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1页
广州市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2页
广州市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3页
广州市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4页
广州市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院专业和导师简介 中医内科学(100506) 广州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学专业 2004 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是我校兼备博士学位 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在多年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结合学科专业情况,本学科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医 血证研究;中医脾胃病证研究;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的研究;中 医治疗肾病证的研究和中医治疗肺病证的研究;近来新开展和即将开展的研究方向还有中 医药治疗热病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内科急症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介 入性治疗的临床研究等。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肾内科、急诊科、溃 疡性结肠炎专病 7 个专科专病 2001 年被定为广州市卫生局 1357 工程重点中医专科(专病) 建设单位;消化内科的溃疡性结肠炎于 2002 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专科(专病)重点专科; 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 2003 年被定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肿瘤科、消化内科 2005 年全部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认定。 目前本学科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 2 人,硕士研 究生导师 17 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8 人,正在培养博士研究生 2 人,硕士研究生 28 人。 本学科还拥有一支力量雄厚、水平较高的专业学术队伍,目前共有教学、技术人员 116 人, 其中正高职称 13 人,副高职称 35 人,中级职称 45 人,初级职称 12 人,大部分具有自 己的医疗业务专长,相当部分有较高的学术造诣,部分为国内有名的中医专家或中西医结 合专家,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消化内科运用“肠炎清”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肿瘤科是 全国“青年文明号” ,该科在全国较早开展的中药介入治疗恶性肿瘤,减轻了放、化疗的副 作用,在肿瘤的中、晚期综合治疗上较有特色。神经内科在“中风”急救、神经功能康复等 方面独具中医特色。心血管内科在抢救大面积心肌梗塞、复杂性心律失常、顽固性心衰等 危重症。血液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血液专科协作单位,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在省 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学科自 1985 年至 2007 年以来,经各级有关有关部门科研立项 65 项,获各级成果奖 多项。本学科近年来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手段,教书育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 格的中医人才,为国家中医事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在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也逐渐发展 进步。此外,本学科还充分发挥了重点学科的示范作用,先后多次举办了多期全国及省市 级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进修班及专科讲习班,接受较高层次培养进修人员数百人。 本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与其他学科基本相同,即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教学、 临床、实验三大部分,其中必修课有 1)马克思主义理论 2)外语 3)专业外语 4)内科专业课和 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包括 3 至 4 门指定选修和其他任选课。内容有:医学统计学、计算机、 DME、古汉语、内经、伤寒、温病、生理、生化、文献检索、实验动物学、实验核医学、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动力学等等。 陈志雄教授 陈志雄,男,1957 年 9 月生于广东省化州市。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党委书记、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外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 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等七个部委批准为 1999 年度“千百十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国 家培养对象, “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对象,享受力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州市局管优秀 专家。 一直从事中医内科医疗工作,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刻苦钻读古今医著,博览群 书,知识面广博。临床基本功扎实,思维活跃,治学态度严谨,中西结合治疗血液病造诣 较深,是省内较为知名的中医血液病专家。一直活跃在临床科研第一线,先后参与省部级 科研中标课题材 10 项,其中,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 3 项,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约 30 篇,出版专著 6 部(均为副主编) ,先后获得国家教委丙类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中医药 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高教教学科技成果一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4 项。从 1992 年起,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 10 余名、博士研究生 10 名;指导硕士研究生 10 名,博士研究生 6 名。 祝维峰教授 祝维峰,男,籍贯山东临清市 1963 年 5 月生, 医学博士,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 中医院副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 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东省医院协会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理事、广 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 会副主任委员,广东老教授协会医学专家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会执行副主委,广东省中医 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中医药学会学术部副主任委员,广州市中医优秀中青年临 床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中医名医培养项目培养对象。