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_第1页
2.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_第2页
2.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_第3页
2.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_第4页
2.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珠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第一章 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1 一、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及趋势 1 (一)产业特点 .1 (二)产业趋势 .2 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4 (一)美国 .5 (二)日本 .7 (三)西欧 .8 三、全球典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及其发展经验 9 (一)美国 .9 (二)韩国 .11 (三)台湾 .13 (四)日本 .16 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16 (一)产业地位与产业格局现状 .16 (二)重点省市比较 .18 第二章 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26 一、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主要经验 26 (一)发展历程 .26 (二)基本现状 .27 (三)经验概况 .30 二、珠三角各市比较 31 (一)GDP 及全部工业统计数据比较 31 (二)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34 第三章 珠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36 一、发展现状 36 (一)珠海市经济发展整体状况 .36 (二)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情况 .37 (三)斗门新青科技工业园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41 (四)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特点总结 .44 二、产业集群“钻石模型”分析 45 (一)重要性高/现实情况好的 “重点优势”区域 45 (二)重要性低/现实情况好的 “保持优势”区域 46 (三)重要性低/现实情况差的 “有待改善”区域 46 (四)重要性高/现实情况差的 “急待改善”区域 47 三、集群 SWOT 分析 51 (一)优势 .51 (二)劣势 .54 (三)机遇 .57 (四)挑战 .57 II 第四章 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59 一、指导思想 59 二、发展定位与发展原则 59 (一)发展定位 .59 (二)发展原则 .59 三、发展思路 60 (一)近期(2008 年)主要工作思路 60 (二)中期(2009-2011 年)主要工作思路 60 四、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61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61 (二)珠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61 五、战略重点 62 (一)营造 PCB 产业链和重点发展的产品目录 .63 (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63 (三)积极引入 FDI 带动产业升级 64 (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基地 .65 (五)推进园区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 .65 (六)建立、建全市场服务体系 .65 第五章 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67 一、发展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选择 67 (一)加强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宏观引导 .67 (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67 (三)人才引进与培育 .68 (四)支持和引导本地电子信息制造业民营企业发展 .68 (五)完善产业链条,千方百计做长产业链 .69 (六)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拓展发展空间 .69 (七)坚持软硬件并重,优化发展环境 .70 (八)引进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70 (九)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工程 .70 二、调整企业行为,促进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效益发挥 71 (一)实施相关产品的联合生产 .71 (二)有效整合企业价值链 .71 (三)加强学习与经验交流 .71 (四)促进合作与创新 .72 三、完善市场环境、提供金融支持 72 (一)鼓励金融企业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72 (二)拓宽利用外资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 73 1 第一章 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一、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及趋势 (一)产业特点 1技术更新快,研发成本高且风险大 高创新性和高更新率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电子信息 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往往属于跨学科、 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高的投资,一般的信息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占销 售额的比重都在 5%以上,处于发展前沿的信息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 比重甚至高达 20%。一旦投入巨资的新技术新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并得到回报, 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因此,投资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开发虽然能为经济发展 增添活力,但同时也面临较高风险。 2高度依赖技术体制和标准 电子信息产品具有明显的网络外部性,如果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领先成为事 实标准,就能产生锁定效应,获取巨大的垄断利润。