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资质培训课件获得性凝血病_第1页
重症医学资质培训课件获得性凝血病_第2页
重症医学资质培训课件获得性凝血病_第3页
重症医学资质培训课件获得性凝血病_第4页
重症医学资质培训课件获得性凝血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重症病人的凝血紊乱 (获得性凝血病) 解放军总医院一附院 林洪远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凝血的生理学 生理的凝血机制 “内源性 ”与 “外源性 ”双途径论 “启动 ”与 “放大 ”双阶段论 “细胞表面模式 ”论 生理的抗凝机制 人体三大天然抗凝物质 内皮细胞的抗凝机制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2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经典理论 “内源 ”与 “外源 ”双途径论 3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现代理论 “启动 ”与 “放大 ”双阶段论 4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生理的 抗凝机制 天然的三大抗凝物质 蛋白 C( PC) 抗凝血酶( AT) 组织因子途径活化抑制物( TPAI) 其它抗凝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 VEC)的 抗凝作用 5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蛋白 C 由肝脏合成,被凝血酶或凝血酶 /血栓调理素复合体激活为 APC,并在蛋白 S的辅 助下灭活 a 和 a 。 APC还具有抑制 a 与血小板结合、灭活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等其它作用。 6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抗凝血酶 一种主要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对丝氨酸蛋白酶有抑制作用,故对多数诸如 、 、 、凝血因子的激活具有抑制作用。但单独 AT的抑制活性很低,而与硫酸乙酰肝素 ( HS)或肝素结合后其抑制速度可被提高达千倍以上。 7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组织因子途径活化抑制因子 由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糖蛋白,在血浆中以游离型和与脂蛋白结合型两种形式存在 ,但发挥抗凝作用的是游离型。 TFPI的抗凝作用的步骤是:先与 a 结合形成 a-TFPI 复合 物,然后再与 a-TF 复合物结合为 Xa-TFPI-a-TF 四合体,从而使 a-TF 失去活性。 8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9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10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11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促 凝 /抗凝平衡维持机体稳定 ATIIIClotting Factors Tissue factor* PAI-1 Antiplasmin TFPI Prot. C Prot. S Procoagulant Anticoagulant Fibrinolytic System 12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凝血系统的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 正常对照参考值 100 300109/L ; 出血时间( BT): 正常对照参考值 1 3min( Duke法)或 1 6min( Ivy 法),主要决定于血小板数量也与血管收缩功能有关。血小板计数 10010 9/L将导致 BT延长; 3010 9/L 导致 BT无限延长; 活化凝血时间( ACT): 正常参考值 1.14 2.05min,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状态的筛选试验,延长见于凝血因子减少及抗凝物质(如肝素、双香豆 素或纤溶产物)增加;缩短可见于高凝早期; 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正常参考值 31.5 43.5s,为反映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凝血因子减少或抗凝物质增加导致 APTT延长; 缩短可见于高凝早期; 13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和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 是为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 PT正常参考值 11 14s( Quick一期 法)。为使结果更准确,采用受检者与正常对照的比值,称为 PTR,正常 参考值为 0.82 1.15。为进一步达到国际统一,又引入国际敏感度指数( ISI)对 PTR进行修正,即 INR=PTRISI,正常参考值与 PTR接近。凝血因子 减少或抗凝物质增加可导致上述三项试验延长,而高凝则导致缩短; 凝血酶时间( TT): 是测定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为 16 18sec。