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_第1页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_第2页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_第3页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_第4页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李丹 12812004,一、概念界定二、研究现状(一)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现状 (二)学习倦怠结构与测量的研究 (三)学习倦怠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四)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减缓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目录,一、概念界定,1.倦怠的概念 倦怠(burnout)这一概念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迅速引起很多学者的兴趣,成为一时的研究热点。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伯格(Freudenberger)发表了一篇名为“Staff Burnout”的文章采用“倦怠”一词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投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并最早将“倦怠”的概念具体。这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倦怠的研究,因此,人们通常认为Freudenberger是倦怠研究的开创人。,一、概念界定,2.学习倦怠的概念 随着倦怠问题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很多学者开始了倦怠在学生学习领域的研究。1981年Pines和Katry在以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要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并首次提出了学生倦怠(student burnout)的概念,其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倦怠现象。,一、概念界定,台湾学者(杨惠贞,1998) 对学习倦怠做了如下定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倦怠、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杨丽娴(2004)等人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现象就是学习倦怠。甘怡群(2007) 等人认为,学习倦怠是由于长期的课业压力而引起的心理综合症状,主要表现为学生感到精疲力竭,对待学习玩世不恭,学习效率明显降低。有的学者(茅育青,2007)将学习倦怠定义为是一种消极的萎靡不振的身心状态,是乏力、焦虑、厌倦、冷漠、消沉、郁闷、悲观等的综合反映。从上面可以看出,国内的学者更注重从心理角度来看待学习倦怠。,一、概念界定,由于学习倦怠的提出是从倦怠的概念中延伸过来的,因此各个学者对学习倦怠的研究也围绕着倦怠的三个基本成分(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低落) 而展开。但无论哪种定义都包含以下两个成分: 外部刺激。即学生在学习中遭遇到了很大的课业负荷,或者外部环境因素对其个人心理层次上产生一定的影响。行为和情感表现。学生产生精力耗竭、焦虑等情绪,对学校课业和活动的热忱消失,对同学和老师态度冷漠等行为.,二、研究现状,(一)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现状 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接近中等倦怠水平,中学生学习倦怠感突出表现在心理耗竭和低成就感两个维度上。(周文静,2008;李文,2011),二、学习倦怠结构与测量的研究,倦怠的结构几十年来都是学者们研究倦怠的首要问题,虽然长期以来对倦怠的结构研究的兴趣不减,但是未能达成共识。 1.三个维度理论: Maslach认为倦怠包括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缺乏自我效能感,目前,用于测量学习倦怠的量表主要是以Maslach的倦怠量表(MBI:Maslach Burn-outInveniory)为基础,对之进行稍微的文字修改。,二、学习倦怠结构与测量的研究,2.四维度理论 胡俏(2006)等则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在Maslach的工作倦怠三维度理论基础上,编制二阶四因子中学生学习倦怠模型结构问卷,提出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概念结构,认为学习倦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情绪耗竭,主要反映学生在心理层面上自己认为无法致力于学习的负性情感体验;2.学习的低效能感,主要反映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过低认识和评价;3.师生疏离,主要反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生疏关系;4.生理耗竭,主要反映学习所引起的生理上的耗竭程度。,二、学习倦怠结构与测量的研究,3.单维理论 Pines从三维模型中“最核心、统治性的、最显著的成分、也是唯一的本质维度”一耗竭角度对倦怠加以定义。这一定义选取了三维模型中的一因子,虽然耗竭中包含了生理、情绪和精神三个方面,但其观点还是被看作单维理论。 Pines等人根据自己的理论编制了倦怠的测量问卷Burnout Measure(BM)由厌烦倦怠量表发展而来,用于自我倦怠程度诊断,是倦怠研究中使用第二广泛的自评量表.,三、学习倦怠的形成过程,魏珍(2007)的研究试图将失败作为一个切入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索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形成过程,我们把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偶然失败阶段、经常失败阶段、学习倦怠的形成阶段,并提出学习倦怠是多次失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多次消极情绪体验的结果。从偶然失败到经常失败再到学习倦怠的产生,这中间有一定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每个阶段,其心理过程变化是不同的,四、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于学习倦怠形成的原因的非常复杂,一直以来成为了研究学者们感兴趣的问题,他们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从研究发现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学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人口学因素,1 性别 性别:关于性别的研究尚无定论。Maslach(1982) 认为,性别与倦怠分数相关。李文(2011)的研究表明初中男生在学习倦怠高于女生,陈旭(2004) 的研究表明, 男女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感受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任务要求压力、竞争压力、挫折压力感受方面极其显著(P 0.001) ,高于男生。但台湾学者张治遥和祝婧媛(2006) 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因而由性别导致的学习倦怠方面的差异很有可能是通过社会文化的中介作用实现的, 然这一假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人口学因素,2.年级 高年级的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学习难度、抽象程度都大于低年级阶段,另外由于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特点,与其他几个年级相比,毕业班的学生(初三年级和高三年级)面临着更高负荷的升学压力。因此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比低年级中学生和非毕业班的学生容易出现倦怠现象。对这一变量的研究,研究者的结论较为一致。