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4日兴化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序 言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由兴化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共兴化市委关于制定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组织编制。“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兴化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提升全社会小康水平的重要时期。本规划纲要立足兴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兴化实际,对未来五年进行合理预测而形成。用以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2、。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简要回顾“十一五”以来,兴化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抢抓机遇、务实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富庶、生态、文化、和谐”兴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80.24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069元,折合突破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双双实现五年翻两番,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不断前移,有望建成以市为单位的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物流业、旅游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二、三产业增加

3、值比重累计上升11.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更加活跃,兴达钢帘线公司成为全球第二的钢帘线生产基地。开放型经济取得新业绩,2010年自营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3.2亿美元、1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407%和349.9%。图1 “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变化图单位:亿元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全社会科技研发工作得到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大。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有序推进,教学和学校后勤实现规范化管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能力得到提升,人口卫生、文化体育、

4、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口出生率保持较低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市人民医院、新区体育馆、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一批标志性社会事业项目顺利实施。修缮了金东门、八字桥及儒学广场等古建筑群,提升了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办节水平,成功塑造“国象之乡”、千岛菜花旅游节等文体节庆品牌,沙沟镇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共同彰显和提高兴化的美誉度和软实力。深入开展平安兴化创建活动,法治兴化建设得到加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运作。调整完善了市乡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卫生、文化系统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化。戴南镇被国家

5、和省纳入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民专业合作,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突破。获批省级不锈钢特色产业基地及不锈钢、特钢制品出口基地、脱水蔬菜出口基地,一批具有产业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企业集团相继成立。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3家,累计利用外资3.16亿美元。企业上市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积极进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累计出口额9.87亿美元。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17元,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2.4%。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统筹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广泛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坚

6、持政策促进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4.1万人。社会保险扩面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100%,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扶贫帮困取得明显成效,困难群体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不断健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逐步提高,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助学助医、安居工程、慈善扶助、司法援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图2 “十一五”期间居民收入及变动情况 单位:元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1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不断坚持统筹兼顾,全市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7、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进展顺利,兴化大道南延、英武大桥等重点路桥工程相继竣工,建成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5%。城市防洪工程、后街背巷改造、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城市功能,昭阳湖公园、森林公园、乌巾荡风景区等一批园林休闲景点增添了城市品位。大力实施农村新“5+1”实事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取缔了城东废品市场,城乡水环境得到改善。大兴金公路、兴泰公路扩建兴化段等重点交通项目相继完成,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一批工程加紧实施或竣工,兴东水厂、戴南水厂、兴化市自来水厂(周庄)投入运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成效显著。“十一五”

8、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得到快速推进。除RD经费占GDP的比重、森林覆盖率指标未完成规划目标外,“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其他主要目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五年来积累的发展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发展趋势看,“十二五”期间,兴化有条件实现发展阶段的新跃升,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十一五”以来兴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主要是二、三产业比重相对偏低,低端加工和传统商贸业份额仍然较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明显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承载力

9、和吸引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求矛盾较为突出,社会建设和管理依然任重道远等,这些都是“十二五”期间需着力解决的紧迫问题。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与定位未来五年兴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国际性、区域性复杂多变的形势,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奋斗的目标与重点。一、“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得到持续深入推进。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在历经金融危机后,新的产业分工和布局正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有利于兴化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集聚外部要素

10、,在更广的产业领域组织现代经济活动并促进产业提升。从国内及区域环境看,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作用明显抬升,全省江海联动发展的模式日渐清晰。兴化虽处于沿江沿海产业带的腹部地区,但随着泰州长江大桥等一批省、市干线路桥项目的实施,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省江海联动重要的衔接区域、沿海辐射内陆的产业走廊,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较大的机遇和空间,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渴求不断增强,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模式和城市空间组织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兴化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

11、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当前国内经济回升的动力主要依靠政策作用,拉动我市投资需求的不少重大项目也得益于此,随着政策效应的递减,投资压力可能有所加大。江苏沿海开发将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升温,苏北将获得较多的政策支持;省里对苏中的定位是要“快速崛起”,但其确定的重点在沿江。面对苏北及周边县市加快发展的态势,面对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传统优势的逐步丧失,兴化有可能面临着步入发展洼地的风险。长期以来,我市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不高,与节能减排、高效低碳的发展理念不相适应,在“十二五”时期将有可能面临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倒逼,以此为特征的工业化进程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转型升级任务较为繁重。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定

