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山东经济发展模式对比_第1页
广东山东经济发展模式对比_第2页
广东山东经济发展模式对比_第3页
广东山东经济发展模式对比_第4页
广东山东经济发展模式对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山东经济发展模式对比:外向经济 VS 群象经济 来源:经济参考报 B 2006-8-15 2:04:51 “外向”广东谋划“模式转型” 记者:张朝祥 赵东辉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地区,广东一直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经 济总量占到全国的 1/9,其发展奇迹构成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新世纪,广东正谋划着一场发展模式的巨大变革。“广东发展正处于至关重要的转 折点,如果谋划得当,就能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 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这样说。 环境、资源压力日趋沉重 珠江三角洲,这个最先承载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梦想的南国热土,如今已经很难 找到昔日桑基鱼塘的田园风光,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城市群落,这是发展的辉煌。 当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蓦然回首这片故土时,却发现以前可以喝水、喂牛的小 溪流已被污染,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工厂排放的烟尘,这是发展的代价。 尽管广东经济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但经过了 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特别是 在现阶段,广东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矛盾凸显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人均生产总值到 2020年再翻两番,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 实现这一目标,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至少要消耗 10多番的投资、近四亿吨 的标煤,使用相当于深圳、珠海、东莞三市 6000多平方公里面积总和的土地,相 当于珠三角七市 645万亩耕地的总量,这显然是难以为继的,是不可持续的。工业 化引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破坏的矛盾已给广东进一步发展敲响了警钟。 广东省是资源消耗大省,又是一个资源禀赋差、后备资源不足的省份,一些重 要资源人均拥有量低,如能源自给率只有 10%左右,全省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不 到全国人均的 1/20,人均耕地面积不及全国平均数的 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 全国平均水平的 68%。 而一些重要的基础性资源长期依赖大量外调或进口。煤炭、木材约 95%靠调入, 钢材 72%、原油 62.5%靠外调和进口,铝、铜原料也主要靠外调和进口。在世界各 国资源争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量进口基础性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 带来许多难以规避的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风险。 近两年国际原材料、燃料价格暴涨,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增,效益下滑, 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去年第三季度广东出现的“油荒”,直接敲响了资源制约 日趋严重的警钟。 不仅如此,在能源高消耗压力的同时,广东还面临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高污染 的另一重压力。去年全省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分 别比 2000年增加了 20%以上。 广东万元 GDP废水排放量高于江苏和浙江的水平,而且污染防治水平也较低。 去年电厂脱硫机组仅占总量的一成多,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率不到两成,工业 废水排放达标率不到九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 42%。珠江口是全国仅次于渤海 湾的第二严重污染水域,广东省 63%的国土面积属国家酸雨控制区。 珠三角大部分城市江段、河涌污染严重,珠三角入海河口近海水域例行监测市 段均不符合海水二类标准,各市近岸海域的氮、磷污染严重,赤潮的范围和频率逐 年增加。 此外,广东省经济发展仍处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模式,资源回收 率比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却成了废弃物。 四大战略破解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紧紧抓住国 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满足社会需 求结构变化的要求,不仅加快发展了 具有巨大规模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食 品饮料、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三大 传统支柱产业,还形成了电子信息、 电气机械、石油化工等三大新兴支柱 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 发展。 但广东的劣势也很明显。城乡差 别和地区差别大,远超江苏、浙江和 山东的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直 接导致产业竞争力后劲不足;缺乏自 主知识品牌成为困扰企业持续、健康 发展的难题。目前,广东 70%的制造业仍属中低技术和传统生产,只有规模上的相 对优势,没有技术上的优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附加值不 高。一些被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事实上主要占据的也只是产业链的中低端部 分。 广东省经贸委和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广东工业 50强排名报告显示,在企业投入 上,广东省大中型企业拥有研究开发机构数量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企业研究开发经 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不到 1%。在投入结构上,广东用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 投入比例是 1:0.07,远低于日本、韩国等国 1:10 的水平。