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标 准竞争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行业。一个国家或企业能够有效控制标准,就具备 了其他国家或企业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其产品在市场中容易形成主流化趋势, 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导致赢家通吃。 3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 电子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较强的关联性,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显 著的促进作用和倍增效应。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应 用。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广泛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 的产品与服务中;另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直接向其他产业提供有偿信息服务, 直接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电子信息产业内部,行为之间和产品之 间也存在很强的相互渗透。 4产业链垂直分工明显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全球性采购、生产和经销的趋势,其产业分工已经由国内 分工演变为国际分工,并形成明显的垂直结构特征。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 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把技术含量低 2 的产品生产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主导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的趋势和格局,处于价值链中的高端,而发展中国家以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 利用成熟技术,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和制造业。 5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 除了部分信息设备外,很多信息产品存在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 这个特点使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的现象,即在生产过程中不 受最佳生产规模的限制,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能不断摊薄固定成本,特别是对于 软件产品而言,其成本的绝大部分集中在研发阶段,在生产和制造阶段,多生 产一份软件拷贝成本接近于零。 6要求短期内占领市场并形成经济规模 由于技术更新快,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电子信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的 特征。随着产品快速过渡到成熟期,企业在经历了生命初期的垄断利润空间后, 其价格有着急速下降的趋势,利润空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逐渐缩小,这就 要求电子信息产业必须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占领市场, 并形成经济规模,这样才能实现成本的快速回收和盈利。从这个意义上讲, “速 度制胜”比“规模制胜”更能够体现新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特征。 (二)产业趋势 1成本导向与创新导向在产业竞争中愈演愈烈 全球一体化和产业水平分工的发展,使得成本导向与创新导向在产业竞争中 愈演愈烈。一方面,企业仍然重视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新技术的应用来降低 成本,获取产品价格上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 和提升,重点是对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对生产经营的系统管理能力。尤其是 系统管理能力,即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和销售一直到售后服务、 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经营能力,已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2产业梯次转移形成层次分明的国际分工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 的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 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而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生产大量向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在行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中, 3 无论是新产品开发,还是产品生产、营销,发展中国家均处于中低端。 33C 融合的数字化产品渐成主流,行为边界日趋模糊 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 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 通信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交叉经营、资源共享;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 用和信息产品的共享,个人计算机、传真机、手机等大量进入家庭,使投资类 和消费类产品的边界趋于模糊,3C(Computer,Consumer,Communication) 技术的融合,使传统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终端逐步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 现。 4市场分布向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外)扩散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梯次转移趋势方兴未艾。发达国家在加强技术创 新的同时,把相对成熟的产品和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作为世界电子信息产 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亚太地区无疑吸引了最多的投资者。在计算机领域,亚太 地区在世界计算机产业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2004 年亚太地区占世界计算 机类产品市场份额达到 11.1%,比 2001 年提高了近 2 百分点。