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_第1页
论近代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_第2页
论近代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_第3页
论近代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_第4页
论近代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近代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篇一:浅谈日本近代法律制度摘要:本文旨对日本的近代法律制度进行简要的分析,对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法制的影响进行简要的概述,其中提到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法律的历史背景、基本原则、法律体系,并对日本近代民法典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日本法制;明治维新;新民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XX)20-0212-01 作者简介:王禹霖(1986-) ,男,汉族,吉林德惠人,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商法。 日本法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谨言慎行的日本法律人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通过创新和完善来服务于本国的法律制度。日本的法律制度是中华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这几个法系之间相互碰撞与融合的结果。另一方面,得益于日本的法律人在对待本国法律制度上的谨慎的态度,他们从本国实际出发,在追求日本法治精神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本文主要是对日本的近代法律制度进行简要的分析。 近代日本有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在这段期间里,日本的国体发生了改变,逐渐由封建主义国家过渡到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个时间段是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由资本主义国家转变为以军事为主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日本,天皇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在天皇睦仁执政的期间,仅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日本的制度就不断地演变与发展以适应时代需求,并日渐成熟。成为了让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不容小觑的资本日本帝国。 1889 年日本的第一部宪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所以以此为界限。前期的时候主要借鉴适用大陆法系的法国,并聘请一些法国知名的法律专家和学者到日本来帮助其完成本国法典的编撰。但这些法典草案并不符合日本当时的国情,同时被日本各方面人士抗议,最终无疾而终。后期,日本转换角度,吸收借鉴德国法律的精髓,最终成功编写了民法、刑法等。使得近代法的体系成形并日趋完善,同时也为日本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时期,日本主要以法国和德国这两个适用大陆法系的先进国家为蓝本,并吸收和借鉴两国先进的法律制度作为本国的立法宗旨,同时又不脱离本国的实际情况,最终成功的建立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在这一时期日本为了维护帝国主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做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创造了本国的民商法体系,同时刑法体系的日益完备,也为其统治本国国民打下坚实基础。 明治维新时期的立法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首先,从内部来看,当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日本国门,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相继产生,使得国内各种矛盾加剧,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增强,促使日本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及科学技术。其次,日本的邻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统治阶层看到了中国的衰落,想要自救,只有掉过头来与西方合作,此时西方帝国主义为了在日的利益,提出想要废除不平等条约,必须使日本法制西方化,而这一要求又正好适合当时日本国民强烈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愿望。所以,日本接受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条件,实施西方政治法律制度。 日本近代法的立法主要表现在大日本帝国宪法 、民法典 、 明治民法及其辅助的单行性法。明治民法主要由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构成。在经济法方面,日本也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工作,在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经济法律制度后,日本本国的经济秩序稳步向前的发展。明治时期的刑事立法主要有新律纲领 、 刑法等。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司法与诉讼制度也崭露头角。