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学教案讲义_第1页
社会管理学教案讲义_第2页
社会管理学教案讲义_第3页
社会管理学教案讲义_第4页
社会管理学教案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管理学教案(讲义)(1-7 章)第一章 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学教学内容介绍1、系统,就是有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着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稳定整体。2、社会系统的要素十分复杂,大体上包括物质基础、活动主体和精神生活三方面,即分为物、人和思想三大类别。社会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并非互不相干、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从而构成了种种社会活动。3、现代科学用“熵”的概念表示系统的紊乱程度。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少。信息量就是负熵。系统获得信息以后,无序状态就减少;获得的信息量越大,无序状态就减少得越显著。4、社会作为众多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巨大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呈现出以下一般特征:“渐进机构化”;异因同果性;周期循环性。5、“渐进机构化”:社会系统既是有机的整体,又在不断地分化,由混沌的整体状态演变为各要素相对独立的状态。这个过程意味着各要素越来越被固着在某种特定的功能上,而且其特定功能的发挥越来越依赖于要素自身的定型程度,因此也叫做“渐进机构化”的过程。社会渐进机构化的过程既是进化,也是退化。6、异果同因性:在开放系统中,从不同的初始条件经过不同的途径,却可以达到相同的最终状态。7、社会是准稳定的开放系统。但社会系统在瞄准目标、趋向稳定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扰动。社会系统对扰动的反应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渐近线”型;“过度调节”型;“启动不及”型。8、周期循环性:既然社会系统在受到内外扰动以后会偏离目标值,借助于异因同果性又会对扰动作出反应,再趋向目标值,既然扰动经常出现,对扰动作出的反应也持续不断,因此,社会系统的运行就呈现出周期循环的状态。9、考察社会系统运行的周期循环性,有两个重要的评价尺度,这就是稳定与发展。所谓稳定,就是指社会系统抵抗扰动、消化扰动的能力;所谓发展,就是指社会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由低组织程度向高组织程度的演变能力。根据稳定和发展这两个尺度的综合,社会系统运行的周期循环可以分为良性、恶性和中性三大类。良性循环:这是一种既稳定又发展的社会系统运行方式,用我国古人的话说就是“太平盛世”。恶性循环:这是一种既不稳定又非发展的社会系统运行方式。处于恶性循环中的社会,由社会系统自身内部引起的扰动其频率和振幅都愈益加大,即社会系统诸要素及其行为激烈冲撞;对抗动的反应不是过度,就是迟钝;一旦碰到强烈的外部扰动,就会内外交困,导致原有社会系统结构的崩溃,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中性循环:社会系统运行过程中更多出现的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组合交叉,即中性循环。它又分为两种亚类型,一是稳定而非发展,二是发展而不稳定。10、调节、控制与管理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界限。(1)“初级调节”与“二级调节”(控制)。这是系统论创始人 L贝塔朗菲提出的两个概念。在最简单的控制系统中,至少要有司控元件、传递线路和受控元件三个组成部分;基于这三个部分之间的特定关系即结构,才会有控制。开放系统的动态相互作用演化出了控制结构,这是系统的初级调节;当控制结构出现以后,控制作为系统的二级调节才开始发生作用。而从人们的认识上看,次序则正好与之相反,只有先认识二级调节(控制),然后才能认识初级调节。初级调节的基础在于系统的运行过程,二级调节(控制)的基础则在于系统的结构。因此,所有的控制都是调节,但并非所有的调节都是控制。(2)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反馈控制):控制系统根据有无信息反馈回路区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所谓反馈,就是将受控系统(元件)的输出信息回输到司控系统(元件)中去,重新作为司控系统向受控系统输入的信息源之一。开环控制系统没有反馈回路,司控系统根据一定的目标,通过传递线路向受控系统输入信息,使受控的状态输出值符合目标值。因而信息通道单方向,没有形成封闭环。它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控制过程简洁明快;缺点是抗扰动能力差,只适用于少数控制信息简单、受控系统的内外扰动以及可能状态数都比较小的场合。闭环控制系统有反馈回路,它将受控系统的状态变化输出值及其与目标值的差值回送到司控系统,作为司控系统调整发给受控系统的控制信息的重要依据。闭环控制系统尽管结构复杂,成本较高,控制过程迂回曲折,但由于信息通道形成了封闭环,具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3)自发控制与自觉控制(管理)。对社会系统及其运行的闭环控制又分为自发的和自觉的两种类型。在自发控制的情况下,社会系统的运行是各种相互矛盾着的力量以及大量偶然的单个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要求人们有意识地干预。没有调控的市场经济就是自发控制的机制。所谓自觉控制,也就是管理,人们通过各类层次不一、范围各异的社会管理主体即特殊的社会组织设施,依据有关的社会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整个社会系统或它的各个生活领域、各个部门加以调节控制。它为任何社会所必需,是人的能动性的最高级的表现。计划经济和有调控的市场经济就是自觉控制的机制。可见,所有的管理都是控制,但并非所有的控制都是管理。11、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在闭环控制系统内,经过一系列的输入之后,系统的输出值与目标值的偏差愈来愈小,这就是负反馈。所有以稳态为目的的控制都离不开负反馈。如果经过一系列的输入之后,系统的输出值与目标值的偏差反而愈来愈大,这就是正反馈。以稳态为目的的控制中一旦出现正反馈,就必然导致系统的失控。但是在有的场合,控制恰恰需要正反馈机制。