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4 章 抗体 抗体概述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antibody, Ab):一种免疫球蛋白(Ig),B 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 的糖蛋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存在体液中。以分泌型(sIg)和膜型(mIg)两种形 式存在。 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1、 2、 和 球蛋白等组分,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 球蛋白区。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是抗体 第 1 节 抗体的结构 (1) 重链和轻链 重链,450550 个氨基酸残基, 五大类 IgG (gamma) IgA (alpha) IgM (mu)* IgD (delta) IgE (epsilon) 轻链,轻链为重链的 1/2,约由 214 个氨基酸 型: 型=2:1 (2) 可变区和恒定区 1. 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V 区 ) 重链和轻链近 N 端的约 110 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V 区内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 L 链 3 个,H 链 3 个,又称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g region,CDR) 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 FR),V 区高变区之外的部位 2. 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 区) 近 C 端的其余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 (3)绞链区 位于 CH1CH2 之间;对蛋白酶敏感,易伸展弯曲 (4)结构域 结构域:H 链和 L 链可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若干个球形结构 每个结构域约含 110 个氨基酸 本节总结性 一、抗体的基本结构: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 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 链)以键 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 (一) 重链与轻链: 1.重链由 450 55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根据 H 链的恒定区结构特异性不同,将 Ig 分为五大类: IgG ; IgA ; IgM;IgD ;IgE 2.轻链约由 21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根据 L 链的结构特异性不同,将 Ig 分为 和 两型,比例约为 2:1 (二) 可变区与恒定区: 1.可变区(V 区):重链和轻链近 N 端的约 110 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 超变区(HVR)和互补决定区(CDR) :V 区内变化最为剧烈的,重链和轻链各 3 个特定部位,共 6 个区域一起可与抗原表位紧密互补的区域 骨架区(FR):V 区高变区之外的部位,稳定高变区结构; 2.恒定区(C 区):重链和轻链近 C 端的其余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不同类别的 Ig 的重 链结构和长度有差异 (三)铰链区:位于 CH1CH2 之间,易伸展弯曲 (四)结构域:每个结构域约含 110 个氨基酸 J 链即连接链 and 分泌片( 保护分泌型 IgA(sIgA)) 一条多肽链; 富含半胱氨酸; 由浆细胞合成 1 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 2 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sIgA)上;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 黏膜免疫系统 1. 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2. 产生分泌型 IgA(secretory IgA,sIgA) 3、 抗体的水解片段 (1)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 Fab Fc (2)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1 F(ab)2(可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表现为双价结合) +pFc(无生物学作用,最终被降 解,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 二、抗体的 J 链和分泌片: (一)J 链(IgM 和 IgA):一条多肽链,稳定多聚体,由浆细胞合成 (二)分泌片(sIgA):保护分泌型 IgA,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 三、抗体的水解片段: (一)用木瓜蛋白酶水解 Ig: 连接两条重链的键间二硫键的氨基端附近水解 、两个 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表位)结合片段; 、一个 Fc(fragment crys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B 细胞、NK 细胞等细胞表面均具有的 Fc 段受体 (FcR) (二)用胃蛋白酶水解 Ig: 从连接两条重链的键间二硫键的羧基端附近水解 、一个 F(ab)2:可结合两个抗原(表位) 、若干 pFc :无体外活性 第 3 节 抗体的功能 1、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 3、结合细胞表面 Fc 受体 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K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细胞表面均具 有的 Fc 段受体(FcR) 1.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2.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3. 