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角镇基本情况_第1页
中山三角镇基本情况_第2页
中山三角镇基本情况_第3页
中山三角镇基本情况_第4页
中山三角镇基本情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区位 三角镇位于中山市境北部偏东地区,东经 11351、北纬 2243,距 中山市中心城区 18.5 公里,其东北隔洪奇沥水道与番禺区横沥镇相望,西隔黄 沙沥水道、鸡鸦水道与黄圃镇、阜沙镇相邻,东、南与民众镇相接。三角镇目 前拥有对外交通干道 4 条:京珠高速公路和番中公路(广珠东线公路)南北向 经镇域东部通过,南三公路东西向穿越镇区中部,其向东接番中公路(广珠东 线公路) 、向西联广珠公路(广珠西线 105 国道) ,岐三公路(沙栏路)南经民 众镇到达中山港和石岐(中心城区) ,京珠高速公路在三角镇设有大型出入口和 营运管理中心。 (二)自然条件 三角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 量达 445155.4 焦耳/平方厘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843.5 小时,占年可照时 数的 42%;历年平均气温 21.8,月平均气温以 1 月最低,为 13.3,7 月最 高,达 28.4,极端最高气温 36.7,极端最低气温-1.3;年降水量相当丰 富,历年平均降水量为 1748.3 毫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干湿季节明显,全 年前汛期(46 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 40.7%,后汛期(79 月)降水占年降 水量的 40.6%,10 月以后,降水量迅速下降,全年降水表现为两个高峰:56 月为主高峰(龙舟水) ,89 月为次高峰(白露水) ;风向的变化主要受季风环 流的影响,春夏以南风、偏南风为主,秋冬则以东北、偏北风为主,历年平均 风速仅 2.1 米/秒,各季平均风速差异较小,以夏季为大,7 月份平均风速为 2.5 米/秒,冬季较小,1 月份平均风速为 2.0 米/秒,由于受台风侵袭,极端最大风 速超过 12 级;地层结构主要由第四纪以后的河流冲积物层不整合覆盖于燕山期 发生的皱褶凹陷地层之上构成,地层多以沙砾、沙质粘土、粘土和淤泥组成,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3545 米以下为中粗砂,地表多为现代河流冲积物覆盖, 少见基岩露头;地貌属珠江冲积平原,除三角山、独岗两个土丘外,地势平坦, 西北部稍高,海拔在 1.11.4 米,东南部略低,海拔 1.0 米以下,位于中部的 三角山海拔 77 米,为全镇最高点;镇域范围内河涌密布,河网密度达 0.91.1 公里/平方公里;黄沙沥水道及洪奇沥水道,历史最高洪水位为 4.26 米,洪奇 沥水道可航行 1000 吨位的船只。 (三)土地利用现状 三角镇镇域由鸡鸦水道、黄沙沥水道、洪奇沥水道、头围涌、独尾滘、二 滘口沥所围合,总面积约 70.25 平方公里,版图呈东西走向的不规则长方形。 其中水域面积 577.22 公顷,根据中山市国土局提供的中山市三角镇土地利用 规划 (19972010 年)统计,全镇农田及鱼塘等农业生产用地为 3382.77 公顷, 占镇域总面积的 48.16%;非农用地总面积 3081.86 公顷,包括有城镇建设用地、 土地开发整理用地(大多为简陋的制砖厂) 、农村与独立工矿及特殊用地、道路 交通用地等。具体情况详见表 1-1: 三角镇土地利用现状一览表 表 1-1 序号 类别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比例 ( %) 1 城镇建设用地 263.97(3959.55 亩) 3.76 2 土地开发整理用地 314.91(4723.65 亩) 4.48 3 农村与独立工矿及特 殊用地 2456.6(36849.0 亩) 34.97 4 道路交通用地 46.38(695.7 亩) 0.66 5 农田及鱼塘用地 3382.77(50741.55 亩) 48.16 6 河流 560.17(8402.55 亩) 7.97 7 镇域总用地 7024.8(105372.0 亩) 100 二历史演变情况 三角镇因地处三角沙而得名,南宋属古海乡海域,仅有三角山等岛丘,至 明末清初淤浅成陆,清代属黄旗都。民国时期,先属第九区(东海区) ,后属正 义乡和三角乡。解放以后,1949 年 11 月复属第九区,1950 年 4 月属第十区, 1957 年 2 月撤区分出三角乡,1958 年 810 月改为三角公社后归并黄圃大公社, 1959 年 4 月恢复三角公社,1961 年 8 月属民众区,1963 年 1 月从民众区分出 复称三角公社,1983 年 11 月改为三角区,1986 年 12 月批准为建制镇称三角镇。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社会发展状况 三角镇是广东省中山市所辖的一个建制镇,全镇有 19 个自然村,设 7 个中 心村和一个居委会。