主持或参与国家科 技部“十一五”中医支撑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科委、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广 州市卫生局课题十余项。副主编专业著作两部,参编多部。近几年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 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有坚实的中 医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脑中风、头痛、眩晕、失眠、颤证、痴呆、胸痹、 心悸等内科疾病的治疗,尤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失眠、震颤麻痹的临床和实验基础研究。其中 对痰瘀互结在老年病发病中的主要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对痰瘀同病、痰瘀同因、痰瘀互 转、痰瘀互因、痰瘀同治的机理和意义等有所研究心得和发展创新。认为“痰瘀同病”与“久 病入络”相关联,擅用通络法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对病久缠绵难愈之顽症擅用虫类 通络药搜剔经络,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在近年有关科研课题:“通脑灵滴鼻液治疗中风”、 3 “震颤宁治疗帕金森病” 、 “通络宁治疗冠心病 ”的研究中均贯穿上述学术观点。近来还致力于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颤证、失眠等老年病的治疗,对经鼻腔靶向给药治疗中枢性疾病、中 风后失眠症候分布规律、情志因素在失眠发病中的作用、帕金森病各种并发症的治疗都有 所研究探讨。 黄德弘教授 黄德弘,男,广东省陆丰市人,1964 年 5 月生,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广州中 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医内科学(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 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神经内科专科学会常务委员。曾任神经内科主任、 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一直从事中医内科、神经病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精通中医基础理论,全面、系 统掌握现代医学神经专业知识,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擅长治疗中风、偏头痛、血管性痴呆、 抑郁症、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各类脑炎、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颈椎病、 坐骨神经痛、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尤其对中风、血管性痴 呆、抑郁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能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及现代医学理论处 理各种复杂疑难问题,临床疗效显著。曾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多项。目前主持省中医 药局课题百会穴针刺加穴位注射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抑郁程度的影响 ,另参与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省中医药局课题研究各一项。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专著、论文 20 余篇。2004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已招收硕士研究 5 名。 叶穗林教授 叶穗林,男,广东省增城市人,1954 年 9 月出生。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大内科教研组 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 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 医学会广州分会中西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 师。 从事内科及心血管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二十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 的学术造诣。擅长冠心病的中医辨治,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及冠脉 血运重建后再狭窄中医中药防治进行深入研究,以益气活血养心通络法为主攻方向,发表 论文 10 多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主持广东省中医管理局科研课题一项,参与 课题多项,主持的心血管内科为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多次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 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主席,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 吕永慧教授 吕永慧,女,云南昆明人,1957 年 6 月,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科 教研室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 内科脾胃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 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和业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系病 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内窥镜专业委员会等。 一直从事消化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擅长于诊治消化内科 疾病,尤其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显著。所主持开展的 溃疡性结肠炎专科是消化内科具有中医特色、疗效显著的重点专病,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 病。担任广东省科委九五重点攻关项目肠炎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课题负责 人,于 2004 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担任多项省部局课题。曾撰写了三十多 篇文章发表于省、国家级杂志、国内及国际学术交流会。担任肠黏膜屏障与肠内营养临 床关键技术主编、 实用神经胃肠病学副主编等。已招收硕士研究生 6 人,多次担任广 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评审专家,在院内外进行多项专题讲座,担任国 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全国肠病进展研讨班”负责人。 