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直播课堂第一节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直播课堂第一节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直播课堂第一节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直播课堂第一节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直播课堂第一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 场 白 串 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直播课堂第一节 李平: 今天是我们大家盼望已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的第 一节电视直播课。自从这学期我 们这门课开课以来, 许多同学甚 至许多电大的辅导老师都希望能聆听温老师能亲自给我们讲课, 现在,这个希望可以得到实现 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是这样安排的:我先占用大家几分钟的时间, 简单地谈谈这学期的教学要求,然后,请温老师专门给我们讲鲁 迅这一讲的学习内容。 在这宝贵的几分钟里,我主要想 强调三个问题。 一,这学期的学习重点。 我们这门课一共开设两个学期, 这一学期学习前九讲 。这九 讲中有三个大重点:一是鲁迅,二是沈从文,三是张爱玲。而鲁迅 则是这三个重点中的重中之重。我 们在学习中,必 须要引起足 够 的重视,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 和精力。 为此,我们将这学期的仅有 的两节直播课的一半,都用在了 这个内容上。下一次直播 课 ,我们 就将专门讲期末的复习和考试问题。 二,我们这门课的学习对 象。 在我们这门课的教学大纲中,已 经很清楚地指出, 这门课 的 学习对象是“学习过文学史课程的大专毕业生”。我在这里再一次 提出来,主要是希望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也就是 说,以前学习过 “中国现代文学” 和“ 中国当代文学 ”这两门文学史课程的同学,需 要“温故知新”,而没有学习过这两门课的同学, 则必须还有一个 繁重的“补课”的任务。这个课是一定要补的,千万不能得 过且过, 敷衍自己。 当然,补课的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 实际情况而定。我建议,可 以结合专题课学习的内容,边 学边补。但是,要注意一点,在文学 史课程中,每个作家的内容并不 仅仅只有一章,要将他 们在不同 时期的情况联系到一起来学。有的作家,比如郭沫若、老舍等等, 不但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在当代文学史上也有。而这些内容虽然 只是一些常识,但都是我们这门专题课 的考试将会涉及到的。 三,关于平时作业 估计大家是先在网上看到了我们颁发的四次作业,然后再拿 到了作业册,有的同学估计已 经完成了第一次作业。如果 还 没有 完成的,我建议在今晚上网参加 讨论后,再 进行一次单元复 习,然 后,集中一个时间,可以安排为三个小时,一次性地完成,把它作 为一次“单元测验” 或“ 模拟考 试”。四次作业都可以用这种形式进 行。 在有条件的教学班,还可以安排一次 课堂作业,也就是在规 定的时间(两个半小时),在规 定的地点(课堂上)完成。 在这里,我还对作业的问题 作一个解释,最初,我们希望一学 期做两次作业,后来才知道,在中央电大与北大的办学合同上规 字幕: 中国现当代 文学专题 主讲:温儒 敏(北京大 学教授) 主持:李平 (中央电大 教授) 本学期的学 习重点 关于学习对 象 关于作业 串 讲 结 束 语 定,每门必修课程的作业统一要求必 须有四次。但我 们仍然建 议, 各教学班可以选择两次作业的成绩记入总成绩,其中一次最好是 在课堂上完成的。 好,我们现在就请温老师给 我们讲鲁迅的小说。 温儒敏: 在中学,在专科阶段,我们都已经接触过许多鲁迅的作品, 对鲁迅创作伟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初步的了解。鲁迅的 确是我们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精神重建的思想动力 源,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学中文的,学人文社会科学的, 应当多读一点鲁迅。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开头一章 就是讲鲁迅的。其中针对目前社会上包括学术界某些试图颠覆鲁 迅的观点,提出四个问题来讨论。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鲁迅在 对传统批判中的“偏激”?第二个问题是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 丑化了中国人?第三个问题是鲁迅对现代文化转型有那些思考值 得我们今天注意?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理解呐喊 彷徨在文 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四个方面的问题都带有讨论性质,希望大家都能更多也更完 整地阅读鲁迅的著述,历史地分析问题,发掘与理解鲁迅独特的 价值。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只能重点讨论第四个问题,也就 是理解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具体来说,就是如何读鲁迅的小 说。