2001 年全镇总人口为 72761 人,其中户籍人口 53513 人, 外来人口 19248 人,人口密度为 1026 人/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当中非农人口为 4802 人,农业人口为 48711 人,男女人口比例为 104:100,在校学生 8331 人, 61 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13.52%;从 1990 年至今户籍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 10,年均综合增长率 8.3;2001 年从业总人数为 30165 人,一、二、三产 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 42:42:16。外来人口的男女比例为 114:100,从事一、二、 三产业人员的比重为 1:83:16。城镇中心地域户籍人口分布约为 18000 人,占 全镇户籍人口总数的 33.64%。 (二)经济发展状况 三角镇原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镇区,2000 年水果产量、淡水养殖、三 鸟饲养均排在全市的第三位,粮食产量 16420 吨,排全市第五位,是中山市著 名的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基地,素有中山“粮仓”的美称。改革开放以后,全 镇坚持“先兴旺、后发达”的指导思想,在立足农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村镇 工业,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近几 年全镇的工业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中山市工业兴市的后起之秀。工业 的发展拉动了镇区经济的大幅增长,2001 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23.2 亿元, 其中工业产值 19.6 亿元,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由 1995 年的 3.66 亿元增加到 2001 年的 8.8 亿元,年均增长 15.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 1995 年的 7337 元增加 到 2001 年的 16600 元,年均增长 14.58%,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 1995 年的 37:34:29 调整为 2000 年的 28:47:25。目前全镇已有工业企业 198 家,以 外向型为主,门类广泛,包括制衣、五金、机械、电器、电子线路板、电镀、 染整、印染、制革、造纸、石油化工等行业。从历年经济总量看,农业仍占较 大比重,第二产业近年上升迅速,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三角镇坚持“稳定一粒谷,巩固一梳蕉,养活一 条鱼,恢复一只鸡,发展一棵菜”的农业发展方针,走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 之路,促进“三高”农业的发展。目前镇区建立了沙栏鸡养殖基地、青皮冬瓜 套种粉葛种植基地、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水稻示范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等五 个农业生产基地,全镇拥有农业生产用地 3382.77 公顷(合 50741.55 亩) 。 四村镇建设现状及规划实施的回顾 (一)村镇体系情况 目前三角镇有 19 个自然村,设 7 个中心村和一个居委会。从镇域现状用地 情况看,三角镇的村镇体系为“中心镇区和高平工业区自然村”二级结构。 人口分布较多的自然村散布于镇域范围内河涌和村镇公路的两旁。中心镇区位 于镇域西部,由旧镇区、新城区和金鲤工业区组成,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金鲤工业区由九十年代初发展起来,以五金、电器、包装品、制衣、 织带、涂料、玩具等行业为主。高平工业区位于镇域东部,其前身为市属高平 化工区,创建于 1998 年 4 月,作为中山市专用化学工业区,主要引进电子线路 板、电镀、染整、印染、制革、造纸、石油化工等工业企业,2000 年底“高平 化工区”易名为“高平工业区” ,其包含了化工园、轻工园、科技园三个组成部 分,投资项目进一步扩大到电器、灯饰、制锁、纺织、服装、鞋材、皮具、制 鞋、印刷包装、电子、液晶显示器等加工业以及电脑晶片、电脑零配件、电子 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规划实施的回顾 上一版中山市三角镇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 1994 年编 制完成,其后,按照总体规划布局要求,三角镇先后创建了金三工业区、白鲤 口工业区和新城工业区,但由于三角镇原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不发达镇, 各方面基础条件比较差,因此全镇的社会经济和城镇建设发展仍然缓慢。