戴莲仪教授 戴莲仪,女,广东遂溪县人,1949 年 10 月生,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技术指 导,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糖尿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广东省 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内分泌专业委员 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广州分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医学临床和临床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特 别在运用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甲状腺疾病,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初发 2 型糖 尿病及磺脲类继发性失效患者方面有独到的疗效。著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 30 例疗 效分析 、 芪丹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瘀证关系探讨 、 中医术语英译探讨等。曾任我院外国留学生带教小组组长,能用英语进行中医学教学 和临床带教。主持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一项,参与课题多项。 丘梅清教授 丘梅清,女,广东兴宁人,1963 年 4 月生,内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医内科学(呼吸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届 委员会委员。 一直从事呼吸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 尤其对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等疾病的中 医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致力于用本科制剂“固本生金液”纠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 状态的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儿科疾病的家庭调护主编之一。主持省中医药管理 局课题一项,参与课题多项,先后发表论文多篇。并有论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 赵云燕教授 赵云燕,女,籍贯:安徽,出生:1964 年 1 月。内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 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百名名中医培养对象,广州市优秀中医人才研修项目 20 名中 5 医优秀人才之一,广州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 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学会疑难病医学专业 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 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中医学 会理事。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对消化系疾病、危重病临床医 学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对胃肠动力疾病、肝病有一定研究,胃镜、肠镜、气管镜操作技能 娴熟。在省级以上医学学术专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医学书籍一部,副主编医学书 籍多部。 林穗芳教授 林穗芳,女,籍贯福建闽侯,1963 年 8 月出生。1986 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医院卫防科科长,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 授,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及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培养对象。从事医 疗临床及科研工作 20 多年。中医基础扎实,临证思路敏捷,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 消化系统的脾胃肝胆疾病和内科杂病。撰写专业医学论文近 20 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 2 项。 师从广东省名老中医、消化脾胃专家余绍源教授,潜心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消化系统 疑难病,以益气养阴、活血清热为基本治则,集补脾益气、养阴和胃、活血化瘀、清热解 毒、行气止痛治法为一方临床加减治疗,经临床观察总结,显效率和有效率均达到国内水 平。 李泽恩副教授 李泽恩,男,福建省永春县人,1968 年 6 月出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 生。现为副主任中医师,急症科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 究生导师。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广州市中医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医疗及教学、科研工作,其中 心血管科工作经历十余年。曾在中山医大第一临床医学院心血管科 CCU 病房进修。主持 本院 CCU 病房工作八年,熟练掌握各种中西医抢救技术,对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心内科 各种危、急重症具有独到的经验和体会。曾先后在中华中医药杂志 、 新中医 、 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 、 江西中医药 、 中医杂志等杂志发表医学论文十余篇。主持省中管 局课题及市卫生局课题各一项,参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中管局课题各一项。目 前的主要临床研究方向为“急性心肌梗塞的中医证治研究”。 陈勇副教授 陈勇、女、45 岁。1985 年 7 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带教 和科研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对 中医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施治,并能取得满意疗效,尤其对冠心病、高血压病、 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心肌病、急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辨证施治有独特见解,并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着重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研究,主持了 冠心一号对冠心病同型半胱氨酸影响的研究及黄连温胆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 皮功能保护的研究 ,并参与心血管病临床研究的课题三项,在省级及国家级发表了医学论 文十多篇。 叶焰副教授 叶焰,男,1990 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2004 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结业。一 直从事中医中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工作,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副主任中医师。