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促进科技人才发展相关政策和措施 2 目 录 经验借鉴:国外科技人才相关政策措施 一、加强人才引进 二、注重年轻人才的培养 三、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 专题分析:国外科研经费分配与管理相关做法 一、美国:项目制的管理模式 二、英国:双元支撑体系 三、德国:与工薪制紧密相连的经费管理制度 四、日本:事业费与课题费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调研报告:英国研究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3 按者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的竞争,科技人才越来越成为科技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 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著名人力资源专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空间、能源 和耕地,而将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 。谁拥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层次人才,谁就能在 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赢得未来。为了本国人才队伍的建设,各国纷纷制定各种 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以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对科技人才特别是 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取胜的关键,并日益成为科 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的国际流动性空前加剧,已成不可阻挡的潮流。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才的流动存在着从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等发 达国家发达国家流动的趋势,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其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从世界 范围内吸引了大批顶尖级人才,而中等发达国家又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延揽人才:发 展中国家为了在人才争夺战中取得主动,除加大力度培养本土人才外,还不遗余力地采取各 种措施,吸引留学海外的人才归国效力或为国服务。 针对这种形势,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各种人才战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对 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制定了人才强国战略,以优厚的条件引进外国优秀人才、加强 培养本土人才、创造环境留住人才,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2006 年,胡锦涛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曾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 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 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 1。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更加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坚持用事业凝聚 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科技人才在创新活 动中成就事业。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中,进一步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 经成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在今年 5 月 25 日至 26 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 1 新华网:/politics/2006-06/05/content_4649668.htm。 4 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正处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攻坚时期,科技人才资源的持续深入开发是十分紧迫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人才 成长规律,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保证人才投资,优先创新人才 制度,不断提高科技人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北京市人才资源丰富,近几年一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北京的一大优势。到 2009 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 324 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 3。科技人才总量稳步上升,科技 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普遍提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 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北京市注意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依靠人才带 动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人才贡献率。2009 年,全市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 实现 2817 亿元的增加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23.7。