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进一步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 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22 号)文件 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2011 年 9-10 月,市政 府副秘书长、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韦文明带领中心领导班子成员 和有关科室负责人,先后到宜秀区、迎江区、大观区、市直部门、相 关企业及县(市)行政服务中心调研,并先后赴省政务服务中心、蚌 埠、池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学习考察。现将调研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行政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市行政服务中心于 2001 年 7 月开始运行,内设办公室、业务 科、督查室,市纪委、监察局设立的投诉受理中心(经济 110)的在 中心办公。目前服务大厅有 39 个部门单位(含便民服务单位)进驻,共 有 80 多名窗口工作人员,涉及行政审批事项 280 项。近年来,在 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行 政服务中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 1、精简项目。全市市级各行政审批机关共向市政府上报的 635 项审批项目,经过清理市级共保留 280 项审批项目(行政许可 事项 221 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59 项),保留备案项目 81 项。 2、规范程序。通过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审批行为,推动依法 行政的规范化建设。中心制定和完善了 20 多项规章制度,以制度 促管理,对具体的任务和权责进行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强化内部 2 管理,尤其在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超时默 认制、一次性告知制、并联审批制方面富有成效,增强了对窗口管 理工作的能力。 3、提高效率。通过开展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 (部门审批 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审批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行 政审批项目进驻中心到位,行政审批职能授权到位)工作,行政审 批事项平均办结时限由改革前的平均法定时限 21 个工作日压缩 到 5 个工作日,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办结效率比法定时限提速 10%,即办 件比例达到 58%,提高 16%,窗口现场办结率大为提高. 4、方便群众。通过实行并联审批、全程代理、开通重大建设 项目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方 便了群众。如工商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通过改善网络办公 环境、优化办公流程、拓展服务方式等多种措施,实行企业 “一条 龙” 服务 ,实现了纳税人到中心“进 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 在承诺日办结”。 (二)行政服务行为不断规范 1、完善制度。中心建立了工作规范、 考核办法,以及一整 套与之相配套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行政服务格式文本。编印规范化 的服务指南,建立规范化的公示制度,办事程序等,确保了中心工 作有序运作。 2、加强监管。中心把群众评议作为对窗口和个人考核的重要 依据;充分利用机关效能建设督查和投诉渠道,发现问题及时严肃 3 查处,严格执行效能告诫制。还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为中心特聘监督 员,定期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 3、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督查科室的职能作用,建立值日、巡 视、考勤考核制度;开展“红旗窗口” 、“ 先进个人” 、“星级争创”等评 比活动,建立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窗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中心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 为宗旨, 为我市经济和社 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 众的普遍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通过这次调研和考察学习,我市所辖县市和省及兄弟地市在 政务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不少经验和做法对加强我市行 政服务中心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 ”。推行 “两集中,两到位”能有 效地克服政府部门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重审批轻服务、重权力轻 责任等现象,能有效地克服审批职能分散、审批环节多、审批周期 长等弊端;它是行政服务中心当前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站式平台 的关键,是推行其它审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 从这次考察的蚌埠、池州等地方看,都已实行“两集中,两到 位” 。蚌埠市 实行“ 两集中、两到位 ”后,中心改变了“只挂号、不看 病” 现 象,行政 审批承 诺件承诺提速达 54,现场办结率从过去的 不足 30,提高到 98,群众评议满意率保持在 98以上。 “两集中, 两到位”的落 实,使各部 门各单位进驻 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成为了 4 “一站式” 的行政 审批平台,各部 门各单 位行政审批效率、现场办结 率、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二)企业设立注册登记实行“一表通” 。企 业登记“一表通”:通 过整合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利用计算机企业设立 注册登记“ 一表通” 软 件, 实行一窗受理、一表登 记、信息共享、一 口收费、一次送达。