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16)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_第1页
(140416)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_第2页
(140416)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_第3页
(140416)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_第4页
(140416)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1. 经济发展阶段 .2 1.1 引言 .2 1.2 2009-2011 年统计 .2 1.2.1 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 .2 1.2.2 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和生活质量等五个维度分析经济发展现状 3 1.2.2.1 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增长动力 .3 1.2.2.2 经济结构维度: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 .3 1.2.2.3 科技创新维度:科技实力、创新能力。 .4 1.2.2.4 资源环境维度: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5 1.2.2.5 生活质量维度:社会保障与公平、生活消费水平、城市设施水平 .5 1.3 2012 年统计 7 1.4 2013 年统计 7 1.4.1 经济总量份额提高,逼近 6 万亿 7 1.4.2 投资驱动动力强劲,突破 4 万亿 7 1.4.3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突破 2 万亿 .7 1.4.4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 7 1.4.5 招商引资快速增长,占比持续扩大 8 1.4.6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突破 5 千亿 8 1.5 2014 年统计 8 1.6 规划 .8 1.6.1 总体思路 .8 1.6.2 量化指标 .9 2. 主导产业 10 2.1 理论基础 10 2.2 基本概况 11 2.2 主导产业及辅助产业 .13 1. 经济发展阶段 1.1 引言 10 年前,这一带还处于“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尴尬境地。 说调侃也好,说无奈也罢,事实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而地处中部的安 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则显得有点“寂寞” 。 不过,厚重的土地养育出的中部人并不甘于寂寞,他们一直在努力地自我崛起。 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平缓,却绝不停滞。 2014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已超过 4.5 万亿元,继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成为第四位。1 参考:新浪财经. 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经济增长第四极 1.2 2009-2011 年统计 1.2.1 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 产业一体化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特征,良好的产业基础是区域产业链形成的关键性开端。 201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 27973.87 亿元,分别占中部 6 省和全国的 32.7%和 7.0%;第二产业 增加值为 14359.16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51.3%,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格局。 201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增加值达到 11559.83 亿元,超出长江上游的成渝经济区 2231 亿元。 冶金、机械、石化、电子、纺织、轻工、医药等行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激光、软件、材料、生物、汽车、船舶等新兴工业和现代农业均已初具规模。 2011 年湖北省千亿产业达到 8 个,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超过 3500 亿元,食品、钢铁、石化产业过 3000 亿元;湖南 省电子信息跻身千亿产业行列,全省千亿产业增至 8 个;江西省千亿产业达到 5 个,有色行业突破 4000 亿元 1.2.2 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和生活质量等五个维度分析经济发展现状(见表 1-1) 3 长江中游城市群调研 1.2.2.1 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增长动力 增长动力就是指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推动力量。从人均 GDP 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等 方面反映增长动力。 (见图 1-2 图 1-3) 武汉长沙人均 GDP 增长率呈现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即上扬态势。其中,武汉的增长幅度小于长沙,大部分原因 在于武汉市人口增长幅度较大,而南昌和合肥人均 GDP 增长率在 2009 年和 2010 年均上浮,但 2011 年两市人均 GDP 增长的后劲相比前两年有下浮,但总体上涨幅度都在 10%以上。 (重做图表,去掉合肥) 1.2.2.2 经济结构维度: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 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 值占 GDP 的比重。 (见图 1-4)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和第 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见图 1-4) 武汉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在四个城市中最低, 而第三产业则处于最高,表明武汉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 迅速,同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也相对较多。南昌市的第三 产业较不发达,需要加紧发展第三产业。 需求结构:对外贸易依存度、投资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 (见图 1-5) 武汉市相对于其他四个城市而言,其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 而南昌市 2011 的对外依存度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城乡结构:城镇化率和城乡收入 1.2.2.3 科技创新维度:科技实力、创新能力。 科技实力:科研技术开发机构个数、万人 R&B 人员数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和 R&B 经费占 GDP 比重。 武汉长沙的科研技术开发机构个数较多,尤其是长沙市 2011 年的科研开发架构个数达到 135 个,相对来说,南昌 市的科研机构较少,因此需要增加科研技术开发机构。 (见图 1-6) 创新能力:万人发明专利授予量、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市 GDP 比重和高薪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长沙相对其他三个城市,其高薪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比重较小,因此可以适当增加科研投入占 GDP 的比 重,从而提高高新科技产业增加值。 (见图 1-7) 1.2.2.4 资源环境维度: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1.2.2.5 生活质量维度:社会保障与公平、生活消费水平、城市设施水平(嘉莹) 生活消费水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居民人均消费额 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 2009 年以来不断攀升,到 2011 年基本超过 20000 元,尤其是长沙市 有很明显的增幅,器城镇居民人均可直飞收入达到 26451 元。 (见图 1-8) 5 长江中游城市群调研 基于 DEA 的经济发展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数据 09-12) (见图) 7 长江中游城市群调研 1.3 2012 年统计 2012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全部进入“万亿俱乐部” ,且经济增长速度均保持 2 位数,比全国平均增幅高 2-3 个 百分点。但经济规模层面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城市群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数据显示,2012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0262.52 亿元,占全国的 11.6%。2012 年,珠三角、长三角、 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分别达到 1.96 亿元/ 平方公里、0.90 亿元/平方公里、0.57 亿元/平方公里,而长江中游 城市群仅有 0.15 亿元/平方公里。 四省主要经济指标全部显著低于人口比重。由此可见,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2013 年统计 1.4.1 经济总量份额提高,逼近 6 万亿 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 59649.12 亿元,比上年增加 6018.68 亿元,总量在五大城市群中列第 3 位。 从占全国的比重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为 10.5%,同比提高 0.16 个百分点,为五大城市群中提升幅度最高的地区, 其中珠三角提高 0.1 个百分点,成渝经济区提高 0.06 个百分点,京津冀下滑 0.1 个百分点,长三角下滑 0.14 个百 分点。从速度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总值增长 10.7%,略低于成渝经济区的 10.9%和珠三角的 10.8%,高于长三 角的 9.7%和京津冀的 9.0%,比全国水平高 3 个百分点。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实现生产总值 15578.73 亿元,继续保持第 2 位。 环长株潭为 19645.39 亿元,皖江示范区为 12555.50 亿元,环鄱阳湖为 11869.50 亿元;增长 10.3%,列第 2 位,皖 江示范区为 11.3%,环长株潭为 11.0%,环鄱阳湖为 10%。 1.4.2 投资驱动动力强劲,突破 4 万亿 长江中游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突破 4 万亿,达 47805.77 亿元,比上年增加 8875.99 亿元,增长 22.8%,比全国水 平高 3.2 个百分点。总量、增加额和增速均位居五大城市圈首位。 从占全国的比重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为 11.0%,同比提高 0.28 个百分点,为五大城市群中唯一比重提升的地区。 从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的比重)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为 80.1%,居第 1 位,成渝经济区为 77.8%,京津冀为 64.9%,长三角为 48.3%,珠三角为 30.3%,投资驱动仍然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达 11894.12 亿元,列第 3 位。 环长株潭为 13150.39 亿元,皖江示范区为 12559.00 亿元,环鄱阳湖为 10202.26 亿元。武汉城市圈固定投资增长 23.8%,列第 2 位。环长株潭为 26.6%,皖江示范区为 20.4%,环鄱阳湖为 19.8%。 1.4.3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突破 2 万亿 长江中游城市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2 万亿,达 21151.12 亿元,列五大城市群第 3 位。 从占全国的比重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为 9.0%,同比基本持平。从增速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增长 13.8%,列第 2 位,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0.7 个百分点,在五大城市群中仅次于成渝经济区。从社零额占 GDP 比重看,长江中游城市群 为 35.5%,为五大城市群最低,同比提高 0.8 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仅高于珠三角,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6000 亿,达 6630.88 亿元,列第 2 位。 环长株潭为 6843.01 亿元,皖江示范区为 3923.80 亿元,环鄱阳湖为 3753.43 亿元。武汉城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增长 13.2%,列第 4 位。皖江示范区为 14.6%,环长株潭为 14%,环鄱阳湖为 13.6%。 1.4.4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 长江中游城市群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达 1194.36 亿美元,列五大城市群第 5 位。 从增速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增长 12.2%,列第 2 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5.6 个百分点,在五大城市群中仅次于成渝 经济区。从外贸依存度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为 12.4%,同比提高 0.1 个百分点,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大,但与其他城 市群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进出口总额为 281.37 亿美元,列第 3 位。 皖江示范区为 392.10 亿美元,环鄱阳湖为 320.61 亿美元,环长株潭为 200.28 亿美元。武汉城市圈进出口总额增 长 11.6%,列第 2 位。皖江示范区为 15.1%,环鄱阳湖为 10.5%,环长株潭为 10.3%。武汉城市圈外贸依存度为 11.2%, 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平均水平低 1.2 个百分点。 1.4.5 招商引资快速增长,占比持续扩大 2013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际利用外资 258.94 亿美元,列五大城市群第 3 位。 从占全国的比重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为 22.0%,同比提高 2.3 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在五大城市群中最高,成为国内 吸引资金的热点区域。从增速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增长 17.4%,列第 2 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2.1 个百分点, 在五大城市群中仅次于成渝经济区。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实际利用外资 55.03 亿美元,列第 4 位。 皖江经济区为 74.60 亿美元,环长株潭为 67.43 亿美元,环鄱阳湖为 61.88 亿美元。武汉城市圈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19.1%,列第 2 位。皖江示范区为 22.7%,环长株潭为 17.7%,环鄱阳湖为 9.8%。 