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中实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人才政策,制定并实施股权激励改革措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 目经费列支间接费用等方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形成并发布了股权激励改革试 点单位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 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若干 问题的解释等规范性文件,推动全市人才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新形势下,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对首都发展的定位和要求,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 目标,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为了实现这一战略 目标,全市需要大力开发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 在 7 月 29 日召开的北京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刘淇强调指出,要大力实施首都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有创新的人才队伍, 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并要求从三个方面抓好落实:第一,要完善首都 人才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 优先创新。第二,要围绕首都工作大局,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第三,要积极创新人 才工作。在 8 月 2 日公布的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里,北京市为 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培育一批世界级人才队伍,精心制定了十二项重点工程,全面展 现了北京以世界城市的标准积极引才、聚才、育才的决心。 总的来说,我们对人才的认识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以前,人才是成本;现在,人 才是资本,是资源,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时代正在到来。在这方面,深入研究、积极借 鉴吸收发达国家的做法,对实施我们的人才战略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有鉴于此,我们对 若干主要国家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分析介绍,供领导和有关机构参考。 5 经验借鉴:科技人才相关政策措施 一、加强人才引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各国对高端人才的争夺几乎达到白热化程度。 虽然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不景气”仍在全球蔓延,但是各国对人才的争夺并未有丝毫的懈 怠。 1、通过移民吸引优秀科技人才 各个国家都通过各种方式延揽人才,其中移民是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欧 盟出台了蓝卡计划,意在与美国的绿卡制度相抗衡,大量吸引技术移民来欧洲工作,在此之 前,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均已纷纷推出以吸引高技术移民为重点的移民新政。加拿 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明显加大了吸引外国人才的力度,传统的人才流失大国如印度、中国、 韩国等纷纷推出十分优惠的政策吸引在海外的本国人才返国服务,以应对发达国家通过移民 政策对本国人才的“掠夺” 。 美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科技上也一直处于领先优势,这与 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机制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国际人才竞争正进入越来越激 烈的状态,美国的国际人才霸主地位正受到各方面的严重冲击与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美 国已在从人才净流入国转变为人才有进有出的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技术移民历来就是美国人才队伍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为 了吸引各国的高技术人才,美国多次降低对移民的限制。自 1921 年实施“移民配额法令” 以来,尽量减少一般性移民,增加技术移民的比例。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美国多次修改 移民法,规定只要是专业“精英” ,可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 1965 年,美国又颁布“优惠制”新移民法,每年专门留出 2.9 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 级专门人才。1990 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鼓励 各类专业人才移居美国。 同时,增加外国技术人员赴美工作的签证名额。从 1990 年开始,美国实施 H-1B 签证 计划,为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进入美国开了绿灯,该证的有效期为 6 年。1998 年美国国 会又通过一项法案,将 1999 年和 2000 年 H-1B 名额从 6.5 万增加到 11.5 万,从 2001 年至 2003 年又增加至 20 万。此外还有 O-1 杰出人士工作签证。O-1 签证是签发给在科学、艺术、 6 教育、商业或体育领域中具有杰出才能者赴美国工作的签证,没有配额限制,系美国 1990 年移民法新创的一种签证。 欧盟。欧盟科技人才形势严峻,正面临着研究人才不足和研究队伍趋于老龄化等重大问 题,科研和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国际领先位置的英国也面临科学家和工程师供应的短缺。 2008 年 11 月,欧盟议会通过“蓝卡”计划。“蓝卡”是一种工作和居留许可证,是欧 盟各成员国向外来移民统一发放的工作签证。“蓝卡”持有者可在欧盟 27 个成员国就业, 而无需分别向各国申请签证及工作和居住许可。