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丘陵地区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张婉婷 (指导老师:秦自强 教授) 摘 要:丘陵地区是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 难点之一,而丘陵地区的 发展关键 在于开发当地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四川丘陵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因受地理等因素 的限制,长期未得到重视,严重阻碍了四川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本文从四川丘陵地区 农 业劳动力的现状着手,分析了制约四川丘陵地区劳动力开发的因素在于:农业劳动力自身 的素质偏低和供需不平衡,丘区自然资源匮乏,政策约束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并 针 对这些问题,从教育开发、技能开发、剩余农业劳动 力转移和建立建全信息网络和劳务市 场、加快现代化农业、完善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关于丘区农业劳动力开发的一些新措施。 关键词:丘陵地区 农业劳动力 开发战略 Hilly areas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labor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Zhang Wanting Supervisor: Professor Qing Ziqiang Abstract: Hilly areas of Sichuan is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in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lly areas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al labor resources. Sichuan hilly areas of agricultural labor resources development, due to factors such as the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not long-term attention,these reasons have seriousl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rom the Sichuan areas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ce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ts in hilly areas workforce development factor is : agricultural labors quality low 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 hilly areas are poor in natural resources, policy constraints and the development slow of tertiary industry. An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kills development,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and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the labor market,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mprove policy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Hill area development of the nwe measures. Key words: Hill areas, agriculture labor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从“三农”问题的提出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体现了 国家对农村农业的重视。这其中,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农业发展之本。美国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指出:“人力资源对现代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因为现代世界的进步 主要不是依赖于人的数量,而是依赖于人的知识水平,依赖高度专业化的人才。 ”农业劳 动力资源开发不仅与农民自身发展的目标相符,而且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的必要条件。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005 年)显示,四川农业人口 6680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77.73%,其中丘陵地区(简称丘区)农业人口占到了全省总 人口的 50%以上。根据 2005 年四川农村统计资料的分类,四川有 67 个丘陵县,占全 省县(市、区)总数的 36.6%,县域面积占全省 16.8%,耕地面积占全省 54.4%,丘区是 全省蚕茧、水果生产的中心地带,是粮油生产和大宗经济作物生产的主体区域。然而, 丘区人均 GDP、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水平低下。究其原 因,主要是因为丘区的劳动力开发程度低,人口密度大、人口素质低下以及丘区第二、 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农业劳动力得不到发展,同时也制约了该地域的经济发展,普遍表 现为人均收入不高,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合理、适度的开发农业劳动力, 是促进农业生产、推进丘区发展,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相对于农业经济学其他专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受 关注的不多,是理论研究的“盲点” 。本文根据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理论,结合丘区实际, 并剖析了丘区农业劳动力开发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开发丘区农业劳动力的措施 和对策。 3 二、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理论及相关概念 (一)农业劳动力 根据我国农村现行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开发的经验事实,对农业劳动力作如下界定: 农业劳动力是指 1 年中累计从事农业生产(含种植业、林、牧、渔业)劳动 2 个月以上 的农村劳动力,但不包括其中的在校学生、服兵役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包括纯 农业劳动力和兼业农业劳动力。纯农业劳动力是指 1 年中累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6 个月 以上,无非农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兼业农业劳动力是指 1 年中累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在 2 个月以上,并至少有 2 个月以上的兼业就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的含义是不同的,两者的内涵是交叉的。简单地 说,只有完全从事农业生产或 1 年中累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在 2 个月以上的那部分劳动 力才属于“农业劳动力”的范畴,而“农村劳动力”是特指居住或户籍在农村的人员。 前者是带有行业性的概念,后者则带有属地性。 (二)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理论 1、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概念及基本内涵 人力资源开发(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HRD)是特指国家或组织通过一系列 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活动,并经过与开发对象的有机结合,使特定范围内的人力 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发掘、有效发展与合理使用。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是在人力资源开发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特征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合理利用。 强调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包括三层内涵:第一,合理的农业劳动力资源供求平衡是农业 劳动力开发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不能超越农业发展的合理要求;第二, 提高农业人力资源质量是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即“重土”思想观念的转变、知 识水平及技能水平提高的根本目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第三,在农业劳动力 资源开发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有效的开发政策是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保证。 2、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理论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 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提出 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可以看作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 理论依据,它强调人力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并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 佳的投资。 舒尔茨是第一个系统分析教育投资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率以及经济发展的学者。 “改进 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土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 ”他认 为学术教育在人力资本投资中至关重要,通过发展学校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可 以大大降低推广农业技术的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率,也更利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化 的农业。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FdwardFDenison)提出了严谨的人力资源 要素作用的计量分析。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理论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 源开发理论,如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播达多的关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 移数量问题的迁移模型。还有发展成熟的劳动力供求市场均衡分析理论等等。 我国在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体系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李燕萍(2001 年)提出了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测定指标体系;2000 年李健在关于人力资源共享开发区中的 预测预警系统研究中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指标体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八大部分指标 构成,即人才存量指标,人才增量指标,人才结构性指标,人才效益性指标, 人才流动性指标,人才投入性指标,人才的劳动报酬指标,社会需求性指标。 每一部分中又有若干相互联系的具体指标支持,构成一个涵盖整个人力资源开发的指标 体系。 三、四川丘区农业劳动力的开发现状 (一)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开发现状 1、农业劳动力总量仍然偏大 农业劳动力数量有绝对量和相对量之分。绝对数量是指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劳动能力 的人口总数,其相对数量是指农业生产具有现实或潜在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四 川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据 2005 年四川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省近 8595 万人,农业人口有 6680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77.7%,丘区人口有 5107 万人,占全省总人 口的 60%以上,全省 20 个 100 万以上人口大县(市、区)全部在丘区。 近年来,尽管政府采取多种手段限制人口的增长,丘区的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相比 10 年前分别下降了 2.3%,3.7%,但由于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仍然偏大,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力度不够,制约了丘区农业劳动力的进一步开发。从表一中得出,丘区乡村劳动 力 2339.4 万人,在全省占 61.5%,而农业劳动力在全省占到了 53.6%。 5 表一 2005 年四川丘区农业劳动力在全省的地位 单位:万人 分类 丘区 四川全省 丘区占全省的比例 乡村劳动力 2339.4 3801.6 61.5% 农业劳动力 1241.3 2317.7 53.6% 资料来源:2005 四川农业统计年鉴 2、地少人多的局面依然严重 四川丘区人口密度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作为农产品主产区,丘区 2005 年人均耕 地仅有 0.78 亩,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0.05 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也只有 0.9 亩(表二), 在 5 类县域中最少。并且在丘区,劳动力的总量过大,加之第二、三产业发展慢,可容 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限,导致大量劳动力依然附着在农业生产上,丘区人口密度为每 平方公里 581 人,在 5 类县域中最大。同时,丘区农业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意识强,普 遍缺乏从事非农行业的知识和技能,也制约了农业劳动力的开发。 表二 2005 年四川各类型县人口密度及人均耕地情况 单位:人/平方公里、亩/ 人 资料来源:2005 年四川统计年鉴 (二)农业劳动力结构开发现状 指 标 成都平原区 丘陵县 盆周山地县 川西南山地县 川西高原县 人 口 密 度 561 581 167 84 8 人 均 耕 地 0.81 0.78 0.83 1.02 1.59 农民人均耕地 1.02 0.9 0.97 1.17 1.9 农业劳动力的结构分析由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组成。