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分析_第1页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分析_第2页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分析_第3页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分析_第4页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分析 外贸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力之一,今年我国出口形势发生巨变。 对于多数利润微薄的中国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就像“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 草”。 中国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自主、可控、渐进原则”,给予企业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以调整出口战略和产品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悲观的情绪弥漫在中国出口企业之中。最新数据显示,2008 年以来,中国出口顺差已 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国内外复杂因素集合而来,给 2008 年的中国外贸行业投下了巨大阴影。 内外因素挑战中国外贸 在 4 月 15 日开幕的中国第 103 届广交会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分析了当前影响中国外 贸的四大主要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对发达国家市场和消费信心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国际 市场原材料价格增幅加大;人民币汇率变化大;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 政策措施,如下调出口退税等。“多因素组合在一起后,对企业的出口产生了影响。” 4 月 1 日,里昂证券发布了 3 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 ,PMI 指数旨在反应制造业 的健康状况,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先行指标体系。PMI 高于 50 表示制造业处于扩张 趋势,反之则反映制造业出现萎缩。令人忧虑的是,在 PMI 中占 30%权重的中国订单出口 指数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下跌,仅为 50.9,创 14 个月以来的新低。这意味着出口订单需求 持续下滑,分析表明,这种出口不振可能会长期化。 4 月 30 日,商务部发布了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式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对外贸易 面临国内外环境趋紧,不确定因素正在进一步增加。我国主要面临三大不确定因素。世界 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是我国出口形势所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正在 向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纵深发展。2007 年欧盟、美国、日本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其中, 美国占中国直接出口额的 17.5%。从世界贸易结构看,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那么欧盟、 日本的经济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国际市场初级产品持续上涨,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成为原材料上 涨的主要承担者,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盈利水平下降,经营压力增加。商务部提 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原油、成品油、铁矿石、大豆、食用植物油的进口价格分别 增长了 66%、60.6%、80.6%、77% 和 69.9%,而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激烈制约,工 业制成品的价格涨幅远远落后于初级产品,靠提价转移原材料成本上升越来越困难。 另外,国内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以及外 贸政策调整等因素产生叠加效应,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呈现不断放缓走势。如果出口增 长下滑过快,甚至比 GDP 增长速度还要低,很可能影响一部分地区的就业和税收。外需收 缩带来的负的乘数效应将抑制内需。 出口企业生存告急 外贸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力之一,今年我国出口形势发生了巨变。其中, 纺织行业的遭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008 年,三分之一纺织企业濒临倒闭。”1 月初,这个消息在媒体之间争相转载, 这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国务院高层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进行调查,因此,各相 关机构进行了大量调研。纺织品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出口商品之一,去年的外贸顺差为 1500 亿美元。 春节过后,中国纺织业协会对 6 省纺织业进行摸底调查,被调查的江苏、浙江、山东、 广东、福建和河北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 85%,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 群。 据了解,2007 年三分之一的纺织企业创造的利润占整个行业的 80%,这些企业利润率 大多有 6%10%,而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 3.9%,受到各方面影响,纺织企业长期 订单已经很难拿到,即使创造利润的三分之一企业也正经历最难熬的日子;而目前纺织业 三分之二的企业利润率只有 0.62%。 人民币的快速升值被许多出口企业认为是导致纺织行业步入困境的首要因素。2008 年 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达到 4.49%,超过了 2006 年全年和 2007 年 17 月的涨幅。