纤维蛋白原含量不足( 100mg/dl)或有抗凝 物质,如肝素、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存在下,可使 TT延长; 14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纤维蛋白原含量( Fig、 Fbg): 正常参考值为 2.0 4.0g/L,下降提 示消耗增加。敏感性较低,较严重的消耗方导致其下降;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 ELISA法正常参考值 10mg/L。包括纤 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反映纤溶的特异性较差; D-二聚体( D-dimmer): 胶乳凝集法阴性, ELISA法正常参考值 400g/L 。 D-二聚体只来自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诊断继发性纤溶疾 病有特异性高,并对鉴别原发性纤溶有重要价值;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P试验): 鱼精蛋白能够使纤维蛋白单体聚 合成胶状或条状物。 3P试验可检出 50g/ml 的纤维蛋白单体,故具 有较高的敏感性。 15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获得性凝血病的定义及意义 定义: 继发于其它病症的凝血紊乱 获得性凝血病的临床意义 凝血病伴随许多病理过程,成为影响重症病人预后潜在的 ,甚至决定性的因素; 目前已知,凝血系统与炎症反应系统在基因上具有同源性 。由于炎症反应是机体抗病的基本反应,故凝血系统激活几乎 存在于所有病症,但其临床意义则取决于不同病症和病况。 16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获得性凝血病的分类 稀释性凝血病 因血液被严重稀释而导致,主要由于严重失血而未补充足够的 凝血物质 功能性凝血病 因凝血物质功能受损而导致,主要见于合并低温和酸中毒的重 症病人 消耗性凝血病 因血液高凝而引发,主要见于特殊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性疾病 17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稀释性凝血病 在严重失血的病人,如果仅给予普通液体和红细胞复苏,而没 有给予足够的凝血物质,便可发生稀释性凝血病。 凝血障碍的表现取决于凝血物质缺乏的严重程度,并与相关检 查呈线性关系: 血小板 10010 9,出血时间延长; 3010 9,出血时间将无限延长,并可发生自发性 出血; 凝血因子 正常 30%(?)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18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功能性凝血病 凝血物质数量和质量基本正常,但特殊的病理环境导致血小板 和凝血因子功能障碍。 作为酶触反应,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行使正常功能需要有适宜的 环境(温度、酸碱度),故引发功能性凝血病的主要原因有: 低温( 35 ):见于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休克、输 入大量低温液体; 酸中毒:见于休克和大量输血。 19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消耗性凝血病 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为同义语 由血液高凝所引发,从而造成凝血物质的耗竭 国际血栓止血学会 DIC专业委员会将 DIC定义为: DIC是不同原因所造成的,以血管内凝血激活并丧失局限性 为特征的获得性的综合征。它来自或引发微血管损伤,严重时 将导致器官衰竭。 该定义强调了三个要点:弥漫性的凝血、微血管损伤和器官衰 竭,而出血、继发纤溶均未提及。 20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引发 DIC的常见原因 任何使血液处于持续高凝状态的病症均具有引发 DIC的风险,包 括: 组织损伤:如肺挫裂伤、脑损伤、羊水栓塞、死胎滞留等 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肿瘤播散等 严重创伤 休克 大量输血 严重感染 炎症反应性疾病 21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创伤病人 DIC与非 DIC的比较 22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创伤病人 DIC与非 DIC的比较 23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Sepsis 导致血液高凝和纤溶抑制 24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凝血活化与炎症反应相互促进 炎症反应 凝血活化Cross Talk 炎症反应和凝血活化同属机体对病损打击的反应, 而且具有 “交叉对话 ”的性质,相互加强,是正反馈的关系 25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凝血紊乱是 sepsis重要的病理组分 26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Sepsis预后与纤溶抑制有关 27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获得性凝血病的诊断 病史 稀释性凝血病有严重的失血性休克且没有补充足够凝血物 质的病史 低温性凝血病有暴露于低温环境、休克、大量输注低温液 体病史 消耗性凝血病有引发 DIC 的多种因素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消耗性凝血病早期可有高凝表现,器官衰竭 实验室检查 28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血液学的实验室诊断 稀释性凝血病的各项指标均异常 低温性凝血病以 PT、 APTT正常为特征 DIC诊断指标的筛选(美国麻省大学医学中心) 敏感性( %):血小板计数( 97)、 FDP( 100)、 D-二聚体( 91) 特异性( %): Fbg( 100)、 SC( 73)、 D-二聚体 ( 68) 诊断效率( %): FDP( 87)、 D-二聚体( 80)、 AT ( 70) 29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DIC实验诊断指标的评价 DIC实验室诊断主要在两个方面: 凝血物质减少、继发性纤 溶。 