曾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进修,临床经验丰富, 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 嗽、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急慢性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自发性气胸、结核性胸膜炎等。近年来,着重研究的方向是采用中 医中药包括针灸疗法对慢性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症及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及生理病理研究, 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三项,主持两项省市级 科研课题。 吴伟胜副教授 吴伟胜,男,1970 年 2 月出生于江西南昌,现任广州市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急诊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急诊专业临床、教学、科研 工作 10 余年,有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参与并组织多次重大抢救,挽救过许多危重病人 的生命。2001 年前往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中心 ICU 进修,回院后致力于急危重病症的中 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抢救及研究工作,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抢救急性左心衰、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等病症有较深入的研究。1999 年以来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有 4 项,发表高级别的论 文共 10 多篇,及专著 1 篇。 魏丹蕾副教授 魏丹蕾,女,广东五华人,1967 年 8 月生,1990 年 7 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 专业,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科教信息科科长,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 公室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优秀中青年中医骨干。兼任广 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中青年医学学术研究学会 委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对糖尿病及各种慢性并发症如 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骨质疏松症,老年单纯性 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性消化功能障碍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目前主持“乌梅丸改善糖尿病胃 轻瘫患者胃动力及生存质量的效应”(广东省中医药局资助)的研究工作,另外参与“开心 片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调节作用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广东省科技厅资助)等三项科研。近 年来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 9 篇学术论文,参与中西医结合急症诊治等著作的编写工作。 黄坚红副教授 黄坚红,女,1964 年出生,1986 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现任广州市中医 7 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年,有较丰 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及其它神 经系统疾病,尤其在中风病急性期的监护、抢救、药物治疗以及康复期肢体康复、语言训 练、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有独特的见解。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缺血性中风的中西 医结合治疗,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通络号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 NSE、ET、CGRP 动态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并参与多项市、局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近三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员,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 饶家珍副主任医师 饶家珍,女,湖北省武穴市人,1963 年 4 月生。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 医院肾病风湿病内科付主任,付主任中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医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硕士生导师。擅常肾病风湿病的中西医治疗,重 点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结 合治疗。主持二项厅级、三级市级科研科题。近年发表论著三部、论文六篇。招收研究生 一名。长期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主持广州市中医药学会中医肾 病学术会议。现为广州市卫生局中医临床人才,因工作突出,2006 年获广州市政府三等功。 杨洁副主任医师 杨洁,女,广东大埔人。1970 年 3 月出生,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专业导师。从事 消化内科专业十四年,对中医鼓胀、黄疸、胃痛、胁痛、血证、腹痛、呕吐、泄泻等中医 病证的治疗很有研究。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诊疗手段,对胃肠镜下的治疗、及治疗后 粘膜修复、中医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均有临床研究。主要参与“益气润肠口服液治疗中老 年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参加肠炎清治疗溃疡 性结肠炎系列省市级课题多项的临床研究。发表论文论著十余篇。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交流。 顾颖敏副主任医师 顾颖敏,女,广州市人,1971 年 10 月 17 日生,现任五羊门诊部副主任,副主任中医 师,中医内科学硕士生导师。 从事医疗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余年,擅长运用中医、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等病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古方治疗各种病证,如:胸痹、 心悸、喘证、眩晕、失眠等,疗效显著。现正主持省科技厅立项课题生脉散袋泡剂对慢 性心衰的抗心室重塑效应的研究工作,初步结果显示生脉散袋泡剂具有改善慢性心衰患 者心室重塑的作用;主持广州中医药大学立项课题临床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对教学实施的 作用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定量化管理能提高本院的教学质量;善于总结临床医疗和管理经 验,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积极参加医院内、外学术交流和授课,曾 应邀到越秀区卫生局为社区医师授课及到香港等地为当地执业医师讲学。 杨周瑞副主任医师 杨周瑞,男,1959 年 10 月出生,汉族,广东茂名信宜籍。