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陈可冀临床经验_第1页
名老中医陈可冀临床经验_第2页
名老中医陈可冀临床经验_第3页
名老中医陈可冀临床经验_第4页
名老中医陈可冀临床经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可冀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家陈可冀 王 阶 史大卓 雷 燕 李 静 张文彭 马晓昌 林 殷 秦淑兰 整理 编者按 陈可冀,福建省福州市人。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及科学研究 余年。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 医院教授、研究员。全国中医心血管病重点研究室主任,全国中医心 血管医疗中心主任,全国中医老年病医疗中心名誉主任。国家科技 进步奖评审委员,中国科协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评议 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 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 ,国家药领导小组成员, 国家科委新药开发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博士后管委会理 事。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 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副主编, 中华医学杂志 (英 文版)编委, 中医杂志 (中英文版)编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英文版)主编。世 界卫生 组织传统医学顾问,英国 (国际植物疗法研究 杂志 )顾问。海 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会长。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顾问。 陈氏为我国第一代西医学习中医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家,曾师从著名老中医冉雪峰、岳美 中、赵锡武等学习中医,融诸家之长而自成一体。主张民族化与现代化并行不悖,善用经方 及 古方治今病。对心脑血管病及老年病进行长期文献、临床及实验研究,宏观微观结合,辨病 辨 证结合,对活血化瘀治法及血瘀证理论,尤多创新,在冠心号及川芎嗪、血府逐瘀汤及去 甲乌 药碱等研究方面,成效显著,深入到了分子基因水平。对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的整理研究, 尤多建树,填补了中医学继承史上的一段空白。著述丰硕(约种) ,国内外影响巨大。 他被聘任为中山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及天津中医学院名誉教授。曾作为客座教授到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及台湾阳明医学院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学术交流。培养了 余 名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毕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 曾先后获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多项,年获世界文化理事会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状; 年获首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 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百世。 医贯 第五卷 #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景岳全书 陈可冀,男,汉族。年月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年毕业于福建 医学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初期奉调来京。曾随名医冉雪峰、岳美中、赵锡武系统学习中医和临证 多 年,学而有成,融为一体,并获北京市在职西医学习中医一等奖,为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 医学 家。年及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进修心脏内科专 业。现 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及老年医学研究所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家委员会副主 任 委员。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顾问。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 员。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天津 中 医学院名誉教授,苏州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 、阳 明医学院(台湾)等院校客座教授,福建中医学院名誉院长,现兼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 专家 咨询团顾问,英国 (国际植物疗法研究杂志 )及香港 (中国医药学文献杂志 )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评议组组长,卫生部学位 委员 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医学评委,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 会委员, 卫生部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 ,国家药领导 小组成员, 国家科委新药开发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博士后管委会理事,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 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中华心 血管 病杂志副主编,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英文版)主编, 中医杂志 (中英文版)及 中华医学 杂志 (英文版)编委, 老年杂志顾问,南加州针灸中医师公会、美东针灸中医师联合会 及新加 坡中医师公会荣誉顾问。