主要以成文法典为主,如宪法、民法、商法等,与此同时也适用一些判例和习惯,但是同成文法典相比较,判例和习惯的地位较低。 日本近代民法典指的是 1898 年编撰的民法典 ,也被后世叫做新民法或明治民 法 ,一共有 5 编,由 36 章组成,其中共有 1146 条法条。它是日本近代法律中条文最多的一部成文法典。前三编主要涵盖的是财产方面的法律,后二编主要涵盖的是关于家族和继承的法律。我认为:首先,新民法参照大陆法系中的两个代表国家,即德国和法国的成文法典,并予以吸收和融合。用其中的财产方面的法律来为封建主义服务,名义上是资产阶级的民法典,实际上还是变相的为一些封建势力服务。在家庭、继承方面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内容,如在德川幕府时期有专章对户主的特权与家庭其他成员的从属地位的规定,但新民法所采用的语言言简意赅,更容易让人理解。日本新民法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借鉴和融合了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是比较法学的成果中最成功的一个,在其颁布实施后,其作用立竿见影,既维护了天皇对于本国的统治,同时也为国内外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基石。日本的新民法对我国的立法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篇二:略论日本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与启示论文编号: 中国政法大学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略论日本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与启示 学 号:XXXX86 专 业:法学 姓 名: 王津 学 院:民商经济法学院 年 级:XX 级 指导教师: 郭琛 完成日期:XX 年 4 月 论文成绩: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略论日本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与启示 【摘要】 日本和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具有极大历史渊源。19世纪,当两个国家同样面临外国列强的侵略之时,日本依靠明治维新实现了近代化,单从法律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日本仿照西方建立了近代化法律体系,并最终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法律制度融合,为其后来的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期的中国为改变内忧外患的局面,也曾大量移植西方的法律。但却最终失败,这样的差异应当引起反思。即使是在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法律继受大国,对于被认为是成功移植外来法律制度典范的日本,仍有许多需要借鉴和学习之处。本文旨在通过论述日本近代化以前的法律文化特质、日本法律近代化的过程及其成功与不足,来反映法律移植的一些规律,以期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总结经验、予以借鉴。 【关键词】日本 法律近代化 法律文化特质 法律移植 启示 1 On the Japanese legal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enlightenment 【Abstract】 Japan and China belong to the East Circle with great century,when the two countries also face the aggression of foreign powers,Japan relies on Meiji Restoration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ociety,j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modernization,Japan modele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West established a legal system,ultimately achieved the local culture and foreign legal systems integration,and made a foundation for its subsequent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in the same period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tuation,we also had a lot of legal migration,but ultimately fails. we should rethink such differences profoundly. Even today,China still has lots of legal transplantation activities. As a successful model of Legal Transplantation there is still a lot to learn from the Japan.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Japans modern cultural traits of the previous law,the Japanese leg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successes and shortcomings,to reflect some of the rules of law transplant in order for our countrys legal system learn to be. 【Key Words】Japan Law Modernization Legal cultural traits Legal Revelation Legal Transplantation 1 【目录】 绪 论 . 1 一、日本近代化以前法律文化的特质 2 (一) “日本近代化以前法律文化的特质”的含义 2 (二)对日本近代化以前的法律意识特质的总结 . 