2005 年,由于价 格、以及笔记本市场的火爆等因素拉动,整个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PC 销售 量达到了 4110 万台,增长率达到了 5 年以来的最高点,达到 18%。在软件领域, 由于软件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软件和服务的国际外包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一 些劳动密集型软件生产环节,正在加速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半 导体领域,到 2005 年 12 月份,亚太地区的半导体销售收入占世界销售收入的 46.6%。在电信领域,近年来,亚太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移动通信的制造中心 和世界最大的移动用户市场。未来几年,亚太市场将成为欧美市场之外的第二 大区域。 5产业集聚和分工趋势进一步深化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世界性采购、世界性生产、世界性经销 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重组过程中,其国际转移出现了产业 集聚和分工并存的现象。电子信息产业区域集聚不仅在发达国家出现,也在一 些发展中国家出现。在美国,在世界市场占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集成电路和软件 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硅谷等科学园。在北欧诸 4 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几个大的跨国公司,如瑞典主要是爱立信和 ABB,芬兰主要是诺基亚。瑞典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斯德哥尔摩和瑞典东 南部地区,芬兰则依靠奥鲁科学园等 10 个科学园。在印度,软件生产和出口主 要集中在全国的 20 多个软件技术园区,这些软件园中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 额的 80%,是印度软件产业的主力军。在日本,集成电路生产主要集中在九州 岛熊本高技术城。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带,分别是以上 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 津为轴线的环渤海湾地区。 这三大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 重约为 80%。 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出现的同时,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其主要推动力是国际 产业梯次转移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深入应用。从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产 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梯次转移来看,当前,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发展以知识为基 础的新经济,注重发展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鼓励制造工厂向国外搬迁和投资。 这一调整的结果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 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就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来说,这使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普 及,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 EDI、ERP、CRM、Internet 、电 子商务等等,企业间可以实现信息互联、信息共享,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协作中 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合作效率,降低了合作风险。这使得很多企业愿意把 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从外部获得中间产品的供应,从而集中资源和精力专门 发展核心业务。这种外部化发展的倾向,让企业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深入和细致, 每个企业主要是专业化地生产某一个零部件甚至某个工序,相应地电子信息产 业链也越拉越长。 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表 1-1 2002-2004 年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和产品市场情况统计 单位:百万美元 产品产值情况 产品市场情况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韩国 62361 73752 90285 29164 31841 36517 德国 46814 56938 64543 54764 65111 73739 美国 260458 256338 271497 339815 339795 364546 新加坡 36383 39396 44101 16737 18589 20657 5 香港 5548 4469 4487 7863 7687 8086 日本 162400 180190 197807 122935 136534 150436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 由表 1-1 可知,2002-2004 年三年内,美国电子信息产品产值都位居世界第 一,由 2002 年的 260458 万美元上升到 2004 年的 271497 万美元;产品市场规 模方面,美国仍占据世界第一位,由 2002 年的 339815 万美元上升至 2004 年的 364546 万美元。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规模占世界市场规模的比重历年都维持 在 50%以上。 表 1-2 2004 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情况统计 单位:万美元 通信设备 广播电视设备 计算机 家用电子电器 电子仪器设备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中国内地 2973110.02 433163.17 9789623.26 3373775.19 777864.14 1668434.7 1680655.01 香港 494570.54 87379.20 2413768.78 588938.46 186506.18 660011.76 606672.88 台湾 34038.20 4528.30 252962.11 25442.91 38270.94 55997.66 119466.83 美国 703839.19 155538.11 2529778.25 924699.58 162408.14 167459.90 120486.87 日本 177991.60 54048.36 972098.96 331188.07 118933.03 203374.44 138719.42 荷兰 68034.75 24938.09 797946.62 115348.52 25053.81 19925.39 40924.57 德国 289600.05 7238.01 540019.13 159054.17 44818.25 43067.66 47504.56 韩国 141100.08 12470.59 254651.34 144287.72 33192.80 106328.93 141717.25 新加坡 198778.83 7277.06 204946.04 43588.33 16637.02 58912.35 166328.31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 由表 1-2 可知,2004 年我国内地电子信息产业各产品出口额最高,其中,通 信设备、计算机、家用电子电器、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出口额都超过百亿美元, 分别为 297.3、979.0、337.4、166.8 和 168.1 亿美元。