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寄生虫药 PPT课件_第1页
抗寄生虫药 PPT课件_第2页
抗寄生虫药 PPT课件_第3页
抗寄生虫药 PPT课件_第4页
抗寄生虫药 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OGO抗寄生虫药抗寄生虫药1世界卫生组织 WHO提出的六大类热带病: 疟疾 (malaria) 3 亿 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2-2.7 亿 丝虫病 (filariasis) 2.5 亿 利什曼病 (leishmaniasis) 锥虫病( trypanosomiasis) 麻风病 ( leprosy)抗抗 寄寄 生生 虫虫 病病 药药 物物贯彻贯彻 “预防为主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防重于治 ”的八字方针的八字方针 2寄生虫病的种类寄生虫病的种类 疟疾 血吸虫病及其他吸虫病 锥虫病(睡眠病)和利什曼原虫病(黑热病) 肺孢子虫,弓形体和隐孢子病 阿米巴病,滴虫病,贾第虫病 丝虫病和肠道线虫病药物 绦虫和棘球蚴病(包虫病) 体外寄生虫(螨,蜱) 3抗疟药抗阿米巴病药和抗滴虫药抗肠蠕虫病药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44疟 疾 : 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由雌性按蚊传播的传染病临床表现 :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传播途径 :疟蚊叮咬、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流行趋势 :热带及亚热带四季高发、儿童发病率高5 疟疾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每年感染疟疾的病人 5亿,死亡 100 200万从 1960年后出现抗药性的疟原虫,氯喹和奎宁不再有效,疟疾的治疗成为全球的医疗难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研究人员发明了青蒿素类抗疟药。我所也在这项发明中作出了贡献。6 常见的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恶性疟 ,较重,可致命 .间日疟原虫 - 间日疟良性疟三日疟原虫 -三日疟 ,轻,少见卵形疟原虫 -卵形虐7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和抗疟药的作用环节(一)人体内无性生殖阶段1、红细胞外期: 受感染的雌性按蚊 刺吸人血 时, 子孢子 随唾液 进入人体 ,随血流 侵入肝细胞 发育,经 10-14天 发育 为成熟裂殖体。 无临床症状,为 疟疾潜伏期 。2、红细胞内期: 红细胞外期的 裂殖子 涨破肝细胞 释出, 侵入红细胞 ,发育为滋养体并进一步 发育 为成熟裂殖体,破坏红细胞后 释放 出大量 裂殖子、虐色素及其他代谢产物 ,刺激机体,引起高热、寒战等症状。 疟疾发作。释放出的裂殖子再侵入其他正常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引起临床症状反复发作。8(二)雌性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阶段红细胞内的疟原虫裂体增殖 35 代后,部分裂殖子发育成 雌雄配体 。按蚊刺吸患者血液时,雌雄配子体随血液 进入蚊胃 并 发育成子孢子 ,移行至 唾液腺内 ,成为疟疾传播的根源。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和抗疟药的作用环节9原发红细胞外期继发红细胞外期子孢子裂殖子间日疟卵形疟破坏红细胞产生症状再次进入蚊体1011控制传播药伯氨喹、乙胺嘧啶伯氨喹、乙胺嘧啶控制复发药伯氨喹伯氨喹病因预防药乙胺嘧啶乙胺嘧啶控制症状药氯喹、奎宁、青蒿素等氯喹、奎宁、青蒿素等疟原虫生活史和各类抗疟药的作用部位12二、常用抗疟药1. 主要用于主要用于 控制疟疾症状控制疟疾症状 的抗疟药的抗疟药氯喹、奎宁、青蒿素氯喹、奎宁、青蒿素2. 主要用于主要用于 控制疟疾远期复发和传播控制疟疾远期复发和传播 的抗疟药的抗疟药 伯氨喹伯氨喹3. 主要用于主要用于 疟疾病因预防疟疾病因预防 的抗疟药的抗疟药乙胺嘧啶、磺胺类乙胺嘧啶、磺胺类13氯喹 控制疟疾症状的抗疟药14发 现 1820年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得到 Quinine 控制疟疾症状的抗疟药15吸吸 收收 口服在肠道吸收快而完全口服在肠道吸收快而完全【 体内过程体内过程 】 红细胞内浓度比血浆高 10 20倍, 受感染红细胞中浓度比正常红细胞高 25倍, 肝、脾、肺、肾中浓度比血浆高 200 700倍, 脑组织、脊髓中浓度为血浆浓度的 10 30倍 。代代 谢谢 肝内代谢成去乙基氯喹,仍有抗疟作用排排 泄泄 肾,缓慢分分 布布161抗疟作用抗疟作用进入体内后能迅速浓集在有疟原虫的红细胞内,进入体内后能迅速浓集在有疟原虫的红细胞内, 杀灭杀灭 间日间日疟、三日疟及敏感的恶性疟原虫疟、三日疟及敏感的恶性疟原虫 红内期的裂殖体红内期的裂殖体 。迅速有效的控。迅速有效的控制疟疾的临床发作。制疟疾的临床发作。是控制疟疾症状的首选药物。是控制疟疾症状的首选药物。特点:作用快,效力强,作用持久,可延迟良性疟的复发特点:作用快,效力强,作用持久,可延迟良性疟的复发。 对红外期无效对红外期无效 ,不能作病因性预防和良性疟的根治。,不能作病因性预防和良性疟的根治。也能也能 预防疟疾发作预防疟疾发作 ,在进入疫区前,在进入疫区前 1周和离开后周和离开后 4周期间,周期间,每周服药一次即可。每周服药一次即可。对恶性疟的配子体无效、对红细胞外期的疟原虫无效。对恶性疟的配子体无效、对红细胞外期的疟原虫无效。【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 】2. 抗肠道外阿米巴病作用抗肠道外阿米巴病作用3. 免疫抑制作用免疫抑制作用17【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 】 疟原虫有浓集氯喹的特异机制。 抑制疟原虫 DNA复制及 RNA转录,抑制其繁殖 氯喹呈碱性 ,使虫体细胞内 pH值升高,改变了蛋白分解酶的适宜环境,使 疟原虫分解利用血红蛋白的能力降低 ,导致必需氨基酸缺乏而抑制疟原虫的生长繁殖18【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1. 