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_第1页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_第2页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_第3页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_第4页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 议 市委: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贯彻落 实情况,促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经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会同市委农办相关人员,组成两 个调研组,于 4 月 6 日 至 12 日,深入全市一区八县有 关乡镇,采用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座谈讨论、问卷调查 等方式,就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特别是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 会议召开以来,各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 市关于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灾后恢复重建机遇,紧紧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着力建设具有 陇南特色的生态文明新农村,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 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培育取 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民主管理和农民素质大 幅提高,乡风文明有了新气象。目前,已建成了以康县徐 罗村、西和大寨村、礼县文家村、两当豆坪村、武都姜家 山村、成县李武村、徽县熊北村、文县宋坝村、宕昌寺卜 寨村为代表的规划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环境整洁、 具有陇南特色的生态文明新农村 553 个,其中省级示范试 点村 27 个,市级示范试点村 18 个,县级示范试点村 508 个。 总体上看,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 性成效,但对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 设的要求以及与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1、对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理解片面。一些乡镇、村组 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理解不深,认识不清,以偏概全, 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拆旧房,修新房,刷白墙”, 对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缺乏明确思路、目标和措 施;村庄环境整治本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但当成了终 极目标,做完了就没事了;而个别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 政府的事,政府拿钱修路、通水、建新村是理所当然的事 情,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主体意识与自力更 生精神。 2、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 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涉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 业发展、社会事业、以及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各个方面, 而要抓好各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有资金保障。我市的生态 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牵头部门是市委农办,但各级支农、惠 农、扶贫、水利、交通等专项资金基本是以部门为单位按 照各自渠道进行下拨使用,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班子和强 有力的组织机构把分散的项目资金进行必要的协调和整合, 无法统一协调使用,形成四处撒“胡椒面”,投入总量看 起来很大,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3、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受政策、资金及规划人 才短缺等因素制约,各县在生态文明新农村发展战略上, 缺少相应的总体规划。新农村规划大多以乡镇为单位独立 完成,区域规划总体上缺乏整体性、科学性与前瞻性,规 划等级层次不够鲜明,视野不够开阔,不少乡镇规划缺乏 个性和特色,结果形成了镇像村、村像镇的雷同局面。同 时,规划不尽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有些村庄整体规划, 村民集中居住,是否尊重群众意愿?有没有考虑地域特色? 传统的乡村文化有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等。 4、支柱产业,特色农业不突出。调研发现,大多数异 地重建的试点村,距离原来的生产区比较远,群众收入主 要靠劳务,部分土地处于弃耕状态,另一部分以种植药材 为主,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在县汇报中谈得最多的都是加 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 业、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实实在 在的措施不多。同时,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 出打工上,劳务输出与发展特色产业对劳力的需求形成的 矛盾日渐凸现,在花椒采收期和农忙季节显得尤为突出。 这些现象的出现,与中央、省、市建设生态文明新农 村精神大相径庭,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思考之一:应当解决定位不准,内涵模糊不清的问题。 新农村无论怎样新,核心价值在于它仍是“农村”。在多 元文化的价值观中,如果说我们承认农业文明是一种将长 期与城市文明共存,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明,那么 就应当在建设过程中尊重、保持和发扬它的个性。这就是 说,农村的现代化不是要使它在外表上更像城市,而是要 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村生活的内在质量,充实农村的 文化内涵,使农村生活成为丰裕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 属感的精神家园。 思考之二:应当解决政府包办代替,建设主体不明的 问题。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谁的新农村, 应当谁来规划,谁来建设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 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他们究竟是农村的主人,还是需要引 导教育的被规划者?他们愿意迁离故土,彻底改变以往的 生活方式?还是愿意在传统的自然村落、设施完备的定居 点生活更为幸福?经验告诉我们,就增进农民的福利和幸 福而言,农村最短缺的并不是资源,而是农民对自己生活 方式的选择权,如果他们对自己家园的处置没有发言权, 那么包办代替、替民做主的善良愿望往往会适得其反,实 际地侵犯和伤害农民的利益。 思考之三:应当解决贪大求全,急功近利,违背规律 的问题。一些基层干部心目中的新农村,都是高起点、高 标准的,并且预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建成。在这种思想 指导下,急功近利,不顾自身实力,大拆大建,希望一步 到位。基层干部的热情和积极性当然应该保护,但这种不 切实际、急于求成的倾向必须及时纠正,需注重实效而不 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而不盲目攀比,突出特色而不强求 一律,否则将会产生增加农民负担和村级债务、损害政府 公信和形象的严重后果,出现新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鉴于以上的问题和思考,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准确把握政策,积极引导农民 参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必须将 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应采 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将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 设的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编印成册,下发到农户进行宣传。 充分利用农村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报、文艺节目等形 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有条件的县乡,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和乡村干部进行参观 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如康县在采取多种方式广泛 宣传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的同时,组织四大班子 领导和县直部门、有关乡镇负责人多次赴外地学习考察先 进经验,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为全县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应加强 对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研究,给农民群众讲清楚: 哪些项目是上级全部投入,哪些项目是上级部分投入、需 要农民投工投劳,哪些任务是农民自己承担,让群众知道 自己应该干什么,从而消除农民群众“等靠要”等依赖思 想。