介导 型超敏反应(详见第十八章) 4、通过胎盘和黏膜 第 5 节 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含多个抗原表位的抗原免疫动物,可刺激体 内多个 B 细胞克隆产生针对多种抗原表位的抗体的混合物 抗血清(antiserum):机体经特定抗原免疫后含特定抗体的血清 常用的免疫动物:马羊,兔子,豚鼠,小鼠,大鼠 制备多克隆抗体的主要局限:特异性不强,交叉反应,纯化相对困难,无法连续生产 2、单克隆抗体:由针对(或识别)单一种抗原表位的 B 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 高效价、高纯度、高特异性、低纯化成本等 单抗 多抗 抗体组成 单一 复杂 抗体性质 高纯度,高特异性 纯度低,特异性差 纯化标记 容易,效果好 难度高一些 种属来源 绝大多数是小鼠 兔子、羊、豚鼠 制备周期 长 短 制备技术 复杂 简单 经费 多 少 第 5 章 补体 第 2 节 补体的激活 识别活化阶段: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 酶促级联反应阶段:各补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的级联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 效应阶段:并表现出多种生物学活性的过程 1、经典途径 (一)主要激活物质: 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 (二)激活过程 1. 识别阶段 高效抗体:IgG1、IgG2 、IgG3 或 IgM 抗体铰链区的作用: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 2. 活化阶段 3. 膜攻击阶段 管状结构的多聚体,极强的亲脂性 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2、旁路途径(自学) 激活物质: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酵母多糖、葡聚糖、聚合/凝集 的 IgA 或 IgG4 等 3、凝集素途径(自学) 激活物质:病原体表面的特殊糖结构如甘露聚糖、岩藻糖、N-乙酰氨基半乳糖等 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经典途径 MBL 途径 旁路途径 主要激活 物质 抗原与抗体(Ag + IgG1、IgG2、IgG3、Ig M)免疫复合物 病原菌表面特殊糖结构 (如甘露糖、岩藻糖、 N-氨基半乳糖)等 微生物等颗粒、凝集的 IgA 和 IgG4 生物学作 用 在适应性体液免疫的效 应阶段,在感染后期起 作用 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阶段,在感染早期或初次 感染起作用 是否依赖 Ab 是 否 否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细胞毒作用: 膜攻击复合物(MAC)介导靶细胞溶解,即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溶解细菌; 溶解破坏肿瘤细胞;溶解宿主自身组织细胞,导致溶血或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二、调理作用: C3b、C4b、iC3b 可促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三、炎症介质作用(自学) 四、清除免疫复合物: (一)免疫粘附: C3b、C4b 、iC3b 可与 IC(免疫复合物)结合,再黏附于表达 CR1、CR3 的红细胞、血小板上,经血液循环至肝和脾,解毒清除掉; (二)抑制免疫复合物形成 五、参与适应性免疫(自学) 第 6 章 细胞因子 第 2 节 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中文名、英文名、代表性细胞因子、主要功能)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生物学特性列举 名称 产生细胞 主要效应 IL-2 活化的 T 细胞 刺激 T、B 细胞的增殖 分化;增强 NK、巨噬 细胞杀伤活性 IL-28 抗病毒作用 IL-29 活化的多种免疫细胞 是 2、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干扰病毒感染和抑制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 1. 型干扰素,IFN-、IFN- ,病毒感染是合成型干扰素最强有力的天然诱生剂,具有 抗病毒作用; 2. 型干扰素,干扰素-,参与多种免疫调节的作用 3. 型干扰素,IL-28,IL-29 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TNF-: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等分泌(1975) TNF-: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 ),主要由活化的 T 淋巴细胞等产生(1968) 主要功能: 正常: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抗肿瘤 异常(过量):恶液质(cachexia)、败血症休克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多发性硬化症等 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能够选择性地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多 能造血干细胞和其他造血祖细胞)定向增殖分化而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 IL-3,多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 CS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 5、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一类可促进相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 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EGF 转化生长因子- (正或负调节作用)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VE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s) 趋化作用: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 1.CXC 亚族 2.CC 亚族 3. C 亚族 4. CX3C 亚族 “部分细胞因子”小结 细胞因子(Cytokine, CK):由多种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低分子量 的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共六大类: 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IL-1,IL-2,IL-38,等(?) IL-2:促进 T、B 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 NK 细胞和巨噬细胞杀伤活性; IL-28, IL-29:即 型干扰素,抗病毒。 二、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干扰和抑制病毒复制: 型(IFN- 、IFN- ):抗病毒为主; 型(IFN- ):参与多种免疫调节,抗病毒作用较弱。 