2 二、日本法律近代化的发端与展开 4 三、日本法律近代化的技术性成就及原因 6 四、日本法律近代化时期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7 日本人的厌讼讼心理 7 (一) 日本人厌讼心理的体现 . 7 (二)日本人形成厌讼心理的可能原因分析 . 9 五、对我国法律制度建构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9 结 论 .10 参 考 文 献 . 12 致 谢 .13 I 绪 论 日本是亚洲无可争议的发达国家,其文化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在十九世纪中期,当同样面临着的殖民主义压迫之时,日本凭借明治维新开启了近代化之路,大力学习西方的文化、制度,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并最终建设起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社会不断近代化的过程,与其法律的近代化的过程息息相关。同时,纵观日本法律的近代化之路,亦并非是一蹴而就,也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 中国曾与日本在同一时期进行近代化法律改革,但因为两国国情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法律近代化的过程、结果也各有不同。通过对日本法律近代化的研究、通过对其成功之处与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入了解,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并为我国法律制度的构建与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作为借鉴。同时,日本在法律近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反映出法律移植的一些普遍规律,这对于有广泛法律移植现状的我国而言,是为前车之鉴,亦为后事之师。 因此,在近代化法律与本土社会的融合、如何让法律移植更有效发挥作用几个方面,该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思考。 对日本法制近代化的有关问题,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对日本法律继受与其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容,在一些文献里也有体现,笔者希望能将这二者相互结合阐述日本法律近代化的成败得失、思考一些法律移植的规律,力求更清晰完备的对这一论题进行思辨论述。 1 篇三:日本法律近代化的错位与纠正引言 在研读日本法律史资料中,可以深深感觉到日本法律的近代化对日本在极短的时间 内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锁链、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工业和军事强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其作 用和影响来说,日本法律近代化是成功的,是及时而必要的。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我国经济基础发生重大转变、我国法律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历史时期, 对日本法律近代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日本法律近代化虽然在 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但并非是“毕其功于一役” ,是充满变数和曲折的。学术界这方面的论著 并不少,虽然也看到了日本法律近代化的曲折和复杂,但着重点均在法律继受或“本土化” 上面,未能深入探究日本法律近代化中各种现象背后的根源。 本文在掌握丰富历史资料的前 提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日本法律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以及这些现象 产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出如下结论: 在日本法律的近代化中, 由于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动因,造成法律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错位,这种错位在宪法、 民法、商法和各法律部门中都有明显表现。通过对立法目的、法律指导思想和法律蓝本的纠 正和调整,经济基础对各法律部门进行了强制纠正,其结果是使法律上层建筑回到与其相适 应的轨道上来。 这一结论,对于我们理解我国法律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错位现象,以及 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是有帮助的;对于我们在立法过程中确立正确的立法目的、选择合适的 法律指导思想和法律蓝本也大有裨益。 一、日本法律近代化概述 日本明治维新是世界历史 上的一件重大事件,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变法”,明治政府通过继受西方法律制度,在 短短三十九年内即建立起近代法律体系,随着日本法律的近代化,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制 国家一跃成为与欧美列强并立的世界性强国。 (一)日本法律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公元 1853 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率四艘军舰驶入江户港,强迫德川幕府收下美国总 统国书,持续二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走了尽头。1854 年 3 月 3 日,在坚船利炮的威逼 下,幕府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 。英、俄、荷等西方列强闻风而至,援引美国先例, 纷纷强迫日本签订类似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 。