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_第1页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_第2页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_第3页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农业的增长与发展问题 周 杰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古老的基本产业。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农业 的发展状况,常常被认为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密切关系。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至 今依然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感到困扰,很多经济学家都曾为研究这个问题花费了极 大的精力。 一般的看法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有这样一个界线,即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达到可 以用较少的农业劳动者从事生产,就能提供比过去多得多的农产品,不仅充分满足国内全社会 粮食消费之外的需求,还可以大批出口国外。这就是除满足生产者自身消费的之外所谓“剩余 农产品”问题,人们总是把它作为社会经济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条件和标志。但是,迄今为止, 只有少数发达国家通过把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们 就把这种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称之为“现代农业” 。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则仍然处于这 个发展界线之下,甚至仍然沿袭着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仅大量人口被滞留在农业领域从事着 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简单劳动,而且向社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还十分有限,我们就把它称之 为“传统农业” 。 对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划分,本来是以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手段应用的 水平、程度和范围来确定的。凡是大量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并有较发达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他高技术配套产业的密切配合,这就是现代农业;如果继续使 用常规的生产技术手段,主要还是人畜耕作、人工收种、人背马驮、靠天吃饭等,则是传统农 业。有时,虽部分采用了一些现代技术或实用技术,包括使用一些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化肥 农药等,但它并未使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局面改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很有限,大量劳动力仍 被束缚在土地上,还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那就仍然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显然,要实现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发展问题。世界各国都曾有农业方面进 行过各种各样的努力,比如在土地制度、生产组织、农机推广、土壤改良、水利建设、籽种培 2 育,以及化肥农药、耕作技术、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开展过大量的工作。这些努力也都分别发 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对于实现从传统农业转变到现代农业的整个发展进程来看,有些方面是成 功的,而大多数的努力除了使农业产量有一定的变化外,并没有对整个进程产生实质性的推动 作用。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借用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划分的提法,舍弃它在“发 展”与“增长”概念中某些特定含义和因果关系的定论,也把上述情况比喻为农业发展与农业 增长问题:凡是能够实现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我们就称之为“农业发展” ;如果不 能实现这种转变,仅只是引起农业生产某些方面局部变化的,就只属于“农业增长” 。当然, 农业增长与农业发展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农业发展必然也会反映出增长的效果,但我在很 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却常常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尽管农业生产已经有很大变化, 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却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上没有走出困境。 在中国,伴随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产品价格的改革,购销体制的变化,所 有制关系的调整,农村市场的扩张,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几亿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被迅速调动起来,从而使中国的农业生产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中国农业 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本身,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也提示出一些深层次 的问题。我们在这个前提下来探讨农业的发展与增长问题,中国的经验显然是极有意义的。 中国作为一个耕地资料紧缺的人口大国,要解决农业问题本来就已十分困难,而且它还一 度面临耕地减少的趋势,使问题更为严峻。1992 年全国耕地面积比 1957 年下降 14.5%,而同 其全国人口则增长了 81.2%,人均占有耕地也从 2.6%亩下降到 1.2 亩。面对这种情况,全国人 民硬是通过各种努力,还是使粮食生产获得了逐步增长,特别是农村改革后,更使局面有了可 喜的变化。从 1957 年到 1992 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 1.71%,而粮食产量年平均递增 2.4%, 其中,从 1979 年实行改革后的 14 年,粮食的年增长幅度达到 2.7%,尤其是前六年的平均增 长速度已高达 5%,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使全国总产量增长了三分之一,从 3 亿吨的水平一 下就跃上了 4 亿吨的台阶。其他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糖料、猪牛羊肉、水果等,也都增长 了一倍以上。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使自己的谷物、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达到 3 了世界第一的水平。 应当看到,中国农业虽然取得了这些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说,特别是以占总人口百分 之八十的农民在广农村所从事的生产来说,它仍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因为,占主导地位的还 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耕作方式,人力畜力使用还比较普遍,在极端情况下,少数地区甚至还存 在烧荒、撂荒、轮歇等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农业机构等现代 科技手段在很多地区的应用虽然是有效的,但它在农业中的进入范围和作用程度,还远未达到 根本扭转劳动生产率低下状态的目标。即使是实行农村改革后,所通行的仍然是以农户为单位 的小规模生产,也没有跳出传统农业方式的范畴。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出现的增长,从总体上 来看,主要还是传统农业方式下的增长行为,虽然要实现这种半长并不是很容易的,它需要付 出极大的努力,但它还是证实了,这一种成为落后的传统农业方式与有效的生产增长如此成功 地连结起来,甚至达到大体适应这个人口大国需求的程度,在客观上是可能的。它说明,在传 统农业条件下同样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增长潜力。可是,这种增长有限度吗?要在有限的耕地上 保持粮食的增长,这肯定与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关,但单产提高的潜力会有多大呢,这 种增产势头的前景将会如何呢?有的人根据农村改革后出现的新局面,认为这些增长主要是因 为经济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是源自于过去已经具备的生产能力在改革政策作用下的释 放效应,因而表示担心,在这种生产力释放效应完毕之后,中国农业还会增长吗?也有人根据 如此悬殊的耕地与人口比例,早就断言中国的农业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 的。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个中国的粮食生产情况。四十多年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粮食增长的高 峰:五十年代初,在连续九年增长的基础上,1958 年粮食产量首次跨上 2 亿吨台阶;七十年 代后期,在连续两年分别以 2200 和 2700 万吨的数量增长后,于 1979 年又跨过了 3 亿吨台阶, 达到 3.3 亿吨的水平;到八十年代初,又在连续三年以每年 2000-3000 多万吨数量增长后,于 1984 年再度跨上 4 亿吨台阶,达到 4.07 亿吨的水平;之后是 1990 年,又是在连续每年以 1300 和 3000 万吨的速度增长后,达到了 4.46 亿吨的高峰。以上几次产量高峰有这样一些特 4 点:一是高峰出现的年限逐步缩短,从 2 亿吨到 3 亿吨用了 20 年,从 3 亿吨到 4 亿吨只用了 6 年。而且,后三次高峰都是在实行农村改革之后,它与中国农业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有关; 二是每次高峰之前都有连续几年的大幅度增长,反映出社会具有很强的增长渴求;三是每次达 到增长高峰后,紧接着在第二年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产量下跌。第一次下跌 15%,第二次下跌 3.5%,第三次下跌 6.9%,第四次下跌 2.5%。每次下跌产量都在一千万至三千万吨,且都要经 过若干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产量水平。第一次用了八年的时间才恢复,第二次是用了三年,第 三次用了五年,第四年已经过了两年都还没有完全恢复;四是在后两次达到高峰后,立刻就产 生了遍及全国范围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全国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仓库胀满、粮食积压、无 处调运,以及粮价跌落的情况,接着就是第二年的产量猛跌。 上述增长与下跌的情况,很难说成是由人们主观上的高明或失误所致,因而也有人想把这 种波动归咎于自然因素,认为是气候周期或自然灾害引起了这种变化。可是,前后几次同峰的 周期性并不明显,特别是后面几次的变化,也并没有出现席卷全国的自然灾害。而且,在人类 抗灾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在一个幅员如此辽阔,因而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差异极大的国度,竟 然可以在绝大多数地区同步出现粮食的增长和下跌,这恐怕仅用自然因素变化的原因是很难作 出解释的。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传统农业也可以实现粮食的增长,哪怕耕地下降也没有挡住这种增长。 现在我们又看到,这种增长在达到某种限度时,总会遭遇到一种强制的的力量使它又回落下来, 这种回落也是难以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