其他几个问题可以自己去读课文,读相关的材料,去思考和 讨论。 一、鲁迅小说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隔”及其原因分析。 现在有一种现象:文学史呀,许多评论呀,给鲁迅的评价 是很高的,但是我们年轻的读者读起鲁迅的小说来,难免有一种 “隔” 。主要是时代的隔膜,对鲁迅小说所写的内容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不容易理解;也可能不习惯鲁迅那种冷峻的表达方式,包 括语言的特异风格。鲁迅的这些小说发表得早,那时刚提倡用白 话来创作,所以有时会有一点文白夹杂的情况,今天我们读起来 不觉得那么顺畅。这也可能会造成“隔” 。不过我愿意提醒大家: 属于经典的东西,往往有阅读的距离,包括时代的和语言表达方 式等方面的隔膜,我们也可能不那么喜欢,但需要理解并尽可能 进入。 在西方的大学,要求学生都必须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莎 士比亚,等等,当然也会有“距离” ,青年学生会感到“隔” 。 惟其是经典,才需要不断超越理解上的“隔”,去逐步深入堂奥,取 法乎上,总会有所得。我们在中学和专科阶段,都已经学过鲁迅 一些作品,包括小说的代表作。但我们对鲁迅小说有没有一个大 致的了解呢?应当如何理解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这里不打算 全面介绍,而围绕我们学习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提供几点参考。 鲁迅的呐 喊与彷 徨 鲁迅小说的 文学史地位 一、鲁迅小 说阅读中可 能出现的 “隔”及其 原因分析 惟其是经典, 才需要不断 超越理解上 的“隔”,去逐 步深入堂奥, 取法乎上,总 会有所得。 二、阅读中如何把握鲁迅小说的基本主题和创作基调。 通常都认为鲁迅的呐喊 彷徨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 求。这是总的概括。如果要归纳主题,这两本小说大致体现了三 个方面内容: 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有两篇作品是可 以作为“纲”来读的,那就是狂人日记和长明灯 。两篇 都写了带象征意味的“狂人” ,也都是“狂”中有醒,尖锐地抨 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叛逆反抗之声。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 问题的关注。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 、 风波和阿 Q 正 传等篇。应当注意鲁迅通过他的文学的想象所深刻地表达的那 种沉重的失望,特别是对国民性弊病的忧虑和批判。建议大家把 示众这个相对不大出名的短篇也作为“纲”来读,其中所写 的麻木愚昧的“看客” ,也带有象征性,并在鲁迅许多作品中反 复出现。 第三方面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从孔乙己 、 在酒搂上 、 肥皂 ,到伤逝 ,都围绕这方面 的主题。应注意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与表现,也有其独特 的视点,带更多的批判性省思,这和同时代其他作家相比也更为 深刻。 第一次间隔( 20 秒) 三、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忧愤深广” 对三方面主题的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呐喊 彷徨 的大致内容,理解为何说鲁迅的小说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 革命的要求。但具体到各篇作品,其主题内涵也各具特色,应有 更细致深入的分析。而且,更重要的,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主题 概括,要考察鲁迅观察、思考与表现这些主题内容的独特角度和 独到的眼光,或者说他的创作视点。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鲁迅既然是旗手,是战士,是“听将令” 的,他的创作就紧密配合五四时期革新运动的中心。事实上,我 们发现,鲁迅并非直接“配合”五四运动,而且和五四时期大多 数作品那种感伤或激进的格调相比,鲁迅是显得那样深沉蕴籍, 别具一格。鲁迅自己曾经用“忧愤深广” i这四个字来概括呐 喊等作品的基调。我认为这就是鲁迅小说创作的基调。这很值 得我们琢磨,品味,也许好好体会这“忧愤深广” ,才能真正进 入鲁迅的文学世界,也才能更好地领略呐喊 彷徨的基本 二、鲁迅小 说的三个基 本主题和创 作基调 1,对封建制 度和礼教的 彻底揭露和 批判 2,关于对辛 亥革命经验 教训的总结, 以及对改造 国民性问题 的关注 3,关于变革 时期几代知 识分子道路 和命运的探 讨 三、鲁迅小 说的创作基 调:“忧愤 深广” 鲁迅观察、 思考与表现 这些主题内 容的独特角 度和独到的 眼光 忧愤深广: 呐喊 彷 徨的基本 特色 特色。 四、 呐喊自序的分析。 大家不妨读一读鲁迅的呐喊自序 。鲁迅在这篇序文中虽然 也讲到,他的呐喊几声,是“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掸于前驱” ;但同时又表明他写作时心情很坏,正躲在 S 会馆里抄古碑,写小说也是为着排遣“苦的寂寞” 。和五四前后 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 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这 就形成了他作品中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 鲁迅是精神界的战士,但读他的小说,会发现鲁迅并非简单地 “听将令” ,冲锋陷阵,也没有正面去表现新文化运动,或者诠 析革命。