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公卫医师考试题目及答案汇总_第1页
全科公卫医师考试题目及答案汇总_第2页
全科公卫医师考试题目及答案汇总_第3页
全科公卫医师考试题目及答案汇总_第4页
全科公卫医师考试题目及答案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科公卫医师考试卫生应急和信息科题目及答案 1、疟疾现症病人诊断、治疗方法? 诊断:1、疟疾症状典型。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 出汗等症状; 2、镜检疟原虫阳性。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3、抗疟药试治有效。用抗 疟药作假定性治疗, 3 天内症状得到控制。 对确诊的的疟疾病例均应进行规范治疗。采用 氯喹加伯氨 喹八日疗法免费进行治疗(氯喹:口服总剂量 1200mg,第 1 天 600mg,每次 300mg,第 2、3 天各服 1 次,每次 300mg。口服总剂量 180mg,第天 1 次,每次 22.5mg,连服八天)。 2、疟疾休止期治疗方法? 漏治和不规范治疗的疟史病人采用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休止期服药;近两年发现有漏查、漏治和不规范治 疗的乡镇(社区),发病率在 100/万-300/万的自然村, 对所有 间日疟病人、家属和四邻居民采用氯喹加伯氨喹八 日疗法进行休治期服药;发病率大于 300/万的自然村,必要时可扩大到全民预防服药。 3、发热病人血检工作指标? 凡具备显微镜诊断条件的医疗机构, 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均应开展显微镜 检查疟原虫。指标如下: 1、发病率在 10/万以上的乡镇(社区),年发热病人血检数不低于乡镇(社区)总人口的 5%; 2、发病率在 1/万-10/万的乡镇(社区),年 发热病人血检数不低于 乡镇(社区)总人口的 2%;发病率在 1/万以 下的乡镇(社区),年发热病人血 检数不低于乡镇(社区)总 人口的 1%; 3、近三年无当地感染的病例的乡镇(社区), 结合本地实际 ,重点对来自其它疟区的发热病人开展血检。 4、镜检督导具体内容? 1、查看资料。核对血检登记本、血检报表的项目是否齐全、完整、准确;统计血检任务完成情况。 2、查看镜检设备是否完好、维护是否到位,维护基本器材是否具备。 3、血检质量。 (1) 抽查血片,阳性血片全部复查,部分阴性血片复查; (2) 血片制作和染色质量,按照规范的要求判定血片制作和染色 质量。 5、疟疾突发疫情处理? (1)突发疫情标准:近 3 年无疟疾病例发生的乡(镇), 1 个月内同一行政村 发现 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疟疾 病例;发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病例; 近 3 年有疟疾病例发 生的乡(镇),1 个月内同一行政村发现 10 例及以上当 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或以自然村 为单位发病率 1%以上为暴发疫情。 (2)突发疫情调查:发生暴发疫情时,应尽快核实疫情,通 过现 患率、带虫率、疟史率等调查掌握流行程度、 流行范围和主要虫种;通过按蚊种群与密度调查,确定 传播媒介及其密度,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实施控制暴发疫情 的范围与主要措施。 (3)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开展现症病人治疗、抗复 发治疗(休治)、疫点处理、预防服药、清理复治。 (4)控制媒介:根据疟疾暴发点发生范围,以村 为单位实施 药物浸帐灭蚊或滞留喷洒。 (5)疫情管理: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及 时、准确上报疟疾疫情。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按照疟 疾诊断标准,都应作为疟疾疫情在 24 小时内上报给县疾控中心,同时上报疟疾个案卡,并将疟疾病人登记在册。 6、督导与评估工作程序与方法( 县督导乡级)? (1)、现场督导前的准备工作 与乡镇卫生院协商确定督导具体时间,成立 现场督导工作 组, 编制督导方案,明确督导时间、地点、内容与 方法及人员分工,督导内容必 须依据工作计划各项活动实 施进度情况确定,并 对督导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根据实 际需要确定是否下发督导工作通知。 (2)、现场督导 与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交流,了解防保人 员对项目的熟悉程度及基 层项目落实情况;核实乡镇卫生院血片 制作是否符合要求、镜检结果符合率与病例治 疗规范性、 报 告及时性;查阅乡级项目报表、病例补助领取记录、 培训及督导原始记录,检查项 目报表数据质量、督 导经费使用及 药品储存情况;走访村医、村民核实治疗报告、 乡级督导质量。 (3)、督导整改追踪 撰写督导报告,下发被督导乡 ,抄送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抄 报上级项目办。督导报告应简述督导工作组现场 工作情况;详细描述被督导乡镇项目执行情况;依据客观事实归纳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整改建议及 整改时限要求。同时可以结合其他 项目活动,随 时了解乡镇卫 生院督导整改情况。 如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或者情节严重,可以 归纳总结 并以正式文件形式将督导情况通报各项目乡 镇,要求项目乡镇进行自查改正。 7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与感染因素监测内容有哪些? 1、制定监测方案(依据上级监测 工作计划及实施细则)制定。 2、监测实施 根据医院感染控制的实际情况, 拟订医源性感染监测方案,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重要 环节进行监测。监测的主要环节 与项目为: (1)手术室:空气、灭菌医疗用品、医务人员手、灭菌设备; (2)监护室:空气、呼吸器具、湿化瓶、医务人员手; (3)血透室:透析器具、透析水、透析机; (4)口腔科:使用中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溶液、口腔手机、灭菌设备; (5)内窥镜室:内窥镜及其附件、使用的消毒 /灭菌溶液、注水瓶水; (6)烧伤病房:空气、医疗用品、医务人员手; (7)层流病房:空气、物体表面; (8)产房与母婴同室:空气、护 理台面、医 务人员手、使用中手消毒液; (9)注射室、治疗室:使用的皮肤消毒液、医务人员手; (10)传染病专用门诊与病房:物体表面、使用的口表与手消毒液; (11)检验科与血库:使用的剩余标本消毒液、血 标本操作台; (12)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器、 环氧乙烷灭菌器; (13)污水处理:排放水; (14)其他感染相关科室。 3、 对采集样品进行检测与评 价(依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4、检测结果报告单反馈给卫生局及相关部 门,被 监测单位。 5、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并及时上报监测报表。 8、怎样开展疫源地消毒? 9、碘缺乏病的监测内容? 1、制定监测方案(依据参见湖北省碘缺乏病 监测实施方案 )。 2、培训监测工作人员 (1)每年 3 月上旬举办一次全市从事碘缺乏病监测工作人员培训班; (2)培训内容为监测方案、技术 操作规范、甲状腺 B 超检查、甲状腺触诊、高危人群尿碘检测、 盐碘检测、数 据录入等技术方法和要求。 3、组织实施碘盐监测工作 (1)每年 3 月 1 日至 5 月 10 日之间开展碘盐监测; (2)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监测; 全市按 东、西、南、北、中划分 5 个抽样片区,在 东、西、南、北片区各随机抽取 2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在中部片区随机抽取 1 个乡镇、街道 办事处,共抽取 9 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在每个被抽中的乡镇、街道办事处, 随机抽取 4 个村、社区;在每个被抽中的村、社区,随机抽检 8 户居民食用盐。即全市共抽 9 个乡镇, 36 个行政 村,288 个居民户。 