例如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之间的相互控制,生产推动消费,消费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在一定条件下就是运用了正反馈机制。12、社会管理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社会管理”一词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管理即广义的社会管理。这种管理分为四个基本的部分: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管理即经济管理,对社会的政治发展的管理即政治(行政)管理,对社会的思想(精神)发展的管理即思想管理,对社会的社会发展的管理即狭义的社会管理,无论是广义的社会管理还是狭义的社会管理,都是一种独立的管理活动,因而也构成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无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社会管理,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以社会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管理学有自身存在的价值。13、社会管理学以广义的社会管理和狭义的社会管理为研究对象,本身又有复杂的结构。从研究对象管理活动的涵盖面来分,可以有广义社会管理学和狭义社会管理学,后者又可以分为系列更专门的分支学科;从管理主体的角度来分,可以有国家管理学和社会组织管理学;从学科的性质和层次来分,可以有社会管理学的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此外,通过研究对某些非常社会现象和非常社会发展阶段的管理,还可以建立诸如社会问题对策学、社会风险控制论、社会改革控制论等等分支。14、社会管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管理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和各种社会组织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实施的有组织的活动。这种活动以通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宗旨,通过对群体活动和社会运行施加积极的影响和调节控制,切实保障人们协调一致地劳动和生活,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呈现稳定而有序的状态,并为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作准备。15、社会管理具有以下一些最一般的特征:第一,人主性。人是社会系统的第一要素和社会管理的第一对象。人是整个社会中最活跃、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管理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形式,对社会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和人的行为的管理。第二,能动性。在实现社会所面临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中,为了组织和协调人们的活动,管理主体必须对人的行为、群体活动和社会运行积极施加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管理既然是一种自觉的控制,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第三,科学性。在社会管理中制定和选择对人的行为。群体活动及社会运行施加积极影响的方法,必须以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为基础,以掌握关于管理对象的状况及其外部环境的信息为前提。社会管理的实质就是根据社会规律自觉地控制人们的社会活动。第四,两重性。社会管理既有不反映特定的阶级内容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方面,又有反映特定的阶级内容,仅适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的方面。社会管理的两重性,是由管理对象的两重性决定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社会,一方面由于都是人类社会,必然具有一系列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又基于各自特殊的本质而相互区别开来。16、以社会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管理学,也就相应地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综合性。既然社会管理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系统,涉及人、财、物多种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内涵极其丰富的社会存在物人,既然社会管理要以通晓社会规律、明察管理对象为前提,既然社会管理要求积极主动地选择、调整借以影响人的行为、群体活动和社会运行的形式和方法,那么,综合性就成了社会管理学最明显的特征。综合性表现在社会管理学既要求助于一般方法论科学的指导,又要有赖于研究社会生活各方面规律的各门社会科学的渗透交叉,还要以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管理实践经验为基础。第二,实用性。社会管理学与其说是描述性的理论科学,不如说是操作性的应用科学。当然更准确地说,它是描述与操作兼有,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并存。它不仅要为完善社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一般的原则和方法论,更要为此提供具体的手段和方法。第三,阶级性。社会管理的两重性决定了社会管理学既有科学性,又有阶级性。我们的社会管理学是为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的意义:(1)加强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掌握现代社会管理的规律,正确运用国家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权力来行使社会管理的职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2)加强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3)加强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推动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社会管理。