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上半年四川省泸州市公务员招考笔试试题 2015 年四川省上半年泸州公务员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等最新 资讯及免费备考资料请点击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达尔文出生于英国西部施鲁斯伯里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16 岁时,他被送 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1829 年,他被父亲送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希望他成 为一个“尊贵的牧师”。1831 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同年 12 月,乘 “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这艘军舰穿越大西洋、太平洋,_澳大利亚, _印度洋, _好望角,于 1836 年 10 月回到英国。1842 年,他第 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l859 年 11 月,达尔文经过 20 多年研究, 终于写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1882 年 4 月 I9 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 去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牛顿墓旁。 达尔文的祖父曾预示过进化论,但碍于声誉,始终未能公开其理念。达尔 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 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 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即使 是在当时.有关生物是否进化的辩论. 也主要是在生物学家和基督教传道士之间, 而不是在生物学界内部进行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当时的生 物学家对接受这一点犹豫不决,因为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存在着三大困难。 如果达尔文知道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实验,就不会在遗传问题上陷入 绝境了。孟德尔在 1865 年就已经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生 物遗传并不融合,而是以基因为单位分离地传递,随机地组合。因此,只要群 体足够大,在没有外来因素(比如自然选择) 的影响时,一个遗传性状就不会消 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优良的基因能够增加其在群体中的频率,并逐 渐扩散到整个群体。 很显然,孟德尔主义正是达尔文所需要的遗传理论。可惜,孟德尔的发现 被当时的科学家完全忽视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孟德尔主义在 1900 年被 重新发现时,遗传学家们却认为它宣告了达尔文主义的死亡,在他们看来,随 机的基因突变(而不是自然选择) ,才是生物进化的真正动力。只有一些在野外 观察动植物行为的生物统计学家仍然信奉达尔文主义.因为他们所观察到的生物 对环境的奇妙适应性,是无法用随机的突变来解释的。 1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A.进化论与孟德尔 B.达尔文与孟德尔 C.达尔文的困惑 D.达尔文与进化论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文章主要围绕达尔文及其创立的进化论展开,“孟德尔”非文章论述重点, 排除 A、B 项。C 项表述过于笼统,未提到“进化论”这一关键词。D 作为标 题恰当,当选。 2 填入文中第一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一组的是: A.经过越过绕过 B.跨过经过穿过 C.穿过跨过翻过 D.绕过跨过掠过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由“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可知,第二空中选“越过”印度洋最贴切。第 三空中,“绕过”与“好望角”也搭配恰当。本题选 A。 3 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认为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B.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C.反对神创论 D.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基因分离定律是孟德尔的发现, A、D 项本身错误,排除; 与 C 项相比,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影响更大, 是达尔文在生物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故本题选 B。 4 文中第三段划线处的“陷入绝境”是指: A.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能揭示生物遗传的机制 B.达尔文“江郎才尽”。不能继续开展研究 C.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政治经济环境下无法获得认可 D.达尔文的进化论被孟德尔的遗传理论所替代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由“如果达尔文知道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实验,就不会在遗传问题上 陷入绝境了,可知.这个“绝境”与遗传问题相关。B、C 项与此不符,排除。 另由“孟德尔主义正是达尔文所需要的遗传理论”可知.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可以 用来印证达尔文的进化论。D 项表述错误,排除。本题选 A。 5 根据上下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球考察”为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提供了条件 B.19 世纪,孟德尔的遗传理论曾受到忽视 C.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一脉相承 D.达尔文的进化论被当时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不适用于孟德 尔的遗传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间的关系。故 C 项错误,当选。 6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特别注重的是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这一思 想的体现莫过于历代对于宫阙正门的精心设计和建筑布局的巧妙构思。* 就是这种建筑的典型形式。因此。追溯* 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 历史与演变。*和北京城的每一处古城垣一样,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了 深深的印记。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权至上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 B.*的历史与北京城的历史与演变有着莫大的关系 C.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城每一处古城垣都体现出历代的精心设 计和巧妙构思 D.*是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都城建筑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C 项中“每一处”表述过于绝对。 “精心设计 ”和“巧妙构思”说的是历 代的宫阙正门和建筑布局,而不是北京城的每一处古城垣。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 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 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 】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 的世界中;宁静【 】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 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 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 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 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 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 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 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 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 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 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 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 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 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 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 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 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 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 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 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 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 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 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7 依次填入第二段【 】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隐匿濯清 B.驱除涤荡 C.淹没洗尽 D.驱逐轻拂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第一空,“隐匿”与“喧嚣”不搭配,排除 A。“宁静淹没喧嚣”不合常 理,排除 C。第二空,“ 轻拂”比“涤荡”程度轻,与 “人们的心灵污垢”、 “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相对应,“涤荡”更符合文意。 故本题答案为 B。 8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由“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无法推出 A 项的“化解了龌龊与 清洁的冲突”,排除;8 项的“全部内容”绝对化,排除;文段未提及“还原宇宙 的本来面目”,C 项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D。 9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 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远离喧嚣, 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 .表现自己与尘 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 之境的生趣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由“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 幽冷中透出宁静”可知,A 项正确;由“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 即使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 嚣”可知,B 项正确;由“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 的距离”可知,C 项正确。