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芜湖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战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取得重 要进展,芜湖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之列。但是,芜湖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已 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发展滞后不利于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本文拟对 2000-2008 年芜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不 足与问题,探寻影响芜湖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快芜湖经济与社会协调 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芜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现状 (一)经济规模、结构与产业发展现状 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人均水平及发展速度进入新世纪以来,芜湖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 展的轨道,地区生产总值(GDP)快速增加,从 2000 年 205.99 亿元,连续几年跃上几个 “百亿元”台阶,到 2008 年达到 749.65 亿元,年均增长 14.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 GDP 从 2000 年 9474 元,增加到 2008 年 32500 元,以当年汇率计算人均从 1144 美元增加 到 4755 美元。根据国际标准划分,人均达到 3000 美元以上,即为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因 此,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将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详见附表 1 表 1: 2000-2008 年芜湖 GDP 及增长情况 年 份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比上年增速 (%) 人均 GDP(万元/人) 2000 2059944 8.8 9474 2001 2257652 9.5 10292 2002 2539806 12.5 11492 2003 2952625 14.6 13254 2004 3592303 15.3 16023 2005 4024029 13.1 17828 2006 4791466 15.4 21058 2007 5823014 16.6 25345 2008 7496460 15.8 32500 2、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 芜湖产业结构从 2000 年以来调整变化比较快。三次产业比重由 11.1:48.7:40.3 调整为 5.3:60.6:34.1。由于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形成,拉动第二产业比重从 2000 年的 48.7%,提 升到 2008 年 60.6%,其中工业由 42.2%上升到 54.8%,平均每年上升 1.4 个百分点。第一产 业比重下降,由 2000 年占 11.1%降至 2008 年 5.3%,平均每年下降 0.64 个百分点。第三产 业比重也有所下降,从 2000 年 40.3%降至 2008 年 34.1%,平均每年下降 0.69 个百分点。 详见附表 2 表 2: 2000-2008 年芜湖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年 份 地区生产总 值 (%) 一产 二产 其中:工业 三产 2000 100.0 11.1 48.7 42.2 40.3 2001 100.0 10.5 48.2 42.0 41.3 2002 100.0 9.6 49.6 43.2 40.8 2003 100.0 8.3 51.7 44.6 40.0 2004 100.0 7.9 52.4 45.8 39.8 2005 100.0 7.5 53.0 46.5 39.5 2006 100.0 6.2 56.1 49.9 37.7 2007 100.0 5.8 57.0 51.0 37.2 2008 100.0 5.3 60.6 54.8 34.1 从 2003 年开始,由于工业迅速崛起,带来芜湖产业结构调整节奏的加快。统计资料表明, 芜湖工业在九年时间比重提高 12.6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 1.4 个百分点,最高年份 (2008 年)提高 3.8 个百分点。在此期间,一产和三产的发展滞后于二产的发展,导致了 一产和三产相对比重下降。 (二)社会发展规模与水平 近几年来,芜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不断改善民生为重 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 足地发展。 1、科、教、文、卫、体、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模与水平 (1 )在科学技术方面 。2008 年芜湖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2008 年末,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31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4 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 192 家;拥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品 161 个。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 275 项,其中省级及以上 77 项;国家“863”计划重 大项目 6 项。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53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 22 项。获省级及以上科技 进步奖 12 项,其中国家级 2 项。专利申请量 3267 件,其中发明专利 901 件;授权专利 1006 件。 (2 )在教育方面 2008 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 11 所,专任教师 0.6 万人,在校学生 11.9 万人;当年 招生 3.9 万人,毕业生 2.8 万人。普通中学 125 所,专任教师 0.7 万人,在校学生 14 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 21 所,在校学生 2.8 万人;小学 246 所,专任教师 0.7 万人,在校学生 12.5 万人;幼儿园 310 所,在园儿童 3.8 万人。各类在校生达 41.2 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 100%,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 100%。 3)在文化方面。 2008 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 4 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8 个;公共图书馆 4 个, 馆藏图书 58.5 万册,其中市区藏书 39.9 万册;档案馆 11 个,向社会开放档案数 4.6 万卷。 市级广播电台 4 座,市级电视台 4 座,县级广播电视台 3 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 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100%和 99.3%。有线电视用户 24.1 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 0.5 万户。全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10 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 14 场次;文艺团体演出 186 场 次,其中送文化下乡 101 场次;创作剧目获省级及以上表彰奖励 15 个。 芜湖日报 、 大 江晚报全年总印数 3052 万份。 (4 )在卫生方面。 2008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诊所)271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133 个,疾 病控制中心 9 个,妇幼保健院、所、站 7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9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91 个。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 9130 张,其中医院、卫生院 8491 张。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 10786 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 4293 人,注册护士 3819 人。 (5 )在体育方面。 2008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 16 个,其中体育场 7 个,面积 235 万平方米。2008 年,在 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得奖牌 176 枚,其中金牌 59 枚。向省级及以上专 业队和体育院校输送运动员 50 人。举办市级全民健身活动 31 次,参加活动人员达 20 万人 次。 (6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2008 年末就业人口总数 100.23 万人(不含第一产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 4.0%。