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研究和老年医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 就,担任“六五” 、 “七五”及“八五” 、 “九五”国家科委攻关课题(心血管病研究)组长。 年代后 期,研究高血压病弦脉与儿茶酚胺代谢水平获进展。是活血化瘀方“冠心号”复方及芳香 温 通复方宽胸气雾剂抗心肌缺血及其机理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是益气活血复方治疗急性心肌梗 塞的主要设计和研究者之一。首先应用川芎嗪(四甲基吡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并研 究 其抗血小板机理获显效,现仍在城乡推广应用。倡用温通疗法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是 首 先应用附子号(去甲乌药碱)治疗该病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研究元胡碱及赤芍甙抗心律失 常 和抗血小板效应;血府逐瘀汤抗后冠脉再狭窄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包括对 、, ,及等基因表达的影响,对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取 得显著进展。 阐明血瘀证及血小板超微结构和功能的联系,研究种中药补益方剂抗自由基的作用取 得进 展。倡议并系统整理研究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填补了中医学术继承上的一项空白,先后 获 国家及卫生部级科技成果奖九项。年获首届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年获 首届立夫 中医药学术奖。专著余种,主编有心脑血管疾病研究 、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 、 中医 药临床验案范例 (中英文版) 、 抗衰老中药学 、 活血化瘀药化学、药理和临床 、 老年 医学在 中国 、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及清宫医案研究等,发表论文余篇。 陈氏在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年的读书临证和科学研究,逐渐自成 一 家,形成如下学术特点: 主张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认为清代名医徐灵胎兰台轨范关于“一病必 有一 第五卷 # 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的经验是切合实际的,指出既要注意讲究辨证论治的整体性精髓, 也要 切中病损的关键,立方遣药,要着眼于提高疗效,所以治疗不少顽疾获良好效果。 主张经方、古方、时方可因证施用,不可偏废,尤其喜用、善用真武汤合生脉饮以 治疗心 功能不全;苓桂术甘汤合补心丹治疗心悸;调胃承气汤合益气活血方以治疗心肌梗塞;四逆 散 合丹参饮治疗心绞痛等。 重视活血化瘀治法的应用,认为气血乖常乃人身疾患之二大端,重病、久病多有气 滞、 血瘀之嫌,活血通瘀、疏畅脉络,常可起沉疴大证的作用。尤其心脑血管病,不能只从风、 火、 痰、虚立论,还应着意于瘀上,自创愈梗通瘀汤(由生晒参、生黄芪、紫丹参、全当归、延 胡索、川 芎、广藿香、佩兰、陈皮、半夏、生大黄组成) ,治疗因气虚血瘀兼痰浊之心肌梗塞,有良 好效果。 重视芳香温通治法的应用,认为多种疾病,包括心脉痹阻及血脉不通,每与寒凝气 滞有 关,芳香温通以开窍醒神复脉,有别于清热开窍之安宫牛黄丸、牛黄抱龙丸等,而以辛温、 甘温 或苦温药物如苏合香丸、菖蒲丸及哭来笑去散治疗,常可取得显著效果。自创温通复脉汤 (党 参、黄芪、肉桂、干姜、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净麻黄、细辛、制附子、炙甘草) 治疗以虚寒 为主要表现的缓慢心律失常,提高心率效果达。 主张现代化与民族化并行不悖。他在临床中体验到古方可以治今病,认为古人经验 确 有真知灼见,强调中西医取长补短结合是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可以增效验,可以补不 足。 跟踪国际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有所创新,阐明理论,是时代赋予今人的使命,应当珍惜和 负责。 陈氏的成功在于既避免“食古不化” ,也避免“食洋不化” ,注意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就 使传统 中医学在他的心目中总是古而不老,旧而常新,永远富有生命力。他借鉴现代科学的成功经 验,努力挖掘,开拓创新,从而取得了新的成就,为使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医学之林中发出 灿烂 的光辉而努力。 陈氏勤奋工作,为弘扬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培养毕业博士及 硕士研究生近名,现在在学的国外博士生名,国内博士生名。先后到美国、英国、 法国、 日本、瑞士、荷兰、比利时、韩国、印度、朝鲜、越南、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台港 澳等国家和 地区进行数十次学术交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医德高尚,直道而行,宠辱不惊。尊师爱 生, 刻苦学习。子女二人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医学研究工作,他鼓 励 子女以及余名在国外的他培养的研究生日后要努力创造条件,为祖国医药科学事业贡献 力 量,尽到炎黄儿女爱国的天职。 学术精华 一、看重人文科学与中医学的交融 作为中国科学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界的院士,陈氏对中国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有极清晰 睿智的见识,并在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躬行践履。 第五卷 # 陈氏认为,中医学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传统中国文化作为其生态环境,有不 可分 割的血缘联系,说中国文化是中医药学这一巨大硕果的载体或母体,毫不过分。如中医以 “施 仁术” 、 “重义轻利”为本份,实际秉承了中国文化里“仁”和“礼”的思想概念,由此形成 的以“求 善”为宗旨的伦理型医学思想,迥然有别于西方医学以“求真”为目标的科学型思想。顺便 提及 的是,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陈氏本人,他也很重视当代医生的伦理道德。