12、位(一)指导思想市委提出的建设“富庶、生态、文化、和谐、幸福”兴化是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总的定位,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具有战略决策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和泰州市有关指导方针,贯彻落实兴化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文化、宜居为特色,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城乡一体化为路径,坚持富民惠民宗旨,增强开放创新动力,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增强居民幸福感,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二)发展原则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并根据当前形势及对今后一段时

13、期的预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十二五”时期发展原则是:转型升级。在优先提升经济总量的基础上,主动策应新的产业分工和布局,积极优化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推行产业“集群化、品牌化”战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注重提升产业素质,完善有利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城乡统筹。促进城区(含郊区)加快发展,建设戴南、安丰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形成更为合理的城乡体系,增强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推进镇域之间协调发展。绿色低碳。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逐步形成集约型增长模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

14、经济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民生为本。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建设和管理为保障,以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为两大着力点,扩大省级文明城市和小康社会建设成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建便捷、舒适、平安、自由的人居环境。(三)发展目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重点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全面小康层级,“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5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3%,人均GDP超过58000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全市财政总收入16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亿元,年均增长均为25%左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新格局

15、,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92%。新兴产业规模有所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服务业年均增长13.8%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确保达到42.8%,力争实现4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超过12%,人才贡献率超过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5%左右。期末,年专利申请量超1500件,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300件,企业专利实施率达70%。人民生活和谐幸福。期末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左

16、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幸福感普遍提升。社会建设得到加强。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分别达35%和95.5%。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万人拥有病床数达25张。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超过70%。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9%。资源环境日趋改善。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日趋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期末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削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上级下达目标要求。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1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

17、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重点任务:一、以自主创新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把转型升级作为“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工作主线,持续不断地抓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项要素投入为抓手,积极完善相关政策举措,引导形成更高素质的经济形态,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和发展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0个。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18、把应用技术作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坚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新创建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省级研发中心10家,新认定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3个。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推广专利技术的实施,在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培育30家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成效显著的示范企业。扶持10项以上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国内外专利技术和产品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人才支撑。加大人才建设投入,积极实施人才“2113”工程,加强企业人才、专业人才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期末人才总量达到苏中地区中上水平,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以市场为导向配置人才资源,围绕重点产

19、业和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展轮训,强化人才载体建设,大力实施“项目+人才”计划。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使用机制,推动人才与技术、市场的有效对接,力争把我市建设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强市。专栏1:人才“2113”工程 期末人才总量达2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万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现“双倍增”,高层次人才达1万人,高技能人才达3万人。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现代农业发展要坚持统分结合、粮渔并重,基地化、特色化和规模化推进,大力实施“568”战略,扩大现代特色农业覆盖面,做强

20、绿色稻米、生态河蟹、脱水蔬菜等六大超10亿元特色产业。高效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上升到72%,其中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比重分别上升20和30个百分点。继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和标准化农业,培育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100万亩、红皮小麦生产基地60万亩、特色蔬菜种植基地20万亩,以瓜果、葡萄、番茄等为主的设施园艺面积发展到10万亩,期末特种水产品产量21万吨,畜禽生态养殖比重提高到80%。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业新品种,坚持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放大“五大集体商标”效应,大力

21、发展品牌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推进我市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新创建绿色食品品牌20个以上、有机食品品牌10个以上。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开发区、周庄、城郊三大农副产品加工集中区实现销售150亿元,形成1个3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00家,农户覆盖率超过35%。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努力构建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体系,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和风险问题。专栏2:现代农业发展“568”战略 依托5大体系: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农技

22、服务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物流交易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 建设6大工程:粮油高产高效创建工程、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程、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建设工程、防护林建设和湿地保护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工程。 发展8大产业:优质稻米产业、红皮小麦产业、啤酒大麦产业、特色蔬菜产业、设施园艺产业、绿色畜禽产业、生态水产产业、休闲观光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集约式发展、特色化推进、大中小并举,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园区为载体,加快完善新型工业“234”体系,促进工业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遵循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策应

23、全省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发展和配套需求。大力发展以不锈钢为主体和特色的新材料产业,支持兴达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钢帘线提供商;主动接受中国医药城的辐射,积极培育发展医药包装产业。通过企业重组、技术引进和项目带动,努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环保设备等产业。提高主导产业集群化水平。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建成千亿级不锈钢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拓展支柱产业的中高端环节,建设具有产业优势和地域特色的制造业中心,促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建成国家级不锈钢出口基地。期末,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70%,形成百亿级企业1家、50亿元企