由调查显示,丘区农业劳动力 中,女性所占比例越来越大,2005 年女性农业劳动力占丘区农业劳动力的 49.8%,相比 10 年前上升了 4.3%。女性因家庭和个人原因,绝大多数仍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丘区 72.4%的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而农村男性参与的比例还不到 60%。 从年龄结构上,近 5 年来,丘区青壮年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比率越来越低,近 63.2%的 人选择从事非农业生产。此外,丘区老年人口比重也在增加,占农村总人口的 9.98%,人 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快速转移,进一步加快了农业人口老龄化的 进程。由于女性和老年人的技能水平较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高,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 代农业的转变。 (三)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开发现状 2005 年,四川省农业劳动力中基本不识字占 23.7,小学文化占 48.6,初中文化 占 294,四川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时间仅为 5.2 年,介于小学高年级的水平,小 学毕业水平都未达到。四川丘区农业劳动力中,基本不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比全 省的还要分别高出 3.1%,2.2%。从横向比较,丘区的高学历人群在 5 类县域中明显偏低, 比平原地区低出 4.2%。丘区绝大多数农业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 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农业劳动力的开发程度偏低。 (四)农业劳动力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四川丘区农业产值占 GDP 的比率一直居高不下(表三) ,到 2005 年,四川农业产值 占 GDP 的比率为 20.3%。而丘区农业产值占当地 GDP 的 31.23%,比全省水平还高出 8.93 个百分点。2005 年四川丘陵地区人均 GDP4698 元,比全省人均 6639 元低 1941 元;地方 财政预算内收入仅 107 元,比全省低 69 元,这种差距比 1995 年扩大了 44%;农民人均纯 收入(按乡村人口平均)2304 元,比全省的 2371 元少 67 元,比平原地区少 1000 元多。 从增长速度看,1995 年到 2005 年,丘区 GDP 年均递增速度比全省低 1.4 个百分点,地方 财政预算内收入年均递增速度比全省低 6.5 个百分点。丘区第二、第三产业占丘区比例 偏低,也制约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丘区农业劳动力的开发。 表三 2005 年四川丘区 GDP 各产业比重 单位:元/人.年 % 7 资料来源:2006 四川统计年鉴,2006 中国统计年鉴 四、制约丘区农业劳动力开发的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四川丘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状况,研究者对丘区进行了随机抽样 调查。共抽取了 5 个乡镇的 7 个村 85 户,并逐户就农业劳动力的相关状况进行了问卷调 查。从中分析出制约丘区农业劳动力开发的因素主要分为: (一)农业劳动力的自身因素 1、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 四川省丘陵人口大县“普九”研究课题成果指出:尽管四川省丘陵人口密集县 (市、区)都已基本“普九” ,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这类地区的“普九”仍是低水 平的,基础脆弱,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教育经费短缺,教学基础条件出现恶化趋势, 农村初中辍学率依然居高不下等。所有这些,都对丘区劳动力基础素质的提高有制约作 用,也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进一步的开发。 据调查数据显示,丘区 16 岁及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90%以上,小学以 下文化程度的占 50%以上。从样本调查的结果显示,93.4%的人能使用传统工具如锄头、 耕牛,但能使用机械化的工具如拖拉机、收割机、抽水机等的占调查对象的 13.1%,在调 查的对象中,55.4%的农业劳动力未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凭经验从事农业生产的占 74.7%,仅有 31%的人知道现代农业。从调查中反映出,在家庭经营中,四川丘区农业劳 动力缺乏科学的经营方法,生产方式陈旧、粗放,农业机械化操作程度低,生产效益低 下;并且,丘区农业劳动力普遍缺乏市场经济观念,掌握新思想、新技术的能力很弱, 观念落后,科学技术推广的难度较大,这使得农业劳动力劳动生产效率的发挥受到严重 的制约,也将是长期制约今后丘区农业劳动力开发的主要因素。 2、农业劳动力供需不平衡 分 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 GDP 丘 区 31.23 33.93 34.84 4698.3 全 省 20.00 43.10 36.90 6855.6 劳动力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通过劳动力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限的农业物 质资源必然会对应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农业劳动力,才能使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从前面 的分析可以看出,丘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缺乏资本及其他机会,附 着在农业上的劳动力数量较多,造成了劳动力的低效使用。再加之第二、三产业发展程 度不高,农业剩余劳动力比率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不够,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充 分就业,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影响了农业劳动力合理的利用。要深入开发丘区农 业劳动力,就要创造条件,促进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四川省现已有 18 家命名的劳务 开发龙头企业,39 个劳务开发基地县、12 个劳务开发培训基地,5 个外派劳务基地县, 5 个外派劳务专业培训基地。但农业劳动力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成为农业劳动力开 发的重点和难点。 (二)制约丘区农业劳动力开发的外部因素 1、丘区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匮乏 丘区最大的劣势就是人均资源较少。丘区人均耕地面积偏低,人口与粮食、人口与 土地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限制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同时,丘区水力、矿产、生态资源 贫乏,水力资源仅 8000 多万千瓦,并且开发量已占可开发量的 70%,森林覆盖率仅 17%,比全省低 7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多数丘区“十年九旱” ,甚至多灾并发,全省 3756 个旱山村,丘区就占 90%;水土流失面积达 20261 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56%。再 加上丘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交通不畅的实际情况,使得丘区形成了经济社会条件上无法 与平原县相比,地下资源和生物资源又无法与山区相比的资源劣势。 