年月, 他与吴 英恺教授、吴阶平教授、宋鸿钊教授等名中科院及工程院院士一起,联名建议制订临 床医 师公约 ,融严肃严格严密的医德医风与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为一体,当可视为传统人文精 神 的现代回归。 陈氏还谈到,中医在诊疗疾病时,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疾病流行、情绪变化、 妇 女经血来潮,乃至临床辨证处方用药,都与自然界的四时运作有关,它把天地人病列 成 四元方程进行宏观分析,认识和调整其间的关系,意义深远。另如阴阳学说、形神协调观念、 精 气神一体的生命观、辨证论治以“平”为期的治疗法则等等,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 脉 络。 医学界的同仁都知道陈氏是当代研究活血化瘀问题的专家,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对传统气 论的思考与见解。在对传统哲学诸多基本范畴如天、道、理、气、心、性的反思中,陈氏尤 其关 注于“气”的探讨,认为与西方哲学和医学相比较,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认 识和把 握气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认识中国医学的物质。 宇宙洪荒,生物吐纳,存在一种有形无形的东西,中国古人称之为气。陈氏尤其注意到, 气 无论在中国传统哲学还是医学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又 是主体的道德精神,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也是中国传统学术各家各派共同使 用的 概念。如殷商至春秋,人们把气看作云气(说文解字 ) 、阴阳之气(左传 、 国语 ) 和冲气 (老子 ) 。特别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提出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 子 章) ,用极简朴的语言,阐述了宇宙万物产生的过程是由道化生出混沌的气,气化生阴 阳二气, 阴阳二气化生天地人,进而化生万物。万物内在地包含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 使 宇宙万物谐调生长。而“冲气”的说法,既表明了它的物质性,也形象地点出了气的运动性; 气 分阴阳,相反相成,相互激荡,万物便“冲气”合和而化生、变化乃至死亡、消散。陈氏更 注意到 这些气相关的概念,指出:战国时期,气的概念衍化为浩然之气和精气,以先秦儒家思想为 代 表,如孔子化裁老子思想,正式提出“血气”观念:“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 之在色;及 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孔子 认为,人生 的不同阶段,要根据血气的盛衰消长调整自己的行为意念:年少时血气未定,不可接近女色; 成 人后血气方刚,不可随意争斗;年老时血气衰退,不可贪得无厌。所谓“血气”即指人的生 理功 能,直接与医学相关。孟子发挥并深化孔子的“血气”思想,把气的涵义规定为人体内部的 “浩 然之气” 。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在孟子看来, “浩然之气” 是一种藏 于人心的正气,它既不是自然界的天地之气,也不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而是一种道德精神。 这种道德精神,可以通过“善养”来充实它,扩大它,使之“至大至刚” , “塞于天地之间” 。 易传 则以“精气”释“气” ,认为“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细微原始物质,称:“精气 为物,游魂 为变,是故知色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系辞上传 ) “精气”构成万物和人, 而“游魂” 也是“精气”流变形成的,由此可知“鬼神”同天地变化相似。 易传实际上认为天地万 物和人 第五卷 # 体形神,甚至“鬼神”都由“精气”产生,这就将自然之物、人类形体和精神意识都放置在 共同的 物质基础之上,使万物统一于“精气” 。 秦汉时期,气发展为元气、自然之气。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较早提出“元气”的 概 念:“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者,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 景星 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天变,贼气并见。 ”(春秋繁露王道 )陈氏认为董仲舒的“元 气”是指构 成天地人物的本始物质,而且“元气”和顺与否,决定着自然、人类的生存发展状态。荀子 则继 孔孟之后,从自然之气和治气养心两个方面论气,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气论。荀子认为,气是 自 然之气,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生灵共同含有的物质元素。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 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 )万 物由气构 成,人之所以为最尊贵的,是因为其与水火、草木、禽兽相比,不仅有生命、有意识,而且 知礼义。 但气毕竟是天地人物的共同本原,天地人物的生灭变化,也是阴阳之气的交感运动所形成。 荀 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天论 )自然界的星辰运转,昼夜 交替,春夏 秋冬的四季循环,风雨雷电的激发博施,都是阴阳之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人类顺从阴阳之气 的 变化规律来修养身心,就是“治气养心” ,其道理和方法:“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 柔之以调 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荀子修身 )血气刚强的人应该用柔弱来调和;知 虑深浅 的人应该以率直来纠正,使体内阴阳之气的变化合于常道,达到血气平和,明达万物,进而 成为 圣人君子。 从殷商至秦汉,正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之际,上述气论思想在医学理论中都有所 体 现。陈氏曾指出一部黄帝内经共计字,其中“气”字为字,出现 频率达 , 中医学对“气”之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内经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并作了创造性 发挥, 它把气分为自然之气、生理之气、病邪之气和药物之气,进而从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和疾病 现 象,广泛分析了气的具体表现形态。