24、业2家、10亿元企业20家、亿元企业250家的企业梯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整合内部产业资源,促进产业前延后伸链式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有序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产品和工艺,最大限度地提高制造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期末企业技术改造投入超过400亿元,年均递增25%。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年递增300件,新培育中国驰名商标5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0件;新增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20个。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突破现有园区或集中区的区域限制,合理安排资源和要素配置,积极规划整合东南片及城区工业载体资源,举全市之力建设省级兴化经济开发区。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江苏兴达新

25、材料产业园(戴南)、兴化市新型医药包装产业园(张郭)、兴化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安丰)、兴化市电子产业园(昭阳)、兴化市合金铸造产业园(临城)、兴化市汽车配件产业园(陈堡)、兴化市双蝶包装材料产业园(周庄)、兴化市精纺产业园(大垛)、兴化市铜制品产业园(荻垛)、兴化市脱水果蔬产业园(城东)、兴化市汽车齿轮产业园(合陈)、兴化市新型建材产业园(西郊)、兴化市光伏制品产业园(竹泓)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或集中区,建好以胶粘制品为主导的兴化市台商工业园(茅山)。完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和行政效率,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载上海、浙江及苏南的产业转移,探索与发达地区开展合作共建园区

26、,努力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良好态势。到“十二五”期末,市重点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产值达到全市工业总量的80%以上。专栏3:新型工业“234”体系 培育和发展两大新兴产业:以兴达公司为主体的省级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特色产业和张郭镇的医药包装产业。 提升和壮大三大主导产业:推进实施千亿级不锈钢制品产业以及机械铸造、农副产品加工两大百亿级产业。 整合和优化四大产业基地:特种合金材料及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主要发展钢帘线和特钢产业。机械铸造产业基地,主要发展城区的机械铸造和机械配件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主要发展西南片的麦芽加工产业、东部片的水产品和粮食加工产业、城区及郊区的脱水蔬菜产业。医药

27、包装产业基地,主要发展东南片的医药包装产业。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建筑业传统产业优势,引导部分企业向总承包、高资质方向发展,力争5年内新培育房建一级以上企业7家。大力培养建筑业经营管理人才,满足建筑市场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要求;开展建筑从业人员操作技能培训,通过建筑业发展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指导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向高资质的市政、钢结构、公路桥梁等领域渗透,提高兴化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在着力巩固原有建筑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外埠建筑施工市场开拓力度,引导和协助建筑企业参与外出施工市场竞争,依托苏兴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鼓励在外建筑能人回兴注册专业建筑公司或挂靠本地龙头企业,构建

28、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业施工为主体、劳务分包为补充的分工协作体系,共同参与外埠建筑市场开发。“十二五”期间,建筑业施工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争创一批省、市名优工程。争创服务业发展新优势。坚持引导集聚、提升质态,扩总量、优结构、创特色,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做大做强服务业6大板块,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高于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年均增长25%以上。着力扩大服务业总量。进一步做强省级不锈钢综合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以粮食和建材为特色的专业物流,促进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比重。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各类专业市场,探索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的现代交易模式

29、。培育成交额超10亿元的市场15个、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5个。推进全市农贸市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新建城市新区东部农贸市场,逐步推进城西、北水关、城北、昭阳、新城、龙津河、工农桥、金花园、张阳和城堡等地段农贸市场的改扩建,增强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城市和重点集镇的商贸文化休闲综合体,以品牌连锁和便利店等形式延伸社区商业。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资、农机流通企业,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期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80亿元,年均增长16%。坚持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合理引导和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进一步发展戴南-张郭、安丰小城市和重点镇

30、房地产市场,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需求,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进一批银行和保险机构入驻兴化,探索建立兴化地方商业银行。引导规范发展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会计审计、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吸引省内知名中介企业落户。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快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全社会科技和信息服务水平。鼓励企业设立社区服务网点,完善家政、托幼、养老、维修等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络。加快发展旅游业。立足生态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两区多特”的旅游布局体系,争创1-2个国家4