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促进肿瘤出血坏死(体外):TNF- 和 TNF- (又名淋巴毒素, LT) 正常: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抗肿瘤; 异常(过量):恶液质、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四、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SF ) 选择性地促进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前体细胞定向增殖分化: SCF(干细胞因子),IL-3(mutli-CSF )(多能集落刺激因子), 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EPO(红细胞生成素),TPO(血小板生成素),等 五、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促进相应的细胞增殖分化: NGF(神经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 TGF- (转化生长因子-),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源生因子) ,等 六、趋化因子(chemokine) 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最大的细胞因子家族): 、CXC 亚族(如 IL-8 ); 、CC 亚族;、C 亚族; 、CX3C 亚族 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必须与相应的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receptor)结合,才能发挥 作用,受体均为跨膜蛋白。 第 7 章 MHC 分子: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决定性因素 第 1 节 HLA 复合体的基因结构及遗传特点 预备内容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慢而弱的排斥反应的移植/组织相容性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移植/组织相容性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编码主要组织相 容抗原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MHC 分子即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小鼠的 MHC 即 H-2 复合体位于第 17 号染色体短臂 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 人类的 MHC 分子又叫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因为人的 MHC 分子首先在人的白细胞表面发现; 编码 HLA 的基因也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称为 HLA 复合体即 人类 MHC 2、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1)非经典 HLA-类基因, HLA-E、F 、G ,参与免疫调控 (二)抗原加工相关基因,HLA-DO、DM、TAP 等,参与蛋白质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三)炎症相关基因 1.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家族:TNF、LTA、LTB 等 2.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HSP70 基因等 3.血清补体成分的编码基因:C2、C4 、Bf 等 第 2 节 HLA 分子的结构 P96 重点看 第 8 章 CD 分子与黏附分子 第 1 节 CD 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 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多属于跨膜蛋 白或糖蛋白 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将来自不同实验室所鉴定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 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第 9 章 T 淋巴细胞 第 2 节 T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 TCR-CD3 复合体 1. TCR 的结构和功能 2. CD3 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3、共刺激因子 1. CD28 协同刺激受体 配体: 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 B7-1(B7/CD80)或 B7-2(CD86) 作用:T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使 T 细胞充分活化 4. CD40L(CD154) 协同刺激分子 表达细胞:活化的 T 细胞 配体:APC 或 B 细胞表面的 CD40 分子 主要作用:与 B 细胞的 CD40 结合,促使 B 细胞活化,增殖 5. CD2 绵羊红细胞受体 作用: 与抗原提呈细胞(APC)或靶细胞的 CD58 结合;介导之间的黏附;促进 T 细胞 活化 其它细节自行添加 第 10 章 B 淋巴细胞 第 2 节 B 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 BCR( B cell antigen receptor) B 细胞抗原受体,直接识别天然构象的抗原分子 3、共刺激分子 1. CD40 协同刺激受体 表达细胞:表达于成熟 B 细胞 配体:T 细胞的 CD40L 作用:B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活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辅助分子,使 B 细胞 充分活化 第 11 章 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 与生俱来,不变(普遍性) - 早期,非特异性 没有记忆性 是抗感染的第一、二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 后天的,可变的(个体性) - 后期, 特异性 具有免疫记忆性 第三道防线 第 1 节 单核/巨噬细胞 1、来源、分布与特征 其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在血液里称为单核细胞,在组织里称为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 结缔组织:组织细胞 肺:肺泡巨噬细胞 肝:枯否细胞 脾与淋巴结:游走与固定巨噬细胞 浆膜腔:胸、腹腔巨噬细胞 神经组织:小胶质细胞 骨:破骨细胞 关节:滑膜 A 型细胞 2、生物学功能 (1)吞噬及杀伤作用 (2)参与炎症反应 (3)加工与提呈抗原 (4)免疫调节作用 第 2 节 树突状细胞 其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识别、摄取的加工抗原 肽并提呈给 T 细胞。