我国 纺织品出口基本上是用结算方式,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已使该行业出口企业普遍遇 到很大困难。加上交货期一般在 35 个月,企业计价时要考虑到几个月以后的汇率水平, 多数企业用 6.66.7 的水平计算。第 103 届广交会表明,现有客户往往不能接受美元报价 进行提价,订单因而转向越南等其他国家,而我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基本上消失。 “人民币升值对辅料行业有一定的冲击力,由于受此影响,原材料价格普遍飙升,而 利润却没有相应增加。现在,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纺织品出口利润就出现不同程度 的下滑。” 4 月 12 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所正式成立的大会上,中 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宇对记者说。 与纺织业不同,中国的机电产品是得到政府扶持鼓励的出口产业,即便如此,机电产 品的出口并未能幸免受到人民币快速升值波及。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2007 年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为 27%,但今 年增长却大幅下降,预测 2008 年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大约会下降 5 个百分点。 客观分析,导致出口加工企业运营困难的主要因素,除了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外,还有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材料与上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综合计算,由于原材料及上游产品价格上涨, 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了 20%30%,成为推动企业成本上升的第一因素。 第二,国内外贸政策的变化。近几年来,由于国际贸易顺差不断拉大,国内被迫调整 了外贸的出口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就是对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工业的出口予以限制,给企 业制造了很大的成本。尤其是对纺织鞋帽、珠宝首饰、皮革、加工、饲料等传统优势产业 冲击较大,这些企业又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第三,央行实施货币从紧政策影响。央行严格限制贷款规模,进一步加剧了出口加工 企业资金困难。 第四,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也重创了美国对中国商品的 需求。2007 年下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来自美国的订单大为减少,2008 年 1 月,我国对美国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幅大幅回落到 22.7%。 第五,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重要因素。2002 年开始,包括珠三角、 长三角在内普遍蔓延的“民工荒”带来需求不足型劳动力价格上涨。 2004 年“民工荒”在珠三角集中爆发,尤其以电子、玩具、制衣、电脑、制造业等行 业缺工最为严重,2006 年珠三角地区农民工达到 200 万人,“民工荒”的实质是“廉价民 工荒”,为了留住工人,企业纷纷调高工资。目前看来,由于劳动者相对收入低,造成内 部失衡,推动了外部失衡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内部需求不足,产品严重依赖外部需求, 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同时,为了获得国际市场 竞争力,出口产品压低价格,只能在国内进一步压低劳动力成本,内外失衡进一步加剧。 这种发展模式也将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降低劳工福利与保障水平,降低劳工权利, 不仅有悖于以人为本及企业社会责任的世界范围的进步浪潮,同时也被中国颁布实施的 劳动合同法制约。 出口困境带来工厂关闭和失业增加 在减顺差、人民币升值、下调退税、征收滑准税等政策的叠加效果挤压下,一些产品 附加值比较高,产业链比较长的品牌企业面对调整承受力较强,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将被 挤压掉。 山东淄博约有纺织品企业 3000 多家,目前大约 30%左右的出口订单已转至周边国家。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预计有 10 万多人面临失业; 江苏江阴某镇 600 家纺织企业中,已有 60 多家关闭; 据上海美国商会近期调查,17%的企业会员打算将在华企业转至周边国家。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些纺织企业陷入绝境,将危及 1500 万人的就业。劳动密集型的纺 织业是不折不扣的民生产业,中国纺织业有 2000 多万工人,其中 1300 万是农民工,如果 三分之二的企业有倒闭风险,对社会的稳定将会产生很大的威胁。 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度、越南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正处在较劲的关键时刻, 而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外资企业纷纷向这些国家转移,逼使我们把经过多年努力 打拼出来的市场份额拱手让出。 其他出口行业的形势也同样不容乐观。最近,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所对 纺织、轻工、五矿化工等行业的进出口商会,以及浙江、江苏、广东、贵州等地企业的出 口形势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次贷危机深化、世界经济下行大势持续,在这样 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加之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原材料大幅涨价、出口退税率调整、 新劳工法实施和利率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面临严重困难。与此同时,出口困境带来 工厂关闭和失业增加问题正日益凸显。 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应该加大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举出理由是,美 国私人消费占 GDP 的 70%左右,而我国 2006 年居民最终消费只占 GDP 的 39.2%。但这两 种统计方法是不同的,不可比的。美国私人消费中,涉及物质产品的只占三分之一。