31、A级风景区。进一步完善千岛菜花风景区基础设施,建成乌巾荡温泉休闲度假区,做好水上森林、徐马荒等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放大省历史文化名城效应,丰富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游览项目。加快推进星级酒店建设,扶持发展农家旅馆等特色接待方式,不断完善旅游组织机构、接待设施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加大推介力度,发展旅游经济。积极开展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形成休闲、商务、会议等综合性旅游,建设苏中地区优秀的旅游目的地。专栏4:服务业6大板块 商贸文化休闲板块。以主城区海德国际英武路段、楚水招商城周边及新区为主体,建设中高档商贸文化休闲板块。 不锈钢综合物流板块。以加快戴南-张郭城市化进程和助推不锈钢产业

32、发展为目标,大力提升以现代物流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集聚板块,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粮食产业物流板块。依托合陈火车货站,与戴窑粮食市场进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集粮食仓储、物流配送、精深加工、检验检测、信息服务于一体,服务本地、辐射江苏、连接国内外的区域性粮食物流集聚区。 建材物流板块。依托得胜湖内河港口作业区,建设集建材及农产品交易、仓储、信息、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 安丰小城市商贸板块。巩固和发挥传统商贸优势,配套建设中高档接待酒店、河蟹批发特色市场、农贸市场,进一步实施房地产开发,打造兴化东北部商贸小城市。 生态湿地旅游板块。加大西北部湿地资源保护力度,加快缸顾千岛菜花景区、李

33、中水上森林公园、西郊徐马荒风景区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大纵湖旅游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品牌宣传力度,把我市西北部地区打造成省内知名的生态湿地旅游风景区。专栏5:“两区多特”的旅游布局体系 西北片水乡湿地生态旅游区、古城文化休闲体验旅游区和一批特色旅游乡镇。二、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全面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明晰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继续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的基础,进一步明确市域主体功能区,将全市城乡划分为制造业重点发展区、服务业优

34、化发展区、特色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4个主体功能区。强化规划的空间约束功能,引导形成“一主两副三轴”的区域开发格局,切实推进差别化发展和协调发展。制造业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城区(含郊区)、戴南张郭区域、周庄陈堡茅山区域、大垛荻垛竹泓区域、安丰镇区域。服务业优化发展区,主要包括城区(含郊区)、戴南张郭区域、戴窑合陈区域、安丰镇及西北部乡镇。特色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高兴东公路、大兴金公路沿线和盐靖公路、兴泰公路、兴盐公路、兴沙公路沿线的“两横四纵”高效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重点风景旅游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等。专栏6:“一主两副三轴”的区域开发格局 一主:以主城区为中心城市

35、,加快城市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贸、文化功能,优化居住和创业环境,整合开发区、昭阳镇、临城镇园区资源,辐射周边乡镇,推进城、郊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区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两副:合力推进戴南-张郭、安丰两个副中心小城市发展。重点建设戴南-张郭小城市,辐射周边乡镇,促进形成全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效融合的先行区;加快实施安丰镇总体规划,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形成辐射周边乡镇的区域商贸小城市。 三轴:以高兴东公路、兴泰公路、大兴金公路为主要产业轴,发挥延伸和发散作用,串联重点乡镇和主要产业片区。完善协调推进的政策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在体制机制、政策扶持上加强统筹,按照生产力合理布

36、局的要求,加快建立新型城乡关系。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功能。赋予戴南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戴南逐步发展成为人口集聚、产业集群、结构合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新型小城市。在完善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搞好中心城镇布局规划。坚持配套建设,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满足人们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需求为目标,综合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重点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及农村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居住、社保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优化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坚持交通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服务兴化“一主两副”城市格局,积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善

37、客运枢纽体系和货运枢纽体系,缩短与周边主要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到2015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900公里,构建市区至苏中机场40分钟抵达的快速通道,基本实现市区、重点乡镇和工业园区20分钟上高速公路的目标。启动盐泰锡宜城际铁路兴化段规划前期工作。以省级干线公路建设为重点,协助推进盐兴高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善333省道兴化改线段、233省道兴化城东镇至333省道段、351省道和352省道兴化段,构筑腹部地区向东至204国道的衔接体系。延伸大周公路至启扬高速,提升229省道兴化段等级。以地方干线公路建设为重点,完善重要产业节点连通道路体系,形成重要产业节点集疏运网络,支撑并引导重要产业的快速发展。