丘区发展既受地下自然资源不足的约束,又受社会经济资源相对不足的约束,使得 农业劳动力的开发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成为影响农业劳动力开发的重要因素。 2、相对政策开发劣势明显 连续几年的中央 1 号文件和惠民农业政策等政策制度环境虽然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与东北地区相比,内陆地区在政策上明显处于劣势,四川丘区处 于内陆地区的腹地,劣势表现尤为明显。这种政策上的差异,加剧了内陆地区在区位上 的相对劣势,强化了东部地区对内陆地区在资源、人才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受传统农业 生产方式和土地管理制度的制约,丘区农业生产方式尚未彻底摆脱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 还未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多数农户不愿意放弃土地,又没有能力扩大种植规 9 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政 策指导力度的疲软,使得丘区以及丘区农业劳动力的开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其内部结构不合理 四川丘区第三产业发展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首先表现在总量上第三产业占 GDP 的 比重较低,仅为 34.84%,而全省平均已超过 40%。其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 仍主要依赖于商贸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而且这些传统行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与此同时,代表社会经济进步水平及人口素质要求较高的科技、教育、文化和信息服务 等行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难于起到支撑作用。丘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所占比例 较低,也影响了丘区农业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影响了丘区农业劳动力开发。 五、丘区农业劳动力的开发战略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是复杂多变的,就市场经济发展当前的程度而言,人力资源的 开发至少包括:教育开发,技能开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以及开发的外部设施建设和 政策保障。 (一)丘区农业劳动力的教育开发 有关研究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教育的发展。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 一书中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向农民进行中小学教育及文化投资是最有利的人力资 本投资,只有对农民首先进行文化教育,才能使其掌握科学技术。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源 开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一项研究 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资料,比较了低收入国家中上过学和未上过学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革 新能力,说明当时在能提供诸如化肥、良种等投入以及改进耕作技术的条件下,上过 4 年学的农民的年产量比未上过学的农民的年产量高 13%,即使没有这些投入,前者也比后 者高 8%。 四川丘区首先应加强基础教育,强制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当务之急。农村基础 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 青壮年文盲。四川丘区农业劳动力普遍受教育年限较低,到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盲和 半文盲人口,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变现有的单一 办学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能力,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 素质的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丘区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为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打下坚 实基础。 其次,要发展农民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制约丘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之一,是缺乏热爱并了解农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丘区的环境艰苦,60%左右的大学生 不愿意回丘区从事农业活动,这个比例比平原县域高。因此,各农业高校要在培养农业 人才的同时,创造将人才引入农村,从事农业,带动丘区的农业发展。 (二)丘区农业劳动力的技能开发 开发农业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可以促进丘区农业劳动力的发展和转移,促进劳动力的 发展。要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培养新型农民,具体而言,就要加强职业技术教 育和农业劳动力的流动中所需的知识补给。 1、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加速培养农业适用人才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对于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调查中显示,75%以上的丘区农业劳动 力希望得到培训机会,63.1%的人肯定了技术培训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职业技术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市场对就业能力的需求 等,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 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广泛适应农业大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 2、对需要转移的富余农业劳动力进行“订单培训” 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供需失衡,就要推动富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著名“三农”问 题专家温铁军先生说过:农民缺乏信息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导致农民很难找到非农就业 的机会,更谈不上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机会。因此,要实现四川丘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如何为丘区富余劳动力寻找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为此,在丘区的富 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形成了新型的培训模式“订单培训” 。 订单培训,是由政府主导,调动各种社会资源,解决培训经费,依靠成教、职教、 技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劳务输出中介等相关部门组织,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市场预 期,创建务工基地,与用人单位联系,实行“订单式” 、 “委培式”培训,对培训合格者 发给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行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制度,以提高培训者的签约率。