我国香港计算机出口也突 破百亿美元,达到 241.4 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各大类出口都 遥遥领先。 (一)美国 美国既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国,又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 品市场。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几乎涉足所有关键行业,并处于各条产业链的最顶 端,Intel 、AMD 等芯片厂商主宰计算机核心部件 CPU;微软垄断操作系统; Oracle、 IBM、微软主宰数据库软件,2001 年三者占亚洲市场的 80.5%;美国 高通公司(Qualcomm)研发的 CDMA 技术已向美国标准组织( TIA)和国际 电联(ITU)成功申请为世界移动通信标准,并将与 CDMA 有关的 1400 项技 术(包括核心基带芯片技术)全部申请了专利;惠普、Dell、IBM 共同霸占高 6 端个人电脑市场,等等。美国企业能保持技术的创新者和市场的垄断者,是与 其巨额研发投入紧密相联的。 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大规模的国家性基础研究与实验,完善的风险投 资机制,致力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不断推出新技术和产品,始终 保持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领先和霸主地位,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强国。 1产值占世界的 1/5。2005 年,美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 2759.84 亿 美元,同比增长 1.7%,占世界的 20%。其中,电子元件产业居首位,产值为 612.36 亿美元,同比增长 0.3%,占美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 22.2%;其 次是计算机产品,产值为 610.6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占美国电子信息产品 制造业产值的 22.1%。2003-2005 年美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见表 1-3。 表 1-3 2003-2005 年美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03 2004 2005 计算机 121.06 127.80 131.03 工作站 169.96 177.71 180.47 笔记本电脑 84.73 91.15 95.24 控制仪器 331.46 341.40 348.23 通信雷达 587.32 616.69 629.02 电信产品 203.06 207.12 211.26 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 78.23 82.04 84.09 有源元件 368.06 424.70 425.39 无源元件 115.80 121.59 122.81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2005-2006 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电子工业 出版社,2005。 2主导全球软件产业发展方向。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是全球最大的 软件市场。2005 年度其软件产业的年增长率为 9.14%,规模达到 3400 亿美元, 占全球软件市场的 38.6%;拥有全球 1/3 的顶尖软件人才,从业人员超过百万。 从产业格局看,全球 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 基础软件和大部分通用套装软件、高端软件产品被美国公司所垄断,绝大部分 产品标准的控制权也掌握在美国手中;从区域分布看,在全球软件市场中,美 国软件市场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市场,代表了软件市场与技术发展的方向; 7 从发展趋势看。美国正将重点转移到网络软件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上,以微软为 代表的世界软件巨头正试图在网络时代建立新的垄断联盟;从国际产业分工来 看,美国公司掌握着多数软件核心技术,又有非常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资金 供给相对充足。因此,美国的软件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技术、资金密集的软件 领域,如平台类软件、基础类软件和大量的创新软件产品等。 3信息内容产业一马当先,引领发展方向。信息内容产业,或者说数字内 容产业,在美国一般被称为“电子内容(e-content)产业” 。可以说,信息内容 产业是在美国诞生和成长起来之后,才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的。美国 的信息内容产业,也一直是世界信息内容产业的领跑者和风向标。 (二)日本 日本处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圈内和产业链的高端,拥有大量专利技术、 技术标准,劳动生产率高、经营管理先进、全球营销体系完善,在许多特色产 品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 15%。2005 年,日本电子信息产品制 造业产值为 2023.0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占世界的 15%。其中,电子元件 产业居首位,产值为 956.0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8%,占日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 业产值的 47.3%;其次是计算机产品,产值为 336.18 亿美元,同比减少 5%, 占日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 16.6%。2003-2005 年日本主要电子信息产品 制造业产值情况见表 1-4 。 