“安政条约”虽然打着“亲善”的幌子, 其实质是不平等条约,日本由此陷入半殖民地的地位。开国门后,日本国内经济迅速恶化。 1860 年输出为 470 余万美元,输入为 160 余万美元。1867 年,输出为 1200 余万美元,输入 为 2160 余万美元。由于日本金银比价为 1:5,而国际比价为 1:151,西方商人利用差额, 以墨西哥银元套购日本黄金,攫取巨额利润。黄金的大量外流导致货币的贬值,促使米、麦、 盐等生活必需品涨价,造成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生活愈加困难。失去基本生活条件的 人民不断起义和暴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至此,上到统治阶级下到黎民平姓,都在列强的 疯狂掠夺中强烈感受到了民族危机。与国内矛盾相比,民族危机已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主要 矛盾。 !-由于面对列强的侵略,德川幕府腐朽无能,统治阶级内部出 现了分化,维新势力为推翻幕府把天皇作为号召。1867 年 12 月 9 日十六岁的明治天皇在倒 幕派的支持下发布“王政复古令”指出:“-原自癸丑以来,遭蒙未曾有之国难,先帝频 年为之所苦,扰虑之情当众庶所知。因此,圣意已决,实行王政复古,树立挽回国危之基-” , 表达了“亲政”和通过“维新变法” “挽回国危”的决心。 1868 年 1 月 4 日,以萨摩和长州 两藩武士为主力的新政府军在京都南郊鸟羽、伏见打败幕府军队,迫使德川幕府于 4 月 1 日 投降,幕府统治宣告结束。 在取得了对幕府的胜利后,为“挽回国危” ,明治维新政府开始 进行“变法” 。1868 年 3 月 14 日,公布了五条誓文,其中第四条:“破历来之陋习,立基 于天地之公道”表达了除旧变法的决心。 五条誓文反映了中下级武士的政治经济要求,是 明治政府实行改革的基本纲领,规定了日本要走资本主义道路。 同年 4 月 27 日公布政体 书 ,这是明治政府的政治体制和组织法令。规定议政、行政、刑法三机关的长官不能互相兼 任,在形式上采取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三权分立” 。随后,通过“版籍奉还”1 和“废 藩置县” ,2 明治政府在形式上消除了封建割据,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 在 此时代背景中展开的日本法律的近代化,既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也是明治维新的主要成 果。 (二)日本法律近代化前的社会经济状况考察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主要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必要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考察。 根据德川幕府 1615 年颁布的 武家诸法度1 和 1635 年修订版规定的大名“参觐交代”的制度,大名必须隔年到江户遏 见将军,一年值勤幕府,一年驻守领地。这种“参觐交代”制度让日本全国的财富都流入江 户和大坂,造成了日本商品货币经济的畸形发展。由于武士不允许经商、理财,一批寄生于 幕府和藩的特殊商人阶层就产生了。他们负责将诸候和武士的贡租和俸禄换成货币,支付往 来江户高昂的“参觐交代”费用,从中谋取暴利。 到明治维新前,这种畸形的经济关系,已 经使一些大商人家族得以控制了大部分领主的财政收入。大名不得不向商人的银号借贷,以 萨摩领地为例,它的年入为 77 万石,但 1807 年负债高达 130 万两金子,1830 年的负债更增 加到 500 万两金子,相当于它 20 年的税收。因此有“大坂商人一怒,天下诸候惊惧”的民谣。 从表面上看,日本的情形很象法国大革命前夜的情况。但实际情况却相反,寄生于幕藩制度 上的商人集团,是依靠幕、藩赐给的特权取得的财富,与自由资本的发展历程完全不同。从 法律上讲,幕府和藩镇可任意摆布商人的命运,以取消债务和强制捐献和征收赋税剥夺商人 的财产。商人阶层(町人阶层)不可能做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出现,充其量是统治阶级的 一种职能性补充。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也有所发展。资本家在作坊里安装织机, 生产者集合在作坊里工作,如木县的足利、群马县的桐生都出现了拥有丝织机十数台的“织 房” 。手工工场的出现,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日本经济中出1现了资本主义因素,但正如列宁 指出的“没有外贸,就不可出现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可能出现” ,幕府的锁国政策和幕藩制 度对土地、资源的分割,排除了所有在幕藩体制下资本主义因素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可能。直 到幕末,日本除少数手工业中心外,工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 !-在农 村,商品货币经济的渗入,虽然也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瓦解,但这种瓦解在得不到资本的 积极介入的情况下是缓慢进行的,到维新之前,自耕农和家庭手工业者仍然占据数量上的多 数。 由此可见,明治维新前畸形的商品货币经济尚未达到对封建体制发生重大破坏的程度; 资本主义因素虽然已经出现,但远未成熟,远未达到动摇封建制度的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商品货币经济对封建体制的腐蚀作用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对维新力量的产生和壮大 具有正面意义。 (三)日本法律近代化的三个时期 本文参考历史学上对明治时期的分期法, 将日本法律近代化分为三期,即:奠基时期(1868-1877) 、 “鹿鸣馆”1 时期(1877-1887) 、 调整完备时期(1887-1907) ,这种分期法与历史学上对明治时期的分期基本一致,即明治初 期、明治中期、明治后期。 1奠基时期(明治初期)的政体改造和西方法律思想的引进为日 本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公元 1868 年 4 月,明治天皇发布“五条誓约” ,表达了“变法”的 决心;同年 6 月,公布了“政体书” ,试图建立以天皇为统领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1869 年12345678下一页 6 月,宣布“版籍 奉还” ;1871 年 8 月实行“废藩置县” 。