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东北大学_第1页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东北大学_第2页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东北大学_第3页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东北大学_第4页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东北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ai目 录材料工程2冶金工程7动力工程12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类课程一览表18材冶学院开设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一览表19材料工程(专业(领域)代码:)东北大学材料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由材料学学科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共同培养,两学科均具有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覆盖了原金属压力加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粉末冶金、金属腐蚀与防护、铸造和焊接等学科以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和表面处理等方向。本学科领域的特色是材料制备与组织性能控制密切结合,加工工艺与自动化控制紧密结合,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依托两学科的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

2、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发改委与地方共建的“材料电磁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两学科现有教师153人,其中教授50人,博士生导师36人,副教授63人。近三年来,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始终与全国钢铁、有色金属及相关行业合作, 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支持。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出版专著十余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十项。此外,学科还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

3、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培养目标培养满足我国相关工矿企业和工程部门技术研发、改造和管理所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熟练应用面向解决工程问题的现代实验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成为材料工程领域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一)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二)高性能陶瓷与粉末冶金技术(三)先进功能材料技术(四)材料塑性成形理论与工艺(五)材料液态成形技术(六)材料电磁过程三、学制与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

4、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允许研究生在达到一定条件下提前毕业,最长提前时间不超过0.5年。四、培养方式实行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硕士生修课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学分不低于24学分(含专业实践6学分)。课程类别开课学期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考核方式授课/组织单位备注必修课1y自然辩证法概论181考查文法学院y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考试文法学院y-硕士外语(一学期)644考试外国语学院备注1y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1材冶学院备注2y应用数理统计322考试理学院备注3y数值分析322考试理学院y最优化方法与理论322考试理学院y现代材料成

5、形力学483考试材冶学院备注4y材料成形物理冶金学483考试材冶学院y材料热力学322考试材冶学院y材料的缺陷强度与断裂322考试材冶学院y材料微观组织表征及性能检测分析322考试材冶学院y金属凝固理论与技术483考试材冶学院y金属成形过程组织性能控制483考试材冶学院2y-硕士外语(二学期)322考试外国语学院备注1y专业实践6材冶学院备注6选修课2y二外英语644考查外国语学院备注5y材料现代研究方法322考查材冶学院y先进陶瓷材料241.5考查材冶学院y先进功能材料322y高温材料学322考查材冶学院y钢铁材料微观结构设计与控制原理322考查材冶学院y铝合金强化原理与应用322考查材冶学

6、院y粉末冶金原理322考查材冶学院y材料表面工程322考查材冶学院y特殊热处理技术321.5考查材冶学院y材料激光加工技术322考查材冶学院y现代焊接技术161考查材冶学院y材料先进成形技术 161考查材冶学院y控轧控冷和热模拟322考查材冶学院y板带轧制理论与工艺322考查材冶学院y型钢轧制理论及新技术241.5考查材冶学院y有限元及ANSYS程序在轧制中的应用322考查材冶学院y熔体净化与晶粒细化161考查材冶学院y轻合金组织与性能241.5考查材冶学院y镁合金成形技术241.5考查材冶学院y金属磨损与耐磨材料241.5考查材冶学院y材料成形实践专论161.5考查材冶学院补修课1B材料科学

7、基础88材冶学院备注:7B金属学与热处理88材冶学院2B材料力学性能32材冶学院2B材料物理性能40材冶学院备注1:硕士外语的语种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语种一致。硕士外语的语种包括:英、日、俄、德、法等语种。备注2: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分为四部分: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4学时);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4学时);学术论文写作(4学时)和学位论文撰写(4学时)。四个专题讲座由学院统一安排,各专题结束后学生提交课后报告,由各专题讲座教师评定合格与否,四个专题均合格者取得“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的学分。备注3:应用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最优化方法与理论三门工程数学中至少选择二门。备注4:现代材料成型力学、材料

