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的四大法宝——志、诚、证、勤_第1页
致良知的四大法宝——志、诚、证、勤_第2页
致良知的四大法宝——志、诚、证、勤_第3页
致良知的四大法宝——志、诚、证、勤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致良知的四大法宝 志、诚、证、勤 要说致良知,不得不说说开篇提到说不清楚的“良知”。我们不妨先将视线放到东方 哲学大背景中去,东方哲学一直想搞明白一个“终极”,这个“终极”在事实上衍生万物, 在逻辑上可以推演万物,在理论上解释万物。但是关注的点不同,其范畴有所不同,佛教 的“空”关注的是人与终极真理,老子的道关注一切的人和事、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关注 的人伦道德、墨子兼爱关注的是人与人,朱熹的理关注的是人与世界万物、阳明关注的是 人与自己。 为什么先生关心的是人与自己呐?这里面与先生溺于佛道(对参禅、静坐、导引等关 照内心的修炼方式都有较深的体悟)入圣路径有关,也与明朝主流意识形态的压抑有关系, 这里面不做展开。那么先生思考人与自己得出的“终极”是什么?就是这里要说的良知, 良知最早的时候出现在孟子中“所不虑而知,谓之良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是廓然大 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从本体上来讲,延续了孟子观点,但是从思想 厚度来讲,良知还是一个逻辑起点,还包含致良知等,含义变得极其丰富。那么怎么来理 解不虑而知的良知呐。 我想起了婴儿之未孩的比喻。这是个道家比喻,这里不妨借来一用。因为婴儿其实就 是按照天理来行事,饿了吃,乏了困,不开心了哭,开心了笑,简单粗暴,确实纯然天道。 但是我们成年人历事太多,根本不可能回到婴儿,那怎么办呐?我觉得是塑造一个“良知” 自己,他就是一面照妖镜,发现意之所用处的杂念、私欲,然后剪除它,到一定境界之后, 这个“良知”自己会同于天理的“良知”重合,就能复归于婴儿。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发乎 于良知,就能够不虑而知。 事实上当这个我们用良知来表达这个“终极”,总是会有词义上的障碍、会有意到形 的不顺畅,妙不可言、道可道非常道等,就是在表达这个困境。先生也认为圣贤笔之书, 如写真传神,示人以形状大略;后世著述更有妄自分析、逞其技的嫌疑,离道更远。 那么非生而知之的我们,又想意会这个良知,那么怎么办呐?可通过圣贤之书给我展 示的形状大略来窥见: (1 ) 心中良知与天地灵明对应,能够解释和应对自然之理。将自然之理引入到个人的 道德思考,是宋明理学繁荣一个重要原因,里面综合道、佛家很多的观点,有一个集大成 的野心。先生的良知沿袭这一点,也常常将良知引申到天地万物,去与万事万物对应,这 种引申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本然之理,对应在人心即为良知;天地万物能被理解是因为其 灵明与我心对应,是因为且必然是内心良知被理解、体悟。 (2 ) 良知有条有理,但无厚薄。“亲民”、“仁人”、 “义”等传统儒学价值观念, 试图认识的人与人、阶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决方案,社会实用性相对较强,个体价值 道德实践作用很小;发展到宋明理学演变成“民胞物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将自然 万物也纳入体系,范畴进一步扩大,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用性大大缩减,提升自己道德实 践的可能性大大加强。良知学说是理学一个分支,在道德境界的追求,也认同天地万物为 一体。之所以有先后是良知上的一个自然的条理,是道理上的先后,是我们认识论上的先 后,但本质上、本体上是一体的,是不可切割的,是没有厚薄之分,比如说知行合一念起 念落有先后,但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这么说,人吃肉、猫吃鱼, 不能说人比动物重要或者说猫比鱼重要,自然的条理即是如此。 (3 )良知体悟之后,其效验、光景非常撩人。因为体悟良知之后,哲学思考常常遇到 一些疑问便能迎刃而解。比如说什么是圣人、什么是道德思考和实践的试金石指南针、如 何能点铁成金、什么是本体之乐。其实这种光景说出来,肯定也是形状大略,但是能够解 . . 决一些节点问题,比如当你感受到内心笃定,似有指南针,你会知道自己于道近矣;比如 说你无所不乐等,你也会知道自己于道近矣。 说完良知之后,就必须说说功夫怎么做了,我想大概有以下四个字来总结: ( 1) 志,首先是立志。大家还记得小时候的的作文我的理想是什么吗?我记得的 很清楚,我作文本上写的是立志做一名科学家,我还真朝这方面努力过,高中分文理科的 时候,我更喜欢文科,但为了理想依然然绝然的选择理科。但接下来,我并不打算往下讲 我的理想是被扼杀,还是被扼杀了,也不关心你们的理想什么,而是要说先生学问这里立 志是要立什么志。先生这里立志并不是做什么职业、变不变成土豪,而仅仅是做圣人,如 果你觉得做圣人太高调了的话,可以换一个说法,达到念念不忘天理的境界。立志之后, 就必须要专一,坚定或者用先生的话来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所以以后见到捂着心 口走路这个姿势的人,你一定膜拜咯,因为这个人是持志如心痛。但是说实话,做圣人真 的很难,先生怕一般资质的人立志只有不能够坚持,所以加了一句勿忘勿助。