中医大学毕业,西医内科 学硕士,中西医结合内科副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学呼吸专业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中西医 医疗工作 25 年,对感冒发热、慢支肺气肿、老年肺炎、肺心病、呼吸衰竭、难治性哮喘、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晚期肺心病并发多脏器衰竭、晚期肺心病并发水电 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上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DIC、消化性溃疡、慢 肝肝硬化、慢肾尿毒症早期、糖尿病、腰腿痛等疾病的体会较深。发表论文 20 多篇。省、 市科研立项各 1 项,自拟复律汤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128 例临床观察,于 1995 年 4 月获茂 名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医外科学(100507) 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中医外科学专业于 2004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 究生,2007 年获准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有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肛肠科、 脉管炎科等专业科室。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中药治疗症状性痔诊治、严重特发性便秘、中医药经非电流电 解质离子导入治疗症状性痔,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乳房疾病、肝胆疾病、泌 尿系疾病等临床与机理研究等。 现任硕士生导师:梁劲军教授 技术人员情况:本专业目前有教授 1 名,主任医师 1 名,讲师、主治医师主、管技师 5 名。 教学科研成果及诊治特色:广州市中医医院中医外科专业,学术骨干既有坚实的中医 理论基础,又善于吸取现代医学的先进诊断,治疗技术与手段对中西医诊治融汇贯穿。在 临床上思路开阔,开展环形混合痔高位复杂性肛瘘、脱肛、溃疡性结肠炎、肛门、大肠恶 性肿瘤等疑难急症、重症的诊治工作。临床上注重中医围手术期的辨证论治促进治疗患者 的早期康复,疗效显著。病种齐全,教学条件优越,手段先进,是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教 学基地。 获奖情况与目前承担课题:肛门注药器于 2006 年 7 月 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国际专 利与名牌博览会创新奖。目前承担课题:通关散治疗顽固性便秘,微电流直流电电火针在 中医外科的应用研究。 广州市中医医院中医外科学专业近几年来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 4 名,已毕业 2 名。 梁劲军教授 梁劲军,男,广东省广州市人,1963 年 7 月出生。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外科教研室副 9 主任,肛肠科、皮肤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中医药学会骨伤皮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优秀中青 年中医人才。主任中医师,中医外科学(肛肠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直从事中医外科肛肠专业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尤其对症状 性痔、严重特发性便秘、电火针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20 多篇,并有论 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二项。主持完成广州市科委 重点科技项目一项,主持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一项,参与广州市卫生局科研课题 一项。已招收硕士研究生 4 名。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中医骨伤科学(100508) 本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广州市“1357”重点专科。创建于 1980 年,经 过几代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医骨伤科专科。既继承了传统骨伤 科精髓,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的最新成就,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骨病、创伤疾病, 能开展各种类型的脊柱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关节镜手术。本科拥有病床 46 床,医疗 设备先进,拥有进口膝关节镜、椎间盘镜 C 臀 X 线机等仪器,在省内有相当的知名度。 专业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治骨关节 损伤;退行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研究。 导师组成员:关俊辉。 教学技术人员情况:本专业有教授、主任医师 3 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3 名,讲师、 主治医师、医师 5 人,具有硕士学位 4 名,是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学术队 名。 研究成果:本导师组从 1995 年以来,对老年骨折特别是股骨粗隆间骨折开展了系列的 实验与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进展,市科技局主项课题: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复位 固定的临床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小粗隆固定器获国家专利局专利。促骨愈方汽化药 热疗法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于 2002 年获省科技厅立项,现已结题。另外,老年男性原 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理及中药治疗临床实验的研究等 4 项课题,也获市、区科技 局立项,正按计划进行中。 招收研究生情况:从 2006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在读 2 名。 关俊辉教授 关俊辉,男,广东省广州市人,1961 年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医 院骨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骨科学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诊断学专业 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中医药学会骨伤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外科学(骨科)硕士研究 生导师。 关俊辉教授 1984 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 23 年,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尤其对脊柱疾病及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先 后发表学术论文 10 多篇,并有多篇论文在有关学术会议交流。参与完成广州市科委重点科 技项目课题一项,主持广东省科技厅科研课题一项,参与广州市卫生局科研课题二项。在 省级及国家级发表了医学论文十多篇。 