(4)加强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5)加强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增强广大社会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宏大的社会管理队伍。延伸讨论 内容: 1、随着社会转型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我国已经逐渐由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社会体制改革,社会管理由此成为当下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请结合我国现实谈谈你对社会管理的基本看法。 第二章 社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基本内容介绍1 任何管理都有主体(谁在管理)和客体(管理谁)之分。社会管理的客体就是社会系统;对社会系统实施管理的主体则是管理者以及由他们所组成的社会管理系统。2 社会系统与社会管理系统:社会管理是对社会系统(包括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相并列的社会领域)的管理,因此,社会系统当然就成了社会管理的客体。3 作为管理主体的社会管理系统本身就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是从社会系统中分化出来的。4 当系统分化出司控元件、传递线路和受控元件,它们之间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信息传递结构以后,就出现了控制。社会管理系统就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司控元件。不过,并非任何社会系统中存在的司控元件都是社会管理系统。首先,社会管理系统要控制整个社会系统或其中的社会领域。其次,社会管理系统对社会系统或其中的社会领域进行的控制必须是自觉的调节控制。5 社会管理系统从社会系统中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系统规模小、也不复杂,相应地,社会管理系统也很不发达,表现为氏族和部落的议事会等机构。随着社会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社会管理系统采取了国家的形式。社会进入现代化大生产时期以后,社会管理系统不仅包括庞大而复杂的国家体系,而且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并且后者呈现出结构越来越复杂、发展越来越迅速、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的趋势。6 社会管理主体的分化:社会管理系统作为管理主体,既是社会系统“渐进机构化”过程的结果,本身又开始了新的“渐进机构化”的过程。7 现代的社会管理系统已经分化为五个子系统。它们是:决策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监督子系统、反馈子系统和咨询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承担着社会管理系统的职能。8 决策系统。它是社会管理系统的核心,由负有决策责任的领导者所组成。9 执行系统。它的任务是负责贯彻、落实决策系统发出的各项指令,从事制定计划、组织人力物力和各项具体的指导工作。10、监督系统。它根据决策系统的指令,对执行系统的工作以及受控系统的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决策系统的指令得到贯彻、落实。11、反馈系统。它负责把受控系统在收到决策指令以后所发生的实际变化及时传递到决策系统,以便让决策系统根据这种实际变化重新调整和修改指令,对受控系统实施有效的追踪控制,以逐步逼近决策目标。12、咨询系统。这是现代社会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管理水平,防止可能的决策失误,领导者必须在自己的周围集中一批专家、学者,运用他们的集体智慧,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供最优的理论、策略和方法,帮助领导者作出决策。咨询系统在社会管理系统中就成为决策系统扩大了的头脑,延长了的神经,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智囊”、“外脑”或“思想库”。13、在社会管理系统中,科学地处理好决策系统和咨询系统的关系极为重要。首先,决策系统是社会管理系统的核心,决策系统指导咨询系统,但又不能干涉咨询系统的独立工作。决策研究是科学,只能按科学办事。其次,咨询系统帮助决策系统,但又不能代替决策系统的工作。决策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咨询系统只是在决策系统的委托和指导下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只有建议权,没有决断权。 总之,在现代社会管理系统中,决策系统和咨询系统应当各司其职,既相互协作,又互不干扰。14、社会管理客体的特征:一是客观性。它不依赖于管理主体的意志而独立存在,有着自己的特性和活动规律。物的要素,其客观性不言而喻。思想的要素,尽管从本质上讲属于主观精神的范畴,但对于管理主体来说,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不以管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二是可控性。社会系统作为管理客体之所以是可控的,首先取决于它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它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完全任意、完全随机的。这就使社会管理系统有可能把握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从而实施科学管理。管理客体的可控性还取决于管理主体的能力。由于管理主体的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社会管理客体具有历史性。三是系统性。社会系统不是孤立的事物,而是由多种成分的人、物和思想要素组成的,并与环境存在密切联系的巨大开放系统。管理客体的系统性,要求管理主体重视管理客体的结构问题。