表 1-4 2003-2005 年日本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03 2004 2005 计算机 100.34 123.06 136.75 计算机系统 36.72 31.46 24.43 控制仪器 67.24 86.19 84.46 电信产品 66.90 71.96 73.75 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 181.29 211.21 234.16 有源元件 543.28 651.36 687.20 无源元件 181.81 200.09 199.54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2005-2006 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电子工业 出版社,2005。 2以嵌入式软件构建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软件生产国 和消费国,其 2005 年的软件产值比 2004 年增长约 14.8%,达到 955.2 亿美元, 8 占全球软件产值规模的 10.85%,其中嵌入式软件是核心。2005 年,日本软件出 口额仅 0.82 亿美元,而进口则为 55.62 亿美元,其中进口基础软件、应用软件 和特种软件分别为 31.35 亿美元、18.57 亿美元和 5.69 亿美元。日本的软件进口 主要来自美国,其次为欧洲。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日本使用非英语语 言,通用软件出口受到极大限制;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中重视硬件生产,相当数 额的软件依赖于进口;日本企业大规模生产领域使用的诸如自控等特种软件, 大多数企业都自己开发,而且为了生产技术的保密,不愿对外出售。 3以市场应用为突破口发展信息内容产业。日本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中位 居第二,尤其在电脑漫画制作方面,更是实力雄厚,可以与美国的动漫产业相 媲美。事实上,日本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就是将动画片、电子游戏和漫画视 为一个整体AGC(anime,game,comic) ,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三)西欧 欧盟的优势产业几乎涵盖了半导体、计算机、消费电子、通信及软件等电子 信息产业所有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西欧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拥有资本规模 优势、品牌优势、大量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居产业链的中高端。随着欧盟一 体化内容的不断丰富、成员的不断扩充、边界的不断拓展,西欧电子信息产业 的水平分工更细,产业的专业化效益和企业的规模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产业、 企业与产品竞争力更强。在高性能及智能化计算机产品领域,西欧占据较大优 势,在移动通信领域则处于全球第一位。另外,西欧在中间软件、消费类电子 等方面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爱尔兰在软件外包领域较为成功。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 19%。2005 年,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 造业产值为 2506.9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占世界的 19%。其中,电子元件 产业居首位,产值为 542.25 亿美元,同比增长 0.5%,占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 业产值的 21.6%;其次是计算机产品,产值为 532.7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 占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 21.3%;第三是通信、雷达产业,产值为 478.08 亿美元,同比增长 3.3%,占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 19.1%。 2003-2005 年西欧各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见表 1-5 。 表 1-5 2003-2005 年西欧各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 单位:亿美 元 9 2003 2004 2005 2003 2004 2005 奥地利 34.94 38.17 38.61 意大利 159.29 178.79 180.80 比利时 48.65 53.87 54.54 荷兰 99.69 109.14 107.89 丹麦 31.30 30.87 31.28 挪威 16.08 17.24 17.63 芬兰 96.90 111.88 116.51 葡萄牙 30.55 35.85 37.49 法国 303.59 344.70 350.07 西班牙 70.25 78.47 79.34 德国 569.38 645.43 656.72 瑞典 84.16 96.31 99.39 希腊 6.40 7.30 7.59 瑞士 95.62 106.83 109.70 爱尔兰 165.98 191.27 200.35 英国 369.51 419.70 419.04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2005-2006 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电子工业 出版社,2005。 2多极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作为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欧盟启动宏大 的 E Europe 计划作为重大应用来带动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并鼓励采取开放 源代码软件来构筑基础架构,以期在未来软件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有先机。欧盟 的软件产业涵盖了信息化应用、服务外包、网络软件、嵌入式应用等关键领域 和重点产品,其跨国公司拥有资本规模优势,研发投入量大且比例高,拥有大 量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随着用户信息应用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西欧软件企 业显示出敏捷的反应能力,纷纷推出各种成套和工业化的解决方案满足用户个 性化需求。同时,欧盟软件市场中,软件服务项目日趋丰富、企业资源外包业 务增长迅速、网络娱乐软件换代频繁,形成了多极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态 势。 3制定了明确的信息内容服务业发展战略。欧洲意识到在信息技术发展和 应用领域仍然落后于美国,从而将信息内容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提 高公众生活质量、走向信息社会的必由之路。2005 年,欧盟信息内容产业增长 率超过 20%,新增就业岗位 100 万。 三、全球典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及其发展经验 (一)美国 美国的硅谷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自 20 世纪 50 年 代以来,美国成立的 100 家最大的技术公司,有 1/3 在硅谷,仅 1990 年,硅谷 的企业就出口了超过 110 亿美元的电子产品,相当于美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的 1/3。