食盐 采集:随机抽 样的乡镇、街道 办事处、村、社区、居民户确定后,由所在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公共卫生科专业人员负责落实食盐采集;样品应从居民户盐罐中采集,样品份量应不低于 20 克。 (3)碘盐检测方法 样品采集后在现场进行半定量检测(若在检测中发现有非碘盐,应查找并登记非碘盐的来源渠道),随后将 所有盐样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定量检测,按照 GB/T 13025.71999 直接滴定法测定盐中碘含量。 (4)判定标准(定量检测) 合格碘 盐:加碘食 盐中碘含量符合国家碘含量最新标准。 不合格碘 盐 :加碘食盐中碘含量低于或超出国家碘含量最新标准。 非碘 盐:居民食用的 盐碘含量低于 5mg/kg。 4、指导和督导 (1) 样 品采集督导。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 9 名专业人员,分别到被抽中的 9 个乡镇参与并指导现场采样工 作。 (2)实验室检测督导。实验室开展 样品定量检测时,邀 请省、市专家对整个检测过程进行技术指导。 5、数据上报 每年 5 月 10 日前完成监测数据的录入和传送,并向上 级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局报送监测分析报告。 6、 信息反馈 向本市有关部门反馈监测信息,以提高相关部 门对监测信息的利用,共同做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 10、怎样预防碘缺乏病? 1、健康教育 (1)每年“515”碘缺乏病宣传日,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与盐业 公司联合开展宣传活动 2 天; (2)常年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广播、 电视、宣 传栏、宣传标语等),对居民进行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 (3)每年在 5 所小学内开展一次健康教育讲座,播放地方病防治知识科普片,并 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在小学附近随机抽取 15 名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 2、补碘干预 定期参与碘盐的购进、销售环节 的质量监督, 查处违法行为 ,保证全民能够食用加碘盐,提高合格碘盐食用 率。 3、重点人群补碘 补碘对象 妊娠 3 个月以内的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作为重点防治对象。 补碘剂量 口服碘化油胶丸一次,0.1-0.2g(5-10 粒)。 补碘措施 (1)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和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宣传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补碘重要性,并对每名孕妇和哺乳 期妇女发放一份补碘知识宣传单。 (2)由村医负责对妊娠 3 个月以内的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按规定剂量进行足量补碘,确保胎儿和婴幼儿发育 正常。 11、碘缺乏病患者的治疗方法? (1)甲状腺肿:度、度甲状腺 肿采取补碘疗法,服碘油丸,每年一次,0.2-0.3g(10-15 粒),7 岁以下儿童减 半或遵医嘱;度甲状腺肿建议手术治疗。 (2)克汀病:及时采用“替代疗法”(补充甲状腺激素),并给予维生素 A、C、D、B1、B2、B6 等多种维生素及钙、 镁、 锌、铁、磷等多种元素进行 辅助治疗。 12、什么是艾滋病的窗口期?有多长时间? 从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到体内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这一段时间,称为艾滋病窗口期。在窗口期内,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中检测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窗口期一般 为 3 个月,只有极个 别的窗口期长达 6 个月。如有条 件检测艾滋病病毒,则窗口期更短。 13、什么是艾滋病的潜伏期?有多长时间?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的这一段时间,称为艾滋病的潜伏期。 调查研究发现,艾滋病的潜伏期平均 为 8 年。潜伏期内无明显症状但有传染性,要特别注意防止传染他人。 14、什么叫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 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 严重传染病。 15、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几种?哪种 传播效率最高?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3 个:血液传播(有偿供血、共用注射器、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等);性接触 (包括无保护的异性或同性性接触);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 16、我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实行的“四免一关怀” 政策是什么? 四免: 对农村居民和城 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 抗病毒治疗药物;实施免费 自愿咨询检测; 对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对艾滋病综合防治 示范区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 疗,减少母 婴传播。 一关怀: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并 积极扶持有 生产能力的艾滋病患者参加生产活动。 17、艾滋病防治条例是什么时间 公布及施行的? 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 年 1 月 18 日经国务院第 122 次常务会议通过,自 2006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18、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如何作局部 处理? 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 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 盐水冲洗暴露的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 挤出损伤处 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或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 当用消毒液,如 75%酒精或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 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19、新涂阳病人发现率? 新涂阳病人发现率85% 新涂阳病人发现率登记新涂阳病人数/同期估算新涂阳发病数100%。 20、新涂阳病人治愈率? 新涂阳病人治愈率70% 新涂阳病人治愈率治愈新涂阳病人数/合记新涂阳病人数100%。 21、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 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95% 网络报告病人/ 同期发现病人数100%。 22、病人转诊率? 转诊率95% 结防机构接收到转诊单数/ 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病人数100%。 23、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率? 追踪到位率85% 追踪到位病人数/ 应追踪病人数100%。 24、治疗肺结核基本原则? 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25、三级督导四见面指什么? 