8、成型物理冶金学、材料的缺陷强度与断裂、材料热力学、材料微观组织表征及性能检测分析、材料成形过程的组织性能控制和金属凝固理论与技术七门专业必修课中至少选择二门。备注5: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硕士研究生必修二外英语。备注:6:专业实践要求见第七部分,专业实践考核合格可获得6学分。备注7:研究生专业与本科专业不同的硕士、非本科毕业的硕士需补修研究生专业所对应的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两门以上。成绩须合格,不计学分。其中材料科学基础和金属学与热处理两门课中至少选择1门。六、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一)专业学位

9、研究生在学期间,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论文研究与实践,依托研究生实践(实习)教学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工业企业现场、校内导师承担的实际科研课题或校外导师及其所在单位的科研资源,根据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实际应用项目开发需求、科学研究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需求等工程应用实际需求,抽取共性和较普遍的技术问题,形成实际研究课题,开展工程实践环节的训练,以具体成果开发的方式培养工程硕士从事相关工程领域工作的工程实践技能,通过直接进行工程设计、研发等实

10、际工程来锻炼工程硕士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思维和工程思维,领悟对理论与实践的正确评价问题,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三)专业实践基本要求包括1、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有累积30天或以上的现场实践内容,校内实践由导师因人而异分专题安排。现场满30天计2学分,校内专题实践(验)每项1至3个月内完成,由指导教师考核。2、据此规定硕士生应于第三学期10月底前,结合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并向学院提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学院组织学科审核通过后实施。3、硕士生须进行专业实践总结,现场实践过程提交由校内外导师

11、签字的实践(习)日志,校内专题实践(验)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由导师签字,各项内容汇总最迟于第五学期9月底前由学科统一以报告会形式组织考核,考核按照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五级分制记载成绩。合格以上者取得6学分,不合格者须补修相应环节。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不合格的硕士生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4、教育、安全保障、知识产权等方面规定: (1)硕士生在校外参加工程实践,导师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要求硕士生签署承诺书和安全责任书,并为硕士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2)硕士生到基地或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应与基地或企业签署工程实践(实习)协议书、工程实践(实习)安

12、全协议和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等相关文件。 (3)硕士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应按周填写工程实践(实习)日志,学院将不定期组织抽查。七、学位论文工作(一)选题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技术和生产现状,选择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或科学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来源于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工业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二)文献综述报告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应阅读相关文献(不少于40篇),对课题及相关领域国内外的发展动态进行评价,对所选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提交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5000字)。文献综述报告在第三学期9月底之前完成,由指导教师所在学术

13、团队负责组织检查。(三)开题报告第三学期9月底之前完成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所在学科负责组织考核。考核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如开题报告不合格,需根据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两个月内提出重新考核申请。开题报告考核不超过2次。(四)中期检查第四个学期4月底之前进行中期检查,由学院具体负责组织。如中期检查不合格,需根据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中期考核不超过2次。(五)学术研究成果要求鼓励硕士生取得一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将作为评定毕业论文成绩的依据之一。硕士研究生如欲提前毕业,须有1篇文章在SCI源或2篇文章在EI期刊源上发表。拟提前毕业的学生由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提交学科学术委员会审查,并通过硕

14、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学术成果须为硕士阶段取得且为毕业论文内容。发表的学术论文指硕士研究生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六)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可采用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和产品开发等形式。学位论文要求能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要求按照东北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格式与提交归档论文的基本要求、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工作细则的规定执行。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应有来自企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参加。冶金工

15、程(专业代码:)冶金工程领域是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冶金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它为机械、能源、化工、交通、建筑、航空航天工业、国防军工等各行各业提供所需的材料产品。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及科技的发展对冶金工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推动着冶金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冶金工程的发展又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的物质基础。冶金工程学科是研究从矿石或工业及社会固体废弃物等资源中提取金属和化合物,并制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的工程技术学科。冶金工程与许多学科(能源、环境、信息等)密切相关,相