2006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43077.3 亿美元,占当年 GDP(131947 亿美元) 的 32.6%;而我国 2007 年的这一比重是 36.2%,实际上是高于美国的。 由于出口只涉及物质产品。因此,扩大国内物质消费占 GDP 中的比重,并由此减缓出 口,拉动经济发展的空间很小。 目前中国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有 172 类产品的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位,完整的产 业体系造就了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但是,可能到来的产品转移潮让更具劳动力成 本优势的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5 月初,一个由香港贸发局连同香港制衣同业协进会和香港鞋业总会组织的 43 家制造 企业考察团奔赴越南和柬埔寨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探讨将生产线移至越南和柬埔寨的可 行性,舒缓在“珠三角”生产线的成本压力。 其实,在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很多制造业企业都在 考虑迁离,而且个别的产业转移正在形成集约转移。 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处境不尽相同,对于以原材料为主要成本的产业,如珠宝、金属或 其他贵金属等原材料多以美元结算,成本压力较小。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工资以人民 币计算,人民币升值使成本和盈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工资上涨、加工贸易的政策 变化更是雪上加霜,使制造成本飙升。 然而,我国中西部仍然有发展空间,为什么不能引导这些企业迁离的“集体行为”转 向中西部发展,显然在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作为一个区域差别巨大和产业高度多元化的大国,中国决不应该忽视劳动密集型产品 出口,这涉及到就业和民生。 对减少贸易顺差的反思 “减缓贸易顺差急速上升的势头,对于减少流动性过剩、缓和同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摩 擦是必要的,但政策控制需要适度,主要应通过扩大进口和海外投资来逐步解决,而不应 通过牺牲出口来达到目的。”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处长盛宝富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 放型经济研究所成立大会上表示。 贸易顺差只不过反映了国际间商品的流向。一部分国家为顺差,另一部分国家为逆差, 全球范围内达到平衡,这是正常情况,并将长期存在。例如德国长期拥有巨额贸易顺差, 2007 年达到 1988 亿欧元(按现行汇率约合 3100 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 398 亿欧元(约 620 亿 美元),顺差总额和净增额均超过中国,但世界上并没有指责德国顺差过大的声音。上个世 纪 80 年代初,日本对美国拥有巨额顺差,美国对其施加强大压力,要求日本政府制定减少 顺差指标,被日本政府断然拒绝。日本政府认为贸易是企业的事,是市场力量使然。而日 本除了汽车实行“自动控制”外,主要通过大规模投资美国,从而改变贸易格局,这一过 程大约花了 20 年时间。 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认识贸易平衡的客观规律,看到全球化环境下我国所处产业链 的特点,以及贸易顺差将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不要为美国和欧盟的压力所动。同时尽量按 市场力量予以引导,经过一段过程,逐步发生转变,政府应尽可能减少对出口的直接干预。 鉴于出口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能轻易下降。权威部门测算,我国出口 年增率应不低于 15%。 人民币在未来还有升值空间吗 目前,中国贸易最大的失衡是贸易顺差,而削减顺差过大的惟一的办法是控制出口增 长和促进进口增长,顺差传统上使用两种手段,第一是控制产能,不仅是轻纺工业,重点 还在重工业,如钢铁、机械、化工和工业原材料。这些产业庞大的过剩产能,促使净出口 快速增长。过去四年来,国家一直在努力控制这些产能,但是成效不大。第二个解决方案 是让人民币大幅升值。2005 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进行了缓慢升值。 “稳健”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基本要求,“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曾多次表示, 人民币对美元应保持稳定的状态。 然而,从 2007 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开始不断大幅升值,似乎转变了中国政府一直坚 持的“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 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如鬼影双魅,冲击着所有领域原有的价格平衡体系,为了控制 流动性,央行频繁动用了利率、存款准备金、定向央票等几大利剑,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 策共同努力下,流动性趋向紧缩,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紧缩国内流动性将使人民币升 值的压力加大。 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宏观经济过热是因为内部经济失衡与国际收支不平衡 造成的,部分央行官员认为,目前流动性过剩和通胀是“输入型”的,是“双顺差”结果。 加快人民币升值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办法。 然而,央行力图通过汇率加速快跑来减小通胀压力的战术受到了挑战。一季度的数据 表明,尽管人民币达到了空前的升值速度,但是其对于 CPI 的缓解并不明显,反而使人民 币的升值带来了更强劲的升值预期,刺激了热钱的流入,外需急剧下降,出口企业纷纷告 急。 人民币继续快跑之后,我们需要冷静分析后果。人民币升值到一个什么水平最理想, 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在别人希望人民币升值时升值就是中了陷阱。 ” 2007 年 1 月 4 日,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对于一直严格控制外汇的中国而言, 人民币如此快速升值实属罕见。