15、主体管理与客体服从的统一:社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既是社会管理活动中的两极,又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因素上。任何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下级,做一个有效的管理主体,都必须先要服从好上级,接受上级发出的指令,领会上级的精神、意图,做一个好的管理客体。这就是说,要想管理,必须服从。另一方面,服从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在服从上级的同时,既要不断地向下级发出管理指令,又要把握下级的需要和意愿,把从逆向联系即自下而上的联系中得到的信息,经过处理和分析不断地反馈给上级,以便上级更好地实施管理。16、控人与控己的统一:社会管理是一种自觉的控制。任何管理主体要想有效地控制管理客体(即“控人”),就必须很好地自我管理(即“控己”),经常地把自己当作客体加以对待,对自己的思想、举止行为进行管理。人的自我管理即控已,其前提在于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善于恰如其分地自我评价。为了促使管理主体自觉地控已,对管理主体也要有必要的群众监督和纪律约束,要设立专门的机关来办理。如果说控人与控己的统一体现在管理主体身上。那么们为管理客体来讲,就存在着“他控”与“自控”统一的课题。17、管理客体的自控,是管理主体实施和实现对管理客体调节控制期基础与中介。这是因为:首先,并非任何系统都是可控的。控制论认为,只有那些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的系统,才具有可控性。这种良组织和自调节,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控制。其次,要使管理客体对控制信息作出灵敏的反映,必须保证管理客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功能拥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状态空间”。管理客体是通过对可能性状态空间的选择来执行管理主体的控制信息的。这种对可能性状态空间的选择能力,也是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管理客体不具备这种能力,它就只能或者盲目地受必然性的摆布,或者机械地重复管理主体的控制信息,结果都会导致控制活动的失败。18、我国传统的国家宏观直接管理体制的重要缺陷之一,就是片面地强调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控制即他控,而忽视了管理客体的自我控制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9、主体与客体的角色互换:人是一个角色集,应该变换角色和扮演多种角色,但是在实现角色变换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保持一贯的气质和本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一个人变换角色时,必须继续履行其他不变的社会角色,按照相应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20:社会管理者个人的基本素质: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社会管理系统是由社会管理者个人组成的,社会管理者个人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社会管理系统的整体素质。作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管理者,必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首先,丰富的知识:社会管理者应当具备比较系统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管理知识。其次,一定的管理的能力:管理能力是管理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在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管理能力的内涵十分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种能力:一是专业技术能力。二是人事组织能力。三是综合分析能力。第三,强烈的事业心:管理者必须是一个积极从事实际的管理工作、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第四,必要的威信: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主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权力。能否成为管理者,取决于是否拥有相应的权力,诸如决策权、指挥权、奖惩权等一等,并以此而受到被管理者的承认、拥护和响应。管理者的权力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是同管理者的威信、威望分不开的,而威信、威望是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21、社会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除了受制于管理者个人的素质以外,还取决于整个社会管理系统的群体结构。22社会管理系统的群体结构主要包括:一是年龄结构。社会管理系统合理的年龄结构应当是“老中青”结合。二是专业结构。社会管理系统是多功能的人才群体,常常要由各种专业的人才组成,否则,“文齐武不齐”,就无法很好地履行社会管理的群体功能。三是层次结构。高、中、初级人才之间应当有合适的比例,某一职位上所要求的管理能力应当与这一职位担当者的实际能力相匹配。缺乏高层次人才,都是“武大郎”一般的个儿,群体的工作水平无法提高;高层次人才太多,不仅会“大材小用”,“杀鸡而用牛刀”,还会导致“一山难容二虎”所带来的不团结、不稳定因素。四是心理结构。各个成员应该有各自的个性,各自不同的气质和性格,以收到互相补偿之效。五是职缘结构。要注意本单位提上来的、学校毕业分配来的、外单位应聘调进来的几方面成员合理的搭配,避免封闭性,坚持开放性;还要兼顾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等等。23、社会管理系统要实现上述人才结构的优化,必须坚持这样几条原则:(1)互补原则。不同的音节组成悦耳的和谐,不同的色调组成美丽的图画,各种不同的人和谐配合、取长补短,才能组成优化的人才群体。(2)能级能质对应原则。能级指群体层次结构的一定层次、一定岗位上对成员个体才能的要求级别;能质指成员个体所具有的才能素质。