如从自然之气讲,有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 从生 理之气讲,有神气、真气、正气、精气、大气、宗气、中气、血气、经气、络气、俞气、谷 气、脏腑之气、 血脉之气、肌肤腠理之气和耳目口鼻之气等;从致病邪气论,外感者包括风气、寒气、水气、 暑 气、燥气、湿气等,内伤者表现为厥气、逆气、乱气、虐气、痹毒气、恶气、淫气、暴气等。 至于精神 因素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是通过扰乱人体气机运行或“养气”而实现的,如素问举 痛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 气乱,劳 则气耗,思则气结” 。 内经强调人的精神产生于气,而且人的精神对气的运动变化有 很大的 反作用,这就比先秦各家单纯从气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更富于辩证性。 把药物的性质和功用概括为气和味,即药物之气,这是中医药学理论的重要特点。药物 之 气归根到底是天地阴阳之气蕴藏在药物之中形成的,它与天地阴阳之气和人体生理之气相通, 所以能够作用于人体,调整体内的阴阳气血,纠其偏而养其正,使生理之气协调、正常,达 到治 疗疾病,恢复健康之目的。在临床具体应用上,又有补气、调气、降气、理气、行气、固气 等诸多 治疗原则。陈氏从医余年,师承冉雪峰、岳美中等老前辈,得诸家真传,并有自己独立 见解。 他在临床诊病时也喜用、善用气药,且坦言其处方用药每每受到传统哲学启迪,如从董仲舒 的 重视元气,领悟到元气作为生化动力的泉源,虽禀受于先天,但尤赖后天脾胃之气的荣养才 能 滋生、充足,因而重视调补脾胃气机,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和“调中益气汤”等是其常 用方剂, 根据临床辨证,方中生黄芪一味,可从克用至克。取其甘温之性,升脾胃阳气以行 春生 第五卷 # 之令,对劳倦内伤,气血虚弱而发热的患者尤当用之。另外, “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 用黄芪 护皮毛而开腠理,不令自汗” (名医方论柯琴 ) ,如玉屏风散等方剂,也是陈氏常用的, 认为可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抗病能力。其它补气药如人参、红参、党参、太子参和西洋参等, 则临 证根据病情酌情选用,如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用真武汤合保元汤及生脉散治疗,重用参芪; 心 衰而兼不同部位瘀血者,取丹参饮和参苏(木)饮等,方中人参可改为红参,用量达克。 陈氏 在一篇临床报告中谈到:“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表明,根据中医气为血帅和气行血行 等传统 理论设计的实验,显示应用益气活血药物或方剂,可使大鼠或家兔等实验动物的动脉粥样硬 化 病变减轻或消退”从传统“气血同治”理论的现代诠释中,我们依稀可见先秦哲人老子、 孔 子的“血气”观念的延伸、衍变。 陈氏还十分重视人体气机的调理。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临床上确有不少患者随 情绪变化而症状加重,两胁不适,胸闷气憋,脉弦居多。陈氏认为在治疗中一定要注意舒肝 解 郁、调理气机,根据病情采取四逆散、逍遥散或越鞠丸结合应用,有一定佐助。另如他治疗 一失 眠症患者,中医辨证属痰热内扰,取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之温胆汤治疗,当属常法,但 陈氏在 方中配入行气开郁的代代花、枳壳、陈皮,是采用了金元朱丹溪之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 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收开郁化痰功效。举凡苏子降气汤、四磨汤、旋复代赭 汤、 七气汤等都是临证理气化痰之常用方。更有补气、理气兼施之异功散,受到陈氏推举。该方 出 自宋代钱乙之小儿药证直诀 ,由补气的经典方四君子汤加入一味陈皮而成,使全方补中 有 泻,补而不滞,理气降逆,于平淡中建奇功。陈氏曾以异功散配伍丹参饮及桑螵蛸散化裁, 治疗 一右颈总动脉粥样硬化之美籍患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病人,取得较好效果。超声多普 勒 证实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有所消退。 研究传统,运用传统,是为了超越传统。余年不张不扬,成功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 践, 正是为了把传统重视思辨、重视经验的医学,推进到注意实验的医学的新阶段,创造中西结 合 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医学,这是陈氏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对传统哲学“气”范畴及其在 中医 领域中应用状况的反思,引发出对当代中医发展的两点启示。 首先,在中国哲学史上,气的范畴从发生、发展、衰落到转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明 清之际的思想家把气理解为“良知流行之气”和万物之本体,从而在传统哲学形态内,把气 范畴 的发展推向了极点。它要在近代哲学中继续发展,就必须更新原有的内涵和意义。随着近代 科学知识的传入和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接受了这些新知识的思想家把它们 和 气揉在一起,形成了对世界物质本质和现象认识上的中西文化结合古老的气范畴获得科学的 规定和说明,从直观思辨的产物上升为具有实证科学基础的概念。康有为的电气、严复的原 质、谭嗣同的以太(西方的音译,最初见于古希腊哲学) 、章太炎的阿屯(英文 之音 译) 、孙中山的物质,都反映了气范畴哲学功能不断淡化,最终消失,而科学性不断加强的 过程。 气范畴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似退出哲学领域,为近代本体哲学的建立,提供了巨大、坚实的 基 础。而在中医领域里,气的概念仍然是其说理的工具、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尺度。这或许 因 为中医气论在临床治疗方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取得较好的疗效,与哲学家“空口论道”不 同有 关。但科学文化总要发展才能生存,悲观主义似乎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然而忧患意识 却 不能没有。 “任何文化都会出现衰减现象,需要不断补充时代营养,才能保存和发展。我们 这 一代人有历史责任,推进悠久古老的传统医药学向历史的青春期前进,才无愧于中华民族的 祖 第五卷 # 先” ,这就是陈氏对中国传统医药的极为睿智和清醒的认识。