年末,参加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 34.20 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 40.93 万人;参加失业保 险职工 23.52 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 19.80 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 15.20 万人。城镇居 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68.28 万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97.84 万人,参合率达 94.6%。有 5.99 万城镇居民、3.89 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单 位 71 个,床位 5150 张,收养各类人员 0.39 万人。 2、 20002008 年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 随着芜湖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在迅速增加,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投入不断 增多。据统计,2008 年财政用于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社会事业支出 32.90 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 39.03%。从 2000 年到 2008 年,财政用于教育 支出提高到 11.04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5.05 倍,按全市户籍人口计算(下同)人均为 478 元;用于科学技术支出 3.27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210.2 倍,人均为 142 元;用于医疗卫 生支出 4.12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5.57 倍,人均为 179 元;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0.64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1.71 倍,人均为 28 元;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13.82 亿元,人均 为 599 元表 3: 2000-2008 年财政用于社会事业支出情况 年 份 财政收 入 (万元) 财政支 出 (万元) 其中: 教育 科学 技术 医疗 卫生 文化体 育与传 媒 社会保 障和就 业 2000 260079 146092 18234 155 6279 2381 - 2001 292880 153864 22839 153 7157 2816 - 2002 361510 214594 28369 119 5867 4582 - 2003 428710 247201 30635 158 6811 3384 - 2004 594758 290537 50204 236 10491 5457 - 2005 675282 376598 56381 1660 11180 5766 - 2006 825991 520190 67427 2129 19664 8148 - 2007 1051551 663393 91785 18770 31400 5458 118474 2008 1238505 843060 110368 32736 41242 6441 138242 (注:2000-2006 年芜湖统计年鉴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没有此指标。) 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了较快增长。据统计,芜湖城市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 2000 年为 5719 元,到 2008 年上升到 14939 元,增加 9220 元,平均每年每 人增加 1152.5 元,平均每月每人增加 96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0 年 2658 元上升 到 2008 年 6136 元,增加 3478 元,平均每年每人增加 435 元,平均每月每人增加 36 元。 城乡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 12.75%和 11.02%。 (三)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 1、居民收入增长逐步赶上 GDP 的增长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更多的百姓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收 入赶上甚至超过 GDP 的增长。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 GDP 增长比率看,2000-2003 年,我 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低于 GDP 增速,而从 2004 年开始,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达到或超过 GDP 增速。详见附表 4 表 4: 2000-2008 年芜湖居民收入增长与 GDP 增长比率 年 份 城乡居民收入 比上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率%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与 GDP 增长比率 2000 3.9 8.8 0.95 2001 4.3 9.5 0.95 2002 5.3 12.5 0.94 2003 7.7 14.6 0.94 2004 19.0 15.3 1.03 2005 11.8 13.1 0.99 2006 12.8 15.4 0.98 2007 18.1 16.6 1.01 2008 15.8 15.8 1.00 2、财政用于社会事业支出增速加快、占比没有提高 从文教卫事业支出增速与财政支出增速比较看,2000-2008 年,全市用于文教卫支出增长 速度年均为 24.8%,比财政支出年均增长快 0.3 个百分点,表明适用于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加 快,但是文教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平均为 19.2%,比重还不高,甚至在 2008 年比重比上 年还略降低。详见附表 5 表 5: 2000-2008 年芜湖财政用文教卫事业支出情况 年 份 文教卫支出 (万元) 比上一年度 增速% 文教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2000 26894 - 18.4 2001 32812 22.0 21.3 2002 38818 18.3 18.1 2003 40830 5.2 16.5 2004 66152 62.0 22.8 2005 73327 10.8 19.5 2006 95239 29.9 18.3 2007 128643 35.1 19.4 2008 158051 22.9 18.7 3、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有所扩大 2000 年以来,芜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快地提高,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扩 大,2000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 2.151,到 2008 年拉大为 2.431 。详见表 6 表 6: 2000-2008 年芜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之比情况 年 份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为 1 计算倍数 2000 5719 2658 2.15 2001 6025 2751 2.19 2002 6493 2853 2.28 2003 7327 2975 2.46 2004 8553 3589 2.38 2005 9629 3993 2.41 2006 10841 4512 2.40 2007 13234 5208 2.54 2008 14939 6136 2.43 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也有所扩大。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 0.2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 表示比较平均;0.3-0.4 表示相对合理;0.4-0.5 表示 收入差距较大;0.5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根据芜湖城乡住户调查资料计算,2008 年我 市城市基尼系数为 0.329,农村基尼系数为 0.299,按上述标准社会收入分配处在“比较平 均”到“相对合理”范围内,但实际基尼系数可能大于上述计算结果,这是因为,第一城 乡住户调查的对象中存在工薪收入户和农业及务工收入户占有多数,而私营、个体业主阶 层家庭户较少,难以全面反映全社会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状况;第二我国是城乡分割的 “二元体制” ,以城乡一体考虑,城乡居民之间高低收入水平差距更大。从趋势上看,城乡 基尼系数均有所扩大,从 2000 年至 2008 年城市基尼系数扩大了 0.077,农村基尼系数扩 大了 0.11。 二、芜湖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存 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芜湖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滞后 由于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 城乡没有得到统筹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 改革开放中虽有长足地发展,但是相对城区而言还是发展不快的,特别是农村教育、医疗 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农村 教育投入低于城市,2008 年市区用于教育的人均财政支出为 560 元,三县为 409 元。医疗 卫生每万人医生数和病床数差距较大,2008 年末,市区每万人拥有卫生从业人员为 77 人, 三县为 22 人;市区每万人拥有病床数为 63 张,三县为 20 张。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投入存在 差距。