由 “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 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可知。D 项说法有误,当选。 10 对划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艺术中静与空是相互联系的 B.静与空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中国画中的空往往与静相互融合 D.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可融合成静寒之境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由“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 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可知,A、D 项正确。由“在中国 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可知,C 项 正确。文章只是说静与空能相互映衬,无法推出“静与空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 转化”.B 项无中生有。故本题答案为 B。 11 下列诗句没有体现出“静寒之境”的是: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雪满中庭月映林,谢家幽赏在瑶琴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静寒之境”讲究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C 项“月落乌啼 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的是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与“静寒之境”不 符。A、B、D 均能体现“静寒之境”。故本题答案为 C。第 11 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 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 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 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 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家 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 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指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 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 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 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 见蒙受了千百年不白之冤怨,伽达默尔明确指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 时候了。 现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 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 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 理解活动中起着先人为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 件;偏见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 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 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是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 传统是无法超越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 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 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 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12 下列对于偏见的说法,符合短文文意的是: A.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B.偏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 C.偏见是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 D.传统的偏见观认为偏见是普遍存在的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根据末段第一句话可知 8 项正确,故当选。根据文章首段可发现 A、C 项 是传统偏见观的体现,是本文否定的观点。由第二段首句“传统的偏见观开始 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可知,传统的偏见观并不认为偏见 是普遍存在的,D 项与文意相悖。故本题答案选 B。 13 下列选项中 .不符合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理解的是: A.由于主观原因也会产生偏见,但这部分偏见是应当消除的 B.偏见是人的视界与被理解物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C.受到传统影响的人根据传统形成了自己的视角 .同时形成了偏见 D.偏见分为合理的偏见和盲目的偏见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文章说的是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事物,这并不 意味着对事物的理解会“产生偏差”。“偏差”不符合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理解。 故 8 项当选。 14 文中划线处所谓的“为偏见平反昭雪”指的是: A.偏见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不可全盘否定,要正确认识和接受不可避免的 偏见,并消除盲目的偏见 B.传统思想家试图扫除偏见的做法是错误的.应当在偏见的基础上创建新的 理论体系 C.历史上对偏见的口诛笔伐是不正确的,所有偏见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D.理智是充满偏见的,扫除偏见也就是去了理智.保持理智就必须接受偏见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B 项的理论体系文中未提及 ;C 项根据文末可知“所有偏见的存在都是合理 的”说法错误。D 项说法本身错误。故选择 A 项。 15 根据短文,偏见产生的来源不包括: A.民族心理结构差异 B.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差异 C.个人智力的差异 D.主观认识的错误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文中将偏见分为合理和盲目两种。D 项是盲目的偏见的来源;A、B 都属于 历史传统范畴,是合理的偏见的来源。故选择 C 项。 16 根据短文定义,下列属于盲目偏见的是: A.农民老林认为农民就应该种粮. 儿子承包山林就是“不本分” B.美国邻居格林先生见到老王体罚孩子.认为他虐待儿童 C.工程师老陈告诉技术员小张一条合格品判别法则 .小张便根据此法则判断, 结果漏检次品 D.李教授根据经验确诊患者病情,结果使用仪器检测后发现误诊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B 项说法有事实根据,不是偏见 ;C、D 属于法则或经验错误,不属于偏见。 故选择 A 项。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早在 1972 年就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 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则 付出了时间的代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0 年才开始设立人类口述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 年公布了世界 19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入选。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 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 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 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 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 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 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 的文化表现形式。”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 影戏、面花等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 蒙古长调,都蕴涵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 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扎根在民间的土壤里,那里埋藏着生 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 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 二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 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 之问的【 】,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 】。 17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了各 民族文化形态的血脉相连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面临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 称 C.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 活态文化、民间文化 D.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 学等文化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B 项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表述错误,各种传统文化既包括非物质文 化遗产.也包括物质遗产,故 B 项当选。 18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南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幼儿园初级保育员理论及技能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绵阳市公需科目(含全对答案)
- 2025年河南省公需科目考试题库及答案
- 委托书:委托维修合同7篇
- 市政工程后期维护与保养方案
- 2025年全国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电工(初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高三试卷:河北省2025届11月阶段调研检测二试题及答案英语试题及答案
- 建筑项目的现场质量监控方案
- 拍七令游戏课件
- 厉害了我的国
- GB/T 44329-2024混合气体的制备称量法
- 动物生理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2023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
- 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附件1:线路工程填写示例
- 安全总结模板
- 2024年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执法辅助人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宣贯
- 昆虫学与农业害虫防治
- 信访工作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