DC 不但参与固有免疫应答,还是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纽带, 其最大特点是能够诱导初始 T 细胞活化,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最强的专职抗原呈 递细胞,效率高( the most powerful antigen-presenting cell in human body ) 3、DC 的生物学功能 1.参与固有免疫 2.撮取、加工和提呈抗原 3.免疫激活作用 4.免疫调节作用 5.免疫耐受的诱导与维持 第 3 节 自然杀伤细胞:一类无典型 T、B 细胞表面标志和特征的淋巴细胞 主要生物学功能: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或者病毒感染靶细胞) NK 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但可表达多种表面标志,目前将 CD3-、TCR -、mIg - 、CD56 +、CD16 +淋巴样细胞认定为人 NK 细胞 2、NK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1.细胞毒作用 2.免疫调节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 血液中为单核细胞,组织中为巨噬细胞; 主要表面受体:PBR,FcR,补体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等; 主要功能:吞噬杀伤、炎症反应、抗原提呈、免疫调节; 氧依赖性杀菌途径和氧非依赖性杀菌途径 树突状细胞(DC): 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始动者;能活化未致敏 T 细胞 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抗原提呈效率高 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 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不同于 T、B 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 主要表面受体:FcR(ADCC 作用);杀伤抑制受体(KIR);杀伤活化受体(KAR) 主要功能: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靶细胞 第 12 章 固有免疫应答(重点看) (1)固有免疫应答的模式识别 PRR 的主要特点 有限多样性:与 TCR、BCR 不同,非特异性识别 非克隆性表达:同一类型天然免疫细胞表达相同 PRR 介导快速生物学反应:immediate reaction 几类重要的 PRR 细胞膜型受体(膜分子) 1)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s, MR 2)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SR) 3)To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 分泌型受体(膜分子 1)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 2)C 反应蛋白 (2)固有免疫细胞识别的分子模式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即 PRR 识别的配体, 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特性:1、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区分“自己”“非己”; 2、为其生存和致病所必需; 3、是天然免疫成分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 2.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DAMP) 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缺氧、应激、无菌性炎症、凋亡等因素刺激后释放到细胞间隙或血 液循环中的一类物质 如热休克蛋白、高迁移族 B,尿酸,肝癌来源生长因子 生理性效应:可通过 Toll 样受体、RIG-1 样受体或 NOD 样受体等模式识别受体 病理性效应:诱导自身免疫如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一)固有免疫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RR ): 模式识别受体(PRR):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游离的受体分子,能 够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或者宿主自身凋亡细胞和衰老损伤细胞表面的某些共有 特定分子结构。 PRR 的特点:有限多样性; 非克隆表达;介导快速生物学效应。 主要包括: (1)细胞膜型 PRR: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 Toll 样受体等; (2)分泌型 PRR: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C 反应蛋白等。 (二)固有免疫细胞识别的分子模式: 1.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 ):即 PRR 识别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某 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主要包括: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病毒 RNA 等。 2.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缺氧、应激、无菌性炎症、凋亡 等因素刺激后释放到细胞间隙或血液循环中的一类物质 第 14 章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 2 节 T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T 细胞活化 (一)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来自 APC 提呈的 pMHC,涉及 pMHC 与 TCR-CD3 的相互作用 (2)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CD28 分子, 配体: B7(B7.1/CD80 ) 和 B7.2(CD86) 提供 T 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3)细胞因子促进 T 细胞增殖和分化 合成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并表达细胞因子受体,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使 T 细胞发生克隆性增 殖,最重要的是 IL-2,与自身的 IL-2R 结合,是所有 T 细胞增殖的必须条件 Th 细胞活化的“三信号模型” 第一信号:双识别,第二信号:协同剌激,第三信号:增强信号,细胞因子 二、T 细胞增殖与分化 (1)CD4+T 细胞的分化 胞内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结核杆菌、利什曼原虫等) 变应原、胞外病原体(大多数细菌、寄生虫等) 