三级是指县级、乡级、村级。四见面是指对乡镇发现的首例督导化疗涂阳病人,在化疗起始前要做到“四见 面”即县、乡(镇 )、村医生和病人四方面到位,落实督导管理。 26、简述乡镇肺结核病人治疗 管理? 1、收到“肺结核患者治 疗通知单”后于 7 天内访视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患者,了解患者治疗管 理落实情况;同时在“乡镇肺结核患者管理登记本”上进行登记。2、对每例涂阳肺结核患者全程访视 4 次,其中 强 化期 2 次,继续期 2 次,询问服药,药物反应,按时取药,复查情况,在 “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上作好记录。 3、 对外出及失访的肺结核患者及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4、督 导治疗完成后,回收“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 送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所。 27、高血压病人分几级? 高箅压病人分三级。 28、高血压随访每年几次? 高血压病人随访第年四次。 29、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并伴有糖蛋白及脂肪代 谢紊乱的代谢 性疾病。 30、重性精神病每年随访几次? 重性精神病每年随访四次。 31 县级网络建设工作环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 P85) (1)中心机房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建设要求; (2)有搞静电地板、接地、除尘; (3)电源:双电源或 UPS 电源; (4)避雷装置,数据灾害性备份设备等。 32 发病趋势预测的病种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 P91) (1)辖区发病率前 10 位的甲乙类传染病; (2)当地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和时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 P79) (1)在确认事件 2 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报告,及时审核; (2)有报告单位、报告人及通讯方式等记录材料(传真记录、电话记录) 34 暴发疫情判定标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 P9) 根据当地提供的初步报告和病例基本信息进行判定。 (1)国家有明确暴发定义的疾病按有关标准判定; (2)无明确标准的参照国家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进行。 3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湖北省疫情信息管理员工作指导手册 P19)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 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3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湖北省疫情信息管理员工作指导手册 P4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 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 门组织实施。 (一)传染病 1、鼠疫:发现 1 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 1 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 1 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 1 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 1 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 体单位发生 3 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 1 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及以上甲 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及以 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 2 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10 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 2 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10 例及以上麻疹病 例。 10、风疹: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 10 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3 例 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 2 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 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 5 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高发地区 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 1 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 或者死亡 1 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 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 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 1 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 5 例(高发地区 10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 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 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 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 2 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 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 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10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 感染地点 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5 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 周内发生急 性血吸虫病 5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 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3 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 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8、流感: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 30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 5 例及以上因 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 1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9、流行性腮腺炎: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10 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 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20 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 1 例及以上。 