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 学习目标 ①细读文本。游褒禅山记译注。 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 华山也称之为褒禅山。
游褒禅山记Tag内容描述:<p>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学习目标:1、积累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例子。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根据句式特点及语境翻译句子。,2,文学常识,记:“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3,“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p><p>2、游褒禅山记练习,1,一、选择题: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庐冢(zhng)何可胜道(shng)B窈然(yo)有碑仆道(p)C音谬(mi)既往不咎(ji)D王回深父(f)无物以相之(xing)2选出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例:火尚足以明也A素善留侯张良B秋毫不敢有所近C且天下非小弱也D以乱易整,不武,2,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p><p>3、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 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 18 20 题。( 15 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 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p><p>4、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素质提升,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课前预习,十分之一,不平常,对这种情况。是两个单音词。,到达,达到地步,求学的人。,2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p><p>5、10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p><p>6、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7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课文相关文言常识;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重点 目标、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7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前学过的文言游记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介绍游记。 (师生共同回忆。) “记”是一 种文体,游记的共同点是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p><p>7、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9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中牟一高 岳小伟 【学习目标】 ”等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游褒禅山记教案。 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吾志”和“深思慎取”的精神。 【学习重点】 积累“其”等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鉴赏即事说理的写法。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9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指导】 一利用导学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阅读课文,解释导学案文段中 加点词的意思,并试着翻译课文。 (具体做法:自主学习,标注疑惑。 ) 。</p><p>8、语文优秀说课-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模板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p><p>9、1 / 27 游褒禅山记教案 学科:语文 课程内容:游褒禅山记 学时: 2 课时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 2 授课教师:合阳中学 张小英 一、章节名称:游褒禅山记 二、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借鉴学习作者 尽吾志 和 深思慎取 的思想。 4、熟读背诵,培 养学生理清思路,快速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安排: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学习本文叙议结合,。</p><p>10、1 / 11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 ,文章名托山水记游 ,实重论道讲学。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范文 1 月 5 日上午第三节课,市教研室专家来校听课,我想从新课程的角度,用生成性的教学结构,运用问题发现法,来上好这节课。 我准备上的课文是一篇传统名篇游褒禅山记。我向来不喜欢做课,所以也没有强调预习,只是早读的时候要求他们读了课文,并且放了朗诵录音 ;我想同学们经过早晨的读,应该对课文有一定的熟悉了,于是按照原 来的思路满怀信心地在第三节。</p><p>11、1 / 3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过读同学们有关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与改革关系的一些看法,我发现他们更加侧重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由此,我想通过改革者与改革的关系来表达一些智者对事物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意义。不妨可以假设这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对于改革者,我想用二个阶段来表示他们的心理活动。首先,作为改革者,不容置疑,对改革是努力促成,信念能够产生动力,于是他不断想在改革的过程中一步步完善改革的进度。但是,在改革之中,如果反对的人是一些有权或有势力的人物,改革最终是否成功,过程定会让改革者付出血的代价,甚 至顽固。</p><p>12、1 / 8 2016 高一语文下册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2016 高一语文下册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 (一 )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二 )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 2.名之曰褒禅。名: 3.有泉侧出。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 6.而其见愈奇。见: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8.火尚足以明也。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l 谬: l 传: l 名: 2 / 8 (三 )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 ?。</p><p>13、1 / 7 8 游褒禅山记 8 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一、三维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思路 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 “ 深思慎取 ” 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 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p><p>14、1 / 11 XX 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时复习教案 XX 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时复习教案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 “ 甫 ”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 “ 所 ” 与介词 “ 以 ” 结合,相当 于 “ 的原因 ” 。 今义:常用来表示。</p><p>15、1 / 7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篇一: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学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作为一位文人,他有着卓越的成就;作为一个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许提到改革,多数国人会以为是历史的进步,但王安石所缔造的“新法”,却永远被历史所唾弃。选定了错误的方向,还打着“尽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这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王安石的那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无疑闪耀着“变革的光辉。而他“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谆谆教诲,亦映照 着王安石阔达的胸怀。。</p><p>16、1 / 9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5 篇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篇一: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古文:游褒禅山记。它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记述游褒禅山华山洞的见闻,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做事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深入探索,百折不回;二是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求本源,沉思慎取。 文中写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意思是:。</p><p>17、1 / 5 游褒禅山记必修一 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学 岳春光 【课前梳理】 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准备教授的内容: 、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 “ 个人准则 ” 。因此上游褒禅山 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p><p>18、1 / 9 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重点积累 “ 名、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 ”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4.掌握虚词 “ 以、其 ” 的意义和用法。 5.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 “ 深思慎取 ” 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讲解 1.关于本文的思路结构 全文可分为六段:第一、二段为记游部分;第三、四段着重于议论,是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五、六段为结尾部分。 从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 至 “ 盖。</p><p>19、1 / 9 游褒禅山记必修一 文 章来源 m 重庆市江北中学 张秀英 【设计思路】 、三维目标: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体思路: 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 “ 深思慎取 ” 才能获得成功的 道理。 2 / 9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