硅谷地区的众多高科技企业对美国经济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其发展速 度和效率更成为各国企业、政府等效仿的榜样。然而进入 21 世纪后硅谷经历了 10 历史上最长最严重的衰退。据金山纪事报报道,2001 年硅谷湾区 200 家大 科技企业的经营损失高达 913 亿美元,中心区的失业率更是从 2000 年的 2.2% 攀升到 2001 年的 7.4%。不过,在美国经济开始恢复的 2002 年,硅谷也开始走 出低谷。值得一提的是,在下一轮经济发展高潮中,硅谷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大 规模普及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虽然到目前为止,硅谷已经经历了四次大起 大落,但总是能够引领世界的潮流保持上升态势。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成 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1集群内技术人才与大学和研究机构高度密集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在硅谷就业的人数中近 40%至少有大学文凭,有 7000 名以上博士。并且硅谷所在地加州还是美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士密度最大的 州。人才库的形成,对于硅谷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此外,硅谷 还从国外引进大量的人才,20 世纪 80-90 年代,有专业技能的移民(主要来自 中国与印度)在硅谷的数量不断上升,占大多数技术公司工程师总数的 1/3。这 些人才国际化的背景,一方面,使他们在进入硅谷的公司后,通过自行回国创 业或派到国外等方式迅速地将新技术、新产品扩散到新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 面,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建立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和社交网络,他们跨越了国界, 使技术、知识的流动更为顺畅,在给硅谷经济发展增添了压力的同时,也为技 术创新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此外,在硅谷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许多互相 竞争的企业为支持共同的研究目标而携手合作。这种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有利 于该地区形成集体学习的过程与持续创新的氛围。此外,硅谷有科学合理的用 人机制,公司为了留住高水平员工,通常通过“股票期权”进行激励,大大提 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2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 简单地讲,硅谷文化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 等。首先,在硅谷地区,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关闭,也有新的企业不断创立, 也正是在失败中积累的源源不断的经验,不断的实践和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形 成了硅谷地区人们对创业者失败的宽容和冷静的积极态度以及勇于冒险、不断 进取的独特思维方式。另外,冒险的创业精神还体现在区域内劳动力在区内公 司间频繁的流动。区域内的这种独特思维方式和创业文化,提供了无休止衍生 11 公司的土壤,从而也提高了硅谷创新的持久力。再有,市场竞争要求持续创新, 硅谷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文化和精神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3特有的区域创新网络系统 硅谷的成功尽管离不开其拥有的智力、技术、人才、资金等大量生产要素的 集聚,但研究表明,创新是一种社会技术过程,一种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 用而创造技术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所以,硅谷的发展不是区内生产要 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区内各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及在区域内形成紧密的社 会网络与开放的劳动市场。可以说,硅谷是一个以网络为组织基础的生产系统。 硅谷中的区域创新网络主要包括区域的产业网络和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 (或称作人脉网络)等。硅谷创新网络的形成,提高了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从 而降低了交易费用和信息搜寻费用,为创新打下基础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创 新特质的硅谷文化。 4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 硅谷成功的风险投资为区域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金融环境。硅谷从一开始, 就是按照风险投资的模式运作,现在己经相当成熟。据统计,美国现有的 600 家风险资本公司大约一半在硅谷,就连与硅谷成功有莫大关系的斯坦福大学, 也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定期将一部分外界的捐款投入到风险投资活动中去。风 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催 化剂。美国的风险投资己占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硅谷的风险投资又占 到了美国的 1/3 强。目前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有 200 多家,这是其不断成长壮 大的重要条件。由于风险投资的促进作用,硅谷地区的科技型小企业迅速成长。 因此,风险投资和硅谷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韩国 韩国是全球信息产业第二梯队的代表,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实现经济起 飞。其市场经济相对发达、法规体系相对完善、生产要素全球化程度较高、与 发达国家在技术、市场方面联系紧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韩国产业结构升级 在两个方面同时展开,一方面主动参与全球信息产业的水平分工体系,大力发 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关键元器件研发、生产等中、高附加值业务;另一方 面,把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组装和主机的附件生产转移到生产 12 成本更低的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韩国电子信息工业始于 1959 年,从组装电子收音机起步,1969 年实施电 子工业振兴法 ,翌年电子工业值突破 1 亿美元。