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广东 50强中虽有约 6%的企业集中于上游技术的开 发和运用,但其技术实力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相当差距,模仿创新依然是广东 50 强企业技术进步的主流模式。 更为重要的是广东庞大的中层干部素质、能力和水平与广东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直接表现为改革的动力、创新的意识不强,难以更多地为全国各地创造经 验和发挥示范作用。长期以来,广东不少企业习惯于赚“快钱”,满足于加工贸易 的“短平快”,往往“避重就轻”,在某种程度上阻滞了广东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 刚刚公布的 2006年上半年数据,广东省政 府认为广东经济运行是“又快又好”:全省经济 正从高投入高能耗高增长向低投入低能耗高增长 转变。广东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经济增长质 量进一步提高。图为广东南海中美玩具厂成为世 界最大的芭比娃娃生产基地(摄于 2003年 6月)。 (本报记者 刘大伟 摄)。 面对机遇和挑战,广东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创新发展战略。在深化 广东“十五”期间的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上,丰富和发展这些战略,实施经济国际化、自主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广东 四大战略。 面对我国加入 WTO过渡期即将结束,国内经济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形 势,广东在梳理原先的外向带动战略的基础上,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在更大范围、 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这要求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 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地区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有关各方的通力合作,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是一项比较紧迫的现实要求,即要突出自主创新对广东省经 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突出科技、教育和人才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作用, 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 科技支撑。 发展模式的改变具有很强的示范、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和企业正成为这一巨大 变革的主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广东“四小虎”而著名的顺德人,如今正 以大手笔推动着“顺德制造”向“顺德研发”的转变。在连续 7年称冠全球微波炉 市场的广东格兰仕集团采访,记者被这个企业的国际气魄所感动:在美国设立有自 己的研发中心,企业的研发经费每年达到五六亿元的规模。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博士 后工作站,还广泛吸纳全球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40多名外籍员工。 看产值更看附加值,重引进更重掌握核心技术,正成为广东越来越多企业的价 值观。广东工业正从以加工装配为主向以研发制造为主转变,并推动“广东制造” 在全球产业链中从参与初级分工转向参与中高级分工。 没有山区、东西两翼的现代化,就没有广东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 没有全局的现代化。目前,广东山区呈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广东在五年内安 排投入 375亿元扶持山区发展,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和减债、科技教 育卫生、产业转移、扶贫开发等九个方面,项目多达 40个。 科学发展观下的“9%” 综观国内、国外环境,2006 年和“十一五”期间,广东经济平稳增长的趋势 不会有大的变化,构成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积极因素大于不利因素。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广东省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 2006年全省经济 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打下良好基础。估计 2006年广东经济增长速度比 2005年略低一 些,但国民经济仍有可能延续 2005年以来的发展趋势,有望保持平稳增长,预计 2006年 GDP将增长 12%左右。 对广东经济进行未来展望,“十一五”时期广东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以上,实现 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单位生 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13%以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和城市竞 争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说,广东提出的发展目标,既符合全国“一盘棋”的发展要 求,又充分体现广东的客观实际。这里,需要着重就两个方面的重要发展目标作简 要说明。一是关于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以上。改革开放 26年广东全省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 13.4%,其中“九五”时期年均增长 10.3%,“十五”时期预计年均增 长 1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各方面条件,“十一五”保持 10%以上的增速,经 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广东把增长目标定在 9%以上,而不是 10%以上,主要是考虑 到广东的经济总量基数已经较大,而且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 二是关于“十一五”期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13%左右。 1990年至 2004年,广东省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 1.65吨标煤下降到 0.99吨标煤, 年均节能率为 3.6%,以能源消费翻两番支撑了经济总量翻两番半。近年来广东省 能源消费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能源制约仍将是一个突出问题,但节能降耗的 潜力也还很大。