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框架, 并使日本君主立宪的政体基本符合了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制衡原则,为近代法律制度的创 立奠定了基础条件。 这一时期,欧美启蒙思想家们的理论成为最容易接受的东西了。福泽渝 吉的劝学篇(明治 59)和文明论概略 (明治8 年) ,加藤弘之的真政大意和国 体新论(明治 8),西周的百一新论(明治 7 年)和致知启蒙(明治 7 年)成为大家喜 爱的启蒙读物。这些著作主要是批判和清算封建的意识形态。 1873 年 9 月(明治六年) ,由 美国回国的森有礼(1847-1889)联络一批学者、官吏组织了一个以宣传启蒙思想为主要目的 学术团体“明六社” ,并出版明六杂志 ,公开活动,介绍西方近代思想和学问,以翻译和 宣传西方思想家著作为主要方式。通过“明六社”等学术团体的努力, “人生而平等”等近代 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得以在日本广泛传播。 同时,西方法学家的法学著作也被大量翻译介绍, 如箕作膀详的法兰西六法 、大岛贞益译作毫氏法学讲义节略等,主要以英国、法国的 法学著作为主。 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法律思想的全面引入,为“鹿鸣馆”时期的广泛的立法活 动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也决定了“鹿鸣馆时期”立法活动的基调。 这一时期还进行了一系列立法准备活动和试验性立法活动,1868 年颁了假刑律 。1870 年,江藤新平在太政官司 制度局设立了民法会议,开始民法编纂工作,1871年 7 月在全盘吸收法国民法典人事编的内 容的基础上制定“民法决议” ;1872 年,江藤新平担任司法卿实施行政与司法分离的政策, 把司法从行政中分离出来,集中于太政官刑部省;政府同年还批准了江藤起草的司法职务 定制 ,确定了司法省、审判官、检察官、法院等的职制和事务章程;政府还出资出版了宪 法类编 ;同年 10 月草拟出皇国民法暂行规则 ;1873 年制定民法草案 。1875 年 4 月天 皇发布诏敕,表示要渐次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但由于政治、经济、 军事制度改革,触及了统治阶级中保守势力的利益,“维新三杰”中的军事首领西乡隆盛 1 也站到了改革的对立面。1874 年 2 月,佐贺士族发动反政府叛乱;1877 年西乡隆盛在鹿儿岛 叛乱,叛军得到因改革而利益受到损害的中下级武士阶层和封建地主的拥护,人数迅速扩大 到 4 万多人,明治政府动用全部力量进行反击。叛军战败后,西乡隆盛于 9 月 24 日自杀,这 次大规模的士族叛乱历时八个月,史称“西南战争” 。维新政府通过这次战争结束了旧士族封 建割据的局面,巩固了中央政权,为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改革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2“鹿 鸣馆”时期(明治中期)欧化风潮和立法活动的全面展开 公元 1871 年 10 月 8 日,明治政府曾 经派遣由岩仓具视为团长的 48 人使节团赴欧美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访问。一是交涉修改不平等 条约;二是考察、学习欧美各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为日本实现近代化参考。使节 团在修约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但从各方面加深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找出了日本 和西方各国的差距。 由于岩仓使节团未在条约修正上取得任何成绩,加之在目睹日本与西方 世界的巨大差距后,西方近代文化被全面肯定,崇洋之风席卷日本列岛。这一时期,只要是 西方的,就模仿崇拜;只要是日本的,就视为愚昧落后。 以日本外务卿井上馨为代表的“条 约修正派”片面的认为,要实现修改条约,必须先使日本成为“欧化新帝国” 。竟然迎合西方 列强说“日本不开化” “没资格修改条约”的说词,称:“化我国为欧洲帝国,化我人为欧洲 国民,唯有如此,我帝国方能与泰西各国齐跃同等地位” 。为标榜欧化,日本政府于 1881 花 费巨资在东京修建了日本第一座洋楼,起名“鹿鸣馆”,成为贵族官僚们进行国际性社交活动 的场所,一时间,高官贵人在此大摆酒宴,举办晚会、舞会。欧化之风在全国愈演愈烈,甚 至有人提出要与洋人通婚,以提高日本人素质、改造人种。 “鹿鸣馆”因此也成为这一时期欧 化风潮的标志。 “ 鹿鸣馆”时期立法目的就是要建立适应收回治外法权需要的近代法律体系, 为“修改不平等条约”服务。这导致了以“外交优先”为表征的“工具主义”在这一时期盛 行。 在法律指导思想上则承袭奠基时期广为传播的启蒙思想, “天赋人权” 、 “主权在民” 、 “三 权分立” 、 “社会契约”的法国近代资本主义启蒙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立法活动的指导思想。 这 一时期,明治政府进行了广泛的立法活动。在法国人布瓦索纳德(GustaveEmileBoissinade) 的指导下,以法国宪法和民法典为蓝本,完成了宪法草案和民法典部分内容,交提交内 阁审议;商法典则委托德国著名法学家罗赛勒(又译劳埃斯拉)起草,1884 年 1 月,以法国 商法为蓝本的罗赛勒草案脱稿,1886 年 3 月,以罗赛勒草案为基础的商法案完成。 1887 年, 由于认为进行条约改正而编纂法典是侵犯国体的国粹主义势力抬头,井上馨被迫下台,法典 编纂工作回到法务省,以“外交优先”为主要特点的“鹿鸣馆”时期结束。 3调整完备时 期(明治后期)国粹保存运动的兴起和近代法律体系的基本建立 以“鹿鸣馆”为代表的欧化风 潮,招致了越来越多的反感和抨击。进入明治 20 年代后(1887 年后) ,国粹保存运动兴起。 !-国粹保存运动首要的目标是批判文明开化和欧化主义风潮。1888 年 志贺重昂就在日本人杂志发表保存国粹旨义一文,成为国粹保存运动的旗帜。国粹 主义者坚决反对为修改不平等条约而推行的欧化主义政策,包括对西方法典的盲目抄袭;集 中攻击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人在衣、食、社交、思想等方面照搬欧美的表面欧化方针;指出 “外交忧患在内而不在外” 。 国粹主义实质是排外主义,其核心思想是狭隘、狂热的爱国主 义和民族主义,因此最终发展成为国家绝对主义。