70 年代后期吸引外资,加快 了发展步伐,80 年代进军集成电路,发展速度最快,又经过 90 年代的发展, 韩国电子工业取得了非凡的业绩,2004 年电子产值达到 698 亿美元,仅次于美、 中、日而居世界第 4 位。回顾韩国电子工业的道路,基本上走的是日本发展模 式:政府主导、大公司经营、出口导向、积极投资、加强科研、培养人才等等。 尽管所走道路相似,但韩国善于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改进。例如, 在集成电路方面,日本瞄准 DRAM,走的是赶超美国的道路,经过日本朝野举 国一致的努力,实施“VLSI 组合”研发计划,1979 年在世界上首先推出 64K DRAM。日本集成电路比美国晚 5 年动手,用了 15 年时间超过美国,并曾于 80 年代称霸世界。韩国 1977 年开始生产集成电路,比日本又晚 11 年,但它同 样锁定 DRAM 事业,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跳过 LSI 时代,1984 年径直启动 64K DRAM 生产,跨入 VLSI 时代,80 年代末赶上日本,一共用了 12 年时间, 便与日、美为伍,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以三星公司为代表,三星公司不仅已取 代日本。成为世界 DRAM 的首位供应商,而且还引领着世界 DRAM 的科技开 发进程。另外,韩国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已迅 速跃迁到产业链的上游。如在平板显示产业中,韩国三星、现代、LG 等大公司 均己成为全球技术的新领导者之一。忠清南道是韩国的著名历史古城,现在已 经成为全球平板显示行业研发制造中心。2002 年 10 月,三星电子已在这里建 造耗资 120 亿美元的工厂,生产电视机和计算机用的液晶显示器,到 2010 年, 预计该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厂。 韩国政府最初对信息产业的重视及其有力政策对于启动韩国信息产业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信息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得韩 国信息产业能够抓住难得的机遇迅速成长起来。为实现信息技术迅速扩散,在 政策上倾斜,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关税和非关税保护、优惠信贷和税收激励, 还着手培育跨国集团,这就是如今看到的韩国三星、LG、现代等跨国公司。同 时,政府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投资和资助上,而且还在支持 技术研发和创新上给予大量资助。韩国政府通过三个途径来支持信息产业技术 13 研发,第一种是由韩国政府直接拨款的学术机构组织,如大学、公立研究所。 第二种是资助企业的自主技术研发,韩国政府给予大量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 业技术研发上的资助。三是通过财政政策来鼓励私营企业技术创新,给新技术 创业企业以无息贷款、提供办公室及资金等。私营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可以享 受 3 年的税收减免。 (三)台湾 中国台湾是一个典型的岛屿经济,通过实施外部型经济战略实现了经济起飞。 中国台湾的信息产业从 1980 年开始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用不到 20 年的时间, 使其硬件工业发展成为在全球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提供者,计算机硬件产品 中有多项在全球排名第一。 中国台湾的许多中小企业具备强有力的产业创新能力,大量“缝隙型企业” 高度专注于信息产业的某些细分市场(如电脑的某些配件、键盘等) ,在竞争激 烈的信息产业中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己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 势产业。在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由早期的主要参与垂直分工体系,处 于产业链的低端,过渡到现在的主要参与水平分工体系,处于产业链中端;由 劳动密集型过渡到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由过去的简单加工过渡到 现在的设计、生产、制造,在半导体、计算机等领域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 套能力,代工生产管理经验丰富。 1台湾 PC 产业集群的外部关联与集群升级 台湾地区 PC 产业集群从 OEM 到 OBM 的升级历程是对本地关联和全球关 联的成功结合,成为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典范。台湾地区 PC 产业集群的 外部关联升级历程详见表 1-6。 表 1-6 台湾地区 PC 产业集群的升级历程 时期 产业发展阶段 集群升级特征和表现 80 年代前期 创业初期 FDI 和 OEM 是主要的出口动力; 部分本地企业源自 60 年代台湾地区的电子生产企业,具 有基本生产和设计能力。 80 年代后期 以 OEM 为主 形成低成本和弹性专精的生产基地和分包网络; 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帮助本地企业打开国际市场; 本地企业开始在境外销售自有品牌。 90 年代前期 从 OEM 到 ODM 跨国公司 FDI 大幅撤离; 形成全球化运作的本垒; 14 本地企业与国外客户的 OEM 伙伴关系提升了台湾地区 PC 集群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重视质量控制; 新台币的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削减了台湾地区作为 低成本生产地点的比较优势; 全球 IT 业低迷影响了台湾地区 OBM 的进程。 90 年代后期 ODM/全球化物流 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 本地企业的设计、物流和生产能力在长期积累中不断升级; 部分本地旗舰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签订全球物流协议,率 先实现功能性产业升级。 90 年代以后至 今 以 OBM 为主的 阶段 作为世界 PC 生产中心的地位逐渐下降,担当 PC 产业集 群总部角色; 主力转向设计、策划、营销和品牌,形成一批自有品牌, 如 Acer、华硕、伦飞等等; 向中国大陆转移的海外生产比率逐渐提高,总部控制核心 价值环节。 资料来源:根据“梅丽霞试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J 科研管理,2005(5) ”整理所 得。 2台湾政府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 在台湾电子信息产业以及“硅岛”的形成发展中,政府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 用。 第一阶段(1974-1979 年):政府的推动作用 为了发展高科技工业,台湾于 1980 年正式设立新竹科学园区,提供了极为 优厚的条件:可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免征进口自用的机器设备、原 料与半成品等进口关税及货物税,免征外销产品货物税、营业税及厂房建筑税 等;对海外留学人员投资提供创业低利贷款与研究经费补助等。早在 70 年代中 期,台湾就派遣当时新成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所(ERSO)的一批工程师到 美国 RCA 公司接受晶圆制造、电路设计以及光罩制造等技术和厂务、物料管理 以及品质控制等经营方法。