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 小学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ppt课件_第1页
第三章第三节 小学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ppt课件_第2页
第三章第三节 小学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ppt课件_第3页
第三章第三节 小学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ppt课件_第4页
第三章第三节 小学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n 第一部分:感觉的概述 n 一、感觉的定义 n 有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 n (刺激:指物理能量,能使感觉发生反应的能量。) n 二、感觉的种类 n 视觉 眼 n 听觉 耳 n 嗅觉 鼻 外部感觉 n 味觉 舌 n 肤觉 皮肤 n 运动觉 n 平衡觉 内部感觉 n 内脏觉 三、 感觉的特性 n 一)绝对阈限 刚刚能感觉到的 最小刺激量 。 五种基本感觉的 绝对阈限 n 视觉 :夜晚晴朗时 ,可以看见 50公里外的一只烛光 ; n 听觉 : 安静环境中可于 6M处听见手表秒针走动声; n 味觉 : 可尝出在 7.5升水中的 1匙糖的甜味 ; n 嗅觉 : 可闻到在三居室中洒一滴香水的气味; n 触觉 : 蜜蜂翅膀从 1CM高处落在面颊上即有触觉 绝对阈限是否具有个体差异? n 绝对阈限的个别差异是存在的; n 个体自身的绝对阈限也 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 n 另外,刺激的类型、一个人神经系统的状态、错觉、 情感因素都会影响感觉阈限。 人的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的关系是什么 n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n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是: 反比关系 。 二)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 n 个体能感觉到的两个刺激的 最小差别 , n 或指个体能感觉到的一种刺激的 最小变化量 。 差别阈限研究的两项基本发现 n 德国生理学家 韦伯 做了 第一项 发现: n 一个人差别阈限的差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参照刺激的强度而 变化的。 n 如先后拎 100克和 102克的重物,很可能觉得重量不一样,但是分 别拎 1000克和 1002克的重物,就不会发现有差别。 n 重物之间的差量是一样的,都是 2克,但参照刺激的重量不同, 因此我们就有不同的感觉。 n 德国生理学家 G.费希纳 作的 第二项 发现: n 差别阈限的差量与参照刺激的比率是恒定的。 n 如:拎 100克重物的最小可觉差是 2克,那么下列关系 即成立: n 2/100=4/200=8/400=0.02 或 2% n 费希纳将此关系命名为 “韦伯定律 ” n 韦伯定律的适用范围: 中等强度的刺激,过强或过弱 的刺激不适用。 n 韦伯定律的现实应用: n 教室灯光、教师的声音等。 人的差别感觉能力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关系是什么 n 两者呈 反比关系 心理因素对感觉的影响 n 感觉 =刺激量? n 感觉 =刺激量 +心理因素 n 心理因素波动的值 : + 感觉 刺激量 n 感觉 刺激量 n 如何检测心理因素对感觉的影响 信号检测论 n 这个技术把我们要感觉的刺激定义为 “信号 ”,把对信 号的有意感觉定义为 “检测 ”,把感觉的结果定义为 “报 告 ”,有以下四种情况 : n 信号检测的 4种结果 n 它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推断信号检测或识别活动中命 中的概率是多少,概率越高,报告越可信,反之就有 相反的结论。 有信号 无信号 报 告 “有 ” 击 中 虚 报 报 告 “无 ” 漏 报 正确否定 信号检测技术的意义 n 信号检测技术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n 如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如何做到 “不偏听偏信 ”, 公正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感觉适应 n 定义 : 指感受性随接受刺激的时间延长而得以调整的 情况。 (调整:感受性提高或降低) n 感觉适应的适用范围:所有感觉。 五、感觉对比 n 感觉对比: 一种刺激情境的适应使得对另一种刺激的 反应发生了变化。 n 如,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在工程心理学中被 运用到如何改善照明以提高工作效率。 n 听觉适应 教师讲课时的声音。 n 感觉适应说明感觉具有欺骗性。 n 题目: n 阈限和感受性是什么关系? n 你能找出感觉特性在生活中的利用吗? 第二部分: 知觉 n 知觉与感觉的界限不易划分清楚 n “知觉 ”与 “感觉 ”的误用之两例 例 1: 某人昏迷,针刺无反应,于是我们说:他失去 知觉 了。 例 2: 拥挤的过道上,某人踩着你的脚站着,你说: “你怎么 没 感觉 啊?踩着我的脚知道不? ” 按: 两例里的 感觉 与 知觉 以对调使用为好 。 n 感觉与知觉的根本区别 感觉 收集材料 ; 知觉 产生图景 感觉使你知道外部有物;知觉使你知道这是某物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n 看见左图的黑白斑点吗? 这是 感觉 。 n 看出图中一条狗吗? 这是知觉。 n 黑白斑点是 “感觉材料 ”; 看 不出 “狗 ”表明你 没能对 “感 觉材料 ”做成功的 “知觉加工 ”。 n 知觉的概述 n 一、知觉的定义 n 知觉是对感觉刺激作 选择 、 组织 与 解释 的过程 n 其他的知觉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 反映。 知觉过程的要义的说明 n 知觉的选择功能 : 我们总是从大量的感觉刺激中 选择极少数刺激 继续加工成知觉 ,而未被选择的感觉刺激就被 “丢弃 ”了。 n 知觉的组织功能: 我们总是努力把孤立杂多的感觉信息 联系成 一特定的整体 。 n 知觉的解释功能: “我 ”所见者 , 往往是我有意无意 所欲见者 。 “感觉轰炸 ” n 轰炸机:环境里的刺激 。 n 目标:感觉器官 n “狂轰滥炸 ”的比喻义: “滥 ”喻刺激之 “众多 ” “狂 ”喻刺激之 “强迫 ” 炸你没商量 n 校园里走一回,你能记 得多少张人脸? 画的是 什么? n 一个马戏节目 n 注意: 画中很多线条不连接 。 n 提问: 这妨碍你看画吗? 为什么? n 回答: 因为 画的是 马戏表演吗? n 问:什么没变? 答:画与线条。 n 问:什么变了? 答:解释。 n 问:结果怎样? 答:画意变了。 意义 n 意义: 知觉使你知道 “是 ”或 “不是 ”什么东西 或样子。 二、 知觉的特性 n (一) : 知觉的选择性 n 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特性。 n 影响知觉选择的三个条件 : n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n 2、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动静关系 n 3、个体经验 n 我们是如何看出物体是立体的? n 是脑通过利用 “双眼线索 ”和 “单眼线索 ”,把落在视网 膜上的物体的平面映象转换成三维立体图象的。 双眼 视差 单眼线索 n 由 一只眼睛产生的深度。(在平面上看出的立体) n 这在艺术(美术)领域运用广泛。 n 表现为:叠加、纹理梯度渐变、线条透视、相对亮度 等。 古埃及画 叠加 线条透视 纹理 (二)知觉的恒常性 n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仍然保持相 对不变。 n 恒常性有多种表现: n 如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 性等。 大小常性 01 大小常性 02 大小常性 03 n 知觉恒常性的维持要依赖于以下条件: n 1、知觉的物体是熟悉的; n 2、物体呈现时有合适的背景和深度线索。 (三)、 知觉的整体性(格式塔法则) n 4-3-0 引言 n 4-3-1 相似性 n 4-3-2 邻近性 n 4-3-3 闭合性 n 4-3-4 好的连续性 n 4-3-5 简单性 n 4-3-6 图形 -背景 关于格式塔心理学 n 科学心理学早期的一个学派,或一个视角 n “格式塔 ”原是一个德语词,英文的音译是 gestalt n 之所以用音译,是因为英文里没有词可以与这个德文 词对译 n 格式塔的主要意思是 “ 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 ” ,即 整体大于部分。 n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发现了若干具有普遍性 的法则。 相似性 n 邻近性 n 闭合性 n 好的连续性 n 简单性 n 图形 -背景 n ( 四)知觉的理解性 n 用已有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的特性。 (五) 影响知觉的因素 n 4-4-0 引言 n 4-4-1 期望 n 4-4-2 知觉定势 n 4-4-3 知觉场境 n 4-4-4 动机状态 引言 n 期望 n 期望对知觉的影响是: n 你想看到什么就看到什么。 知觉定势 n 知觉定势:先前形成的知觉以准备状态的方式影响后 继知觉。 知觉场境 n 是指我们对不同刺激集里夹杂的同样的刺激成分会形 成不同的知觉 。 动机状态 n 是指个体的意愿、欲望对知觉的影响。 4-5 错觉 不可能形状 奇怪的平行线 无中生有的点 第三部分: 小学儿童感知觉发展 n 一、视觉的发展 n 视敏度 儿童的视敏度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约 1岁左右,接近 成人水平。 n 10岁左右,视力调节范围最大; 10岁以后,视力调 节能力降低。 颜色视觉 的发展: n 6岁儿童能分辨黄、红、绿、橙、白、蓝 、紫等颜色,但正确率较低,对色度的 辨认率更低。( 94%的儿童能正确命名 , 60%的儿童能再认。) n 小学生已有了颜色偏好。 n 6岁后表现出性别差异: n 男最喜欢:黄、蓝; 次喜欢:绿、红 n 女最喜欢: 红、黄; 次喜欢:橙、白、蓝 n 二、听觉的发展 n 整个小学期间,儿童的听觉分辨能力不断提高。 n 三、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n 趋势: n 4、 5岁 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 n 6岁 能认识整体但不确定 n 7、 8岁 既认识部分又能认识整体 n 8、 9岁 实现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n 四、色形两维知觉的发展 n 趋势: n 3岁 形状抽象占优势 n 4岁 颜色抽象占优势 n 6岁 同一抽象占优势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n 一)形状知觉 n 范茨的研究:婴儿的视觉偏爱 n 小学生形状知觉的发展:初入学的儿童一般都能正确 辨认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菱形 ,经教学,形状知觉会有较快的发展。 n 二)、大小知觉(恒常性的发展) n 三)、深度知觉 n 视崖实验说明儿童很早就有深度知觉,但深度知觉是 不是天生的,则不能说明。 n 1 n 二)、方位知觉 n 初入学的儿童一般能正确辨认前后、上下、远近,但 对左右方位的辨认则有个发展过程。 n 朱智贤等的研究发现,左右概念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 n 1、 5-7岁 比较固定的认识自己的左右 方位 ; n 2、 7-9岁 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n 3、 9-11岁 较灵活的、概括的掌握左右 方位 。 n 六、时间知觉 n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时间知觉的发 展较迟。 七、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n 婴儿期观察力尚未发展。幼儿期观察力逐渐形 成。 n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n 王唯对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的观察品质的研究结果表 明: n 1、 精确性方面 ,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 的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属性。三年 级学生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高于三年级学生。 n 示例:找出两图的不同之处 n 图一:初春,五名少先队员手提空篮,肩背捕捉飞蛾 、小虫的网 兜,迎着朝阳,有说有笑地上山采集植 物和昆虫标本。 n 图二:秋末,五名少先队员手挎装满树种的竹篮,肩 背采集树种 的长竹竿,迎着夕阳,有说有笑地走下 山来。 n 结果: 差异 时间 差异 去 向 差 异 物 件 差 异 季 节 差 异 细 节 差 异 事 件 差 异 正 误 正 误 正 误 正 误 正 误 正 误 正 误 人数 41 1 42 0 41 1 9 33 7 35 7 35 百分 比 97。 6 2。 4 100 0 97 。 6 2。 4 21。 4 78 。 6 16 。 7 78 。 6 16 。 7 78 。 6 n 2、 目的性方面 ,一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排除干扰 能力较差;集中注意使观察服从于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