就像种了一 棵树,只管精心栽培,自然会枝繁叶茂,如果每天都想着树怎么还没长高,不断挪动,恐 怕树也活不长。 ( 2) 诚,于一言一行(意之所用处)处省察克治、诚心正意。这里的诚主要指的是不 自欺,无论是慎独,还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还是省察克制,关键是一个诚字。为什么 诚字如此重要,就是因为正心诚意要无一毫意必固我,而固我又是一种本能,从娘胎里带 出的, 尤其是固我常常导致过与不及的私欲产生,克制起来相当困难,有时候就会给自己伪装; 另外,如高尚的动机、受到教育、别人的眼光等,夹杂在这个克制对抗中,又会让伪装更 厚,所以说不自欺很重要。那么诚或者说不自欺的尺度是什么呢?就是宋儒、明儒追求的 “民胞物与”、“天地万物一体”,这么说可能抽象,不妨通俗一点,那就是将自己纳入 到事物之中去,看作其中一个因素去考虑,才能对自己客观,对自己客观之后,才能对所 遇到的人和事客观,才能做到诚心正意,才能未发之中。 (3 ) 证,以天地万物、人情事变印证心体之道。之所以提一个证字,一方面与我们的 文化传统有关,表意的象形文字、道法自然的审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等,都必须要借助 物像的东西来表达思想、观点,传递信息,那么常常用天地万物来印证思想也是必不可少, 比如说前面的名篇岩中花树讲场景的多,说概念的地方少;同时,先生将自己的学问定义 为人情事变的学问,那么人情事变自然是处处用来印证学问和功夫,比如当陆澄得知小儿 生病,手足无措时,先生指点他要关注内心的平衡,过度关心包含私欲;比如说为人处事 一门心思去猜测别人的不诚信、欺诈会使自己陷入欺诈和不诚信,远离尧舜之道等等。另 一方面跟先生的学问主张有关,先生主张从心之本体处入手,那么外在事物必然会是一种 辅助,一种用来印证道理的素材,天地万物、人情事变皆备于我,皆为感受良知应感而动、 随物而照服务。 (4 ) 勤,君子不器,随物而格,勤致良知。必有事焉或事中磨被认为先生学问接地气 的标志,我觉得事中磨的提法是一个勤下功夫的问题。致良知有三部曲,静坐息私虑省 察克制何思何虑,初学时人欲明显,一抓一个准,用静坐息思就可以;第二部是最难、 最关键,因为好色、好货、好名藏在细体入微处,甚至装扮成一个诚实的小男孩,让我们 不易察觉,这个时候需要省察克制,如果不历事,省察克制就见不到功夫,一旦突然有事, 私欲又会袭上心头。在事上下功夫下功夫也是一个“集义”过程,一个明理的过程,等到 “端拱而治”,六卿各司其职时,自然达到“何思何虑”、“未发之中”,也就是致得良 . . 知,做圣人咯。 先生的主要思想就说这么多,不复杂,却也不简单。不复杂是因为义理轮廓明晰,就 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3 个论断里面;不简单是因为细节处处处可用心即理、知行 合一、致良知去往复解释,是因为“我”实践的学问需要身体力行,在事中磨炼才能体悟。 我想还说说为什么要学习阳明学?第一点,我觉得是对“终极”的思考的本能。大部 分甬上阳明的习友都认为,保安是最无私、最深刻的教育家,因为他们见到任何陌生都会 恭敬的问上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陌生人回答这个问题时, 肯定会有那一瞬间的犹豫,如果对这个犹豫去深入探究,就会引发对“终极”思考。相信 关注这篇文章的人,大多数是珍视这个犹豫的瞬间的人,是想认真回答保安三问的恐龙。 阳明先生作为一门对天道体悟的学问,作为内修学问的巅峰,在解决保安三问很有一套的, 不信你可以试试。 第二点选择先生的学问,就是选择过一种“省察克治”的人生。先生的学问有如此大 的生命力,就在于有一整套“我”实践功夫理论,无论是追求做圣人的恐龙,还是心怀诗 和远方的苟且者,都可以用这套功夫来完善自己,用鸡汤一点话就是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这套功夫论里面,省察克治可能比较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意之所起,知意之所用, 知道了意之所起,知意之所用,才敢说自由精神,才敢说我的人生我做主。 第三点选择先生的学问,可上应圣学精神,下对现代生活。先生的学问从圣学中来, 是为己之学的巅峰,既有圣学仰之弥高的精神,也有一般的修身功夫指南。很多人学国学 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学一大堆之乎者也,与实际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阳明学 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先生主张随物而格,无论从事的行业是什么,都是印证天理的素材, 真正的追求是致得心中良知,那么把工作做好事致良知的过程,致良知可以更好做好工作, 两者相得益彰。因此选择先生的学问,上可应圣学精神,下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诚意正心, 以四两拨千斤之法统御世利纷华,不忘初心。 谢谢各位的耐心。 附录:心学(传习录)构架 1、 心学的核心理论: 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2、核心概念: 心、理、知(行)、动(静)、格物(正心、诚意、致知)、戒慎恐惧、集义、主一 (居敬、穷理)、物来顺应、克己(克私欲)、必有事焉(事上磨)、寂、至善、惟精惟 一、博文约礼 3、重要比喻: 温清(知行合一)、勤拭良知之镜(功夫)、不作花想不作叶想(勿忘勿助、致良知) 、不器(不着私意,但循天理)、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