国家绝对主义打着国家利益至上的旗号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天赋人权” “主权在民”的思想在这里被扭曲为“天赋国权,国赋 人权” “主权在国” 。 1880 年初昂扬发展的自由民权运动为了变革以天皇为首的官僚专制统 治,树立“主权在民“的原则,为批判有碍自由平等观念深入发展的天皇神格化而奋斗。但 在国粹保存运动中,自由民权运动也发生了异化,最终与国家绝对主义相契合。国粹保存运 动的兴起,是对全盘欧化的反弹,客观上对法律改革目的、法律思想的纠正和调整起到了积 极作用。 国粹保存运动的一个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对立法目的进行了纠正和调整。国 粹主义者指出“外交忧患在内不在外”得到日本朝野的广泛认同,1889 年继任外交大臣大畏 重信被刺客炸伤,明治政府不得不暂时停止了修改条约的外交努力。立法目的逐渐明晰为: 建立适应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富国强兵”国家目标的法律秩序。 与此同时,出于对自 由民权运动的恐惧,国家正统思想趋于保守。在政府引导下,德意志近代哲学思想有了广泛 的传播。1890 年井上哲次郎留德回日后在东大执教,他系统宣讲了德国哲学,力图综合德国 国家主义与传统的儒学道德,表现出露骨的反启蒙主义和国家(绝对)至上主义色彩。由于 国家绝对主义符合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日本执政者终于在明治二三十年代将吸收西方文化定 位在德国国家主义和传统的儒学道德的结合上。新的法律指导思想得以确立。 1889 年大 日本帝国宪法 (明治宪法)颁布,该宪法大量抄袭和照搬 1850 年的普鲁士宪法和 1871 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在第一章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指出:“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 统治之。 ”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以天皇制为中心的君主立宪政体。在这一体制下,天皇 超然于法律之上,神圣不可侵犯。而内阁须向天皇负责,议会则形上一页 12345678下一页 同虚设,天 皇如同封建时代权力至高无上的君主。 以明治宪法为开端,一系列与宪法精神相一致的 以德国法为蓝本的法律颁布实施。1890 年实施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 、 法院组织法 、 行政裁判法 ;1898 年实施民法典 ;1899 年实施商法典 ,1907 年颁布刑法典 。 刑 法典的颁布实施,宣告日本近代六法体系初步形成,标志着日本近代法律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法律上层建筑的错位与纠正 马克思在 中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些生产关 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简而言之就是:“经济基础决定法律上层建筑,法律上层建筑必 然与之相适应” 。 !-日本法律的近代化是曲折而复杂的,由于其独特 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动因,造成法律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错位现象,这种错位在宪法、民法、 商法和各法律部门中都有明显表现。对于错位的法律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给予了坚决的强制 纠正,其结果是使法律上层建筑回到与其相适应的轨道上来。 (一)法律上层建筑出现错位 的原因 为什么在日本法律近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与经济基础错位的情况?本文认为是因为在 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法律近代化特殊的动因造成的。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发生重 大变革是由于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旧的法律上层建筑逐渐不能与之相适应,在经济基 础的强制作用造成的,是内因在起作用。而日本明治维新前,经济基础仍然是以小农自然经 济为主,资本主义因素虽然已经出现,但远未达到动摇其封建制度的程度。 日本从史 前到现代一书中指出的“对策划维新运动的人说来,最重要的是强化国家、抵御外侮- 在和欧洲历史比较时,一般都要问它能否叫做革命-而它运动的框架在许多基本方面 与欧洲近代革命有所不同。日本没有什么社会对抗,也没有什么点燃法国或者俄国革命的那 些政治思想。街上没有暴民,也没有人头滚滚落地。不可否认,经济及社会因素与维新时代 许多事件有关。当时也有农民暴动,虽然人数和暴乱程度都逐步增加,但始终是地区性的、 非政治性的,没有引出社会或政治抗议的普遍性口号来。商人对所受限制虽有不满,但大体 上在经济力方面还有足够的用武之地。虽然在反对幕府的领导者中有农民和商人,但明治维 新既非资产阶级革命,也不是农民革命。这次变革的主要领导另有来源,他们来自武士阶级内部-整个维新时期有两个突出特点:全国都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外国危机感和武士阶级涌 现出来一个新的领导力量” 。1 日本法制史学者福岛正夫也指出:“鸦片战争(1840 年)以来蒙 受西欧列强直接侵略,被抛入半植民地境地遭受异民族统治的大国(中国) ,给为维护民族独 立和谋求各方面发展的日本,提供了具有生死意义的教训。在日本近代法的形成方面,绝不 能重蹈清国命运的覆辙这样一种信念在各个方面发挥着强烈的作用。 ”2 由此可见,导致变革 的主要力量并非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在压力” ;而变革的领导者正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因此决定了变革具有了“自上而下”的鲜明特点。 由于变革的动力不是来自经济基础,造成 了法律改革的直接目的一开始也并非为了满足经济基础的要求。因此法律上层建筑与经济基 础的错位难以避免。 (二)立法目的的错位与纠正 明治法律史专家星野通认为:明治维新 法制改革“完全就在于期待着通过健全法典来改正安政年以来由于江户幕府外交担当者在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