控制各种疟疾的急性发作(首选)和根治恶性疟控制各种疟疾的急性发作(首选)和根治恶性疟疗程和剂量应足够疗程和剂量应足够预防性抑制症状发作。预防性抑制症状发作。2. 治疗阿米巴肝炎或肝脓肿治疗阿米巴肝炎或肝脓肿 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禁忌时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禁忌时3.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剂量)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剂量)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症症 19【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 头昏、头痛、烦躁、耳鸣、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等,头昏、头痛、烦躁、耳鸣、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等,停药可消失。停药可消失。 长期用药长期用药 角膜及视网膜病变角膜及视网膜病变 、视力模糊、皮疹,甚至、视力模糊、皮疹,甚至剥脱性皮炎、白细胞减少等较严重反应。剥脱性皮炎、白细胞减少等较严重反应。 大剂量或静脉快速给药,可致低血压、心功能受抑、心大剂量或静脉快速给药,可致低血压、心功能受抑、心电图异常、心脏骤停等电图异常、心脏骤停等 。给药剂量大于。给药剂量大于 5g可致死。可致死。 有致畸作用。有致畸作用。20【 体内过程体内过程 】吸收吸收 口服肠道迅速吸收口服肠道迅速吸收分布分布 广泛,肝中浓度最高广泛,肝中浓度最高代谢代谢 肝内氧化分解失效肝内氧化分解失效排泄排泄 肾脏排出,肾脏排出, 24h后几乎全部消除。后几乎全部消除。是从是从 金鸡纳树皮中金鸡纳树皮中 提取的生物碱,因不良反应较多,提取的生物碱,因不良反应较多,已不作首选药用。已不作首选药用。21【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 】 1. 抗疟作用 杀灭各种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控制症状,抗疟活性 氯喹,但极少产生抗药性。但对恶性疟的配子体无效。对红细胞外期疟原虫亦无效。2. 抑制心肌(奎尼丁样作用)3. 其 它 有 较弱的解热镇痛 作用;对 妊娠子宫有微弱的兴奋 作用。用于抗氯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恶性疟。 【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22【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1.金鸡纳反应 恶心、呕吐、头痛、耳鸣、听力及视力减退等,停药后一般可以恢复。2.特异质反应 少数恶性疟患者用小量奎宁可发生急性溶血引起高热、寒战、血红蛋白尿 (黑尿热 ), 极度贫血,尿闭等,可致死。 3.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头昏,精神不振、烦躁、谵妄,体温下降等。4.奎尼丁样反应 静脉推注可致心肌抑制、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5.肌内注射有刺激性,可致组织坏死。23特 点:1. 高效、速效、低毒2. 胆汁和脑中浓度高3. 复发率高,与伯氨喹合用可降低复发率。由于代谢和排泄均快,不利于彻底杀灭疟原虫。4. 与周效磺胺和乙胺嘧啶合用,可延缓耐药 我国在 1971年 菊科植物 :黄花蒿 新的倍半萜内酯24【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 】能杀灭红内期的滋养体,对 红外期疟原虫无效 。 通过产生自由基,对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生物膜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或与原虫蛋白结合,使之死亡。【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控制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及耐氯喹虫株治疗;治疗凶险性恶性疟如脑型疟和黄疸型疟疾。【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四肢麻木和心动过速。 25(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体内过程 】吸 收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分 布 主要在肝脏,其次为肺、脑、心脏代 谢 大部分代谢成无活性物质,小部分转化为有抗疟活性的 6- 羟基衍生物,排 泄 1原形物由肾排出。伯氨喹在体内的代谢及排泄均较快,故作用时间短。26【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 】1. 对红内期滋养体和裂殖体有快速杀灭作用;对红外期无效用于控制良性疟的复发,对红内期作用弱,不能用来控制症状。2. 杀灭人体血液中的各种疟原虫配子体 1. 与氯喹合用可根治良性疟。2. 用于控制恶性疟的症状。【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27【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毒性较大毒性较大1. 治疗量 头昏、恶心、呕吐、腹痛等,少数病人可出现药热及粒细胞缺乏症等,停药后可恢复。2. 特异质反应先天性红细胞 G-6-PD缺乏的特异质病人服用后,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 及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 出现紫绀、胸闷、缺氧等严重反应。28伯氨喹在体内代谢成氧化性较强的 喹啉酮衍生物 能与红细胞膜或某些巯基酶发生氧化作用而出现溶血1. 正常情况下 NADP在 G-6-PD作用下生成 NADPH,后者与谷胱甘肽还原酶的共同作用下 GSSH转变成 GSH。2. GSH对红细胞膜、血红蛋白及某些含 -SH的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