试“食补”。其中,“吃羊肉”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堪称能吃到肚子里的“三伏贴”。中医认为,羊肉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助元益精的功效。对于因虚寒而导致的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一切虚寒类病证,均有很好的疗效。
不过,伏天的羊肉,不要红烧、煎炸和烧烤。比较推荐的食用方法就是熬制成香浓的羊肉汤,可以在里面放少许冬瓜,中和一下燥热之性。直接喝汤吃肉,或者煮面食用皆可,吃完出一身汗,痛快地排一排湿气,身体会轻松很多。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医生“盖章”的寒湿体质可以这么吃,对于正常人来说,本身怕热,这么吃更容易上火。三伏天期间要做好“防”和“养”肆三伏天注意事项【养生正当时,健康一热夏】第五部分中医建议:每次喝水别超200毫升左右,以温开水为佳,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而是少量多次补水为宜。1.忌不开窗通风不少人由于怕热,整天处于不通风的室内,但潮湿闷热、通风差的室内也易引发中暑。而却使用空调不开窗换气,空气质量会变差,反而致病。建议:每天开窗通风2次以上,每次15-30分钟。2.忌冷风对着吹空调冷风,颈椎对着空调吹,使颈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
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或者搭个披肩。3.忌大口急喝水大口大量喝水,水分会快速稀释血液,使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冠心病患者尤为危险。三伏天注意事项伍4.运动后忌直接洗冷水澡以及喝大量冰饮如运动后马上喝大量冰饮,或即刻吹空调、洗冷水澡,会使得本就因为高温而处于扩张状态的血管立即收缩痉挛,使血压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出现凝血,引起血管堵塞,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建议:运动后,先休息30分钟,待身上热量散发后,再洗澡。水温不要太高,以36~39℃为好。5.忌蔬果当正餐天热食欲不振,不少人以瓜果、冷饮替代正餐,这种做法难以满足人体碳水化合物、矿物质、蛋白质等多种基本营养需求。时间一长,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以致于更易生病。三伏天注意事项伍1.什么时候晒?
优先推荐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当然三伏期间的其他时间也可以。
在上述时间的上午都可以晒,小孩、老人、体虚的人建议晒10点前的太阳(温和一点)。中医认为,三伏天“晒背”有助于夏季通畅气机,使得阳气能够周流全身,在外驱散表寒,在内助脾胃运化以祛湿。
此外,日光照射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对钙、磷的代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有甚者,目前研究表明,晒太阳对巨噬细胞活性、心情、免疫力等有直接的提高作用。晒背篇三伏天注意事项伍晒背篇2.一次晒多久?第一次可先晒10~20分钟,先了解自己身体的耐受度,再循序渐进适量增加时间。成年人:20分钟~1小时;儿童:皮肤娇嫩,15~20分钟;老年人:合成和利用维生素D的能力降低,时间可适当延长。一旦出现红肿瘙痒甚至疼痛等,要及时停止,必要时去医院就诊。注意,过度晒太阳对皮肤有一定影响,比如色斑、晒伤、乃至皮肤肿瘤的发生。
3.注意事项1)不要直接暴晒头部,建议打伞或用帽子遮挡头部,否则容易中暑。2)不可长时间暴晒,以免中暑。3)晒太阳之后毛孔打开,最好在荫凉处及时把汗湿的衣服换下来,不可直接吹空调、喝冷饮。4)紫外线过敏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人、孕妇、火气旺盛的人等,不建议晒。5)晒前不宜食用光敏食物,诸如茴香、苋莱等。三伏天注意事项伍防暑篇1.多补充水分和盐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