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历史考前集训金榜题(一)答案_第1页
2014届高三历史考前集训金榜题(一)答案_第2页
2014届高三历史考前集训金榜题(一)答案_第3页
2014届高三历史考前集训金榜题(一)答案_第4页
2014届高三历史考前集训金榜题(一)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 届高三历史考前集训金榜题(一)答案 1“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赢秦氏,始兼并,传二 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 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将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3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 “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A “仁”是天理的核心 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 C “仁”者“爱人” D “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4荣氏企业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1912 年后,荣氏企业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 同时抓质量、创名牌。1915 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 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促成荣氏企业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因素有 一战对战略物资的需求 国民政府大力支持 企业自身管理有方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 B C D 5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大学等校 3000 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当学生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进发时,使馆区 的外国军警却以某不平等条约的名义对学生的爱国行为予以阻挠!下列关于这段历史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学生去使馆区抗议巴黎和会损害中国利益 B在这次运动中政府支持了学生的爱国行为 C该不平等条约是 1895 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D该运动未能阻止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 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 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 年 1 月 25 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 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 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C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 D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 7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 30 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 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 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加人世贸,融人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8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下列各项经济活 动能体现这一经济思想的是 A美国建立洛克菲勒石油公司 B荷兰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 C英国新兴城市建立大量工厂 D西班牙三角贸易的开展 9张友伦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政体的产生和美 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 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资产阶级政体”是指联邦政体 B欧洲的立法机构至上,没有分权和制衡 C“分权与制衡”是联邦宪法的典型特征 D联邦宪法的民主性体现在以议会为中心 10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说,当今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讯和革新的速度,最经常问的 问题是“你与谁相连,怎样相连”?这种现象主要描述的是 A区域集团化 B政治多极化 C经济全球化 D时代信息化 11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 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12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 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1320 世纪 70 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的此项 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 ”材料不能表明 A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B美国已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C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1420 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时,列宁曾热情地称赞“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 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 。这里列宁称赞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B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C工农武装割据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15 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抗日歌曲,词曲作者麦新最初是歌颂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歌词第二句“全国武装的 弟兄们!” ,原来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 。以下事件与二十九军有关的是 A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B安德馨血战山海关 C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D蔡廷锴坚守上海 161927 年上海东方杂志以“农民状况调查”为题征文,要求应征者文章要“注意于农民疾苦实际情形之说明当以报 告事实为主,切勿流于空洞” ,后推出了“农民状况调查”专号,集中刊载了 16 篇农村调查研究专文和 23 篇各地农民调查 的“征文节录” (涉及区域及文章数量见下表) 。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国民大革命时期人们对“乡村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 C.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下城乡“背离化”趋势更为凸显 D.反映当时以近代实证科学为导向的调查之风颇为流行 17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一规 定旨在用法律来 A赋予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 B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 C引导公民切实地关心国事 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18. 根据 1871 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 , 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 。直到 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 “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 国皇帝” ,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等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191848 年共产党宣言引言中指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B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C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D英、法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 20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 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21右图是法图画家维克多欧仁德拉克罗瓦于 1830 年创作的油 画作品自由引导人 民 。下列解读与事实明显不符的是 A这幅作品以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 B硝烟弥漫的场面无法掩饰住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渴望 C高举法兰西旗帜的自由女神突出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D这幅作品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高峰 第 21 题图 22南京国民政府发布 声明:“(日本)执迷不悟扩 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 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声明发表的直 接诱因是 A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B国共第二次合作已正式实现 C太平洋战争爆发及美国参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23(13 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 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 税1929 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 1927 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 实际进口率只有 4%,1931 年则提高了 10%,1933 年提高了 20%,1934 年更是达到了 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 1936 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 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 年 772 百万千瓦 142 百万公吨 436815 吨 30000 吨 1936 年 1724 百万千瓦 262 百万公吨 958683 吨 556347 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二 产品名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度 79 2195 11446 5149 278 1448 652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2 421 595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钢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58 4181 2836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 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 1 953 年我国完 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 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5 分) (2)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材料一、二中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 何优势?(3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 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主要特点。(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