“蓝卡”计划对技术移民给予了许多优惠条 件,如可以优先获得家庭团聚签证;在工作满一定期限之后,可选择到另外一个欧盟国家工 作;能够享受与“蓝卡”签发国公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劳动条件等。“蓝卡”计划旨在吸引 外国高技术人才到欧洲就业,努力改变欧盟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提高欧洲的国际竞争力。 英国。英国近年来为了便利高技术移民,放宽了移民政策。2006 年 4 月发起的英国的 国际教育首相计划(Prime Ministers Initiativ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允许海外留学生完 成学业后,不需任何工作许可在英国停留一年 3。而英国的“理工科毕业生延签计划” ,允许 数学、工程、物理等专业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以在英国获得一年的工作签证。非欧洲经 济区国家的理工毕业生都可以申请该签证,而尤其欢迎来自中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国 家的申请者,许多英国大学会帮助获此签证的学生建立与企业的联系。首相计划还为部分海 外学生提供加入“英国毕业生培训计划”的机会 4。 另外,英国政府规定,英联邦国家的技术人才不需要办理工作签证,就可以到英国工作 两年。这种广揽人才的做法从英联邦内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吸引了不少专业技术人员。 英国的信息产业近年还向中国和印度人才敞开大门。例如:在著名的英国硅谷公司,中国人 和印度人就占很大比例。这些外来人才在知识和素质上丝毫不亚于英国本国人才。 英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人才辈出,但在高科技应用领域人才并不很多,因为英国不愿意在 这方面先期投入大量的培养经费。他们认为与其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去培养一个高科技人才, 还不如花钱购买一个高科技人才已经创造出来的成果。一个拥有很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人不 一定就是难得的人才,但一个已经创造出科研成果的人必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英国一直 在耗费巨资吸收这一类人才,并以重金购买其高科技成果 5。 2 /eumd-pmi2.htm 3 The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 Mobility of the Highly Skilled, /sti/stpolicy/talent 4 /bbs/viewthread.php?tid=58869 5 /office/748/940/948/200511/67316.html 7 日本。日本由于受出入境管理制度和企业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引进海外人才的 工作与欧美国家相比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准。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的“少子化”现 象开始凸显,日本本国出生率连年走低,加之企业技术骨干的相继退休,日本对人才需求愈 发变得“如饥似渴” 。 日本为改变其在吸引海外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方面的相对劣势,从推动海外人才就业、 改善其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采取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2007 年 10 月 1 日,经过修订的雇佣对策法开始生效,这部法律明确将促进留学生 等具备高级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外国人在日本就业提升到国家级雇佣对策的高度,规定雇主有 义务改善雇佣管理,使海外人才获得适当的受聘机会,并能够发挥能力。 此外,日本政府还就雇主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改善外籍劳动者雇佣管理制定了指南。指南 要求雇主在外籍员工的考评、待遇、安置等人事管理方面实现透明化,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 环境。 其次是修订居留资格的各项规定,让拥有各领域技能的外国人能在日本居留更长时间。 日本还准备扩大授予专业和技术领域居留资格的范围,同时,相关部门正在商讨将居留期的 上限从现行的原则上 3 年延长到 5 年 6。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高技术人才长期以来都是处于一个短缺的状态,本国的技术人才往 往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其很多高技术人才都依赖于国外人才的注入。但是由于此次全 球性经济危机,澳大利亚削减了技术移民的配额,相应的加大了商业移民的配额 7,同时大 多数雇主不愿意支付员工的培训开支,一旦经济好转,将加剧澳大利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8。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是其基本国策之一,而技术型移民政策在其移民政 策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不断调整技术型移民政策。1988年和1989 年,著名的“菲茨杰拉德报告”(Fitzgerald Report)和“加诺特报告”(Garnaut Report) 相继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走向,开始强调具有高技术的“人才”,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赴澳大利亚的移民人数尤其是技术型移民的人数大大增加。1996 年,澳大利亚政府将澳大利亚移民计划的天平偏向技术型移民一端,提出更加的明确的技术 型移民政策。图1为1996年至2009年,澳大利亚技术移民的人数 9。 韩国。韩国具有世界最高的教育水平和最低的文盲率及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从整体人才 6 /node2/node4810/node4841/node4847/u1a35014.html 7 /plus/view.php?aid=17311 8 /intro/general/826.html 9 .au/media/fact-sheets/#skilled 8 状况看,存在着一般人才供给过剩,而高级人才短缺和现场技术人才不足的结构性问题。 