优化的群体结构必须人尽其才,每个人都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事竟其功,每项工作都由最合适的人承担,取得良好的成效。(3)动态原则。“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社会管理系统的成员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又必须进行合理的流动。通过合理流动,一方面使群体处于开放状态,保持旺盛的活力;另一方面调整群体原来的不合理结构,解决群体内部人际关系上某些难以调解的矛盾。(4)统筹兼顾原则。在考虑群体结构的优化时,必须同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避免顾此失彼,抓东丢西。24增强社会管理系统的群体意识。为了使社会管理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能,需要其成员树立如下意识。 一是目标意识。群体的目标起着团结、动员和鼓励其成员为之工作的作用,是群体一切活动所必须围绕的核心。每个社会管理者对群体的工作目标都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把自己的工作和这一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效率意识。社会管理系统的每个成员都应当有强烈的效率意识,注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整体效率的保证,也是保持所有管理人员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和情感关系的需要。三是协作意识。社会管理系统的每个成员应彻底破除自我封闭的小生产观念,树立协作意识。不仅乐于接受其他成员的合作要求,乐于支持、帮助其他成员,还要善于摆脱拘泥于个人单干的狭隘眼光,从集体力量的角度提出更高的任务,善于通过一定的方式争取其他成员的合作。四是沟通意识。社会管理系统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信息,这不仅仅是加强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是使群体成员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建立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的需要。五是参与意识。这是一种主人公意识、现代民主意识和工作主动精神。25、社会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1决策功能;2计划功能;3、组织功能;4核算功能;5、监督功能; 6协调功能;7、控制功能;8、保障功能;9教育功能。延伸讨论 内容: 1、有人说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也有人说社会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政府、非政府等多重主体?你如何看待? 第三章 社会认识与预测教学内容介绍1、社会规律的一般特点:由于行为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身产生了不以主体的目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结果,所以社会规律确实是客观的。又由于社会规律本身就是关于人的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规律,所以它又不存在于行为主体的目的和意识之外,而是在行为主体积极参与的情况下产生与存在的。这就使客观的社会规律明显具有以下一般特点。第一,结构的非纯粹性。由于社会规律包含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动因,因此它的作用形式和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人既能促使规律的实现,也能延缓规律的实现。第二,稳定的相对性。一切社会规律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社会规律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更替,或在社会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改变自己的作用方式。第三,综合性。一切有规律的模式都反映了由许多个人组成的总体的行动和趋势。社会科学的理论是关于群体而不是关于个人的理论。第四,统计性。由于社会规律的综合性,它往往体现为由相当长时间内大量现象作用的平均值,因而更多地采取统计学规律的形式,即概率依存性的形式。第五,近似性。当具有统计学性质的社会规律采取动办学规律形式的时候,它就具有了近似性。它是一些倾向,是一种平均值。2、对社会认识的一般特征:社会规律的上述特点,造成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具有以下一般特征。 第一,既是困难的又是可能的。社会认识的对象就是人们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以及社会规律,由于每一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体性和能动性,历史的事件都有不可重复性,社会的规律都有非纯粹性和统计性,这就给人们认识社会带来了特殊的困难。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不仅存在着个别和特殊,还存在着一般的、重复的、有规律的现象,尽管这些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所以用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眼光来研究社会,又是可能的。第二,既要有全面性又要有反复性。之所以要有全面是因为,社会是矛盾的统一体、复杂的系统,那么就必须既写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把握复杂矛盾系统的整体,又要分析系统中的各个方面;既要统领社会运动的全过程,又要关照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社会认识之所以要有反复性,不仅是因为认识不能一次完成,而且是由于社会规律的稳定具有相对性。当人们认识了社会规律并运用它改造社会,就会引起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变化,原有的社会规律常常就因此不再起作用,而让位于新的社会规律。所以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决非可以一劳永逸,而需要不断地反复进行。第三,既要有实证性,又要有抽象性。