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经济论文-基于供需协同视角的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doc_第1页
行业经济论文-基于供需协同视角的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doc_第2页
行业经济论文-基于供需协同视角的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doc_第3页
行业经济论文-基于供需协同视角的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doc_第4页
行业经济论文-基于供需协同视角的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业经济论文-基于供需协同视角的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摘要:在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中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状况下,提出供需协同视角的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模型,就林业产业链中的林产品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林业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以及林业政策、法律需求与供给进行了系统分析,给出促进林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和拓展的相关路径及具体措施。关键词:供需协同;林业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模型林业产业覆盖范围广,产品种类多,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近年来,我国林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达1.17万亿元,同比增长9.84%;生产木材6974万立方米,人造板7365万立方米,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1亿吨;林产品国际贸易额达570亿美元,林产品生产大国和国际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以木材种植、经济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运、木竹加工、人造板制造、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木浆造纸、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1。我国林业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而言,加快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林业产业基础薄弱、规模不大、产业链结构不尽合理、市场发育不全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林业蕴含的巨大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充分挖掘。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林业产业链条中的营林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仍然相对割裂,上下游产业间还亟待进一步相互延伸,产业链中的企业、消费者、行业中介以及政府等不同主体间缺乏有效协同。尤其是,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原料、产品、技术以及政策上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例如原料上的林木资源匮乏与木材加工业高速发展、木材利用率低下之间的矛盾;林产品单一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林业企业的大量技术需求无法满足与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之间的矛盾;以及林业分类经营中商品林建设与现有采伐限额政策、林木产权不明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影响我国林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为此,我们基于供需协同视角,构建林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模型,提出林业产业链延伸和拓展的相关路径,这对于把握现代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林业产业各环节的定位与发展,提升我国林业产业在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模型产业链的实质是产业间及产业内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从供应链角度来看,林业产业是一条在上、下游企业间形成贯穿原料供应(林木培育、种植)、生产制造(林产品加工)、销售(林产品营销)及最终用户的链条,见图1。这一链条以企业为主体,涉及产品、生产要素(林地、资金、人才等)、政策法律等的需求与供给,期间伴随信息流、物流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现代产业发展追求的是整体效益最优,肩负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双重任务的林业产业更是如此,这是林业产业链形成的重要原因。但产业链的整体绩效不等于内部各环节的简单叠加,而是取决于各环节之间的有机协同。图1所示的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模型,是林业产业生产和需求环节的客观存在和进一步努力方向,反映出林业产业的生产者和需求者的供需流动及其相互协同,描述了依据需求层次和生产环节划分的各个节点的分工状态。就运作方式而言,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有以制造商为核心的推动式和基于用户驱动的牵引式两种。考虑我国林业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要求,图1所示的林业产业链,是一种基于供需协同的推拉双动型运作模式,即以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绿色”产品、个性化产品等方面的需求为导向,以林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为主体,向林业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进行纵向延伸,同时注重林产品领域和功能的横向拓展。在林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模型中,初始生产要素是林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和拓展的前提。其中,林地是最重要的林业生产资料,资金是各地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高水平的一线生产经营与管理人才是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是投资多、风险大、破坏容易恢复难的弱质产业,并且兼具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功能,因此林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另外,要解决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间在时空上的供需矛盾,必须发展现代林产品物流。林业产业链各环节间及其内部存在的大量的物流活动,是产业链上各参与者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其现代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林产品价值增值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产业链的信息化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对于林业产业的价值增值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林产品延伸与拓展(一)纵向延伸当前,我国林业产业链的一体化经营还没有完全形成。实施一体化战略是促进林业产业链纵向延伸的有效途径。纵向一体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营林业效益比较低,其后续的木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所占的附加值较高,通过一体化经营,可以使农民从加工、销售环节分享利益,有利于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2)通过农民、营林组织、加工企业等联合、协作进入市场,可以克服单一层次面对市场的盲目性,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从而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企业)、龙头带基地(人工林基地和种苗基地等)、基地联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3)各产业环节相互协作、相互支撑,可以摆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制约;(4)有利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平衡发展,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合理配置2。由图1可以看出,林业产业关联度高,尤其是作为林业主导产业的林产加工业与其它产业有较高的关联性:既可顺应木材资源加工增值、综合利用以及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的要求,又可带动化工、机械制造、印刷、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3。因此,在现有林业资源相对缺乏的条件下,我国林业产业应注重产业价值链的进一步延伸,以林产加工业为基础,一方面向森林培育业进行“前向”延伸,另一方面向流通、销售等领域进行后向渗透,通过市场价值链整合区域内的产业资源,以形成强大的综合优势。为克服我国森林资源供给不足的瓶颈,要加大在林木资源培育业上的投入,其增长速度应高于加工业、森林旅游业和其它林业产业,以实现商品林基地资源和木材加工利用的配套。现阶段应大力发展以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为主体的商品林基地建设,保证林木加工企业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为林产加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另外,应当加强造纸专用林定向培育基地建设,为制浆造纸工业提供充分的木材纤维原料,推动我国林纸一体化进程。