16、互促进发展。该学科以高效低耗无污染冶金为目标,重点研究解决与冶金过程相关的资源综合回收、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附加值材料制备等问题。东北大学冶金工程学科于1951年开始办学,1981年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国仅两家高校拥有冶金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本学科涵盖三个二级学科: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是我国冶金领域重要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最鲜明的学科特色是钢铁冶金与有色冶金均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并同时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本学科现有教师127人(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32

17、人,副教授42人,博士生导师23人。拥有“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有色金属冶金过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特种钢冶炼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现代冶金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十余个省部级科研基地。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包括“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科研任务500余项,科研进款总额近2亿元,形成了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冶金资源与环境工程、冶金信息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粉末冶金等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获得省

18、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励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3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5项。研发的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节能技术可使工业铝电解生产吨铝直流电耗从13000 kWh以上首次降至12000 kWh,实现了单项技术降低吨铝电耗1000 kWh以上的重大突破。目前已在全国80%以上的铝厂得到应用,引领了当代铝电解生产实现大幅度节能降耗的一次技术革命。一、培养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冶金工程学科主要为大中型冶金和材料制备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工程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研究,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较坚实广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

19、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技术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具有科学的发展观,能够独立承担冶金企业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二、研究方向(一)钢铁冶金(二)有色金属冶金(三)冶金物理化学(四)冶金资源与环境工程(五)冶金信息工程(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七)粉末冶金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为2.54学年。四、培养方式实行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一)课程设置课程类别开课学期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考核方式授课/组织单位备注必修课1y自然辩证法概论181考查文法学院y中国特色社会

20、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考试文法学院y-硕士外语(一学期)644考试外国语学院备注1y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161材冶学院备注2y应用数理统计483考试理学院三选二y数值分析483考试理学院y最优化方法与理论483考试理学院y材料化学483考试材冶学院四选二y有色冶金原理483考试材冶学院y冶金热力学及动力学483考试材冶学院y过程冶金中的传输现象483考试材冶学院y钢铁冶金实验研究322考试材冶学院三选一y有色金属冶金实验研究322考试材冶学院y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322考试材冶学院2y-硕士外语(二学期)322考试外国语学院备注:1学院确定y专业实践6材冶学院备注4选修课1 y二外英语644考

21、试外国语学院备注32 y现代电化学322考查材冶学院y高纯金属冶金与高纯材料制备322考查材冶学院y资源绿色综合利用322考查材冶学院y非高炉炼铁工艺与技术322考查材冶学院y冶金工艺矿物学322考查材冶学院y炉外处理与连铸技术 322考查材冶学院y特殊钢及特种冶金技术322考查材冶学院y湿法冶金322考查材冶学院y现代熔盐电化学483考查材冶学院补修课学院确定B冶金学32材冶学院备注5B冶金物理化学80材冶学院备注1:与入学考试外语语种一致。硕士外语语种,硕士外语的语种包括:英、日、俄、德、法等语种;备注2:分为四个专题讲座,即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学术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撰

22、写。每部分各4学时,四个讲座由学院统一安排,各专题结束后学生提交课后报告,由各专题讲座教师评定合格与否,四个专题均合格者取得“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的学分。备注3: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硕士研究生必修二外英语。备注4:专业实践要求见第六部分,专业实践考核合格可获得6学分。备注5:本科期间未修过指定课程的硕士研究生须补修。(二)学分要求修课最低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学分不低于20学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各1学分,由学科统一组织考核。六、专业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的校外实践时间不少于30天,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出外实践前研究生需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期间须撰写实践日志,结束

23、后撰写不少于五千字的时间实践报告。七、学位论文工作(一)文献综述报告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及世界冶金技术现状,选择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或工程应用价值的课题。课题应能够对研究生进行较系统的科学或工程研究训练,难度适宜,时间和经费有保障。确定论文题目后,应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国内外文献。阅读文献的范围为本学科划定的一级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集,文献阅读数量根据研究方向不同应不低于30篇。通过文献阅读,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成果,提出该课题研究方面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第二学期5月底前完成)。考核方式:以学科为单位统一组