为提高韩国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引进具有专业设计和工程技术的专门人才, 从 2000 年开始,韩国法务部针对原科学技术部、产业资源部、信息通讯部等政府部门推荐 的本领域内的海外优秀人才,废除了签证限额和延期次数的规定,为国外专门技术人才发放 多次往返签证,并提供出入境的便利条件,使他们能够稳定地在韩国工作。2001 年 l1 月, 韩国法务部专门制定了国外科学技术及尖端技术人员查证发给认证书签发指南 。2005 年 9 月,韩国政府重新修订了出入境管理法实施令 ,给予外国科技尖端人才永久居住资格 和经济活动的自由,并解除就业的限制。 2、设立奖学金吸引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美国。吸引外国留学生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政策,是美国招揽人才的重要手段之 一。美国从 1946 年开始实施“富布赖特计划” ,每年通过提供奖学金接受各国学生及学者赴 美学习。60 年代,美国又先后推出共同教育和文化交流及国际教育法等,扩大与 外国交换留学生计划。美国各大学也制定各自的留学教育政策,向留美学生提供奖学金。在 政府、大学及民间机构的推动下,自 60 年代以来,留学美国的外国学生不断增加,1999 年 达 49.1 万人,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近 1/3,2004 年全世界近 40的国际学生来美学习。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调查,1999 年有 75的在美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以“研 究助理”身份获得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如麻省理工学院约有 1400 名科研人员,其中 50以 上是外国人,他们不同程度地享受着美方资助。外国留学生大量进入美国,进一步充实了美 国“人才储备库” 。 2006-2007 学年美国接受国际学生 58.3 万人,其中印度学生达 84 万人,稳居榜首,其 次是中国和韩国。外国学生在美国高校毕业后,多数留在美国继续深造或工作,其中有一半 人定居美国,这些人很多成为美国科技界的中坚骨干力量。例如,仅微软在西雅图的总部就 有 100 多名清华毕业的研究生。 英国。英国目前有多个国际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不同层面的留学生到英国学习和深造。 多罗泰霍奇金研究生奖学金(Dorothy Hodgkin Postgraduate Awards,DHPA) 10是 英国吸引来自印度、中国、香港、南非、巴西、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的杰出研究生来英国顶 级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的一项计划,计划的目的是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在英国从事 10 http:/www.rcuk.ac.uk/hodgkin/default.htm 9 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的研究,提高英国的科技竞争力。 英国志奋领奖学金是为年轻有为的优秀学者而设,为他们提供赴英深造的机会。 英联邦共享奖学金计划旨在资助那些来自发展中英联邦国家的学生。 皇家协会奖学金为来自北美和亚洲的研究人员提供资助,旨在吸引优秀的博士后科 学家在位于英国的实验室开展世界领先的研究项目。 ORS 奖学金则向能力出众并有研究潜力的国际学生提供资助。 日本。接收留学生,一贯被认为是引进高端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日本将此提升至 “国家战略地位” ,留学生更是被视为日本“未来的经济大使” 。 2001 年,厚生劳动省成立了“留学生就职支援联络协议会” ,目的是在国际化的进程中, 促进更多的留学生进入日本的企业工作。主要是对留学生进行商务外语、日本文化、经营计 划等方面培训。 2007 年,时任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亚洲门户构想” ,该构想中提出了一项旨在吸引亚 洲高级人才进人日本社会在日本就业的留学生政策亚洲人才资金构想。该构想计划 4 年 内援助 3600 名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 2008 年日本留学政策发生重大调整,日本明确提出至 2020 年“接收 30 万留学生计划” 。 澳大利亚。吸引海外人才来澳留学深造方式是澳大利亚吸引海外人才的重要手段,为了 实施这个计划,澳大利亚政府专门拨款资助各有关高校实施研究生培训计划、海外研究生奖 学金计划、科学研究教授计划、研究生教育贷款计划。 “澳大利亚奖学金计划”(Australian Scholarships )是澳大利亚政府面向亚太地区的一 项新的奖学金计划。“澳大利亚奖学金计划”在整合了目前由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 管理的“澳大利亚奋进奖学金”和由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负责执行的“澳大利亚发展奖学金” 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4.4 亿澳元的资金投入,自 2006 年 7 月 1 日起的五年间,澳大利亚政 府为亚太地区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名额将比以往增加一倍以上(如图 2 所示)。澳大利亚政府 将为来自亚太各国的 19000 多名学生提供总额为 14 亿澳元的奖学金资助,其中 2008 年度已 有 47 个国家及地区总计 466 名人士获得奋进奖学金,总价值 2200 万澳元 11。 1997 年以来,澳大利亚移民部的学生签证数目稳步增长,最开始的从 3 万多人到现在 的 11 万多人,10 年之内增长了近 3 倍(如图 3 所示)。 11 /News/ViewInfo.aspx?NewsID=5740 10 在政府的计划之上,从 2009 年开始增加 1000 个新的奖学金名额,到 2012 年数量将加 倍。同时,这些措施将帮助澳大利亚大学吸引并留住优秀的研究生学生,提高学业完成率。 图 2 澳大利亚奖学金计划:每类奖学金每年预计颁发的名额 图 3 1997 年以来澳大利亚学生签证的数量趋势 3、通过国际合作吸引人才 国际合作不仅是重要的科技发展战略,它还是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技发达 国家它是吸引别国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反之,它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 美国。美国利用其优越的研究开发、创新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提供科研资助、合作研 究、学术和讲学等各种形式邀请外国专家学者到美国从事研究工作。19891990 年,在美 11 国高等教育机构工作的外国访问学者达 4.6 万人,19971998 年度达 6.6 万人。