38、连通大周线、大戴线、新张线,形成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纵向干线道路;连通张郭、戴南、周庄等重要乡镇节点,形成南部地区重要的横向干线公路;打通李合线,形成东西向贯通全境、连接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建设沙柳线,带动西北部旅游、渔业等产业发展。专栏7:兴化市域省道名称 229省道:宁盐公路 231省道:兴泰公路 232省道:大周公路(规划) 233省道:邮兴盐公路 332省道:大兴金公路 333省道:高兴东公路 351省道:大丰麋鹿基地至兴化,规划扩建昌合公路 352省道:张郭、戴南、陈堡至江都武坚,规划东经204国道至沿海高速,西至京沪高速在上官河、下官河、南官河、车路河、卤汀河、泰东河和串场河等骨干河道

39、上实施撤渡建桥15处,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对新通扬线航道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兴化水上运输能力。围绕重点骨干河道整治,巩固和提升防洪保安体系,建设清水通道。争取早日实施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扩大涝水外排出路,增加外排能力168立方米/秒。以圩堤加修和闸站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防洪御涝体系,巩固集镇和重点工业集中区防洪设施,实现日雨200毫米雨后一日排出的目标。整治卤汀河和渭水河,与泰州引江河衔接;整治西塘港、盐靖河、幸福河,与泰东河衔接,提升引水功能,为水资源供给提供保障。进一步优化主电网构架,提升兴化电网支撑功能。突出城乡配电网改造,不断加大农村配电网络建设力度,推进城区配电网改造,建设2个高标准

40、的区域性配电网络示范区,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电力供应网络。深入推进镇村体系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稳妥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撤村建居。进一步完善戴南-张郭、安丰小城市建设规划,注重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加快推进小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功能建设,把戴南-张郭、安丰打造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示范区。按照“建管并重、产业为先、民生为本”的原则,积极优化周庄、大垛、沙沟、戴窑、合陈等5个重点镇发展布局,拓宽城镇发展空间,加强园区、商贸、文化、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其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搞好中心镇和中心村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强中心镇和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省和泰州市康居示范村、小康村创建

41、为抓手,不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开展好村庄环境整治和水环境整治,统筹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达80%,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村庄建设重点实施“一街、两区、三化”工程,创建一批省级、泰州市级康居示范村。有计划地撤并人口较少、规模偏小的自然村,加快推进城郊村、镇中村以及中心村的社区化建设和改造,形成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启动“康居工程”,开展住宅建设试点,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期末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5平方米。继续加大帮扶力度,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专栏8:“一街、两区、三化”工程 一街:一条主街道。 两区: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区、成

42、片住宅区。 三化:住宅多层化、环境美化、生活现代化。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坚持扩大规模与完善功能并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优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35万人,建成生态水乡人文特色明显、宜居宜商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加速城市建成区东扩南进步伐,合理布局城市主要功能区。建成英武中路城市商贸综合体,改造提升金三角市场地块商贸水平,增强新城区建材、家居商贸集散功能。启动新一轮旧城改造,缓解老城区居住压力。改善九顷区、阳山区、五里区、野行区居住条件,扩大新城区居住规模,完善城区工业园区公共服务、生活、文化等配套设施。畅通城市路网。打通城区东西向交通卡口,完善南北向道路

43、体系,重点新建和改造30条道路和12座桥梁等一批城市交通干道,形成城市内环外通的道路网络,有序推进城市地下停车场和小型公共停车场建设,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新增城市骨干道路50公里,新增停车场30个左右。推进城市园林化。加快东环线和北过境线防护林带建设,稳步推进外环道路绿化整体改造,营造城市绿色屏障。完善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景观建设,推进建设滨河绿色走廊,做好道路绿化种植与补植、防洪工程绿化和沿河建筑物立体绿化,新增绿地面积9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彰显水文化魅力。实现治河与治污同步、水系与景观同建,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城市污水集

44、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90%。进一步装点美化海池河、沧浪河等城市中心河道,合理安排城市标志性建筑、园林景点、街头小品等,通过艺术设计赋予文化个性。继续实施金东门历史街区基础设施配套与整治,完成银北门街区整治工作。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运行机制,加强户外广告和店牌店招整治,推进城区街容街景的精细管理,不断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宜居环境。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继续拓宽改革领域,加大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吸引外部资源,鼓励企业更多的利用外部资源,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和

45、广度。继续优化各项改革举措。1、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目标,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改进和完善电子政务,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健全新闻发布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实施公务员分类管理,大力推行公务员职位聘任制。2、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通过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等方式,转变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固定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3、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着力控减新增债务。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发展

46、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逐步缩小乡镇间财力差异,保障村级组织健康运行。4、落实民生领域的改革措施。按照国家、省和泰州市统一部署,积极落实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1、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招商选资,积极招引新兴产业项目,主攻日韩企业、港台企业的引进,着力提高利用外资份额。“十二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7.7亿美元,力争引进1