24、织考核。(二)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报告的基础上,第3学期9月底前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其评价,对国内外的已经进行的工作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2. 研究工作拟采用的主要实验及研究方法,具体的实验方案。3. 主要的工作内容,预想的研究结果,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拟采用的解决方案。组织形式:学科统一组织。考核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级评价结论,合格者取得1学分。如开题报告不合格,需根据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两个月内提出重新考核申请。(三)中期检查第4学期的4月底前,完成学术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检查。组织形式:学科统一组织。中

25、期检查合格者可获得1学分,如中期检查不合格,需根据提出意见进行修改,并于限定期限内提出重新考核申请。中期考核不超过2次。(四)学术研究成果要求无(五)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1.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要求完成并通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术研究成果要求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课程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2. 学位论文撰写、评阅预答辩按照东北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格式与提交归档论文的基本要求、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工作细则的规定执行。八、毕业与学位授予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后按专业领域授予工程

26、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毕业与学位授予的其他要求,参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相关规定执行。动力工程(专业(领域)代码:) 本学科于1981年获热能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热能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曾为原冶金部重点学科,现为辽宁省重点学科。1998年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成立“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2004年建立“辽宁省高校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2006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重点研究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等应用技术,研究冶金、化工、机械、建筑、能源和动力等工业过程的能

27、量转化、传递和使用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或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主要从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以及工业生态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学科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和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现有教授12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0人。每年招收各类硕士研究生约80人,博士研究生约20人。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在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工业生态学(0807J1)以及材料电磁工程与科学()5个二级学科范围,实行一级学科招生。培养目标如下: 1、本专业

28、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2、本专业学位获得者应了解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有独立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一定的社会人文、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够综合运用以上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3、具备熟练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工程技

29、术和工程管理工作。计算机、实验技能和科技写作水平达到工程硕士毕业生要求。二、研究方向动力工程领域主要开展以下七个方向的科学研究:(一)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二)工业炉窑热工及控制(三)工业系统节能(四)制冷技术与设备(五)新能源利用技术与材料(六)工业生态化理论与技术(七)电磁流体力学及其应用技术三、学制与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4年。基本年限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原则上为1年,专业实践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四、培养方式(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二

30、)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硕士生的培养工作。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三)导师指导硕士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学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确定研究课题、指导科学研究等。(四)导师应全面关心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思想、业务和健康情况,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一)学分要求:硕士生修课学分不低于37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不低于32学分(含专业实践6学分、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各1学分)。必修课包括公共课(10

31、学分)、专业类别(领域)基础课(累计学分应8学分)以及专业类别(领域)技术课,补修课为跨学科入学的硕士生的必修课程,一般为本科或专科阶段没修过而对于硕士研究工作阶段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补修课成绩需及格,不计学分。(二)课程设置与学分课程类别开课学期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考核方式授课/组织单位备注必修课1y自然辩证法概论181考查文法学院y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2考试文法学院y- y硕士外语(一学期)644外国语学院备注12y- y硕士外语(二学期)322考试外国语学院2y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1材冶学院1y应用数理统计483考试理学院备注2y数值分析483考试理学院y最优化方法与理论

32、483考试理学院1y工程传热483考试材冶学院备注3y计算流体力学483考试材冶学院y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483考试材冶学院y燃烧装置与技术483考试材冶学院y热工实验技术322考试材冶学院34y专业实践6材冶学院备注4选修课1 y二外英语644考试外国语学院备注52 y工业炉节能技术及案例分析322考试材冶学院y能源转换与高效利用322考试材冶学院y电厂热力系统322考试材冶学院y热物理量测技术322考试材冶学院y热泵技术与应用161考试材冶学院y生物质能利用技术161考试材冶学院y风力发电厂选址及建设161考试材冶学院y核电系统安全分析161考试材冶学院y新能源材料制备与应用161考试