传统医药要走向世界,必须进 行 创造性的转化,走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的道路。 其次,气的范畴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渗透性。从广义上讲,气的内涵包括物质现象和精 神 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两种相对的意义兼容并包,都作为气的规定。这种包容性有 双 重作用,一方面,它能广泛吸收各个哲学流派(包括外来的哲学流派)的优秀理论成果,转 化为 自身哲学范畴系统里的一个环节,保守性比较少。如气范畴能容纳儒、道、法、阴阳等各家, 天 文、医、农、象数等各学科,而不是趋向单一和封闭。这就使气的范畴能随着客观事物自身 的发 展、认识的提高而螺旋式地推进,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正因为人们可以 把 各种各样的意思都放在“气”里,借“气”来发挥自己的思想,使气的内涵包罗万象,缺乏 明确的 定义,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所以最终不得不退出哲学领域。中医学形成和发展似乎也 有 类似的经历和特点。 纵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同样出现过兼顾并蓄、博采众家、择善而从的学术 特 色。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其成书年代约在战国至西汉之间。书中既有儒 家 的思想,又有道家的主张;既有墨家的观点,又有法家的见解,同时还可见到兵家的思想, 至于 阴阳五行家就更不在话下了。 内经的作者们不是七拼八凑地堆砌上述诸家之说,而是经 过 综合分析、加工提炼,形成中医学理论的一部分。如前所述气的范畴在医学中的应用,亦是 一 佐证。 中医学理论也是建筑在古代天文、历法、气象、数学、音乐等多方面知识基础之上的。 例如 中医学对汉代历法的吸收。太初历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年)颁布的历法,在此 之前, 直至秦代,都实行颛顼历,该历则规定以亥月为正月。太初历规定以寅月为正月,并首次把 二 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内经便采取了太初历, 素问脉解:“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 ”以此来 说明三阴三阳经脉的主时,以及由于经脉之气的阴阳则致经脉之病的情况。而内经中的 十 二经气血多少、五十营、卫气行,有相对确切的数据和数理推论。另如运气学说中的“六气” ,源 于风、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要素;“天干地支”是古代物候符号“十干统运”与古 天文学二 十八星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关;“五运分主五时”又是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而成;推算 主运 变化的方法即“五音建运”说,则借助了古代音学中的“五音” ,只是用其音名,舍去了音 高、音色 等乐学上的含义。说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医学都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系统,这正使它成 为 “一个伟大的宝库” 。但古代思想家、医学家受科学发展的局限,其思维水平只能处于经验 直观 和相互思辨的阶段。如明末医家吴有性所创立的“戾气”学说,已经概括了传染病的主 要特点, 并突破了以往医家对疫病病因所持的时气说、伏气说、瘴气说以及百病皆生于六气的论点, 把 中医气论的发展推向了鼎盛阶段,确实难能可贵,非同凡响,可是他终究没能也不可能突破 传 统戾气论的范畴。传统气论要在近代中医学中继续发展,必须更新和补充、完善原有的内涵 和 意义。 陈氏认为,更新和完善并非全盘西化。在哲理上重视宏观思辨,正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 学 的诸多不同之一,也是其价值所在。不保持中医学的特殊性,在世界医学之林中,不仅要失 去 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当然,保持中医学的特殊性, 并 不是原封不动地保存固有医学,这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在立足本民族,吸收东西方各 民 族、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创造。这个创造,既是对本民族医学的超越, 也 第五卷 # 是对西方医学的超越,因而是一种崭新医学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创造和超越的前提是进行传统文化的梳理。为了比较系统地探讨、阐发中国文化与传统 医学的种种因缘,年,陈氏发起组织编写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着手这一文 化建设的 系统工程。丛书包括中医学与儒学、佛学、道文化、文物考古、周易、象数、饮食文化、传 统美学、 史学、文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之间的关系。在他亲自主持、督导下,经过五六年的艰苦努 力,一 批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独立见解的专著已陆续出版问世,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取得 较 好的社会效益。正像陈氏在该丛书序言中所强调的:“我希望本丛书对于开创从中国文化的 各 个层面和各个角度探究传统医学的种种奥秘,起到哪怕是一些推陈致新、继往开来的用处, 就 很满足了。 ”是的, “古为今用,推陈致新” ,陈氏曾把这两句话作为他一闲章的题辞,我们 从中所 体味的,是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学贯中西的大家风范和不断开拓、永具活力的进取精神。 二、喜用、善用活血化瘀疗法 瘀血学说与活血化瘀法是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要的理论和治则。陈氏对传统医学文献中 有关瘀血和活血化瘀的理论和方药潜心钻研,上至秦汉时期的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 略 等古典医籍,下迨金、元、明、清各家学说,均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叶天士临证指 南医案 中所倡导之活血化瘀通络诸法;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所创制之活血逐瘀诸方;以及唐容川 血 证论中“化瘀生新”的观点,极为赞赏。