凝血因子的检查价值不大,主要用于 抗凝治疗监测和指导 药物剂量调整。 炎症反应导致 Fig增加而掩盖被消耗真相,故敏感性差但特异 性很高。 FDP敏感高但特异性差, D-二聚体较敏感且特异性高。 血小板和 D-二聚体是诊断 DIC最重要的指标。 30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血小板降低和 D-二聚体升同 时 存在, 结 合病史 DIC基本可以确 诊 。 仅 有血小板降低而 D-二聚体正常,可作 进 一步 检查 : 纤维 蛋白 单 体( FM): 纤维 蛋白原的裂解 产 物( A和 B), 间 接反映凝血 酶 的活化程度。 纤维 蛋白(原)裂解 产 物( FSP): 纤维 蛋白(原)被 纤 溶 酶 裂解的 产 物, 间 接反映了 纤 溶 酶 的活性。 DIC的 FM和 FSP应该 全部升高,否 则 DIC可能性不大。 3P试验对纤维 蛋白 单 体敏感性高,可作 DIC的 筛选检查 。 DIC实验诊断的分析 31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血液高 凝早期预警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活化的凝血酶与抗凝血酶 不可逆的结合物,升高提示凝血酶活性增强。 凝血酶原片断 1 2( F1+2):凝血酶原经 a 因子裂解形成凝 血酶过程中产生的分子片断,升高提示凝血酶产生增加。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纤溶酶与其天然抑制物 抗纤溶酶结合的产物,升高提示纤溶活动增强。 32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稀释性和酸中毒性凝血病的治疗 对稀释性凝血病的治疗是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迄今没有普遍接受的补充方法,主要基于个人经验 对酸中毒性凝血病的治疗是纠正酸中毒 SSC指南的纠酸阈值是 7.157.20,但如果出现凝血病, 可以适当提高 pH。 33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低温性凝血病的治疗 研究显示:快速复温优于缓慢复温,但并发症来势更猛、更凶险。 有效控制并发症是成功复温的关键 34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DIC的治疗 去除引发 DIC的诱因是最根本和有效的治疗,即使病情已经十 分严重,也不应该放弃有可能用外科方法去除病灶的努力; 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 蛋白原等被消耗的凝血物质,但这些补充治疗应该在抗凝治疗 开始后进行; 全身及器官支持; 抗凝治疗。 35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DIC的 抗凝治疗 肝素仍是抗凝药物的首选; 原则是早用、疗程足,约 1周左右,取决于病情控制情况; 近年较主张使用低剂量,推荐的剂量是,成人约 6000 12000/d ,或 300 600/h ,连续静滴; 可以静脉或皮下,连续或间断给药 , 使用静脉途径时推荐连续给 药; 应常规监测 APTT,以按照维持其在正常对照的 1.5 2.5倍的标准 调整肝素剂量; 每 8小时复测实验室指标,评估疗效并调整治疗方案。 36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重症 DIC或合并酸中毒者应适当增加肝素用量;而合并肝、肾 损害应减少用量; 大手术后和血小板 30 109/L不是抗凝的绝对禁忌症,颅出 血和尚未控制的严重出血是绝对禁忌症; 不主张进行抗纤溶的治疗; 对激素治疗存在争议; 其它抗凝药物可在发生 HIT时使用; 有用低分子肝素取代普通肝素的趋势。 37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有限的研究显示低肝优于普通肝素 药 物 凝血象改善 器官功能改善 出血改善 副作用率 安全率 普通肝素 25.7 8.2 18.5 10.9 74.4 LMWH 32.5 20.5 33.3 4.9 93.4 普通肝素与 LMWH治疗 DIC的疗效比较( %) 38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获得性凝血病可以同时存在 酸中毒 低温 凝血病 死亡三角 39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重点总结 生理凝血过程有经典的 “内源性和外源性 ”双途径理论和现代的 “启 动和扩大 ”双阶段理论。后一理论认为,几乎所有凝血过程都是由 外源凝血启动,而通过内源凝血扩大。 细胞表面模式理论认为凝血扩抪是在细胞表面进行的,生理凝血 在血小板表面,病理凝血在单核细胞表面。 促凝 /抗凝、纤溶 /抗纤溶的平衡维持着血液正常功能。生理状态 下,抗凝功能居优势;病理状态下,促凝功能占优势。 内皮细胞在维持凝血生理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40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 标准教材标准教材 2009 继发于其它病症的凝血紊乱称作 “获得性凝血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