2008 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人口为 5.99 万人、农村人口为 3.89 万人,分别占 城乡总人口比例为 6%和 3%。2008 年市区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人均支出为 1008 元, 三县仅有 254 元。 2、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快 从产业发展来看,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缺乏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 作用。芜湖目前已走向工业化中后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更 是芜湖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由于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比较成功,制造业地位突显,相对而言, 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 金融业发展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很多中小企业因融资困难而发展受限。特别是 在农村,无论是金融网点布置,还是金融服务内容均与城区的金融业的发展存在差距。要 加强商业银行、创投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为生产提供产前、产后、科技等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不足。不仅我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数量屈指可数,研发实力难以支撑我市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我市为生产企业提供产品 咨询、设计、试验的科技服务型企业也很少。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也 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比较慢 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内需增长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000 年以来,我市 的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但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投资的拉动和工业的带动,消费对 GDP 增 长的贡献率仍然不高。统计资料显示,2000-2008 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 73.82 亿元猛增 到 614.95 元,年均增长达 30.34%;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70.59 亿元增加到 203.20 亿元,年均增长为 14.13%。投资拉动和工业带动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但也会给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增加压力。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更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二)影响芜湖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 1、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造成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不 平衡。 过去,我国以工农产品“剪刀差” ,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积累发展资金,造成了长期以来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局面。1978 年,发端于农村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土地经营权等基本生产资料,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农村社会发展得到稳定。1984 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拉开序幕,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首先惠及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只有先发展经济,才能为社会发展创造物质条件,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必然存在的。 “文革” 结束以后,我国首要解决的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温饱问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 代领导集体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只有把我国经济搞上去,财政收入才能增多,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 事业发展的投入才能得到保障。 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 发展方式继续以过去粗放式发展将难以为继,社会发展各种矛盾也处于凸显期,必须要转 变发展方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的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 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是今后我国长期发展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予以全面地贯彻落实。 三、对加快建设芜湖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建议 芜湖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必须着力推进科学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率先 崛起,同时,更要着力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 和谐社会。 (一)在观念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与社会 协调发展。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发展,那种靠物质投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加以改变。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道路。一是要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从依靠物的投入为主的增长转变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带 来的经济增长。因此,要拓宽办学渠道,鼓励民办教育发展;要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注重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切实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二是要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适应区域竞争,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 研相结合,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奇瑞汽车公司每年科技创新投入大、 比例高,实现自主创新,掌握了核心竞争力,成为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旗帜就是成功典范。 2、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围绕建设“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要大力推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实施“三产兴市”战略,提升就业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体 系改革与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住房和公交体系建设;推进“平安芜湖”建设, 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矿业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试题及答案大全
- 2021知识产权培训课件
- 高素质人才在电网行业的专业技能挑战题库
- 新中式职场经验分享:面试实战题及答案
- 白酒销售面试必 备:口子窖销售面试题库全攻略
- 幼儿园教师面试必 备知识库:面试题目与答案详解
- 贸易领域职业转型必 备面试题库
- 航空航天领域创新岗位考察试题库
- 学校安全知识培训课件模板
-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以M+公司为例
- 2025贵州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批面向社会招聘部分录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江苏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静电框管理办法
- 赠与房产合同协议书模板
-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5项目重要支持方向
- 环境噪声技师试题及答案
- DB31/T 618-2022电网电能计量装置配置技术规范
- 二手房定金预购合同范本7篇
- 五年制诊断学水肿血尿等
- GB/T 9480-2001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