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_第1页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_第2页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_第3页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 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 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辅 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 的司寇。商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 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 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 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 ,又称准 夫。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 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 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 发生了重要变化。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 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尽管各国名称各 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中央机构日益完善。齐、鲁、郑、 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其 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 ,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随 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 为“记大事,书盟首” 。战国初 ,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 国普遍设置的官职。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齐国变化较 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楚国自成一系,令尹 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秦国沿 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 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封建社会中央官制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封建帝国。自此至 1840 年鸦片战争,在 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官 制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秦汉中央官制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 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 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 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 司法长官;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 ;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 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 应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师治安的中尉,掌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 的将作少府及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的大长秋。秦汉九卿除卫尉、廷 尉和治粟内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内 廷服务。国事与君主家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 ,是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之一。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 ,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 人员参与朝政。其中原属少府,为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以及一些内廷人员,地 位有较大提高。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侍中、大将军等近侍内廷“中朝”人员 商议,然后告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地位下降, 中朝官员受到重用。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 权力膨胀的结果。汉成帝时,大司马(武帝时由太尉改称)、大司空(成帝时 由御史大夫改称)和丞相(哀帝时改称大司徒)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尚书 权 力扩大,尚书令为主管,设五曹。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尚书机构称台, 有令、仆射各 1 人,尚书 6 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 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职权。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 移,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唐宋中央官制 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三省六部 制。“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长官具 有宰相之职,形成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制。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变化。 尚书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下辖六部二十四司。尚书取联合办公制。都堂 居省内中心,为政务活动中枢。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左右丞,俱在此办公, 下设左右司,分掌六部。六部由六曹演变而来,以吏部为首,掌官吏选授、勋 封及考课之政,下辖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户部掌人口、土地、钱谷 及赋税之政,下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之 政,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兵部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 下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及按复谳禁之政, 下辖刑部、都官、比部、司部四司;工部掌山泽、屯田、营建与工匠之政 ,下辖工 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隋、唐形成的尚书六部,无论从名称、职掌权限, 还是组织建制,较之秦汉九卿都是一大进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它由秦 汉九卿演变而来。自魏晋六曹取代九卿部分职权后,九卿名称虽存, 但职责有了很 大变化。南北朝改称寺,正副长官称卿、少卿。九寺中的太常寺仅掌祭祀、礼 仪,科举考试归礼部;原掌宫殿守卫的光禄寺(由郎中令演变而来),专掌酒 礼膳馐之事;卫尉寺专管武器和仪仗帐幕,不掌警卫 ;太仆寺掌一般马政,不管皇 帝车马;廷尉改称大理寺,掌审讯刑狱,司法行政归刑部;鸿胪寺掌赞助礼仪, 外族朝聘归礼部;司农寺管仓储之事,赋税财政归户部;宗 正寺职责未变;太 府寺为新设,掌金帛府藏。五监为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 分掌学校教育以及国家和宫廷手工业制造,宫殿、城廊、官衙的修建等。九寺 五监形式上独立,实际上是与六部配合的办事机构。 宋朝的中央机构在神宗元丰前后有很大的不同。元丰以前,虽仍有三省六 部,但形同虚设。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真宰相之任,参知政事为副相,总 揆行政;又设枢密院掌军事,转运使司、铁盐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财政, 这样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六部的权 力也被不断增设的机构所侵夺。如吏部,权归审官东院、流内铨、审官西院、 三班院;户部,权归三司;礼部,权归礼仪院;兵部,权归枢密院;刑部,权 归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工部,权归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监中部分寺、 监权力的转移也有类似的情形。神宗元丰五年(1082),实行中央官制改革,罢 去三司及一切丛杂机构,基本恢复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与唐代不同的是以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为 宰相之任(后改称左右丞相);此外,枢密院职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 度变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为 其所属。 明清中央官制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璋对 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 务的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 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 的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政府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内阁由 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 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内阁 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初由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议政。雍 正年间,西北用兵频繁,为及时商议军务,设军需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 简称军机处。始为临时机构,后不仅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且权力扩大,成为 由皇帝直接控制下处理全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