1.4.6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突破 5 千亿 长江中游城市群公共财政收入突破 5 千亿,达 5173.95 亿元,列五大城市群第 3 位。 从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为 8.7%,同比持平,与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保持了同步。从增速看, 长江中游城市群为 16.3%,列第 2 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6.2 个百分点,仅次于珠三角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379.07 亿元,增长 20.0%,总量和增速均列第 1 位。 环长株潭为 1293.14 亿元,增长 11.8%;皖江示范区为 1263.60 亿元,增长 15.5%;环鄱阳湖为 1238.14 亿元,增 长 18.2%。 参考: 1 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3 年经济发展简析 2 搜狐新闻.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 16 条干货 1.5 2014 年统计 2014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 万亿元,年末总人口 1.21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3.3%、8.8% 、8.8%。 刚刚获批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GDP 达到 4.5 万亿元,占全国 7%。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 GDP 超过 6500 美元, 2014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 55%;合作交流密切,区域跨省交流合作平台已达 30 多个 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中三大省市(武汉、长沙、南昌)经济总量均超过万亿, 其中湖北省和湖南生均突破两亿万元大关,经济发展速度也比全国平均增幅高 3%到 4%, 但离现代工业化尚有一定距离。 1.6 规划 1.6.1 总体思路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构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城市群,依托长江、沪昆、京九、两广“两横三纵” 的交通轴线将区域内城市串联起来,并促进比如咸宁-岳阳-九江、荆州-岳阳-常德- 益阳等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 9 长江中游城市群调研 1.6.2 量化指标 至 2020 年,区域人均 GDP 将由 2014 年的 49700 元提高到 75000 元, 进出口总额从 1020 亿美元提高到 1900 亿美元,城镇化率从 55.5%提高到 60%。 实现区内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到 2030 年,将该地区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四省的省会武汉、长沙、南昌和合肥是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四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 。 尽管近年来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但与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 在经济总量上,武汉、长沙迈进“5000 亿俱乐部” ,但仍不足北京、上海的 45%; 在经济结构与城市功能上,武汉、长沙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层次较 低,城市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偏弱,尚缺乏具有全国影响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在城市体系上,发展成熟的城市群都具备比较完善的城市等级结构,然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不仅四中心城市在经 济总量与城市功能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距离,四省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距也过大。 2. 主导产业 2.1 理论基础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包含两层含义: 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 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其中主导产业是核心,决定方向、性质、速度和规模 区域经济活动(按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划分) 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部门,在全国或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又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可以主导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它产业的发展。 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如对主导产业的 产品进行再加工、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它服务。 基础性产业:是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方便居民生活而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 部门,包括交通、邮电、供水、公共动力、商业、金融保险、科研设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 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社会消费: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生产水平和结构、消费水平与结构 资源状况: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 科技水平:产业技术结构 基础与传统:原有产业结构基础和生产传统 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可增强或削弱上述四种影响 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具备的条件: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技术先进适用;内部协调;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高。 条件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点分析内容 资源是否充分利用? 现状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结构是否适应,资源优势是否得到发挥?即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开发利用。 产业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区域多数产业部门是否已采用了较先进的适用技术?现状产业结构是否适应符合技术进步的产业演替趋势?现状产业结构下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如何? 各产业部门 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主导产业能否辐射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能否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从 而不但使整个区域经济高效运转,而且能支持主导产业部门参与更大区域范围的劳动地域 分工。 