在美国 750 多个联邦研发实验室中,不少单位招聘和引进了众多国外著名科学家。目前美国与世界上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 800 多个科技合作协议,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合作攻关,如与日 本、欧洲和俄罗斯共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等。 欧盟。欧盟框架计划的“玛丽居里”行动通过国际合作行动,设立国际来访人员奖学金 (International Incoming Fellowships) ,资助来自第三国的高级研究人员参与欧洲的研究项目。要 求第三国的科研人员拥有博士学位,或至少 4 年的全职科研经历并具备攻读博士学位的学力。 该奖学金对所有科学技术领域的学者开放,包括对来访研究人员 1-2 年的经济资助(包括给 研究人员的工资和支付由研究活动产生的费用) ,若该研究人员来自欧盟签订有科技合作协 议的国家,该奖学金还将资助其一年归国期期间的费用。此外,国际合作行动还设立了国际 研究人员交流计划,主要通过科研人员交流和构建科研人才网,增强欧盟境内的科研机构、 人员同非欧盟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之间的科研伙伴关系(非欧盟国家主要指同欧盟签订有 科技合作协定或享有欧洲睦邻政策的国家) ,即通过资助短期科研人员交流的合作项目,建 立并强化科研机构间长期的合作关系。 英国。英国注重吸引国外优秀科研人才在英国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主要采取资助国外 科研人员在英国开展访问研究等形式进行。 2006 年 10 月 23 日,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 DavidKing 爵士牵头的“全球科学与创新 论坛(GSIF)”发布了英国研究与发展国际合作战略 ,提出在科学研究领域,要同世界上 最优秀的科学家或团队合作,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来英国工作或合作研究。政府将投入 1 亿 英镑,在皇家学会设立一个新的、高显示度的、有国际声望的学术奖金,吸引世界上最优秀 的科技人才到英国作研究 12。 2007 年底,英国政府再次宣布,为了增加英国国际合作的显示度,将在未来 3 年内拨 款 1340 万英镑,重点支持皇家学会、社会科学院、皇家工程院和英国研究理事会设立国际 研究奖学金和校友计划奖学金。国际研究奖学金主要用于支持国际最优秀的科研机构同英国 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海外优秀科学家到英国从事科研活动 13。 而校友计划奖学金则重点联系那些曾经在英国工作和学习的海外科学家,建立一个曾在 英国工作过的研究人员的校友网络,以保证未来可能的合作关系。其目的是与世界上最优秀 的人才和机构建立一个国际网络,间接帮助吸引杰出的研究人员在英国待上一段时间开展科 12 曹周华,2006 年英国科技发展综述,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22(2):9-16 13 曹周华,2007 年英国科技发展综述,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8,23(12):58-62 12 研工作。这项奖学金的设立,也是英国政府响应去年 10 月“全球科学与创新论坛”提出英 国在科学研究领域,要同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或团队合作的倡议而采取的具体行动 14,15。 另外,英国设立了学术访问奖学金,资助国外研究人员在英国从事至少 2 个月的研究活 动,最大资助金额 15000 英镑 16。 英国皇家工程学院设立了杰出访问学者计划,允许英国各大学的工程部门吸引海外优秀 研究中心的同行到英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该计划还设立了一个同中国和印度研究人员 的互访项目,允许中国和印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的大学交流一段时间。奖金可用于长达一个 月的探索性访问,或相关的 3-12 个月的项目,奖金包括生活费、旅费和食宿费用。 17 日本。1988 年,日本实施“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制度” ,该制度是由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 术振兴会管理并负责实施的一项资助获得博士学位 5 年以内的、35 岁以下的外国学者来日 本从事 12 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项目。在这一项目的依托下,日本招聘了大量获得博士学 位的外籍优秀研究人才进入日本的学术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这些人才对于带动日本研究事 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制度” ,日本学术振兴会还设立了以促进国际交流为目的的 “外籍特别研究员(短期 1460 天) ”制度和以促进交流加强合作研究为目的的“外籍聘用 研究员(长期 220 个月) ”制度。 日前,日本政府又召开了“高端人才引进促进会议” ,正式启动了“国际高端人才引进 计划” 18,面向全球吸纳高端人才。 韩国。2008 年,韩国政府提出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推出了“世界一流大学” (World Class University ,简称 WCU)计划项目 19。该计划的目标是吸引外国优秀科学家 到韩国大学工作、任教和开展合作研究,以此加强韩国大学的能力建设,使更多的韩国大学 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韩国主要的科学资助机构,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 (KOSEF)为该计划的具体实施部门;KOSEF 计划在 2008-2012 年的 5 年间投入总计 8.25 亿美元用于实施该计划。 通过 WCU 计划的实施,外国学者可以直接受聘于大学,在韩国开展合作研究、建立实 14 同上 15 http:/www.rcuk.ac.uk/rescareer/rcdu/internationalconnections/default.htm, http:/www.rcuk.ac.uk/rescareer/rcdu/internationalconnections/ukifa.htm 16 The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 Mobility of the Highly Skilled, /sti/stpolicy/talent 17 同上 18 /2010/0318/1572.html 19 National Project Towards Building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2008-2012 (2008), http:/www.kosef.re.kr/english_new/programs/programs_06.html 13 验室、授课和举办讲座,并以大学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大学正在实施的研究项目。