他更关注和极力要表现的是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 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等问题。他的“忧” 、他的“愤” ,都和深受封 建礼教和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性病苦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 思考与焦虑有关。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也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鲁迅作品的蕴籍深邃并不大能适合青年,而更适合有生 活历练的中年人。这特点明显区别于五四当年浪漫感伤或暴躁凌 厉的文坛空气。所以现在我们年轻的读者要领会鲁迅的小说,的 确也要调整一下阅读心态,多少知道一些鲁迅当年创作的背景, 并努力顺着作品“忧愤深广”的格调,去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世界。 五、鲁迅在那些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 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首先是题材的变革。鲁迅突破了传统小说过分追求离奇情 节、非凡人物的偏向,而转向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真 相,写“几乎无事”的悲剧,从中显示思想家的真知灼见。 呐喊 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 普通的人,是日常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不过的生活。如果不是从 文学史变迁的角度,这一点可能并不引起我们格外的注意,因为 取材普通人和日常事的作品,现在大家见得多了。但是放到五四 时期,与传统小说比较,就会发现从鲁迅开始的这种题材的变革, 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因为传统小说历来都追求奇特、曲折的情 节,讲求传奇性和故事性,所谓无巧不成书。 四、 呐喊 自序的分析 五、鲁迅对 传统小说的 革命性的突 破 1,题材的变 革 小说中的人物,也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者神仙鬼 怪,总之,极少是普通平凡的角色。如今古奇观呀, 聊斋 志异呀,全都是“奇”呀“异”的。三国、水浒、西游,都跟 说书话本有关,都为了吸引人听故事,要制造些非凡的人物和传 奇。这类作品当然也有其艺术的特点,长于娱乐性,但比较远离 现实。所以象鲁迅那样的取材和写法,显然也借鉴了西方现代小 说的体式,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是对传统写法非常自觉的、 大胆的突破,带有先锋的性质,旧式的阅读习惯还不容易接受。 但当时也已经有人注意并高度评价鲁迅这种大胆的创新。 有论者就这样评说:平常爱读美满的团圆 ,或惊奇的冒险, 或英雄伟绩的谁也不会愿意读呐喊 。那里面有的只是极其普 通极其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里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 你的朋友,你自己。然而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偏是这些极其 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事里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平凡不等于平庸,关键在于有无思想的烛照,有无独特的艺 术眼光。如果光是取材的现实与平凡,而没有独特的艺术想象和 构思,也还不足于形成鲁迅的特色。 呐喊 彷徨极大的魅力, 还在于偏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 悲哀” 。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陌生化。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的描写, 让读者从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 麻木的生活,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想象。本来大家很熟悉很普通 的人事,经过鲁迅的感觉和构思,就不一样了,变得沉重了,要 从新思考了。 他借“狂人”之眼,发现几千年来国人一直在骄傲的历史, 竟然到处都写满了“吃人” ;如孔乙己,一个穷酸潦倒的旧式书 生,在他所处那个年代是顶普通不过的角色,他的经历也非常平 凡, “故事性”并不强,其实鲁迅不止是写一个书生的潦倒,而 是通过孔乙己周围的“看客” ,来写世态炎凉,人心隔膜。那么 这个“发现”就比孔乙己本身的遭遇更令人震惊,令人悲哀;象 子君、涓生这样的青年,冲破家庭的束缚,争取个人自由,在五 四时期是很时兴的并且是合理的行为,五四以后许多新式作家写 青年的反抗,都是如何坚决冲破家庭束缚,循着各自的个性解放, 而走向社会,谋求幸福。这几乎是一种公式。鲁迅却怀疑其现实 的可行性,子君、涓生的悲剧决不只是个别人的遭遇,反映了时 代性的困境,并看到浪漫背后的社会悲剧;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 鲁迅就是这样,题材平凡,发掘很深,并总是有独特的令人 震惊的发现。