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项羽形象_第1页
三国演义之项羽形象_第2页
三国演义之项羽形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 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 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 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 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 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 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 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 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 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 单骑救幼主” 、诸葛亮“七擒孟获” 等更是流 传极广. 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1)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人物的多重人格,他所向无敌又性格暴戾,勇敢善战 又缺少权变,仁慈爱人却又犹豫不决。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 盾共同构成了项羽悲剧。 关键词项羽 英雄形象 性格缺陷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巨著史记,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 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手法,而最有文学 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 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 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其实“本纪”是 史记中以主宰天下政局帝王为纲,以编年形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项羽 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 上,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史学家,不管他 多么钟爱项羽,始终不叫感情溢出史实之外,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中我们可看出项羽 性格上特点:既所向无敌又凶残暴戾,既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既仁慈爱人又犹柔寡断,这些相互对 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 项羽本纪中“年二十四”的项羽一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万人敌”自信足以力征万 人,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震人心魄。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莫 过于“巨鹿之战”他先是“帐中斩宋义头”号令军中,接着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 “杀苏角,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写出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万丈豪气。楚汉战争中,面对善射的楼烦,“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 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瞪眼吓退了楼烦。垓下之围,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逃至东城,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候“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已处于穷途末路,气势 尚且冲天盖地。然而勇敢无敌过多,性格就显得凶残暴怒。史记中多次写到其残暴一面。从 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以致于后来,当他“遂北烧夷齐城郭、室 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时,“齐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于是在最后时刻,阴陵田父的一个“左”,熄灭了楚军东山再起的最后希望。正是由于他的残暴, 使他失去民心,进而葬送了自己。 (二)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 作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战,让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缺少机智,不善权谋。 纵观项羽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在战场上度过,他擅长的是战争,自称起兵八年“身七 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垓下之围的东城快战,项羽被阴陵 田父骗入大泽,只剩下二十八骑,被困于数千汉军的追击之中,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许诺“为诸军快战,必三胜之”,接着“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又“复斩汉一都 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战虽是英雄末路,却仍旧酣畅淋漓,表现出永不妥协勇气。 项羽喜欢用堂堂军队与敌作战,却不善于用“谋”,至于如何巩固战争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 买人心,很少去做。他身边谋士很少。从史料看真正称得上谋士的只有范增。亚父范增以七十高 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项羽那儿并不受重视。公元 前 208 年 4 月项羽在河南荥阳包围了刘邦,这是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劝他急攻荥阳,项羽未 置可否,陈平略施小计,就离间了二人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疏远怀疑范增,拒绝采纳其正确 意见,范增愤而离去,结果客死途中。项羽因此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也失去了这位忠诚谋 士。 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2) 项羽性格刚直不阿,特别讨厌为人不真诚,他的善恶感很强,完全凭感情决定 一切。如司马欣对项家有点好处就封他为王,不管他是不是那块料;对田荣有怨 就寸土不封,不管他是不是有实力。只因彭越对人不够忠诚,就讨厌 项羽性格刚直不阿,特别讨厌为人不真诚,他的善恶感很强,完全凭感情决定 一切。如司马欣对项家有点好处就封他为王,不管他是不是那块料;对田荣有怨 就寸土不封,不管他是不是有实力。只因彭越对人不够忠诚,就讨厌他,尽管后期 作战中,粮食补给屡受拦截掳掠,仍不屑与之交好。项羽打仗可说是无往不胜的 战神,但缺少家的精明谋划,又使他最终走向失败。 (三)仁慈爱人与儿女情长 项羽是残暴的,又是仁慈的,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又时常考虑 百姓疾苦,但这种仁慈恻隐之心又是他失败原因之一。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剔除心 腹之患的鸿门宴,却因为叔父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而停止进攻,并且 相信了刘邦的辩白,把必然敌意一下子化解了,对范增的几次示意毫无反应。在 他看来,刘邦是来谢罪的,又无抵抗力,胜之不武,何况还有之前的兄弟之约战友 之情。一念之仁,顾念义气,动了恻隐之心,放虎归山,失去胜利机会,导致了最终 失败的结局。 对英雄末路的出色描写当属垓下之围,项羽在丧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担心 的只有女人和骏马。这不是贬项羽,只是写他勇武莽夫的另一面:儿女情长。他 失败了,但他并不服气更不服输,反复强调“天亡我”。正因为是天亡我不肯过 江东重振旗鼓,不肯舍弃那些跟随自己出征却战死疆场的战士苟且偷生,而把头 颅送给了追杀他的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