KOSEF 可以为每一位外国学者提供大约 30 万美元的年薪、每年不超过 10 万美元的研究补助金(参 加合作的韩国学者每人每年也可以得到该类费用) 、20 万美元的实验室建设和设备运转费用 等。 同时,鼓励大学邀请世界著名学者作为大学的兼职人员,如诺贝尔奖获奖者、美国科学 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等,旨在对学校的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给予指导。总计有 284 位外 国学者受到了邀请,其中 203 位作为第一和第二两种类型全时受聘于韩国的大学;81 位杰 出的外国教授受聘于第三种类型的资助,包括 9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2 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和 18 位美国工程院院士。 4、吸引人才回归 欧盟。欧盟成立基金,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流动及返回本国重新安排工作。“玛丽居里” 行动将通过终身培训和职业发展行动,设立国际再整合基金,支持曾在欧洲之外开展科研工 作的欧洲研究人员,再整合到欧洲的研究工作中。 “玛丽居里”行动还通过国际合作行动, 设立职业发展国际出口奖学金(International Outgoing Fellowships for career development) ,资助欧 洲学者到第三国的权威研究组织留学,学成后回到欧洲的科研机构。 英国。英国奉行全球化的人才观,对人才流动采取比较自由放任的宽松政策,从这种指 导思想出发,英国人才政策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限制人才的流动,而是在创造人才回流的 宽松环境和创业条件上下功夫。因此,许多在美国任教的教授由于留恋牛津大学特殊的学术 氛围和严谨学风,几年后又回到了牛津 20。 英国设有皇家学会沃尔夫森研究优秀奖(Royal Society Wolfson Research Merit Awards) 21, 目标是为大学提供额外的资助帮助大学吸引并保留取得杰出成就并有潜力的科学家。获奖人 员每年可达 25 位,将获得每年 1 万至 3 万不等的工资补助,获奖期限是 5 年。 澳大利亚。在鼓励海外澳大利亚人回国工作创业方面,澳大利亚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激励 措施,如资助留居海外的澳大利亚人回国开展技术研发、聘用海外有影响的澳大利亚人作为 其院士级研究员等,仅 2003-2004 年度澳大利亚政府就为此花费了 l3 亿澳元。约占 GDP 的 0.35。 2009 年,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推出了一项旨在吸引海外杰出科学家赴澳从事 20 /office/748/940/948/200511/67316.html 21 /Wolfson-Research-Merit-Awards/ 14 科研与教育工作的计划,即“卓越研究补助金”计划,以加强澳大利亚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促进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通过该项目可以将世界级研究人员和首席科学家吸引到关键位置, 同时也为澳大利亚有能力的申请者创造新的资助和激励措施,最终实现了 ARC 支持卓越研 究的目标。 其目标是: (1)吸引和保留著名研究人员和具有国际声望的研究领袖; (2)建立和加强澳大利亚世界级研究能力; (3)向早期职业生涯的研究人员提供卓越的研究培训环境和优良的指导教师; (4)通过支持创新、国际竞争研究以扩展澳大利亚的知识基地; (5)在研究员、产业和国际研究社团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6)支持可以为澳大利亚带来经济、环境、社会或文化利益的研究。 “卓越研究补助金”主要面向身在海外、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包括海外澳籍科学家) ,每年征集一次,由澳大利亚大学和科研机构提名候选人,向 ARC 提出申请。2009 年的首 期征集最多有 15 个名额。 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卓越研究补助金”计划的特点是:不惜重金,待遇优厚,吸引 高端人才。除了提名研究补助金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应对研究补助金获得者提供相当于教授水 平的工资外,ARC 还要资助一笔数量可观的薪水补助和项目资金以及用于聘用研究助理的 资金。ARC 将优先考虑那些能够在提高澳大利亚国际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候选人。 韩国。韩国早年的人才外流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批留学人员学成不归而引起的。为吸引 人才回归,韩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特别是从“人才外流(Brain Drain)”到“人才循环 (Brain Circulation )”的转化,以促进海外优秀科技人才的交流及任用,主要措施如下 22: (1)促进国家层面对海外高级人才进行多元化的任用。 通过建立人才循环(Brain Circulation )网络联系在国外的韩国高级人才并充分发挥这些 人才的作用。推进“Brain Korea”、“APEC Post-Doc”、“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国内 Post- Doc”等外国青年研究人员的引进及任用事业。 (2)扩大对大学及公共研究所国际化人才交流及充分运用的资助。 扩大对外国教授、研究人员的聘用和使用,实施中长期世界学者邀请项目,如邀请世界 前 100 位优秀大学的 100 名优秀教授、学者来韩国参与研究工作。试行韩国大学与外国大学 22 2 () (2008-2012 ), http:/plan.kistep.re.kr 15 之间教育课程的共同实施及共同学位制,实施相关制度,加强毕业和就业间的联系。 (3)改善外国人在韩国的定居条件。 推进在区域创新集群内建立外国科技人员住宅区“Science Village ”。筹备外国科技人 员综合商谈中心(法律、税务、会计等)。建立吸引制度,简化外国高级技术人才申请韩国 国籍的手续等。根据技术人才水平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技术移民战略,完善相关签证制度。 (4)扩大教育及研修项目,以发掘及培养国际性人才。 扩大从小学、初中开始培养科技领域国际性选手的教育。为国内外优秀研究人员的会面 提供场所,如扩大圣诞节课程、林岛(Lindau)会议的人员派遣。推进对下一代星级研究人 员的资助项目(Star Search Program),推进海外学者导师项目及海外实习项目。 