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学习总结 一、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 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 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一次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 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4)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二、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的异同 项目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富国强兵 不同点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全面改革 背景 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危机 性质 地主阶级的封建性改革相同点 结果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 内在联系 都是克服危机巩固统治的改革,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 基础 【例题】 (2013山东文综,35)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妾本以桑麻为业, 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 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审题思路 审题意:第(1)问,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依据材料作答。第 (2)问,你 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应依据史学研究中如何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的相关知识回 答。 抓关键:材料中“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说明免役、助役负担过重;“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反映了新法用人不当;由“民间怨恨新法”可知新法引起民间不满。 扣知识:第(1)问,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新法扰民的 现象,新法实行的过程中,趁机搜刮,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第(2)问考 查的是史料的相关内容。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当时的人物记载的史学著作和文 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需要仔细的研究考证,去除夸张、虚构、歪曲的内容,还原真实的 历史后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依据。 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 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 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变式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令 材料二 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 一系列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 重要、也是他最为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可当时农村 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政府贷款,过程大致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 请表,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还要打点。据载,变法 利息为二分,但经过中间盘剥,最后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 还多。于是许多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在看待商鞅变法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2)结合史实说明苏轼的观点错在哪里?并分析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3)材料三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并指出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不同:材料一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而统一天下的积极作用;材料二从 秦灭亡上否定商鞅变法。 (2)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于商鞅变法,没有认识到秦国暴政而亡。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地 主、大官僚的立场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借口商鞅变法导致秦朝速亡,劝说宋神宗放弃变 法。 (3)肯定:改革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失败原因:未切合实际;用人不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问,题干已经提示 两则材料对商鞅变法的认识不同,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不难判断材料一是肯定,材料二是 否定的态度;第(2)问,据史实可知,苏轼归纳秦灭亡的原因不对,从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 思考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原因;第(3)问,从改革的目的和改革措施上肯定,从措施及改革的 推行角度总结败因。 解题技巧总结 文字材料型非选择题答题书写要“四注意” 一要注意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注意语句通顺,语言准确。 三要注意在形式上“三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