33、材冶学院y洁净煤技术161考试材冶学院y工业系统的环境负荷评价161考试材冶学院补修课b工程热力学64考试材冶学院备注6b燃料及燃烧64考试材冶学院备注1:所选语种应与入学考试外语语种一致;备注2:在3门课程中至少选修2门;备注3:在5门课程中至少选修2门;备注4:专业实践要求见第六部分,专业实践考核合格可获得6学分;备注5: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硕士生必选;备注6:凡以同等学历录取的硕士生,或在本科期间没学过此课程以及开课学时不足60学时的硕士生均须补修。1、硕士生课程学习的时间自第一学期的9月至第二学期的5月末。2、“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学分的获得:由学院统一安排开设(1)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

34、(4学时);(2)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4学时);(3)学术论文写作(4学时);(4)学位论文撰写(4学时)4个专题讲座。各专题结束后学生提交课后报告,由各专题讲座教师评定合格与否,四个专题均合格者取得“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的学分。3、硕士生根据具体课题研究的需要,可在导师的指导下跨学科选修课程。 4、补修课课程安排随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补修课成绩需及格,不记学分。六、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不少于半年

35、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论文研究与实践,依托研究生实践(实习)教学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工业企业现场、校内导师承担的实际科研课题或校外导师及其所在单位的科研资源,根据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实际应用项目开发需求、科学研究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需求等工程应用实际需求,抽取共性和较普遍的技术问题,形成实际研究课题,开展工程实践环节的训练,以具体成果开发的方式培养工程硕士从事相关工程领域工作的工程实践技能,通过直接进行工程设计、研发等实际工程来锻炼工程硕士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思维和工程思维,领悟对理论

36、与实践的正确评价问题,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三)专业实践基本要求包括1、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生在学期间须有累积30天或以上的现场实践内容,校内实践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安排。现场满30天可计2学分,校内专题实践(验)每项13个月内完成,满50学时可计2学分。取得6学分合格。2、据此规定硕士生应于第三学期10月底前,结合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并向学院提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学院组织学科审核通过后实施。3、硕士生须进行专业实践总结,现场实践过程提交由校内外导师签字的实践(习)日志,校内专题实践(验)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由导师签字

37、,各项内容汇总最迟于第五学期9月底前由学科统一以报告会形式组织考核,考核按照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五级分制记载成绩。合格以上者取得6学分,不合格者须补修相应环节。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不合格的硕士生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4、教育、安全保障、知识产权等方面规定:(1)硕士生在校外参加工程实践,导师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要求硕士生签署承诺书和安全责任书,并为硕士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2)硕士生到基地或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应与基地或企业签署工程实践(实习)协议书、工程实践(实习)安全协议和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等相关文件。(3)硕士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应按周

38、填写工程实践(实习)日志,学院将不定期组织抽查。七、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训练,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的工作能力。学位论文包括文献阅读、调研、选题、开题报告、实验研究、理论分析、论文撰写等过程。 导师和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题目,第三学期内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同时提交,合并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应及时制定论文工作计划,明确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进度、安排等。若在执行中有较大调整或变化,必须经导师同意,报学院及研究生院备案。(一)文献综述报告研究生生应根据所确定的论文题目阅读30篇以上相关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

39、少于15篇)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字数不低于5000字,由学科组织相关教师听取研究生的文献综述报告介绍。文献综述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的9月底前完成。(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基本内容包括课题来源、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论文工作计划安排、预期效果等,字数不低于10000字,由学科组织相关教师听取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介绍。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的9月底前完成。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报告)考核合格者可取得1学分。(三)中期检查对硕士生中期检查内容一

40、般包括课程实习(含专业实践)、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完成情况及学术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等情况,由学科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中期检查在第四学期4月底前完成。中期检查合格者可取得1学分。(四)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1、学位论文可采用应用基础研究、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2、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距提交开题报告时间不低于1年。3、硕士生完成并通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课程(含专业实践)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4、学位论文由两名与本专业类别(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