(二)横向拓展林业产业链拓展,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要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产业领域和应用范围。结合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的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林计发2007173号)4中对林业产业发展重点与领域的界定,林业产业链在纵向延伸的同时,需要向新的关联领域进行横向拓展。1.林木资源培育的横向关联拓展。在加大林木培育、种植,加快林木良种选育和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同时,在以下产业领域进行重点拓展:(1)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林木种质资源采集、保存、鉴定、开发和利用,以及林业基因资源保护;(2)促进大径级珍贵用材树种和珍稀树种的培育;(3)以木本粮油、干果为重点,以调整鲜果品种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推进经济林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品牌型、外向型转变;(4)发展经济林果品储运、保鲜、分选、包装、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及现代物流配送产业;(5)合理利用野生花卉、林木种质资源,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重点发展鲜切花、高档盆花、食品花卉、化工花卉及观赏植物和高标准绿化种苗;(6)大力培育和开发我国优良乡土能源树种,积极引种国外优良能源树种,建设速生高产和高热值、高含油的能源林示范基地;(7)开发松材线虫病、松毛虫、枯梢病和蛀干性害虫等广谱高效生物农药,加紧对高效高毒毒株的筛选,提高杀虫生物农药的质量和产量,开发广谱和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逐步实现林业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目标;(8)依法推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狩猎场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风景林营造和更新改造,提升景观质量和生态文化内涵;(9)在严格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国际公约的前提下,鼓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种源繁育和基地建设,促进由利用野生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引导、扶持一批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示范产业和产业群。2.林产品加工的横向关联拓展。在保持林产工业发达地区现有人造板产业优势,培植一批大型人造板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同时,限制以优质林木为原料的一次性木制品与木制包装的生产和使用,以及木竹加工综合利用率偏低的木竹加工项目。严格按照林业产业政策要点,限制新建单线规模在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高中密度纤维板项目、单线规模在3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木质刨花板项目,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在以下领域进行关联拓展:(1)积极发展生物柴油、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产品的开发利用技术,引导、扶持一批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企业,提高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水平;(2)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造纸产业发展政策5,促进林纸一体化建设,尤其是发展商品木浆项目;(3)发展竹浆造纸、竹胶板、竹地板、竹装饰材、竹集成材、竹家具、包装箱、建筑模板与竹木复合材料及竹炭、竹醋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利用竹笋等竹副产品;(4)鼓励发展人工种植药材基地,加强植物活性提取物及植物源新药的开发,促进紫杉醇、青蒿素、喜树碱、印楝素、石斛碱、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等特色资源加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5)在巩固松香、松节油等传统主导出口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松香、松节油和以松香为原料的香料产品、药品、五倍子单宁酸、紫胶等其它林化产品的精深加工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木材水解、木材热解系列产品的档次,推动林化一体化发展;(6)木材功能性改良、木基复合材料和非木质材料林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7)次小薪材、三剩物的综合利用和木质废料(木块、木粉、刨花、木屑等)、一次性木制品的回收利用;(8)高起点引进林产品深加工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提高生产能力、监控检测、自动化控制水平为重点,促进林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设备装备业发展。3.林产品营销的横向关联拓展。林产品营销涉及林产品流通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管理咨询业等众多关联产业。其中,林产品市场体系的培育,可以以农贸市场为依托,加快林产品初级市场建设,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竞争有序的开放的木材及林产品市场体系,推动林业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在企业运作中,物流体现了企业与其供应者之间相联系的能力。产业链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花费在产品周转上,减少存货与改善物流运作,是削减产业链成本的重要举措6。林产品物流包括林产品生产、采购、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一系列环节。应根据林业产业链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物流模式,建立相应的物流链系统,实现林产品流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具体包括:加强林产品流通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壮大林产品经纪人队伍,培育区域的专业林产品流通中心,培育多元化林产品流通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林产品期货市场等。林业服务业领域,以林业站为窗口,以林业产业化基地为平台,以林业企业为依托,使林业站社会化服务向“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体系化、经营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组建个体、私营等实体化、企业化林业服务组织,加紧建立村级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起以乡镇林业站和各类农民专业协会为骨干,以千家万户为对象,上联林业业务部门、下连千家万户的林业服务网络体系7。此外,我国林业产业链的信息化程度整体较低,而产业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共享信息可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因此,政府应承担起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责任,建立公用数据库和信息咨询交流制度,在林业产业链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三、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一)林地需求与供给林地按其主要功能可分为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生态公益林地又分为防护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地。商品林地包括用材林地、经济林地、薪炭林地、苗圃地等。当前我国林地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林地资源贫乏。我国属于林地资源贫乏的国家,虽然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但我国人均有林地面积仅为0.11公顷,蓄积8.6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8。二是林地逆转现象仍然存在。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违反林地管理的规定,造成林地管理的失控;另一方面是各地区的林业主管部门对占用、征用林地的管理力度还有待加强。此外,超限额采伐、滥伐的现象也有发生,致使造林绿化成果难以巩固。三是林地生产力低。以在黄淮海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杨树为例,尽管杨树资源的面积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活立木总蓄积量偏低,年生长量仅为意大利等欧美国家的1/3至1/58。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人工林经营技术措施与高度集约化经营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人工林的林地生产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就当前的林地供给形势而言,一方面现有林地资源贫乏,需要增加有林地面积;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稠密,尤其是林业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扩大有林地面积将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林地供给的保障措施上,首先要求政府加强对林地的宏观调控,建立最佳的用地结构,保证林地充分合理利用,坚决制止乱占滥用林地。同时,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持久开展的基础上,鼓励全社会参与保护林地。其次,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应加强对村庄隙地,沟旁、渠旁、路旁、圩旁、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