,人口学因素,此外,柴江,仲玉(200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是否班干部、不同成绩排名等变量在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柴江,赵志纯(2009)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和非学生干部表现出的学习倦怠感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和学生干部。,人格特质,1.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字家班杜拉(1977)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一般自我效能感都与倦怠呈负相关。学习倦怠较严重的学生往往自我效能感低下,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以前没打好学习基础,现在再去学新知识肯定也学不会,进而放弃了努力。有些学生给自己设置的目标过高,经过努力实现不了,进而产生心理挫败感,对学习失去信心;有些中学生的目标又制定得过于简单,在学习中找不到动力和成就感,久而久之,都会产生学习倦怠感。(白素英,李长庚,徐文明,2007),人格特质,2.应对方式 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保持心理平衡,保护心身健康的作用。祝婧媛(2006) 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和学习投入有显著的预测效力。消极应对对倦怠的预测效力高, 积极应对对投入的预测效力高。王玲(2006) 发现,解决问题、求助两种应对方式使用频次高的学生其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使用频次低的学生,而主观幸福感低,对学生而言,很有可能预示着有学习倦怠感。,人格特质,3.自尊 自尊是个性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自尊的发展对个体人格的构建起重要作用。杨宇然(2006) 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自尊的学生倦怠水平低一些而低自尊的学生倦怠水平相对较高。自尊水平不同,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不同,自尊感高的学生面对困难会想办法克服,而自尊感低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多采取消极方式,容易放弃,这就是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自尊感低的个体自我价值感也比较低,情绪控制能力相对弱一些。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的态度,体验到倦怠心理。,人格特质,4.成败经历 过去的成败经历是影响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成败经历包括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具体涉及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成功的次数、学习中能否超过成绩好的同学等。对于中学生而言,成败经历则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成败经历也是导致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魏珍,2007),人格特质,5.人际关系 魏珍(2007)、柳慧玲(2009)的研究认为,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外就是与父母、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变化,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倦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人格特质,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方面,师生关系也有着其特殊性。Chandra Muller等人研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总有很高的期望,然而,学生对自己学业的期望值与他们对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支持和关怀,这有利于减轻学习倦怠。,人格特质,与父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中学生的学习也有重要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好,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帮助,或者不擅于和孩子交流沟通,不科学的教养方式,越发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学习倦怠。同学之间本来应该互相帮助,是难免不会由于性格、家庭背景等原因,会出现有些学生离群,或者受到同学的排挤等现象,这些同学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那么其以后产生学习倦怠也就不会令人惊讶了。,环境因素,1学业压力 倦怠的产生是压力太大、个人生理和心理都难以承受的一种表现,作为中学生,他们面对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方面。其中,对学业压力方面的研究,几乎在学习倦怠一经提出就已经开始。朱会明(2008)等在学习倦怠研究的再思考中作了论述, 学业负荷是与学习倦怠直接相关的因素。Jacobs和Dodd 还发现,学业成绩与情绪耗竭呈显著负相关。学业成绩对学习倦怠存在着较强的预测作用,学习成绩越好,个体体验到的情绪耗竭就越弱;成绩越差,学生所体验到的情绪耗竭就越强。由于应试教育的结果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广大中学生成了当今心理压力较大的人群之一,时刻感受到学业的压力。学业负荷越大,学生所体验到的学习倦怠就会越多。,环境因素,2.社会支持 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社会支持的缺失与学习倦怠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老师、同学和朋友。Amanda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显著。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他们的学习倦怠水平就越低。来自朋友和社会的支持越多,学生所体验的情绪耗竭和乏人性化就减少,相反,他们体验到的个人成就感也会越多。,环境因素,3.学校环境 学校中的诸多因素是导致“学习倦怠”的直接原因。王晓丽(2006)的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老师的整体素质,老师的教学方法,学校的环境,以及对师生关系尚不满意。对学校教育环境不满,无疑会削弱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思维的片面性是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之一,在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方面,往往表现为概括化,而学生对学校某一方面的不满,往往蔓延到和学校有关的所有方面,甚或延伸到学习上,引发或强化了学生“学习倦怠”心理。,三、减缓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白素英,李长庚,徐文明(2007) 认为可以采取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感;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健全学生人格等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徐广荣,王剑兰(2008)通过分析学习倦怠的内涵、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切实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健康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及提高自我效能感等缓解措施。,减缓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卢晓灵,刘红(2009)在以往研究者对学习倦怠界定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缓解学习倦怠的八种对策,具体包括:让学生学会学习;减轻课业压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树立合理的归因风格;让学生学会自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