5、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就地招聘所在国的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尤 其是到发展中国家设立研究机构,以高薪招聘专业人才。有的更是运用其国内的报酬方式, 如股票期权等,与所在国争夺人才。结果这些国家的高技术人才虽未流出国门,但已主要为 他国所用。 像 IBM、英特尔、惠普公司、美国德州仪器公司、西门子、德国拜耳集团等国际跨国公 司都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中心。这些研发机构利用其较高的待遇水平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实 际上已成为跨国公司掠夺人才的“桥头堡” 。 二、注重年轻人才的培养 就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而言,科技后备力量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因此,为年轻科技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至关重要。 1、鼓励和支持年轻科技人才 欧盟。欧盟通过进行初期培训,加速年轻人进入科研生涯;举行大型公众活动,通过宣 传,加深年轻人对科研事业的了解。 (1) “玛丽居里”行动构建研究人员初期培训网络,旨在帮助处在科研生涯初期的研究 人员(主要针对欧洲研究人员,但也对第三国科研人员开放)加入到成熟的科研团队中,提 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和互补技能,开拓他们在公/私营领域的职业发展前景,从而使得科研生 涯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 16 (2) “玛丽居里”行动还通过科研人员之夜行动,支持欧洲范围内对国家性、区域性的 研究团体具有号召力,并有能力组办大型活动的法人机构于每年 9 月的第 4 个星期五组织大 型的公众活动,通过活动拉近公众和科研学术人员的距离,传播科研技术知识。 英国。英国为了帮助研究生进入研究职业并取得较好的发展,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英国政府 2000 年发布的卓越与机遇:21 世纪的科学和创新政策白皮书提出要增加对研 究生的资助,尤其是要将博士生的津贴从每年 6300 英镑增加到 9000 英镑,为他们完成学业 提供良好的基础 23。此外还包括使博士学位获得者有更高的收入,延长对博士学位获得者的 资助期,将更多的基本技能整合,在人才稀缺领域通过增加津贴吸引博士研究生开展研究等 24。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还建立了一整套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机制:通过出台并实 施高等教育学术质量与标准保证行为准则、高等教育资格框架、学科基准文件和专业项目说 明,构建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学术规范体系;通过实施、完善学科评估和院校审查,构建研究 生培养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既从高等院校外部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应遵循的规范,也为高等 院校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实施自我监督和控制创设了空间 25。 日本。日本通过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来促进年轻科技人才的发展:(1)大幅增 加面向年轻人的竞争性科研经费,鼓励民间机构设立博士后研究基金,为年轻人独立主持科 研项目、独自做出优秀科研成果提供更多机会;(2)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中全面推行聘 任制,所有空岗和新设岗均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高级岗位可面向全球招聘,对年轻科 研人员一律实行任期制;(3)改革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后科技人员的年金和退休金可 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单位之间累积计算;(4)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倡对高层次科 技人才实行年薪制,支持企业提高博士和硕士学位获得者的起点工资标准。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研究培训计划资助大学,为国内学生从事研究性高等学位学习提供 帮助:澳大利亚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帮助研究生负担生活成本。商业化培训计划资助大学向研 究生传授将创新引入市场的必备技能。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提供研究生奖学金、国际研究生 研究奖学金和一系列奖学金计划。其中包括 2008-2009 年预算中面向 1000 个取得一定成就 的中年科学家的未来奖学金计划,和面向高级研究人员的澳大利亚桂冠奖学金计划。作为超 级科学计划的一部分,政府正在推进一个未来短期项目,面向 100 个初级研究人员提供为期 23 侯国清,姜桂兴,英国的科技政策白皮书,中国高新区,2006,2:85-87 /Mediumfile/C.6_resmaterial/20080629/8A0DD49C-4DCC-4CEB-8DE9- 502526738977_1/GXQZ200602030.pdf 24 http:/www.rcuk.ac.uk/rescareer/strategy.htm 25 许迈进,阚阅,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机制:英国的经验与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38(3):173-179 17 三年的超级科学奖学金计划。各大学也都有自己的奖学金计划。 此外,澳大利亚还通过鼓励研究,显著地增加高学历学生的数量。在未来十年中,提高 25-34 岁研究人员拥有学士学位的比例,采取新的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 (这两项都将增加适合从事研究的学生数量),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将 2008-2009 年度预 算中的澳大利亚研究生奖增加一倍,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事与研究相关的职业。 韩国。韩国的“第 2 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指出,加强奖学金制度,促使更多的优秀人 才进入理工科 。 