只要各方面切实重视,政策措施到位,到 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 耗比 2005年降低 13%左右,即“十一五”期间的年均节能率达到 2.8%,是可以实 现的。 由于广东省目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已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 年仅为全国 平均水平的 63%,同时考虑到广东省能耗较高的重化工业将继续加速发展,所以广 东提出的能源降耗目标低于全国 20%的要求。 结合国家面向未来确立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广东省在“十一五”时期相应地实 现战略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绿色广东”呼之而出 科学发展观让人们在发展问题上,又一次解放了思想。2004 年 12月,广东省 委书记张德江张德江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绿色广东”,即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的 现代化广东。 这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也不是一次像一阵风似的运动,它扎扎实实地向人们 的生活走来。建设“绿色广东”的近期目标被确定为: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 群众身心健康为核心,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使主要 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削减,水和空气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饮用水源安全得到保 证,危险废物得到有效处置,循环经济框架初步形成。 广东的环保、经济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下大力气遏制环境质量恶化的势头,发 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节约型社会。 广东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两全之策”。对于地处广东东 部山区的河源市来说,要发展,又要环保,这是他们最大的实际。为了保护环境, 有近 40%经济效益非常好的招商项目,因为高污染被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忍痛割 爱拒之门外。国内最大的咖啡壶生产企业曾想到此落户,由于它的厂房要竖起三个 大烟囱,虽并没有太大污染,还是被拒绝了。 除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外,“绿色广东”还被赋予更为充实、丰富的内涵。首先 是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即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 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 参与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机制。通过实施一批节能工程,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 水平。到 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 区、生态农业县、镇,创建一批资源节约型城市。 其次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优化配置区域水资源利用布局、保障饮用水安全, 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布点建设排放污水项目。重点建设“四江”(东江、西江、 北江、韩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绿色 通道和农田林网、水源保护区、人工渔礁、生态农业系统,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等工程。 广东各级政府正在推行绿色 GDP核算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环保考核机制,将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环境质量变化、污染排放 强度和公众满意度等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 “高速”山东面临经济“拐点” 记者:邓卫华 大浪淘沙,潮涌山东。 历史曾经赋予这片土地以荣耀,2000 多年前,齐桓公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春秋霸业;现实 也曾委以这片土地以希望,坐拥全国近 1/6的大陆海岸线,山东半岛曾是国务院批准的五大 开放区域之一;未来将寄予这片土地以重任,众多眼光关注这个中国东部经济总量最大的省 份,能否交出一份快速稳健发展的“和谐”答卷? “群象经济”独领风骚 有专家认为,广东的特点是“加工贸易”发达,江苏是典型的“外资拉动型” 经济,浙江则是“民营经济”的典范,而山东的特点就是“大企业经济”。山东正 在崛起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为特色的“群象经济”,其步伐更稳健、抗 市场风险能力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面广量大。 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曾在广东工作多年,他也曾这样形容山东与广东经济的特 点:广东是群峰经济,量大面广;山东是高峰经济,个头大、体积大。 在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 2154户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山东入围 279户,继 续稳居全国首位。山东在注重培植“大企业、大产业”的同时,非常注重企业品牌 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截至 2005年底,山东省已有两个世界名牌产品;有 93家企 业的 119个产品为中国名牌产品,2005 年新增中国名牌数位居全国第一;有 804 家企业的 941个产品为山东名牌产品。 此外,山东九成以上大中型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正成为山东省科技 创新的主体。目前,山东共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74家,其中国家级中心 44家,居全国首位。 民营企业丛林集团的表现就显示出山东“大企业集团”战略的优势所在。2002 年 7月 20日,世界上首台万吨挤压机在这里通过验收,科技部认为这是继我国上 世纪 60年代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后在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又一重大技术进步,标 志着我国列车制造终于摆脱了国外型材的垄断束缚。 大型国企在创新方面的表现也同样引人注目。