临证于血瘀为病甚有心得,擅长以活血化瘀法治 疗多 种常见病和难治重症,辨证精当,从而使活血化瘀疗法的运用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一)注重气血辨证 结合八纲 陈氏在学术上重视气血相关理论,推崇人身以气血为本,人之有形不外血,人之有用 (功 能)不外气,气血平和,阴平阳秘,则身安无病;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则疾病由生。由此 而言气 血为患是疾病产生的重要本质之一。因而,在诊治过程中,十分强调气血辨证。他指出“古 人 所云:人之一身不离阴阳,所谓阴阳,如果以气血二字予以概括,亦或不为过” 。认为气血 辨证 较之阴阳辨证更为具体、实用,它不仅可反映阴阳辨证的主要内容,而且可弥补八纲辨证之 不 足,气血辨证既是辨病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又是施治中的主要依据,故在临床上善执气血辨 证 之牛耳,结合八纲和脏腑辨证的方法诊治内伤杂病,可统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于一体, 熔理法 方药于一炉,对临床实践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气血学说源远流长,早在多年前的内经中就已充分认识到了气血相关的重 要性。 如在素问调经论中就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 医学真传气血篇有“人之 一身,皆 气血之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气与血,无处不 有”的记 载。 不居集中则说“人之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 不息” 。 血证论亦云“人身之气,游于血中,而出于血外,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 运行,血 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 ,皆强调了气与血息息相关,互根互用,气血和畅,循行不 休是保持健 康、益寿延年的重要生理条件。气血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形成了气血 辨 证的理论基础。 素问调经论曾有论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元朱丹溪也指 出“气 血充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均强调了气血失调是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 基础, 第五卷 # 故有“百病皆生于瘀” 、 “久病入络为瘀” 、 “怪病多瘀”之说,可知气血失调导致血瘀为病的 广泛 性,多种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均可贯穿着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从而出现“血瘀”的共同征 象。 血瘀者,血脉瘀滞不通也。血瘀证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的病理诊断,是指气血紊乱致瘀血 内 生所产生的各种有关临床病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瘀证一般都伴有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 变性异常,因此,血瘀证是中国医学对微循环障碍一类疾病的病理概括,可普遍发生于现代 医 学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故曰凡病鲜有不兼瘀,只在程度轻重耳。在治疗方面, 内经注 重气 血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调畅气血,祛除恶血治疗大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疏其血 气,令其 条达,而至和平” 。王清任医林改错忠告医者“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 伤, 所伤者无非气血” 。唐容川更强调“治血者必调气” , “气和则血和” ,可谓一语破的。这些观 点 陈氏都很赞同。 血瘀形成的因素很多,如寒、热(火) 、虚、湿以及精神情志、饮食习惯、环境居住、 跌扑外伤 等可致瘀,尤其与虚、郁、寒、热关系更密切。 虚:虚可致瘀。 景岳全书中云“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 气血不 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说明气血虚均可致瘀。气为血之帅,久病气虚或年老气虚,帅 血无 力,势必造成血瘀,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所云“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 停留而 瘀” 。血为气之母,脾失健运,营血虚少,血虚不能濡养脏腑而致气虚,气虚又不能帅血而 致瘀。 由此可见气血关系密切,血虚致瘀,实际上也是气虚致瘀。 郁:内经有五郁之说,丹溪创六郁之论。 丹溪心法六郁曰“郁者,结聚而不 得发越也, 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 “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可见郁证是指 气机 升降失常的一种病理变化,也是产生多种疾病的原因。然六郁之中,气郁为先,气郁又极易 转 化为血郁,而血郁为血瘀之先导,故凡因情志不畅,或暴怒伤肝,皆可引起肝气不舒,肝郁 气滞, 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气滞则血滞,血留而不行,轻则为郁,重则为瘀。亦即奇效良 方所 云“气塞不通,血壅不流” 。 寒:素问调经论指出“寒独留则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 王清任亦 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说明血得寒而凝,寒客于脉,一方面造成经脉拘急挛缩,脉道不 利,另 一方面会使血液涩滞不流,凝而为瘀。故素问调经论曾曰“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 则泣而 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 热:金匮要略有载“热之为过,血为之凝滞” 。王清任亦云“血受热则熬成块” 。多 由邪热 入血,或由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入血引起,血分有热,炽热煎炼为瘀,或血热搏结,灼 伤脉 络,迫血妄行,造成离经之血而为瘀。 总之,寒热失宜,情志不遂,饮食劳倦等因素可影响到气血运行,造成气血失调的病理 改 变,导致血瘀证的产生。 (二)善用活血化瘀 配伍得宜 陈氏认为血瘀证虽多变,然确有一定的舌脉之征,临诊每细察舌脉色症,再结合病程之 长 短,痛处之移着,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详查瘀血之所在,细审瘀血之由来,辨证求因,审 因论 治。 