1999 年 7 月京珠高速公路开通后,三角镇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对外交 通网络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三角镇逐渐成为海内外 客商投资的热点,为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发展经济,1998 年 4 月根据中山市工业 布局需要,并按中山市三角镇总体规划要求,在位于三角镇东北部临洪奇 沥水道设立了市属高平化工区,同时提出了“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完善” 的建设目标。2000 年,市委、市政府相继提出“工业立市” 、 “工业强市”的发 展战略,加之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吸引了一批如民森、依顿、国泰、棉田等 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来镇投资置业,三角镇的工业发展更加突飞猛 进,工业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并远远突破了总体规划所确定的 23 平方公里 的范围,为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配合市政府提出“工业立市、 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保证工业区建设的有序进行,2001 年根据市政府“工 业入园,居住入区”的发展要求,三角镇对原有的工业区又进行了整合,并在 94 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金鲤、高平两大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 规划编制。从此三角镇的工业开始步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轨道,避免了村村 办工业、工业建设四处开花的现象,形成较为良好的村镇功能布局。 到目前为止,三角镇不仅建立了以京珠高速公路、番中公路(广珠东线公 路) 、南三公路、岐三公路(沙栏路) 、高平路、福源路等交通干线构成的道路 交通系统,新区的开发建设也已基本成型,并配套有 2 所中学、17 所小学、5 个市场、1 所医院、3 所门诊、商铺、电影院、广播电视站、敬老院等公共服务 设施以及邮政局、电信局、自来水厂、工业污水处理厂、11 万伏变电站等市政 基础设施,现状村镇建设总面积达到了 1286.02 公顷(详见表 1-2) 。 表 1-2 三角镇现状建设用地一览表 序 号 用地名称 用地代 号 用地面积(公顷) 比例 (% ) 人均用地 (平方米/人) 居住用地 R 523.17(7847.55 亩) 40.68 71.67 二类居住用地 R2 8.73(130.95 亩) 三类居住用地 R3 56.71(850.65 亩)1 其 中 四类居住用地 R4 457.73(6865.95 亩) 公共设施用地 C 46.01(690.15 亩) 3.58 6.3 行政办公用地 C1 3.43(51.45 亩) 商业金融用地 C2 18.17(272.55 亩) 文化娱乐用地 C3 0.88(13.2 亩) 医疗卫生用地 C5 1.67(25.05 亩) 教育科研用地 C6 19.96(299.4 亩) 2 其 中 其它公共设施 用地 C9 1.9(28.5 亩) 工业用地 M 240.74(3611.1 亩) 18.72 32.98 一类工业用地 M1 92.08(1381.2 亩) 二类工业用地 M2 112.33(1684.95 亩) 3 其 中 三类工业用地 M3 36.33(544.95 亩) 4 对外交通用地 T 38.94(584.1 亩) 3.03 5.33 5 道路广场用地 S 97.67(1465.05 亩) 7.59 13.38 6 市政设施用地 U 14.02(210.3 亩) 1.09 1.92 绿地 G 70.39(1055.85 亩) 5.47 9.64 公共绿地 G1 9.23(138.45 亩) 1.267 其 中 生产防护绿地 G2 61.16(917.4 亩) 8 在建及待建用地 255.08(3826.2 亩) 19.84 34.94 小 计 已批建设用地 1286.02(19290.3 亩) 100 176.16 可建设用地 1421.24(21318.6亩) 山林地 59.69(895.35 亩) 土地开发整理用地 314.91(4723.65 亩) 合 计 非农用地 3081.86(46227.9 亩) 注:现状全镇总人口按 7.3 万人计。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三角镇还十分重视工业污染治理和对饮用水源的保护。 在做到环保设施与工业建设“三同时”的基础上,又完成了高平工业区电镀污 水处理厂的建设,同时漂染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水厂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中。镇领导还定期派人对各厂的生产状况及排污情况进行认真地跟踪与监督, 杜绝各种偷排、漏排现象,防止各种环保事故的发生。此外,为了规范整个工 业区的环境管理工作,达到国际环保标准,还实施“绿色通道”计划,申请 ISO14001 环境体系认证。三角镇的城镇建设正朝着可持续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城镇化的非农化倾向。