三是应广泛宣传“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生态 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扶持政策及程序,引导群众正确处理政 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让村民明白政府除在基础设施、 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外,对村民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项目 可采取物质奖励的形式给予补助,以提高村民的参与度, 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突出规划先行,逐步推进生态 文明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量力而为、分步建设的原则,第一年起步打基础,第二年 集中加快建设,第三年完善巩固提高,有计划有步骤有重 点地逐步推进。一是应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规 划工作的领导。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往往是各部门从各 自工作需要出发,针对本部门内部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计 划和采取措施,部门之间计划和行动协调性不强。建议由 农办牵头,建立发改、规划、扶贫、交通、建设、水利、 文化等部门参加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协 调解决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统筹规划、资金整合等 问题。二是应切实抓好规划调研和编制工作。在全面掌握 好农村资源、人口、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 的基础上,应尽快制定全市生态文明新农村总体规划,指 导制定各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鉴于我市欠发 达的客观实际,建议允许县政府根据不同自然地貌和产业 布局,分区域或分流域或分类型编制规划,乡镇一级根据 各村实际制定建设方案,供村民选择,既尊重了群众意愿, 又突出了地域特点,同时降低了规划成本。三是应统一生 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统计口径。我市目前有行政村 3201 个, 但每个行政村又辖若干个自然村,且村组之间比较分散, 以行政村为统计口径,则其它的几个自然村难以进入规划。 建议市委、市政府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方面,改变以行 政村为单位的统计口径,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统计。四是 应将灾后重建和异地扶贫搬迁已建成的村纳入生态文明新 农村建设进行巩固提升。灾后重建和异地扶贫搬迁已建成 的村基础条件较好,但因为当时建设资金的不足,没有达 到生态文明新农村的标准,再次进行改造又缺乏项目支撑。 建议市委、市政府积极向上建议,将这些灾后重建和异地 扶贫搬迁村纳入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范围二次列项进行改 造提升,这样既巩固了灾后重建和异地扶贫搬迁的成果, 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上也可以达到稳步推进和“花小钱 办大事”的目的。五是要依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建议市 委、市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办法,规划一旦经过 批准,就要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 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 3、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广辟投入渠道,努力形成 社会共建的强大合力。XX 年以来,灾后重建机遇从某种程 度上解决了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目 前,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全面完成。下一步,我市生态文明 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应加大各类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如“十 二五”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一事一 议”财政奖补项目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另一方面 应着重抓好 2 个重大机遇:一是我市 9 县区整体纳入秦巴 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科技扶贫主攻点的重大机遇;二是 全市 9 县区全部纳入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重 大机遇。要在服从国家项目扶持的大前提下,用足上级对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想方设法上项目,争资 金,确保上级支农资金的足额到位,在申报项目时尽可能 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相一致。政府各涉农部门要注意围 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积极申报和争取扶持项目,在实施 项目时,捆绑使用,最大限度地向新村点倾斜,确保新农 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建设得到强有力的扶 持。市、县财政每年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时,应尽可能加 大倾斜力度,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年提高 比重,确保重点投入和资金配套,逐步增加财政的支农资 金总量,形成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源头。同时, 要结合当前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广泛动 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以 多种方式参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4、以产业兴村为方向,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为生态文 明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培育壮大农村主导产业是生 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基础和支撑。一是应按照市委 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的要求,围绕“四产区、五基地、 多片带”产业布局,进一步扩张基地规模,落实提质增效 措施,重点抓好大户的培育和示范,促进特色产业开发, 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武都区玉皇乡小 石村大力发展油橄榄的做法、西和县西峪乡依托区域产业 优势整合三个村集中连片栽植八盘梨的做法都值得借鉴和 推广。二是应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把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的 发展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承接城市 居民的休闲观光需求,建设一批如康县碾坝乡玄麻湾村、 宕昌城关镇瓦舍坪村、西和县姜席镇晚霞湖环湖 5 村这样 的旅游文化村,培育富民强村的新亮点。三是应坚持“民 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和 扶助农民经纪人、农村能人,大户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在扩大优势特色产业上,发挥作用,提高农产 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四是建议延长我市群众灾后重 建贷款的贴息期限。目前,除少数经济条件好的群众外, 大部分群众因为灾后重建而背上沉重债务,没有更多的资 金投入支柱产业发展。建议对灾后重建贷款的贴息期限能 够延长 23 年,使群众能够有能力、有资金投入支柱产业 发展。 5、以村民自治为主题,加强班子建设,全面保障生态 文明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必须有 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一是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按 照“一名好支书、一个好支部、一支好队伍”的要求,努 力建设一支靠得住、有本领、作风正的高素质农村党员干 部队伍。尤其是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要大力开展思想教育 和业务素质培训,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对极 少数班子力量不强的村,建议采取由镇干部兼任第一支书 的办法,加强领导力量,推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顺利开 展。二是应持续地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 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养成遵守村庄各项管理制 度,爱护和管理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彻底治理脏、乱、 差现象。三是应依靠村民自治组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