中医妇科学(100509) 广州市中医医院是广州市唯一一家三甲中医院,并于 2005 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 属附属医院,市中医院妇科历史悠久,始建于 50 年代,省著名妇科专家郭燕文、吴志成、胡 少玲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省级“巾帼文明示范岗”,科室现有博士生 1 人,硕士生 6 人,本科生 5 人。中、西医正、副主任医生 7 人,其中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副 教授 5 人,硕士生导师 2 人,承担省级科研课题 3 个,市级科研课题 1 个,研制了多种中 医特色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外用栓剂活血散结栓,及治疗急、慢性盆腔 炎的中药、号灌肠方剂等。 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方如丹、张晓华等 2 人。 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 (2)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 (3)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临床研究 依托本院中心检验室和市中医药研究所动物实验室,通过多学科合作为研究生的教学 和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西医结合是我院妇科的治疗特色,师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引进现代先进医疗 检查设备,开设月经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不孕症、子宫脱垂、围绝经期综合 征、盆腔炎、子宫颈疾病、计划生育、性病等专科。设有淋菌、支原体、衣原体、梅毒、 尖锐湿疣等性病检查,及 HC2、TCT 宫颈癌早期检查,以及女性内分泌激素水平测定,优 生优育检查,乳腺扫描,阴道镜、宫腔镜、腹腔镜检查。开展无痛性计划生育手术(如药 流、人流、放、取环、通水、引产等) 、宫颈炎治疗、处女膜修补术,阴式及腹式子宫切除 术,盆腔肿瘤切除术,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宫颈 Leep 刀电切术,输卵管复通术 及腹腔镜、宫腔镜等微创手术等。现有病床 20 张。每年门诊量约 27600 人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是妇科的重点发展项目,B 超监测排卵,联合腹腔镜、宫腔 镜手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运用中西药促排卵,并继以中药安胎序贯治疗,围孕期中 药调治是我院妇科的长处。对于习惯性流产、月经失调、盆腔炎、慢性盆腔疼痛症等妇科 疾病有独特的中医药综合疗法。以“治病求本、辨证施治”为指导原则,应用中药调节脏腑 的阴阳平衡,在治疗的同时保护和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以达到治愈和防复发的目标。 科研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获广州市卫生局科研成果二等奖。 自 2005 年起开始招收首批中医妇科临床研究生,现共有在读硕士研究生 3 人。承担中 医本科毕业生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 11 研究生的主要专业课程:中医妇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临床医技、DME、医学统计学、 实验动物学、中医文献学等。 方如丹教授 方如丹,女,广东省揭阳市人,1958 年 4 月出生,1982 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3 年晋申主任中医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 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广州市医学会医疗 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广东省医疗器械审评专家,广东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 委。 擅长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不孕症、月经失调、子宫肌瘤及妇科内分泌失调引 起的相关疾病。尤其对治疗不孕症临床上自成一家,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新理论、新知识、 新技术对不孕病人进行全面检查,其中包括闭经的各种激素测定、分析,找出根本病因; 原发不孕病人进行宫腔镜检查排除子宫器质性病变并进行治疗,腹腔镜、宫腔镜联合检查 盆腔炎输卵管堵塞性不孕病人同时进行介入治疗。在治疗上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分期分段不 同用药及中西结合用药促排卵、健黄体,阴道 B 超监测排卵等,临床上获得确切的效果。 对月经病的诊治有自己独特的验方,著有专业从书妇科病验方,先后在国家级、省级 杂志、刊物及国内妇科多次大型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专业论文 20 多篇。参与并主持多项省、 市级科研课题。 张晓华副教授 张晓华,女,1971 年出生,1994 年 7 月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2004 年中 西医结合研究生结业。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医院从事妇科临床工作,现任 妇科副主任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女性盆腔疼痛症。擅于以中医药手段 为主,结合妇科腹腔镜治疗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性不孕、卵巢囊肿等。目前参 加并任主要负责人的科研项目共 2 项,近 5 年来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已招收 研究生 4 名。 中医儿科学(100510)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是中医儿科学教学、临床、科研基地,2003 年设立儿科教研室,2004 年成为中医学儿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至今为止,共招收研究生 8 名,已毕业的研究生均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各自的单位上成为临床医、教、研 骨干。本专业共有硕士研究生导师徐雯教授和肖达民教授,同时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学术 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 8 名,高年资讲师、主治医师 5 名,均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 的临床教学经验,在培养和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为培养高层次的中医儿 科专业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的研究、小 儿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治疗儿童性早熟、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与评价等。 目前在研课题有: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1 项、省中管局课题 4 项及其他市级课题共十余项, 部分科研项目达国内领先水平。各级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历年来在国 家级、省级以上期刊或杂志社发表编著及论文多篇,并主持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儿科病等论著。随着本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今后的研究方向将更广泛,研究层次更 深入。 