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 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2000 年三角镇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已占 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的 72%,户籍人口中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已达到 58%;但三角镇的城镇化水平却只有 33.64%,大量人口分散在自然村,导致 城镇规模偏小,造成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对 称,导致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利用率低,难形成规模效益和 聚集效应,难使生活社会化,服务业发展缓慢,人的文化素质与生活质量都 难提高。 2土地供需缺乏空间分布上的引导,不利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有 效利用,也对未来城镇合理布局及协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较大。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受项目左 右,建设相对滞后;镇域东西向道路联系薄弱,交通问题日渐突出;市政基 础设施建设存在重道路轻管网的现象,造成后期管线布置难以安排的被动局 面,更进一步影响到日常的生产。 4由于上一版总体规划在用地功能布局上的局限和管理的力度不够,使得工业、 居住用地混杂的现象依然存在;批而未建用地为数不少;公共设施分布不尽 合理;道路等级不明确,标准偏低;镇中心区尚未形成,没能发挥集聚核心 与辐射效应。 5人均实占建设用地过大,土地利用率不高。居住用地建设多仍停留在单院独 户模式上,规模小,居住建筑密集,消防隐患严重,缺少必要的生活绿色空 间和公共活动空间,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空间景观形成。 6生态建设重视不够,环保措施仍不完善。镇区稀缺的景观资源没很好保护利 用,全镇制高点的三角山山体及其植被遭破坏严重;重工业污染治理轻生活 污染治理现象依然存在,迄今为止镇区尚无设置专门的排污及污水处理设施,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严重污染环境;生活垃圾收集、填埋缺乏 统一规划,运作不规范,管理较差,远未达到卫生填埋的要求。生态建设与 环境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 7对公共绿地的规划建设重视不够。目前全镇绿地率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 有 1.26 平方米,距国家要求标准人均公共绿地不小于 10 平方米的“小康” 建设目标有很大差距。 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传统的方法是通过综合平衡法先求出规划期末的人口总数,再按国家规定 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计算出规划期末的用地总量。然而像珠江三角洲这样以外 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外来人口数量众多,带眷数少,流动性大,从整体上看 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常量,但由于受市场不定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在外来人口 数量占绝大部分的城镇,人口规模的变化基本上没什么稳定的规律可循。就三 角镇而言,历年外来人口的数量占全镇人口总数最大虽然只有 26%,但随着外 向型工业的迅速发展,外来人口的数量在短期内将会远远超过户籍人口的数量, 这也决定了三角镇的人口规模同样不能用常规的办法进行预测。 已经预测 2005 年三角镇 GDP 为 25 亿元,2010 年为 50 亿元,2020 年为 98 亿元。考虑到目前三角镇单位建设用地 GDP 每平方公里只有 0.9 亿元,参考 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的情况,规划提出到 2005 年三角镇的单位建设用地 GDP 每平方公里要达到 1.5 亿元,2010 年要达到 2.2 亿元,2020 要达到 3.0 亿元。 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各规划期末需要的建设用地总量 2005 年为 16.7 平方公 里,2010 年为 22.7 平方公里,2020 年为 32.7 平方公里。 可以说到 2020 年三角镇城镇建设的发展完全达到了“中等城市”的规模。 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三角镇的地位,规划村镇建设用地指标就要逐步向城市用 地标准靠拢,并按“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与管理。根据中山市三角 镇土地利用规划 (1997 2010 年) ,规划到 2010 年镇中心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