此前,中国企业在防范和应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风险 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人民币在未来还有升值空间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 升值空间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取决于美国次贷危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取决 于,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能否回落。由于中国大部分产业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 对进口产品价格影响非常小,但是由于我国产品的对外出口大多是以美元进行结算,人民 币升值之后,出口产品价格上升,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整个出口行业。出 口企业已经没办法消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产业的转型是有时间和条件的,剩下的途径或 者是企业外迁,或者就是选择倒闭。 我们必须关注大量出口企业的倒闭,与大量出口产品的下滑现状,这将引发严重的就 业问题出现,而就业是人们获取收入和社会保持稳定的主要途径,出口增速的下降也会拖 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解决当前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需要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 增速。 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的效应分析 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造成的弊端是明显的。那种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可以减 少对美顺差的想法显然缺乏科学根据。 第一,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全球贸易逆差的历史,无法证明美国贸易逆差同美 元汇率之间有何关联。导致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的原因是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美国逆 差猛增或减少的基本原因是美国经济周期的起落。2001 年和 2007 年,美国全球贸易逆差 都出现了绝对下降(分别下降 255.4 亿和 215.9 亿美元) ,但美元汇率形势完全不同。 2001 年 是强势美元时候,1 欧元只合 0.83 美元,但 2001 年美国经济只增长 0.8%;2007 年则是弱 势美元时候,1 欧元达到 1.50 美元,但同样面临美国经济疲弱,2007 年美国经济放慢到 2.2%。 第二,历史表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同人民币汇率没有直接关联。据美国官方 统计,1998-2004 年人民币同美元汇率挂钩期间,美国各年从中国进口分别增长 13.8%、14.5%、2.3% 、2.2% 、22.4%、21.7%和 29.1%。其中仅增 2.2%的 2001 年是美国衰 退的年度。可见根本原因仍是美国经济情况,而不是汇率。 第三,今年 12 月美国进口的情况表明,进口放慢并不同汇率相联系。该期美国从中 国进口增长 3.6%,从欧盟进口增长 12.2%;而欧盟比人民币更加坚挺。 第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升并未体现为我国产品对美出口价的上升(从而抑制对美 出口)。大量事实证明,我国产品对美难以提价,否则订单将转向其他国家。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一年来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大幅下跌,美国进口价格并没有大幅 上升,出口价格也没有大幅下跌。2008 年 3 月与一年前相比,进口价格指数仅上升 5.4%,出口价格指数却上升 5.6%。二者基本持平! 第五,人民币对美元的大幅升值并没有像美国一些政客们所要求的那样,保护了美国 国内工业。今年 1-2 月美国资本设备、汽车零部件和消费品进口明显放慢,生产丝毫没有 好转。制造业新订单今年前 3 个月连续下降,其中 2 月份环比下降 0.9%,3 月份下降 0.3%。 因此,要求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不过是美国一些政客打压中国的借口。我们一定 要以我国自身的利益为基点。 另外,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可以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首先,我国当前 CPI 涨幅居高的主要原因是粮食和农产品大幅涨价。2008 年 3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8.3%,其中食品上涨 21.4%,居住上涨 7.0%,衣着下降 1.7%,家庭设备和 用品上涨 2.5%,医药卫生类上涨 2.5%,而食品进口在我国总消费量中比重很小。这说明 人民币汇率起不了什么作用,初级产品进口约占我国进口 35%,对我国 CPI 总水平影响有 限。 其次,本币升值未必抑制通货膨胀。欧元比人民币更要坚挺,但欧盟今年 CPI 涨幅预 计从 2007 年的 2.1%上升到 3.2%,远超过欧洲央行 2%的容忍线。 再次,本币贬值未必加剧通货膨胀。美国 2008 年 3 月份 CPI 指数同比上涨 4.0%,其 中能源上涨 17.0%,食品 4.5%。除能源与食品外仅为 2.4%,未超过联储 2.5%的容忍线。 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不应成为政策取向。 什么是国际舆论,制造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实质 2007 年,人民币累计升值约 6.5%,成为去年亚洲货币中涨幅居前的货币。2008 年, 人民币升值更加提速,然而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仍然频频向中国施压,并实行一系列新保护 主义贸易政策。美国财长鲍尔森向美国国会表示,他对中国汇率改革的步伐感到“失望”; 欧洲央行(ECB)在报告中也对人民币升值缓慢表示不满意,并指出,中国若不加大人民币 兑美元的升值力度,则会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对抗风险。 2008 年 1 月,美联储大幅降息导致中美利差进一步倒挂,人民币中短期升值的压力明 显加大,2007 年 12 月我国 CPI 上涨 6.5%,2008 年 2 月我国 CPI 上涨 8.4%,加大了人民 币升值压力,据国内外相关机构预测,今年人民币升值预期均在 10%左右。 在国际贸易中,美国在制高点上,中国在低位上,中国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美元的 霸权体现在所有产品的交易权上,美国只要控制住一些商品交易的战略点,无论升值和贬 值对它都有利。例如,过去中国通过外汇贸易换取美元,然后购买大量美国国债,而美国 国债作为美国中央银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