本专业设置合理,共有病房、门诊、急诊三部分,门诊设有咳喘专科、小儿杂病专科、 消化专科、肾病专科、饮食疗法专科、儿童性早熟专科、儿童多动症专科、疳积专科以及 儿童保健等专科,尤其咳喘、厌食症及儿童性早熟专科,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饮 食疗法等综合疗法对患儿进行治疗,疗效卓著。病房共有病床(包括加床)16 张,年出入 院病人约 600 人次,除了肺炎、哮喘、肾炎肾病、肠炎等常见病外,并收治一批危重病人, 包括重症哮喘、重症肺炎、脑肿瘤合并颅内高压、重度地中海贫血、癫痫、心肌炎并发严 重心动过缓、低血糖症、药物过量等病人,对危重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足以满足研究进行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之需。在教学方面,我院成功申请成为中医药大学 非直属附属医院后,儿科教学工作已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注重学生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 的培养,综合测评被评为先进带教科室。 本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包括:1、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英语或日语、医用统计学、临床科研设计、评价与衡量;2、儿科专 业课和专业基础课;3、选修课: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医用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动物 实验学等。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后,即进入二级学位学科轮转,进行临床技能及临床科 研能力训练,并参加一定数量的教学活动,力求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及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达到一线住院医师的临床水平。 肖达民教授 肖达民,主任中医师。1983 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同年 8 月进入广州市中医 医院儿科,一直从事儿科病房、门诊、急诊工作,2002 年担任儿科科主任工作,2003 年获 儿科主任中医师职称,同年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教研室主任, 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教授,为广东省中医学会中医急症委员会委员。擅长治疗小儿呼吸 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长期开设小儿咳喘、小儿杂病专科;对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辩证治 疗颇有研究,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课题健脾法及组方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分子机 制研究等三项科研课题。近年来先后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出版社或杂志社发表编著及论 文 20 余篇,被评为广州市卫生局中医中青年骨干。 徐雯教授 徐雯,女,广东省潮州市人,1960 年 11 月出生,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医务科科长, 儿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名医项目培养对象, 13 中国中医药学会广州分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 会委员。 一直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 小儿手足口病、支原体肺炎、小儿厌食、久咳、小儿汗闭等的中医治疗,形成了独特的风 格。近年致力于儿童性早熟的临床研究,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生导师,招收了 6 名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 2 名学生毕业并取 得硕士学位。 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20 多篇。主编儿科疾病的家庭调护一书。 主持的课题“加减知柏地黄汤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滋阴疏肝 法对女童单纯性乳房发育激素水平及 IGF-1、Leptin 的影响 ”获广州市卫生局和广东省中医 药管理局立项,参与课题多项。 针灸推拿学(100512) 主要研究方向:(1)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研究;(2)针灸治疗脑病的研究; (3) 针灸对 癌症化疗副反应作用的临床研究;(4) 刺血法治疗偏头痛研究。 研究生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语、专业外语、DME、中医文献检索与利 用、医学统计学、电子计算机、局部解剖学、中医临床基础课。 导师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针灸学 组成员:李丽霞 黎崖冰 临床与科研概况和特色:针灸科现有主任医师 2 名,副主任医师 3 名。本科室是广州 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医专业(五年制、七年制) 、中西医临床专业的 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基地,并为省内外、东南亚地区培养了大量针灸专业人才,是进修针 灸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特色疗法:本科临床经验丰富,对中风偏瘫、各种痛症、颈腰腿疾病、带状疱疹、胃 脘痛、过敏反应性疾病等疾病广泛开展针灸治疗和研究。在临床中,继承传统针灸治疗精 华,并吸取现代医学科研成果,开展毫针、艾灸、温针、火针、电针、梅花针、皮内针、 天灸、穴位埋线、头针、耳针等多种有中医特色疗法,已形成一套以传统经络学说与现代 神经病学并重,辨证、辨经相结合的独特方法,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痛证、内分泌及 代谢疾病等,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开展针灸对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针刺膈俞穴防治癌症 化疗毒副反应的临床研究;并运用不同的特种针法(如火针、埋植线等)治疗各种疑难杂 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针灸治疗脑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形成以头部取穴为主的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特色治疗;应用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挑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颈椎 病,穴位埋线治疗胃脘痛、肥胖,刺络放血治疗头痛,穴位注射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等取得 良好临床效果。 科研:重视科研工作,主持在研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近 10 项。作为分中心负责 承担多项在研国家级课题,如“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优化方案研究”, “中风后遗症循症针刺治 疗优化方案及影响疗效共性技术的临床评价”, “膈俞穴防治癌症化疗毒副反应的临床研究”。 主持广东省中管局课题“直接灸四花穴对肺癌化疗患者 CSF、TNF、IL-2 的影响”, 广州市 卫生局课题“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胃动力作用”,研究“ 刺血疗法对偏头痛早快基因 C- FOS”等的影响。 李丽霞教授 李丽霞,女,主任中医师,广州人,1965 年 12 月出生。