大家可能有这种体会,读鲁迅的小说可能会很累, 原因之一就是鲁迅这种沉重的思想发现,总是缠绕着你,使你不 可能再象读传统的传奇小说那样隔岸观火,可以放松,而一定会 有切身的体验,要去从新感觉和思考生活。又由于鲁迅的发现太 透彻,往往带着悲悯与同情,从现实的人事中感悟到人性、人生 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作品总弥漫着现实的可能又是永久 的悲哀,当然也就让人的阅读不会轻松。正是从鲁迅这里开始, 中国小说从那种过分追求传奇性和非凡人事的偏向中,转为描写 普通人事和社会真相, “奇特的悲剧”让位于“无事的悲剧” 。这 一切的永久 的悲哀 题材平凡, 发掘很深, 总是有独特 的令人震惊 的发现 种转型是现代化的变革。 第二次间隔( 20 秒) 第二,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又表现在揭示灵魂的深。 我们知道,传统小说如前所说比较注重曲折的情节和非凡的人 事,注重传奇性,注重讲史与教化,因此一般都比较类型化,不 善于人物的心理刻划。象红楼梦这样有比较细腻的心理描写 的作品是绝无仅有的。鲁迅小说则正好在这方面突破,非常重视 写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国民精神上的病苦。 鲁迅也说,他写小说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国 人有病久矣,都麻木了,昏昏然不知危殆。鲁迅用小说来指陈病 况,恢复对于病苦的感觉,好下决心去诊治。鲁迅既然想用小说 来改造国民性,揭示国民的灵魂,因此他在写下层社会的病苦与 不幸时,着力点就不是政治上经济上如何受压迫,而主要是精神 上如何受压制遭毒害,是灵魂的麻木愚昧。鲁迅的小说即使揭示 了阶级的压迫,那主要也是精神上而并非经济上的压迫。显著的 例子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逃难到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当然 也是受到剥削的,但并没有写到物质生活上如何贫苦,相反,到 了鲁家反而白了胖了,然而精神上却一步步滑入地狱。对于下层 人民的苦痛,鲁迅并没有开药方。他的小说一般都没有指明什么 出路,如革命呀,运动呀什么的。 鲁迅更关注的,是勾画出国人的灵魂,深掘精神上心理上的病 苦。前面讲过的对传统的尖锐批判,以及对病态国民性入骨的分 析,都贯彻在小说创中了。 阿 Q 正传所写的精神胜利法,那 种麻木、愚昧的奴隶性格,生活中是普遍的存在,鲁迅却作了极 为深入的挖掘,揭出自大背后的自卑,其实也是对一种普泛性的 社会心理的深度剖析,如鲁迅自己所说,是为了写出国民的灵魂。 鲁迅的本事总是在心理常态中看到精神的病态。显著的例子是 离婚中的爱姑,她那种似乎在勇敢地反封建的叛逆性格,可 能会得到许多评论家的欣赏,然而鲁迅却偏写出了其反抗背后的 灵魂的软弱,那种骨子里的奴性,也由此可见旧礼教对人的精神 钳制之深。 肥皂写道学家四铭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 2,鲁迅小说 对传统的突 破,又表现 在揭示灵魂 的深 不是政治上 经济上如何 受压迫,而 主要是精神 上如何受压 制遭毒害, 是灵魂的麻 木愚昧 一次精神出轨,一般可以认为这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 其实同时又是对情欲方面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其中对意识和潜 意识心理矛盾的刻画,就用了深度的精神分析。类似这样注重写 灵魂,注重揭示心理之深的表现,是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的特 征之一。是鲁迅起了这个头,从这方面也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并 对后来小说的创作有极大的示范与影响。 第三,鲁迅创建了一种开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五四提倡现实主义,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那是一个青春冲动 的年代,一般作家都更多倾向于追求浪漫主义的方法。即使是 “为人生”的作家,也缺少真正的写实的精神。独有鲁迅采取的 是清醒而严酷的现实主义,真正毫不掩饰地直面人生,揭示病苦, 刻划灵魂,决不违背生活的逻辑,不搞光明的尾巴。这和传统文 学中常见的大团圆、十景病等自觉不自觉粉饰人生的做法,划清 了界限。鲁迅最反感大团圆。他看中红楼梦的写实精神,指 出其好处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鲁迅在论睁了眼看 等文中,明确提出反对瞒和骗的传统,号召作家冲破传统手法, 真诚地大胆地看取人生。这就决定了鲁迅小说的一种特点:清醒 的严酷的现实主义。然而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又是开放的,可以 容纳其他多种艺术手段的。 鲁迅是极富创造力的作家,他不会停留于单一的创作方法,而 总是广泛吸取外国现代小说的经验,大胆融汇试验和创新,以意 役法,变幻无穷。如狂人日记既是写实的,又有象征主义的 手法运用。 药 、 长明灯 、 白光等等,或写印象,写心理, 写变态,都有多种艺术方法的使用。鲁迅的现实主义是基本的, 又是开放的,同时容纳了包括象征派、印象派等多种手法。正因 为这样,鲁迅为后来的现代小说开创了多种艺术试验的源头。这 一点,也是对传统的重大突破。 第四,要注意鲁迅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我国传统小说基本上是勾栏瓦舍讲故事发展起来的,与传记和 讲史也有关,比较注重全过程的叙述,讲求故事性,有头有尾, 3,鲁迅创建 了一种开放 型的现实主 义创作方法。 清醒而严酷 的现实主义 好比是盆景。即使是短篇,也要有完整过程的故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