持续扩大分阶段奖学金项目,分阶段扩大奖学金项目的资助对象,将奖学金 获得者的职业管理和奖学金制度联系起来。建立奖学金获得者的数据库,推进各阶段奖学金 制度之间的联系。并探索奖学金制度运营方式和资助对象等制度的改善方案,以扩大对理工 科研究生的奖学金资助等。 2008 年 9 月 11 日,韩国企划财政部(Ministry of Strategy and Finance)公布“未来青年 人才培养计划” 26,以满足未来绿色产业等领域的人才需要。培养的主要方式是选拔优秀学 生由政府派出国外进行短期就业实习,目的是熟悉国外情况,培养全球眼光。出国经费采取 “国家补助大部分,学校补助小部分”的原则。该项计划预计投入 1 兆韩元(约合 56 亿元 人民币) ,在 2009-2013 年的五年间培养各领域科技人才共计 10 万名。 2、支持优秀人才开展研究 欧盟。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通过原始创新(Ideas)计划 27,设立 ERC 初期独立研究人员 基金(ERC Starting Independent Researcher Grant) ,旨在支持在欧洲进行科研工作的研究人 员成立其科研生涯的第一个研究团队或研究计划,最高可获 200 万欧元资助,期限最长为 5 年;还设立 ERC 高级研究人员基金(ERC Advanced Investigator Grant) ,旨在支持优秀的研 究人员在其领域开展前沿研究,最高可获 350 万欧元资助,期限最长为 5 年。 “玛丽居里”行动将通过终身培训和职业发展行动,设立欧洲内部职业发展奖学金,只 针对欧洲拥有博士学位,或已有至少 4 年全职科研工作经验,拥有攻读博士学位资格的科研 人员,旨在帮助有经验的研究人员不断创新;设立欧洲再整合基金(European Reintegration Grants) ,资助欧洲研究人员在参与欧盟第六或第七框架下玛丽居里培训或交流计划至少 18 个月后,进入或再进入到科研工作中。 英国。英国相关机构通过资助世界级的科学家和英国一流的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提 26 10 (2008.9), http:/www.mosf.go.kr/ 27 http:/cordis.europa.eu/fp7/ideas/home_en.html 18 供资金用于支付研究经费、学术交流、工资等费用,支持他们开展研究。 英国设立皇家学会研究教授计划(Royal Society Research Professorships)为国际公认的 著名科学家提供 10-15 年的资助。计划尤其欢迎目前不在英国居住但希望回国的科学家提出 申请。教授工资为每年 72000 英镑,一次性研究启动经费 35000 英镑,另外每年还提供 16000 英镑的研究经费 28。 2004 年 3 月,为呼应政府 Roberts 报告,英国研究理事会首席科学顾问发起了一个研究 资助金计划(RCUK Academic Fellowships Scheme) 29,为英国 800 名最好的研究人员提供 一个获得永久研究职位的途径,计划由 EPSRC 负责管理,目前每年将提供 200 个新的资助 名额。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为合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更有吸引力、更稳定的进入学术职业 的途径;帮助研究人员的职业晋升;提高合同研究人员的经验和声誉;提供与职业发展有关 的培训;确保每个人都为研究职业做好准备;少数群体、弱势群体(妇女和少数民族)也可 以申请;鼓励将研究工作延伸到学校以教育未来的一代;资助期满后每个受资助者将得到一 个适合个人职业发展的永久职位。该计划的资助期为 5 年,每人资助 12.5 万英镑。 英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认为其职员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是最值得的投资,十分重视对科 研人员的培训。英国政府与行业界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努力提供适当的培训,帮助刚就业 的研究人员了解可获得的多种职业选择,帮助他们通过研究工作获得一定的技能。 英国政府 2000 年发布的卓越与机遇:21 世纪的科学和创新政策白皮书提出了很多 措施来培养科技人才,如:鼓励学校通过青年前瞻计划建立科学技术和设计之间的联系,为 科学和技术等短缺学科提供教师培训和招聘资金等 30。 英国研究理事会提出帮助大学改善其研究人员的培训质量,提高早期研究人员的就业能 力,储备未来的科研人才的战略目标。具体举措是鼓励在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方面的良好实践; 通过保持研究理事会资助的有效性、利用英国 GRAD 计划及其他平台共享实践等措施在大 学建立能力,保持人才技能的有效供给;鼓励培训中的创新;确定提高研究人员在早期职业 生涯中就业能力的可计量的因素;确定工业和商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鼓励合作培训、职业介 绍和其他类型的工作经历;确保技能资助在较高水平上协调统一,以保证投资的战略性和协 调;帮助大学职员通过 GRAD 计划、政策评论、良好实践及研究理事会职员的调查贯彻罗 伯茨报告的建议;向高达三分之一的博士研究生提供在工业和其他非研究性质的合作机构中 28 THE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 MOBILITY OF THE HIGHLY SKILLED, /sti/stpolicy/talent 29 http:/www.rcuk.ac.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合同保证金协议范本
- 加工合同协议书标准范本
- 开发商签订退房协议合同
- 房屋装修合同解除协议书
- 2025年真题急诊医学实践操作竞赛答案及解析
- 2025版产业升级投资咨询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建筑施工合同费用索赔争议解决法律程序与执行协议
- 2025版物业服务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合同范本
- 2025版私对公生物科技研发借款合同示范
- 2025年度标准木托盘租赁与绿色物流配送体系合同
- 科技美肤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幼儿园开学安全第一课》课件
- 2026届高考山东省启思教育高三暑假线上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
- 企业质量管理培训
- 《俗世奇人》整本书导读课件
- 餐饮管理安全管理制度
- 传统白酒生产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物流仓储行业当前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西柏坡景点讲解
-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试题及答案
-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