活血化瘀治则是针对血瘀而设的治疗大法,具有促进血行、祛除瘀滞、疏通血脉的作用。 第五卷 # 陈氏用活血诸法,遣方有道,选药精当,或根据致瘀之因而辨证地运用行气活血、益气活血、 养 血活血、温经活血或清热活血等法,或是结合病变部位,而采用通下活血、利水活血、醒脑 活血、 清心活血、消痰化瘀等法,药随证转,配方严谨。临诊善于抓住血瘀主证,重用活血化瘀方 药, 以解决基本矛盾,又能适当兼顾它证,以解决从属矛盾,充分体现了辨证规律性与灵活性必 然 结合的特点。 陈氏治瘀之方,多取法于王清任医林改错 ,如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 汤、补 阳还五汤等,李东垣的复元活血汤及张锡纯之活络效灵丹亦验。尤推崇血府逐瘀汤,誉之为 活 血化瘀第一方。所谓血府,乃据“脉者,血之府也”而来,故凡血液流经之处,均可以血府 论治。 方中四逆散行气,桃红四物汤化瘀,桔梗、牛膝升降相因,疏利气机,共奏行气活血、化瘀 止痛之 功,诚治血瘀气滞之有效方剂。临床上常喜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各种因病致瘀或因瘀致病的难 治杂证、 “胸中瘀血” ,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颅脑病变等,屡用屡验;亦喜用与著 名中 医学家郭士魁等共同研究的冠心号方(川芎、丹参、红花、赤芍、降香) ,有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 的功用,用治冠心病心绞痛效亦颇佳,可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 在施以活血化瘀法的同时,陈氏亦注重兼法的运用,临证每能根据血瘀证之兼夹和病人 的 体质虚实,辨证用药,科学配伍,其大法可例举如次。 兼补:适用于血瘀兼有气血不足者。偏气虚者,宜益气活血,常喜用党参、黄芪、炙甘 草等 药,方用补阳还五汤;偏血虚者,宜养血活血,多佐以当归、丹参、鸡血藤等药,方选桃红 四物汤。 临床上多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心肌梗塞、动脉硬化、心肌炎后遗症、月经紊乱等病证的治 疗。 兼温:用于血瘀兼有寒象者。喜用桂枝、细辛、当归、艾叶温经散寒,不主张用姜、附 等辛热 之品,以防其辛燥耗散之性伤气损血,方用温经汤、当归等温经活血通脉,临床上用治痛经、 闭 经、下肢静脉炎、雷诺氏症、冻疮、变异性心绞痛及寒痹身痛等。 兼清:适用于血瘀证兼有热象者。药如生地、丹皮、白茅根,方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方中 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以清热凉血化瘀,治疗因血热内郁所致的吐衄发斑诸症,陈氏 年访 问欧洲时了解到比利时等地对水牛角也不同意应用,他认为是偏颇之见。对肝阳上亢之高血 压病,可加柴胡、黄芩平肝降压镇静。 兼通:腑实兼有瘀热者,用之最宜。攻下药大黄、芒硝本身即有活血化瘀作用,方可选 用桃 仁承气汤祛瘀行血,通里攻下。此方原治“膀胱蓄血” ,瘀血在下,陈氏多用于高血压病或 脑血 管意外兼有便结者,取其活血通下之意。 兼化痰:血瘀兼有痰阻之证尤宜,因为痰阻脉络则血行不畅,化痰之品化痰散结而疏通 脉 络,药用菖蒲、大黄,方选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天花粉、橘红、桔梗)合失笑散(五 灵脂、蒲黄) 豁痰化瘀,痰瘀兼治,用于血瘀夹痰之肺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肥胖征等。 兼利水:适用于血瘀证兼有水肿者,多用王不留行、泽兰、益母草、川牛膝等活血利水 药,用 治心衰、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征等病。 陈氏在处方遣药方面,讲究章法,独具匠心,尤喜用理气活血兼顾药,例如川芎为血中 之气 药,性善走散,功能活血化瘀,行气祛风;延胡索走而不守,活血行气,又能止痛,以浙江 东阳产 为佳,一般用量克入煎为宜,用量过大可有中枢性发热之弊。郁金、姜黄皆可行气祛 瘀, 但郁金性凉,兼凉血达郁;姜黄偏温,可通脉止痛。又如三棱、莪术、牛膝、路路通等药均 具有行 气活血的双重作用。此外,陈氏还喜用养血活血兼顾药,如鸡血藤甘苦性温,行血补血,舒 筋活 第五卷 # 络,对血虚而兼有瘀滞之证最适用;益母草养血活血,祛瘀利尿,用于慢性肾炎尤宜;当归 补血 活血,补而不滞,行而不峻,善治血虚血瘀之病,且有散寒之效。对于血瘀征象明显,疼痛 剧烈 者,多选用水蛭粉、桃仁泥、红花、生乳没、鬼箭羽化瘀止痛效好;对于久病、顽症,每多 兼夹瘀血 者,在主方中喜佐用地龙、蜈蚣、全蝎等虫类药,搜邪剔络,逐邪外出,可提高疗效。陈氏 指出,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美欧患者不敢服用含虫类药汤剂,需要有科学解释。陈氏不仅对这些活 血 化瘀方药运用自如,而且还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及药效学研究进展,施以专方 专 药,增强用药的针对性,以期疗效更佳。如对兼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多选用具有调脂作用的 活 血药如山楂、丹参、三七、虎杖、大黄、蒲黄等,均系效验之法。另外,现已证实,不少活 血化瘀方 药,具有抗血小板作用,适当较长期选用,有助于预防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并可预防其它 血栓 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三)临床辨证论治 圆机活法 陈氏善调气血,其运用活血化瘀法辨治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是他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 的组成部分之一。他认为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法则是相对固定的,但其应用却要灵活变通, 切 中病机。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多虚实夹杂之证,治宜通补兼施。例如,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 本 虚标实,气虚血瘀,因而益气活血方剂是比较常用的,尤喜用先师岳美中老教授所创的人参 三 七琥珀末方,三药之比为,共为细末调匀,每日次,每次克,对一般冠心病、 心肌炎疗 效均好;在胸痛气滞血瘀证明显时,常加用延胡粉以代替琥珀,剂量同人参和三七,对早搏 也有 佐助,起到“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的功用。也常用调胃承气汤合益气活血方以治疗心肌梗 塞, 还自创愈梗通瘀汤,治疗因气虚血瘀兼痰浊之心肌梗塞,有良好效果。方中大黄是祛瘀生新 的 良药,急性心肌梗塞时常喜用之,使瘀血骤阻,腑气不畅得以改善,盖胃气和顺则五脏得以 安和 也。 