借由 RCA 转移回来的技术,电子所建立了实验工厂, 政府由此推动了第一期电子工业发展计划,制造了本土的首批 IC 产品。在积极 进行技术转移的同时,台湾政府筹划建设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但当时政府的 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跨国公司来台设子公司,借 以吸引外国技术,提高本地的就业机会,促进货物出口,从而使产业升级。而 后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演变成为台湾本土 IC 业产业集群。 第二阶段(1980-1988 年):本土企业诞生阶段,政府的协调作用 15 在这个阶段,政府通过电子所这个研究机构,引导和介入了台湾 IC 产业的 发展,催生和培植了一批重要的 IC 制造企业,同时它又是台湾 IC 产业最重要 的人才与技术的聚集地。电子所在转移了 RCA 的技术后,逐步将 IC 实验工厂 独立衍生成联华电子(TSMC ) ,也就促成了台湾第一家民间 IC 公司的成立。 在 1983 年衍生出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在台湾称“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 (简称“台积电”UMC )和台湾光罩制造公司。通过衍生的方式,电子所逐步 创造了在 IC 生产各个重要阶段中的许多新公司,并提升了本土的技术水平。 电子所在衍生企业之后,当存在恶性竞争的潜在可能时,政府起到了关键性 的协调作用。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电子所得以继续领导台湾 IC 产业的发展, 并发起新的电子工业研究计划。一批新厂商由电子所繁殖出来,它们将技术加 以模块化,从而可以弹性地适应客户的需求。电子所此阶段的定位是成立超大 规模集成电路实验室,提高台湾的 IC 制造能力。 第三阶段(1989-1994 年):海外回流人才创业阶段,政府作用重新定位 在这一阶段,台湾 PC 产业快速发展,并创造了很多机会,因此吸引了大批 来自硅谷的人才与资金的投入。许多本土及外国回来的工程人才在新竹与台北 之间设立工厂制造 PC 主板和周边设备。海外人才回流创业,私营创业企业的 大量出现带来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台湾 IC 业的技术来源更加多 元化,那些在前一阶段由电子所衍生的厂商也开始寻求与外国厂商在技术上合 作,以便产品多样化。第二,电子所逐渐失去了其领导地位,逐渐转化到配合、 支持的角色。电子所原来拥有的人才、技术优势不断转移到民间的 IC 公司,再 加上从硅谷回流的非电子所人才和技术在台湾生根,使得电子所面临挑战,迫 使电子所进行重新定位。1994 年电子所宣布不再进行衍生公司计划,而将研究 目标放在那些本土厂商眼下不感兴趣的商业领域上,从而摆脱了原来的商业取 向。 第四阶段(1995 年-至今):政府的服务作用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新竹科学园区取得了巨大成功,政府在 IC 产业发展 中的作用继续削弱。政府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与私营部门相比都不再具 有优势,无法再对这一产业发挥支配作用。而其它一些公共机构如商会、新竹 科学园产业同盟协会(简称 AAI)以及台湾半导体协会(简称 TSA)却开始扮 16 演重要的协调人作用。它们独立于政府与企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与 政府合作,共同起到为集群服务的作用,帮助解决园区内集群发展中出现的问 题。以资金来源为例,本土 IC 产业的资金来源不再像以往由政府的开发基金占 主导,而是更趋多元化,它来自 IC 企业的盈余资金、银行货款、传统企业集团 的投资以及 IC 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相互投资等等。 自 2000 年 10 月起,台湾正式推动“全球运筹发展计划” 。该计划旨在协助 企业发展全球运筹管理,使台湾成为国际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运用台湾制 造业优势,推动全球布局,全力提升台湾的物流、资讯流、金流效率,协助企 业整合跨区域资源,发展高附加值转运服务。同时,规划建立示范性全球运筹 资讯共同交换平台,即建立一个岛内系统商、零组件厂商、银行、物流及国际 采购商接轨的共同网路平台。 (四)日本 日本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在未来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十分重视电 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据日本邮便省发表的白皮书提供的数据,从 1990 年到 1996 年,日本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占整个民间总投资的比例上升了 0.7 个百 分点,1996 年达到 14.1%。投入的增加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从 1990 年 到 1996 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产值增加了 22.7 万亿日元,1996 年总产值达到 103.3 万亿日元,在全部日本产业中占 11.4%。日本在 1980 年制定并实施“技 术城”计划,使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迅速产业化。其次,1986 年 7 月, 制定了“高技术工业密集地区开发促进法”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并建立了 九州硅城、筑波等一系列高科技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 ,占地总面积 2.85 万公顷,为东京都区面积的一半,46 个国家实验室和 1500 家公司,1500 名科 研人员,1500 名博士在这里发挥着日本国家级科研和教育基地的作用。 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产业地位与产业格局现状 1产业规模急剧扩大,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 增长,增长速度居各工业部门之首。1990-2000 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平均 每年增长 31.4%,大约是同时期 GDP 增速的 3 倍; 2006 年,中国 GDP 为 20.9 17 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 4.75 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 GDP 的 22.7%,在全国各行业中居领先地位;2006 年全国 GDP 增长率为 10.7%, 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为 24%,其增速是全国 GDP 增速的 2.2 倍。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 2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电子信息 产品产业群。这三大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业 总产值的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