47、0个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利用长三角区域产业重组和央企布局调整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合作开放,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和项目建设,培大育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争取引进一批央企、国企落户。2、进一步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巩固美、日、欧等传统主体市场,加快开拓东盟、东欧等新兴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向产品多层次、市场多元化、方式多样性转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和开展国际认证,提升兴化企业形象和竞争力,建成国家级不锈钢出口基地,促进扩大对外贸易比重,期末全市自营出口额突破4亿美元。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分别达到全市出口总量的50%和30%。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壮大跨国经营主

48、体,新批境外加工贸易企业10个。不断拓展境外投资合作领域和方式,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综合效益。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形成和完善政府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机制。1、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进一步培育资本、土地、产权、人才等要素市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基础性配置作用。支持各类投资主体面向重点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品设计、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2、帮助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大力

49、发展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支持民营企业参加各类推介、展览、展销活动。推动民营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股份制改造,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融资规模。减免企业因上市开展相关工作产生的税费,对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财政奖励。3、加强和改善金融支持。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入。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积极推广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政府采购中标合同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民营经济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4、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公共资源招标投标管理体制,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坚持公平准入、公

50、平交易原则,强化招标投标监督机制。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为重点,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四、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以绿色增长为导向,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点,探索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强化节约意识,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重点推进节约用水,建立节约用水的激励和补偿机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合理调度

51、。在设施农业中试行喷灌、滴灌等微灌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实行节水灌溉,修筑防渗渠道150公里。对工业企业继续推行节水技术改造,推进实施兴达钢帘线、双蝶纸业、双乐化工颜料等企业的废水循环利用。新建的住宅小区及医院、学校等单位广泛采用新型节水洁具,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开展节能工作,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建设和推广节能建筑,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提高土地投入和产出效益,推进农村集镇居住点建设和改造,引导农民建房全部实施在规划点上,对农村空关房和一户多房进行清理整顿,提高农房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逐步关闭利用粘

52、土制砖的砖瓦窑厂。加强重点原材料的消耗管理,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及代用材料。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乡镇全部建成泰州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大于85,城市全年空气环境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不低于330天。实施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开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分类指导,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以城镇河道和水面管理、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南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以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源为重点,严格规范农业面源投入品的使用,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

53、理疏浚中小河道,高标准整治环庄、临庄、穿庄河道,落实水面保洁长效措施。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加强生态区划管理,进一步完善对风景旅游区、生态保护示范区等的保护和管理,消除破坏生态违法行为,充分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切实提高生态保护和建设质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继续加大工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利用能源等方面的试点和推广,推进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标志认证工作。促进企业间以废弃物再利用为纽带形成共生关系,优先吸引产业链中的补链项目落户。以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示范为重点,积极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引导、扶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促进

54、环保产业发展。逐步建成城市餐厨垃圾、废旧塑料、建筑垃圾、废旧电池等一系列废弃物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使城市生活垃圾变废为宝,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推广适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扩大“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模式,实施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工程。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升民生幸福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民生幸福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着力构建共享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扶持就业创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55、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和服务体系,完善市、乡镇、村居三级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区别不同类型的人群,开展差异性的就业服务,围绕下岗失业职工、“4050”人员等,大力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就业。落实鼓励扶持就业创业政策,以富民增收为目标,开展再就业岗位培训、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各类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参加培训人数增长不低于15%,进一步完善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力争每年1万人实现再就业,期末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85%以上。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发挥工会、企业作用,深入开展

56、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不断扩大劳动合同签订范围,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中,全面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监督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规定,依法、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按期结案率达到100%。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完善社会保险网络。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保门诊统筹制度,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举措,提高各类医疗保险结报比例。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管理,推行企业工伤储备金制度,把工伤保险扩大到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中的农民工

57、群体。2、提高社会救助水平。重视老龄工作和残疾人工作,保障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完善重残救助制度,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提高机构养老规模和水平。维护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扶贫开发,倡导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社会救助模式,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不低于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不低于75%,散居五保户供养包护率100%。统筹发展社会事业。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协调发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网络,建成教育现代化市。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全市保留小学学校(教学点)100所、初中学校50所、普通高中8所。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1-2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达到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建成省优质幼儿园,全市新增省优质幼儿园20所,办好城市新区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继续加强学校后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