这种培 训方式针对性强,实用性高,见效快。通过这个办法,用人单位直接招收到技术工人, 避免了长时间上岗前培训;农民工不用花钱就得到培训,拓宽了就业门路,降低了外出 11 务工成本。 (三)丘区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包括了农业内部转移,行业转移和区域转移。除了很 多学者提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外,还应加快农业生产内部结构优化, 注重农业劳动力内部结构性转移。一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丘区 地形适宜多种粮食,再根据农业劳动力的优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产品 品种结构,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品种,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小杂粮,发展劳动密 集型的蔬菜、水果、花卉、畜牧产品等;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传统的农业生 产,农业劳动力的从业范围集中在生产环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向产前产后 延伸要发展农产品的技术服务和加工,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销售体系,相应地收购、 加工、销售等环节所提供的劳动岗位将会大大增加。此外,还应积极推进符合农村实际 的服务组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农产品的运输和保护农民利益等等。 (四)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和劳务市场 由于自身素质及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农民无法准确及时地获知劳动力供求及农业信 息。因此,丘区应加大建立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主要包 括两部分:第一,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包括农产品供需信息、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等; 第二,建立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包括职业介绍、工作咨询等。在收集省内外、国内外的 用工信息方面,四川各地已创造了不少好的作法和经验。例如,四川省已建成的“中国 西部劳务信息网” ,链接了国内 63 个大型人才网站和 55 个中国驻外机构,劳动力开发信 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等等。四川丘区可以进一步在这个高平台进行信息的更新、互动、链 接和扩张。然而,现有网络还远远不能满足丘区的实际需求,此外,丘区的信息网络建 设,从广度上,应加大县、乡、村的网点建设,从深度上,要深入到农民农业活动的方 方面面。 与此同时,要运用政策,加强法制,培育高效的劳务市场,为劳动力资源开发提供 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要为劳动者走向市场、谋求就业、疏通中介牵线搭桥;要规范劳 务市场,让其逐步从无序到有序,从低效到高效,科学引导其合理、有序流动,使劳动 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效益并重,从而达到双赢目标。 (五)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 2004 年到 2007 年,中央的“1 号文件”连续 4 年将关注焦点锁定在“三农”问题 上,而其中,2006、2007 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 是“建设现代农业” 、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化农业需要新型农民,也就更需要加大 农业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为促进剩余农业劳动力就地就业,就要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加 大现代农业进程,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1、确立主导性产品和支柱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 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形成商品基地,商品基地的形成必须坚持分类布局、适当集中的 原则:种植业的布局要按农作物的适生条件,因地制宜,养殖业的布局要从相关的资源 条件出发,因时因利开发旅游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例如绵阳近几年在“三高” 农业战略的推动下,形成的蚕桑基地,柑橘基地,茶叶基地,又规划了商品粮生产基地, 优质油料基地,优质花生基地,蔬菜基地,畜禽生产基地。这些基地体现了适当集中, 一地一品,区域化的特点。 2、加大乡镇企业的发展 丘区乡镇企业的起步,要立足实际,以种植业为起点,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 依靠可靠的原料和市场,提高农户收入,在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和人才经验积累后,再发 展其它工业。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的非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剩 余劳动力。但近几年来,由于与城市产业、产品结构趋同,管理体制缺乏创新,政策优 势弱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为此政府部 门应尽快出台一些具体优惠政策,支持、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 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的合理聚集、健康发展,推动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推动全省经 济的发展。 (六)落实政策,完善制度,为农业劳动力的合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大力度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农村政策,保证、保护、鼓励发展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夏爆炸面试题及答案
- 泰语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动土作业考试题及答案
- 喂食管返流试题及答案
- 河源公务面试题及答案
- 干部选聘笔试题及答案
- 输尿管肿瘤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医生疾控包培训课前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施工员之土建施工基础知识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 身为职场女性:女性事业进阶与领导力提升
- 普洱市森洁乳胶制品有限公司灭菌乳胶医用手套工厂项目环评报告书
- 著名文学著作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教育阅读名著鉴赏课件PPT
- 泛微协同办公应用平台解决方案
-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讲解教学课件
- 医药行业专题报告:VCTE技术(福瑞股份子公司)专利概览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现代汉语》课件修辞
- 某园区综合运营平台项目建议书
- 创造适合教育(2017年0613)
- 易驱ED3000系列变频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