胞内病原体感染 Th1 细胞免疫 胞外病原体 Th2 促进体液免疫 各种胞外病原体及真 菌的感染 Th17 参与固有免疫,参与某 些炎症的发生 CD4+初始 T 细胞受 到抗原刺 激生成 Th0 生发中心活化的 B 细 Tfh 辅助 B 细胞活化、分化 胞 TGF- Treg 免疫负调节 (2)CD8+T 细胞的活化 1. CD8+T 细胞的直接活化 Th 细胞非依赖型活化 2. CD8+T 细胞的间接活化Th 细胞依赖型活化 (1)低表达共刺激分子的 APC 对 CD8+T 细胞的活化 (2)不表达共刺激分子的非专职 APC 对 CD8+T 细胞的活化 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第一信号) : 间接识别:识别 MHC+抗原肽; 双识别: TCR +CD3 (抗原肽), CD4 或 CD8(MHC 限制性) T 细胞的活化: (一)第一信号:双识别; (二)第二信号:T 细胞的 CD28 APC 的 B7(B7.1、B7.2) (三)细胞因子(APC 和 T 细胞自身产生的)促进 T 细胞增殖与分化,第三信号 T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一)CD4+T 细胞的分化 胞内病原体感染 Th0 Th1 变应原、胞外病原体 Th0 Th2 各种胞外病原体及真菌的感染 Th0 Th17 (二)CD8+T 细胞的分化 1.直接活化:病毒感染的 DC 高表达共刺激分子 CD28 2.间接活化:APC 低表达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依赖于 CD4+Th1 的辅助 第 3 节 T 细胞的免疫效应 1、CD4+T 细胞的效应 (1)Th1 细胞的效应 1. Th1 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Th1 与 M 提呈的 Ag 作用诱导其活化 激活巨噬细胞 IFN-、CD40L 诱生巨噬细胞 IL-3、GM-CSF HSC 募集巨噬细胞 TNF、MCP-1黏附分子 (血管) 促进炎症反应 IL-1、Il-6、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症介质 急性炎症反应 2. Th1 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 黏附分子或分泌趋化因子 迁移或外渗至炎症 部位 3. Th1 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 -分泌 IL-2 等诱导非专职 APC 或某些专职的 APC 表达共刺激分子 CTL; -分泌 IL-2 等促进 Th1、CTL 和 NK 细胞增殖; -分泌 IFN- 等辅助 B 细胞分泌 IgG 调理作用 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Th2 细胞的效应 辅助 B 细胞产生抗体 诱导产生 IgE I 型超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 阻断 ADCC;诱导 M 产生抗炎细胞因子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参与组织修复和纤维化 (3)Treg 细胞的效应 第 15 章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 1 节 B 细胞对 TD 抗原的应答 1、B 细胞识别和提呈抗原 TCR 识别,间接识别,双识别,双信号 BCR 识别,直接识别,单识别,双信号 2、B 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与成熟 (1)B 细胞的活化 1. 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直接识别,单识别 2.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3.细胞因子的作用B 细胞活化的第三信号 第 3 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及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最主要的效应分子为特异性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 可通过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激活补体、ADCC 和阻止病原体侵入局部黏膜等多种机制发 挥免疫效应,以清除抗原性异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主要清除胞外病原体。 2、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 潜伏期长(约 710 天) 总抗体水平低 抗体以 IgM 为主 抗体亲和力低 维持时间短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 - 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 潜伏期短(约 23 天) 总抗体水平高 以 IgG 为主 抗体亲和力高 维持时间长 第一节 B 细胞对 TD 抗原 的应答: 一、识别:直接识别和单识别(BCR 直接识别抗原,Ig 和 Ig 传递信号, CD19/CD21/CD81 作为共受体)(第一信号) 二、活化、增值、分化与成熟: 第二信号:CD40+ CD40L(Th2 产生的共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计师聘用合同书
- 瓶装氧气培训课件
- 安全施工培训课程课件
- 安全方面的培训心得课件
- 奉节畜牧工程方案(3篇)
- 定西假山工程制作方案(3篇)
- 球车安全驾驶培训目的课件
- 安全文明培训内容课件
- 安全文明出行培训内容课件
- 风电场工程建设方案(3篇)
- 全国赛课一等奖2024版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
- GB/T 22838.5-2024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第5部分:卷烟吸阻和滤棒压降
-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数学试卷(解析版)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供应链管理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JT叔叔医道课1-50集完整稿
- 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3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精美课件(第3课时)
- JB-T 8881-2020 滚动轴承 渗碳轴承钢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 2024年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普格电力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G-T 20986-2023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 JC-T 2127-2012 建材工业用不定形耐火材料施工及验收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