2005 年 7月,采用我国第一块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的彩电下线,这款名为“信芯”的芯片来自 山东的海信集团。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金 2亿多元,研发出了我国首台具 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发动机,达到欧排放标准,开创了我国内燃机制造自 主创新的新时代。 据统计,“十五”期间,山东省累计完成技改投资 8000亿元以上,完成技改 项目 1.4万个。目前山东省技术创新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高于 3%,20 家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投入已占全省企业研发经费的 80%以上。此外,山东 省还将重点培植 100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20户国家级质量 检测中心。力争到“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 40%,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 20%。 沉重的采掘业和缺少名牌的食品纺织业 山东工业实力雄厚,基础性行业 优势突出,但仔细分析一下山东工业 利润的构成,就会发现山东工业结构 的沉重。 2005年山东工业实现利润在 100 亿元以上的行业有六个,分别是石油 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 404.15亿 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 利润 199.73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 实现利润 138.49亿元;纺织服装业 实现利润 120.85亿元;煤炭开采和 洗选业实现利润 118.33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 112.45亿元。 此外,山东省还有七大工业实现利润在 50亿元至 100亿元之间,依次是通用 设备制造业 99.02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83.91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 79.77亿元、造纸及纸制品业 61.83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9.35亿元、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9.31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57.63亿元。 在这些行业中,仅石油和煤炭两项最初级的采掘加工业所实现的利润就占了约 1/3的份额,占山东省工业利润总额的约 1/4,而这两大行业利润的高增长主要是 来源于能源价格的持续走高。山东省经贸委主任李书绅曾就此感叹说:“山东工业 效益持续领跑全国,自身努力的因素固然重要,但地下资源先天优越的因素值得考 虑,山东的工业结构与先进省份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事实上,通过对 13大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对比分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 一“差距”。在 13大利润行业中,销售收入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农副食品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而利润排 名第一位、第五位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行业,其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排在了第九位 和 13位。两相对比,更加验证了山东食品、纺织两大行业产品层次仍然偏低的状 况。 食品工业是山东销售收入最大的工业门类,但除了青岛啤酒外,山东鲜有在全 国叫得响的食品品牌。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倪永康就曾在许多场合感叹说:“在各大 在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带动下,2005 年山东省 实际利用韩资占占全国比重超过 50%。图为 LS空 调系统(山东)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刚落成的车间工 作。(本报记者 庞兴雷 摄)。 超市特别是山东省外超市的食品货架上,市民很难在显眼的地方发现山东产的食品。 ” 纺织是山东第三大工业门类,但山东同样缺乏在国内市场上名气较大的成衣品 牌和面料品牌。轻工产品层次档次偏低不仅影响了出口创汇的质量,而且限制了山 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开拓能力。 “三张牌”协调山东区域发展 按照区域突破、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山东顺次打出了“三张牌”: 半岛制造业基地。2003 年 7月,山东省正式宣布组建以青岛、烟台、威海三 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其重点是承接日韩两地制造业的转移,构建吸引 外资的“日韩高地”。三年来,半岛制造业基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增强, 通用汽车、大宇造船、鸿富泰电脑主机板、青岛大炼油等一批大项目已经开始实施, 初步形成了汽车、造船、电子信息、石化等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链。 半岛城市群。2003 年底,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上,一个更加宏大的 规划出台,山东全面启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淄博、潍坊、东营、日照 八市在内的半岛城市群建设。2005 年,半岛八市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收入、工 业利税、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实际外商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 八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大多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突破菏泽。地处鲁西南的菏泽被称为“山东欠发达中的欠发达”。山东一改传 统的行政扶贫和项目扶贫方式,采取“以建设工业园为载体,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以项目引进为重点,引导东企西进”“以实施西输东接工程为手段,推动劳动力 有序转移”的市场化工作思路,并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鲁西地区富余劳动 力与胶东地区培训对接,有效缓解了山东沿海地区用工紧张的局面。截至 2005年 底,山东“东西联动”累计在菏泽完成投资 41.9亿元;“西输东接”工程累计输 出劳动力 20.4万人。 