没有辩证的抽象能力,往往只能罗列一大堆社会现象和统计数据,不能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纯粹的思辨以及排除哲学抽象的实证主义,都是在社会认识中应当注意克服的。第四,既要有客观性,又要坚持先进的阶级性。任何认识都要追求真理,而真理都是客观的。社会知识只有在那些热衷于对社会现实作客观的科学认识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阶级出现的时候和地方,才可能出现。3、预见、预言和预测预见是指在事物、情况产生或发现以前人们对它们所做的推测或断定。根据预见对象是否具有现存性,预见又可以分为预言和预测。一般地说,预言的对象是已经客观存在、但在人们的经验中还不知道的事物和情况;预测的对象则是当时还不存在而将来有可能出现的事物和情况。4、社会预测:在社会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规律预料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各项社会活动的效果,就是社会预测。5、社会预测的必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已经并正在对当代经济和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类已经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发挥对于人类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就一个更加适合于人类本性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为人类带来福音;也可以恶化乃至断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导致人类的毁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必要的预测,没有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科学决策和精心计划,那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21 世纪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正是取决于人类今天所采取和实施的社会决策。今天作出的每一个错误决策,对亿万人们来说,会在并不那么遥远的将来变成往往无法补救的灾难;而每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正确决策,会加速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成功地组织和进行社会预测研究已是一件涉及到人类生存的大事。6、社会预测的科学基础由于认识社会规律要难于认识自然规律,因而预测社会现象要比预测自然现象复杂得多、困难得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预测中起指导作用。“不仅要解释过去,而且要大胆预测未来,并勇敢地从事实际活动以实现未来”。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预测。这些科学预测不断为社会实践所证实。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冲预测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到了 19 世纪末,即当国际工人运动成了最强大的社会力量时,就得到了证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作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预测,在 20 世纪革命的历史中得到了证实。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预测的指导,决不意味着可以拒绝采用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一系列现代社会预测的技术和方法,甚至也不意昧着可以一概排斥西方学者提出来的未来学理论。比如,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指出工业国家的经济每 5055 年经历一个衰退、投资、过度建设、混乱的涨落周期。JA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重大技术革新是破坏和创造经济生活的“狂飙”。门施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萧条一繁荣一萧条”周期每一次都和技术革新的浪潮相吻合。W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把经济成长划分成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向成熟推进、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等 6 个阶段。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A托夫勒的“第三次根潮”、J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理论”以及 T帕森斯等人提出的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趋同”的理论,更是轰动一时。他们费尽心机,力求说明资本主义危机不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危机日益加深的反映,他们对于即将出现的某些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的分析和预测,对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给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方面带来的变化所作的推测和估计,都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7、社会预测的特点:一是既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又具有超前性。预测是在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对未来作出的科学推测;而对未来的推测,又是服务于现在的实践斗争。正是因为社会预测具有超前性,因此它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社会实践发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