产业结构 是否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现状产业能否充分吸收、消化外部系统因素的影响,能否迅速将外来因素或外部投入转化 为输出,形成强大的输出能力;能否应对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产业结构性效益如何? 区域经济效益好的结果是否来自产业结构?反之,区域经济效益差的结果是否因为产业结构的原因? 11 长江中游城市群调研 2.2 基本概况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中提及 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 把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和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把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成为大湖流域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和低碳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来自发改委的数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态势良好,今年仍然有望保持 9 以上的增长速度。长江中游城市群是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个增长极,也是缩小沿海与内陆地域发展差异的一个突破口。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规划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业、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石油化工产业、家 电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如何避免同质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时,于合军表示,未来需要对主导产业框架进 行细分,明确各城市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在一些细分行业上也要对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进行不同要求;推动构建产 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套格局,防止产生恶性竞争。2 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之外,还包括 5 个地级市和 3 个省直辖县级市。 这个城市圈的特点是以武汉为中心,其他城市分布在武汉周边。武汉规模很大,周边城市规模较小,武汉如何辐 射带动周边 8 个城市,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 长株潭城市群,最早只有 3 个城市,即长沙、株洲和湘潭。后来加上岳阳、衡阳、娄底、常德、益阳 5 个城市, 分布在长株潭周边,改称为“环长株潭城市群” 。 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特点是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太高,不像武汉城市圈,武汉的首位度很高。因此,长株潭城市群 中各个城市规模大小差不多,结构趋同,连接不是很紧密。对其来说,需要有一个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也要有一 个相互合作、消除竞争的过程。 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数量少,原来只有南昌和九江,后来再加上景德镇和鹰潭,中间是鄱阳湖,规模均比较小。 由于鄱阳湖的航运条件不太好,城市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很紧密。称之为“环鄱阳湖城市群” ,以湖作为 4 个城市连 接点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实际上很难通过湖来联系,还是要通过高速公路来联系。3 1 库诗雨.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 2 中金在线.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出炉 意在加快中部崛起 3 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过程漫长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自然条件和禀赋差别不大,导致某些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存在争夺项目的情况,针对 这些阻碍,合作是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间恶性竞争必然带来一定程度的相互遏制和消 耗,造成悠闲资源的挤占和浪费。 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工业大而不强的劣势严重阻滞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跨越式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大部分地区都是创新能力较低的区域,例如各省的中小城市,基本是依靠其天然禀赋和自然资 源取得发展。这些集聚的类型往往是低-低集聚,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城市化发展的中期会组建显露劣势,各地方政 府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各种政策和措施提升各地的创新能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来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集群趋势明显,近几年已建立了包含钢铁、汽车、装备制造、建材、有 色金属、医药、纺织服装、信息技术和光电子等不同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 各省市在交通体系、产业写作、要素市场建设和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强调打破地域界限和整合资源利 用,例如武钢和奇瑞合建高端轿车钢材研发实验室,通过研发,奇瑞钢材成本降低 1/2; 再如,四省市在教育、文化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都探索实施跨省结算和跨省共享等机制,这些合作必将促进四 省经济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 武汉市还肩负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全国创新型城市试点等多项改革试点 任务。长株潭城市群也承担了国家“三网融合” 、 “两化融合”等多项改革试点任务。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定位主要 是生态经济去,其建设目标是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这些创新试 点突出国家的政策支持态度,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正处于改革这一大浪潮中,加大创新的空间和潜力并配合国家 的支持,以及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将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正抓住这一机遇迎面而上。 武汉城市群(见图 2-1) 重点行业一体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总量规模扩大,提升了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但城市圈内体系不完整,武汉虽为特大城市,其他城市均是小型城市,城市结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这也导致 产业链条出现中断,地理和资源优势没有的到充分的利用,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群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武汉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