山东经济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逐步崛 起,在 1990年达到第一次巅峰 山东人自豪地称之为“一二三四”: 国民收入跃居全国第一,工农业总产 值全国第二,国民生产总值第三,外 贸出口第四。其时,浦东开发尚未启 动,放眼神州,许多人发出了“南看 广东、北看山东”的感叹。 事实上,对于研究区域经济的学 者而言,切实发出这一感叹却是 15 年之后。2005 年 4月,山东省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广东,让作为 中国经济“领头羊”的广东感受到了 这个 GDP刚刚超出江苏的“追兵”带 来的压力。2005 年底,山东 GDP达到 18468.3亿元,超出紧随其后的江苏省近 200亿元。 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朱志明认为,山东投资的快速增长,关键是抓住了两大机 遇,一是国际制造业大举向中国转移,特别是日韩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二是 抓住了以江浙沪为主的南方民营资本“北上”的机遇。在青岛的开发区里,人们不 经意间就可以发现许多世界 500强企业的生产工厂;而在枣庄、济宁等与江苏毗邻 的城市,有南方民资背景的企业可谓比比皆是。 出口是带动山东经济快速增长的另一大动力。值得一提的是,2005 年,山东 终于扭转了多年来农产品出口占主角的地位。机电、纺织服装、农产品和高新技术 分别占出口总值的 29%、23.2%、15%和 8.8%。代表地区外贸竞争实力的机电产品首 次成为山东出口的主角。 能源大省亮起“能耗红灯” 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基础工业基地,山东在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方面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6 月 15日,山东鲁北生态电厂首台 10万千 瓦机组一次性调试成功。据介绍,这座生态电厂 投产后,将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形成“循环经济” 生态产业链,并将改善山东电网末端的电力供应 情况。(新华社发 陈子庆 摄)。 但是从 2004年开始,持续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一些高耗能的重化 工业现实生产力后,山东能源消耗总量迅速增加,超过其能源生产总量,首次成为 能源净输入省份。快速增长的山东经济亮起了“能耗”红灯。 偏重的工业结构和重点耗能企业的持续增加是导致山东亮起“能耗红灯”的主 要原因。 根据山东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万元 GDP能耗年均下降约 4.85%,山东 GDP年均增长约 10%“的目标测算,到 2010年山东省能源消耗总量将控制在三亿吨 标准煤以内,比 2005年只能净增 6000多万吨标准煤,增幅在 27%以内。据此计算,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必须用平均每 0.44%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 1%的经济增长;山 东工业面临巨大的转型降耗压力。 四大难题困扰:山东经济将现“拐点”? 抛开偏重的工业结构和频频亮起的“能耗红灯”这两大长期性问题而言,近期 山东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四大难题,山东经济即将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增长期。 难题一:部分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弱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目前作为宏观调 控重点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电力、焦炭、纺织等行业,相当一部分是山东优势 行业。近两年,产能过剩导致了行业竞争加剧,一部分技术水平低的中小企业面临 被淘汰的命运。另外,一批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产品,如锅炉、发电设备等已经 面临订单不足的局面。 难题二:企业资金和工业用地紧张。来自山东省经贸委的统计调查显示:山东 各市目前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少的在 20多亿元,多的高达 200亿元。而人民银行确 定的 2006年货币政策的预期调控目标显示: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 2.5万 亿元,相比 2005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 2.35万亿元并没有明显的涨幅。企业资金紧 张的局面仍将继续上演。 土地短缺是影响项目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山东几乎各市都反映,一些项 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但由于土地手续办不下来,影响了项目开工;部分引资项目 考虑到土地问题,无法签约落地。 难题三:受能源效益增长乏力和部分产能过剩影响,山东工业效益增幅将逐步 回落。预计 2006年石油、煤炭价格将趋于稳定,全年均价不会明显高于 2005年; 加上山东石油、煤炭产能业已趋于稳定,这两大行业实现利润不可能继续出现大幅 增长,对山东工业利润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钢铁价格自 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 大幅下滑,2006 年平均价格将明显低于 2005年,山东冶金行业盈利能力也将出现 下降趋势。此外,山东水泥生产能力高达 1.5亿吨,但 60%属于立窑水泥,结构调 整的任务繁重,水泥行业的利润也将逐步回落。 难题四: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山东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省份,农产 品出口份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约 1/4。目前,山东农产品出口的 40%销往日 本市场。从 2006年 5月 29日起,日本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大幅度提高进 口农产品的门槛,以山东为代表的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增速回落几乎已成定局。 粤鲁经济增长模式均待改进 记者:方烨 广东、山东,同是我国两个经济大省,然而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却截然不同。 尤其是近两年,以重工业化为发展核心的山东模式已经成为继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广 东模式后的又一经济增长模式。而与此同时,广东的经济由于受到我国进出口环境、 资源及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开始趋缓。但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冯科博 士认为,这两种经济增长都值得进一步深思。 比较广东、山东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