医宗金鉴中的桃红四物汤也是十分完好的通补兼施方剂,遇胸脘不舒,苔腻者,可 以合 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温胆汤进退。 陈氏认为心主身之血脉,但不可忽视心主阳气。对有的变异性心绞痛病人,兼夹证甚多, 气阳虚、肝郁及血瘀并存者,宜用活血疏肝温阳法,以柴胡疏肝散合当归四逆散取效;在临 床 上,陈氏祛邪不避重猛之药,主张破血攻瘀方药在必要时还应大胆使用,祛瘀而生新。对慢 性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者,也常于益气温阳利水方中,伍用大黄 虫丸或抵当丸取效; 又因心肺同居上焦,以之治疗,肺气也可得到清肃之助。 中医学认为“人年四十,阴气自半” , “八八” (岁)以后, “肾气衰” ,其它脏腑也 相继出现 衰退症征,所以老年心绞痛病人心肾气虚或阳虚的证候常较突出,如体乏无力,畏冷胸闷和 气 短、自汗、舌质紫暗、脉多沉细,心绞痛反复发作,对此陈氏常喜用保元汤冲服复方血竭散 (由血 竭、沉香、琥珀、冰片、三七、延胡索组成) ,起补虚、理气、活血、定痛作用。并认为老 年心绞痛的 发作,常和情志抑郁不畅,或负重耗伤心气有关,心绞痛症状有时并不典型,但发作却较频 繁, 尤其是由于老年人心理上存在一定特点,郁闷伤感,条达不畅,可损及肾,并使脉络瘀滞不 畅而 作痛,疏肝解郁汤(柴胡、郁金、香附、金铃子、延胡索、青皮、红花、丹参、川芎、泽兰) 具有疏肝开 郁,活血化瘀作用,对这类与情志有关者有防治作用,也常用四逆散合丹参饮随症加减,多 取应 手之效。 中风急症与“血气逆乱,血随气上”有极大关系,他因而提出中风一证,不能只从风、 火、痰、 第五卷 # 虚立论,还应着意于瘀。在临床治疗时,不论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均重视结合活血方 药,俾化瘀而不动血,止血而不凝瘀,取得较好疗效。他还体会到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和血 府 逐瘀汤对治疗脑血栓形成,消除血肿,都有裨益;虫类药水蛭和地龙,在溶栓和促进血肿吸 收方 面都有一定作用。 此外,陈氏还喜用通窍活血汤加紫花地丁、蒲公英、银花煎汤送服紫金锭治疗酒渣鼻 (赤 鼻)患者,有一定功效。因这类患者气血瘀滞,内有蕴热之征比较明显,故投以活血化瘀、 清热 解毒之中药可以收效。 (四)有是证用是药 法度谨然 在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病时,陈氏比较重视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调气与活 血。主张要根据“气为血之帅” 、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的理论来指导活血化瘀方药的 配 伍。明确气血二者中,气占主导地位,气机顺则百脉和,因而言活血必先调气,活血方中必 须配 伍调经。调气之法包括顺气、开郁、降气、补气等,而治气之道,莫贵于通,故临床辨治血 瘀证 时,宜审度证候之虚实,邪正之盛衰,或补而通之,或行而通之,使通在理血之先,补在养 血之 上,才能更好发挥祛瘀作用。活血与化瘀二者同中有异,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活血活其血脉,适用于血液在络中循行不畅,即现代医学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流 变性 异常;化瘀化其瘀滞,适用于血液停着凝滞,或溢出脉外,留于肌肤、空窍之中形成 干血者, 常有斑疹紫癜、疼痛肿块等外症可查,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血栓形成、血管破裂、组织异常增 生、 肿瘤等血液呈高粘、高凝、高聚状态。血行不畅是血瘀之渐,病尚在经;血溢脉外或蓄积于 体内 某一部位是血瘀之甚,病已入络。故对疾病初期,邪客于经的阶段,法当活血为主,常选红 花、 川芎、郁金、延胡索、鸡血藤等药;对于病程日久,邪入于络的后期阶段,特别是缠绵难愈 的疑难 重证,非用化瘀或搜剔络邪之品方可奏效,可用水蛭、地龙、血竭、蜈蚣、灵脂、三棱、莪 术、桃仁、 丹皮等。由此可见,活血治在经,化瘀治在络,临床虽多协同使用,但毕竟各有所偏,不可 不究。 扶正与祛邪。古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临床要处理好正邪 关系, 一则人体虚衰时易发生血瘀,主要是气血阴阳亏虚所致,气虚则无力帅血行为瘀。血虚则脉 道 涸竭为瘀;阳虚生外寒,寒则血凝为瘀;阴虚生内热,热则血结为瘀;故血虚生何处,瘀血 之证也 就随之而产生。而瘀久也可致虚,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临床所见血瘀证多是虚实 夹 杂,因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要注意扶正,以补其不足,益其所损,正气存则邪气退,既 可增强 机体的抗病能力,又能提高活血化瘀的效应,扶正达邪,邪去正安。二则要谨守“气以通为 补, 血以和为贵”的古训,消而勿伐,中病辄止,祛瘀而不伤正。适应症与禁忌症。陈氏告诫 要把 握好活血化瘀临床运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临床上不论属于哪一类疾病,凡具有舌质紫暗、 脉 细涩或沉、内脏或体表有固定性疼痛、或肿块、肌肤甲错、或皮表血管异常、肢体麻木、月 经异 常、或实验室检查(血流变学、微循环)异常等症,均可施以活血化瘀疗法,诸症不必悉具, 只要 抓住少数重点症状即可。活血化瘀的禁忌症不是绝对的, 内经有“有殒无损”的说法, 只要有 是病证,必用是药,但切忌滥用活血化瘀药物。活血化瘀药用之不当可直接损害胃腑,引起 药 源性胃炎的发作;祛瘀药物的过多、过量及服用时间过久,还可耗伤机体正气,或冲淡整体 治疗 的药效,因此,既要加强辨证论治的整体性,又要熟谙药性,增强配伍的合理性,取其力而 弃其 弊,以减少活血化瘀药物的副作用。 第五卷 # (五)师古不囿于古 锐意创新 陈氏学兼各家,博采众长,法古不泥,多有创见。他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大胆探索、笃 思敏 才,提出了将临床上极其复杂、表现多样的血瘀进行分类的新观点,按发病之急缓、病程之 久 暂、病邪之性质、瘀血之深浅分为慢瘀、急瘀、实瘀、虚瘀、热瘀、寒瘀、潜瘀等七大类。 所谓“慢 瘀” ,即久病入络为瘀,包括现代医学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中风后遗症、肾炎、 慢支炎、 肝硬化、消化性溃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缔组织增生病及免疫系疾病、再障、肿瘤等多 种慢 性疾患;所谓“急瘀” ,系指暴病、急症多瘀,如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急腹症、宫 外孕、休克 等属此类;所谓“热瘀” ,多指温热病重症多瘀,如急性感染性疾病、风湿热和因血热妄行 所致的 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视网膜出血、血管弥漫性凝血、月经先期、皮肤痒疹、痈肿疮疡 等病症; 所谓“寒瘀”泛指寒凝致瘀的病变,包括寒性闭经、痛经、下肢静脉炎、冻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