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副 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 学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中医医院 针灸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9 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获学士学位。一直从事针灸科临床医疗和科研 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已形成一套以传统经络学说与现代神经病学并重,辨证、辨经相结 合的独特方法,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痛证、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等,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并运用不同的特种针法(如火针、埋植线等)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主持多项省市级在研课题,如直接灸四花穴对肺癌化疗患者 CSF、TNF、IL-2 的影响等; 作为分中心负责人承担多项在研国家级课题,如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优化方案研究、中风后 遗症循症针刺治疗优化方案及影响疗效共性技术的临床评价。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对癌症 化疗副反应作用的临床研究、特种针法(火针等)的临床应用研究。在中国针灸等国 家和省级多种刊物上发表论文近 20 篇。 黎崖冰副主任医师 黎崖冰,女,39 岁,副主任医师,广西桂平市人,1968 年 11 月出生。现任广州市中 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中医针灸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自 1993 年毕业后,10 多年来一直从事针灸和神经内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有 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2004 年度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代教教 师。擅长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种疾病和其难杂症,尤其对中风、头痛、月经不调、面部痤疮、 肥胖、痹症、失眠、癫痫等疾病的治疗深入的研究和较好疗效。最主要研究方向为刺血疗 法对偏头痛早快基因 C-FOS 等的影响,主持厅局级科研课题 1 项,参与和指导研究课题多 项,先后在新中医 、 上海针灸杂志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国家和省级杂志上 发表论文近 10 篇。 中西医结合临床(100602) 中西医结合专业于 2004 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广州市中医医院第一批招收硕 士研究生的临床专业之一,招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消化、内分泌、外科等研究方向研 究生,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消化疾病、内分泌疾病、外科等疾病的临床研究。 15 中西医结合专业有实力较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来自肿瘤科、内分泌科、外科和 广州市中医药研究所,现有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3 名,副主任中医师多名,均有丰富的临 床和教学经验。本专业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15 名。 中西医结合专业以“中医和西医结合、继承和创新并重”为宗旨,取中医和西医之长, 以中医和西医优势特色互补,采取病房和门诊相结合、辩证和辩病相结合、实验和临床相 结合的方式,研究领域遍及肿瘤、消化、内分泌、外科等相关专业。本专业以临床医学为 主要研究方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主要研究目的,注重对临床多发、常见疾病的深入研究, 探讨中医和西医治疗疾病的临床结合点。主要研究方向有:中药介入治疗肝癌;中医姑息 治疗晚期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足;中西结合治疗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消化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内 风湿等研究。 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科研硕果累累,先后主持和参与各级中标课题 20 余项。其中,中 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专业,中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医姑息治疗晚期肿瘤等研究,已经 发表相关肿瘤论文数十篇,获广州市科学进步三等奖,中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居全国领 先。 中西医结合外科用“中药离子导入”术治疗乳腺增生症等乳腺病,获省科研成果“ 二等 奖”。自行研制的利胆排石冲剂、消甲灵片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中西医结合专业现有病床 100 余张,并开设了相关的专家门诊和专病门诊,拥有大批 先进的诊疗设备,如 DSA 血管造影机,螺旋 CT、移动 X 光机、内窥镜室、胃肠功能检测 及生化实验室、中医药实验室等。 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型人才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招生目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主要有 英语、科学社会主义、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临床科研 设计衡量与评价、医用计算机基础、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 张华教授 张华,男,江西上犹人,1958 年 4 月生。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 中西医结 合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曾于 76 年师从名中医学徒 2 年;1982 年和 1989 年分别毕业于赣南医学院和上海中医 药大学研究生院。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和先进技术,擅长中西医结合和中药介入治疗肿瘤。 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肝癌、肺癌、肾癌、胃肠癌、骨肿瘤、肉瘤以及转移性肿瘤疗 效显著。总结和发展了中药介入治疗肝癌和中医姑息治疗晚期肿瘤的理论和实践,在癌痛 治疗、系列抗癌中药、中药治疗放疗和化疗的毒副作用、中医预防肿瘤手术后复发和中医 保健等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发表医学论文 20 余篇、医学科普文章百余篇。出版论著 4 本; 曾主持国家中管局和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 5 人。于 2000 年创 建肿瘤专业网站:肿瘤咨询在线 http:/www.C 坚持业余义务服务社会。 余幼鸣教授 余幼鸣,男,1963 年 6 月,江西省景德镇市籍出生。医学硕士,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分会委员,广东省 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珠海市中医院消化、泌尿、肿瘤学科带 头人及内二科主任。 从事中西医内科工作 24 年,从事消化内科工作 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