21、猩红热: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10 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2、水痘: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10 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 3 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 例或 HIV 感染。 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 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 已消灭的传染病。 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 30 人及以上或死亡 1 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 5 人及以上或死亡 1 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 5 人及以上或死亡 1 人及以上。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 10 人及以上或者死亡 1 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 3 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 3 例及以上。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 1 例及以上。 (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 例及以 上;或死亡 1 例及以上。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 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 3 例及以上。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7、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甲、乙、丙类传染病有哪些?(湖北省疫情信息管理员工作指导手册 P36) 甲类:鼠疫、霍乱(2 种) 乙类:传染性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病、疟疾。 (26 种)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 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鸡眼的感染性腹泻病。 (11 种) 38、传染病报告病例分类有哪几类?需分型报告的传染病有哪些?(湖北省疫情信息管理员工作指导手册 P37) 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 病例分类 2:急性、慢性、未分类。 分型报告的传染病有: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 39、传染病报告时限?哪些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报告管理?(湖北省疫情信息管理员工作指导手册 P37)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 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和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病病暴发时,应于 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 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除甲类传染病外,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 人和疑似病人、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40、什么是计划免疫? 根据传染病疫苗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得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按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41、什么是预防接种? 根据疾现控制规划,按照国家 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 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42、国家免疫规划? 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以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43、疫苗的概念? 是指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经过人工减毒,脱毒、灭活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疾病的自动 免疫制剂。 44、免疫规划监测主要有哪些? 接种率抽样调查、免疫成功率 监测、人群免疫水平 监测。 45、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理基本管理要求有哪些? 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现场调查、每年对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网络进行一次检查、按照专业法规和 技术要求对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进行调查处理。 46、说出至少八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麻风、麻腮)疫苗、乙肝疫苗、A 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 白破二联疫苗、A+C 群流脑疫苗。 47、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 0 月.1 月.6 月。 48、乙脑疫苗免疫程序是什么? 8 月.2 周岁。 49、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主要工作指标是什么? 以县为单位,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后 续强化免疫接种率达 95%以上。 50、我省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2012 年消除麻疹,发病率小于 1/100 万。 51、脊灰疫苗应在什么温度下贮藏? -20以下。 52、每天应进行几次疫苗贮存温度监测? 2次 53、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 定因素。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 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 务措施,并 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 54、疫点? 病源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或者单个的疫源地 55、疫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