蚌埠、池州和我市宿松县推行企业登记“一表 通” 后,申请人只需填写一遍信息,即可到各相关窗口办理审批事 项,减少了申请人咨询和填表时间,如今“一表通” 已将目前申办企 业所需要的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职能部门的张申报表简化 为 1 张申报表,将需要重复填写的基本信息由原来的 293 项减少 为 43 项,总体填表时间从累计几个小时减少到十几分钟。同时, “一表通 ”的推行 还可以有效 实现信息共享,申 请人信息录入后,相 关的审批窗口都能通过联网计算机看到申办企业的信息,保证了 信息的一致性、规范性和可复用性。各地实施“一表通” 后,企业办 理完名称预核准和前置审批,很快就可以完成注册登记,拿到“四 证一章” :营业执照、 组织 机构代码证、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和 印章,原来各窗口都要对资料录入,办理四证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 需 3 个小时,现在只需 40 分种就能办结。 (三)基建和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推行“一表制” 。基建项目“一表 制” 就是把基本建设 涉及的部门集中在政 务服务中心一个平台上 对外服务,实现审批项目和收费标准一张表公布,做到在审批环节 上,一个窗口受理,一张表告知所需材料,一次性并联审批;在收 5 费环节上,一张表公布标准,一支笔审定类型,一次性收取税费。 实行联合受理、联合图审、联合验收、联合收费。投资项目实行并 联审批,牵头单位“统一受理,抄告相关,集中研究,同步审批、限 时办结”。 蚌埠在加快投资项目落地上成效明显,由于此项工作难度很 大,群众十分关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多次召集十几个相 关部门进行充分的会议研究论证后,下决心实施。先后出台关于 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行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 批工作的意见、 关于在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中推行收费“一表 制” 的意 见 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 基本建设项目行政事业性收 费(政府性基金)分类别标准表、 工业项目基本建设和房地产项 目审批流程图,不仅实现了行政审批与中介服务机构的同台服务、 相互衔接,更使得审批主体、办事流程和依规收费高度集成和规范, 使项目落地速度更快,总承诺时限(包括中介审图和检测服务)仅 为 35 个工作日,比以前压缩了近 50%。此举受到了国家预防腐败 局、省纪委、省公开办的充分肯定,窗口办件即时办结率已达到 70%以 上,承诺件提前办结率达到 90%以上,常办项目的平均审批时限 由成立初期的 21.6 个工作日压缩到目前的 3.2 个工作日。 池州经市长办公会议多次论证,市政府出台关于对基本建 设和投资项目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实行统一征收 管理办法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市政务服务中心又会同财政局、 物价局前期花了 6 个月时间制定了实施细则,对投资报建项目分 6 11 个具体类别,将涉及由建设单位缴纳的 12 项行政事业性及经 营性收费统一换算成按平方米计征。2010 年,依据情况变化,市政 务服务中心提请市政府又出台补充规定,将报建项目涉及的 19 项收费纳入统一征收,基本涵盖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后的收费。由申 报人在中心住建委窗口实行“一次申报、一次缴费” ,既方便了企业 办事,也方便了企业缴费。2008 年执收 9700 万元,2009 年执收 10105 万元,2010 年执收 25000 万元。在收费标准全面下降的前提 下,有关单位纳入“一费清” 范围的行政 规费实现了收入同比翻番 的效果,也强化了非税收入的征管。 我市宿松县在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中推行收费“一表制”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将基建项目审批时间压缩 到近一个月左右,同时杜绝了暗箱操作、人情税费和自由裁量,有 效的防止了税费流失。自 2008 年 5 月份推行以来,为 908 家企业 和社会事业基建项目提供了“一条龙” 服 务。 (四)加强行政审批平台和电子监察平台建设。省政务中心投 入 1000 多万元建设了中心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桐城市政务 服务中心采购了 246 万元办公软件(不含硬件),蚌埠、池州等地在 中心办公自动化方面都投入了 300 至 500 多万元的资金,保证了 各项审批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电子政务建设是中心各项工 作的支撑点。 我们还参观了省政务服务中心、桐城市行政服务中心,了解中 心总体功能布局和平台架构,就蚌埠、池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实施的 7 “一 审 一核 ”制、首席代表制、工作 标准化、窗口工作人 员统一着装、 待遇补助及考核、中介机构管理和中心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综 合考察,受益很多,为我们中心下步建设入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经 验。 三、当前我市行政服务中心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充分调研考察对比,我们感觉到: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虽有明显改善,但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匹配,与社 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距离,与外地政务服务中心的差距 在不断拉大,还存在不少不尽人意的问题和不足。 (一)、 “两集中、两到位” 没有得到全面的落 实。按照市政府相 关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应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办公,但我市 54 个拥 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成立行政许可科的有 30 家,成建制进入中 心办公的只有 6 家,不少审批部门实行体外循环, 。其原因之一是 客观上受行政服务中心的场地所限,无法容纳更多的审批单位和 人员进驻;二是主观上有的行政主管部门不愿意进驻,有些部门名 义上设立了行政许可科,但实际上职能仍然分散在各个科室,甚至 放在二级下属单位,审批在部门内仍未完全集中到一个科室,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更具有隐蔽性,更不利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二)、项目未做到应进尽进。存在“小权进、大权不进” ,将重 要的服务项目、关键的办事环节,仍放在本单位办理,甚至转移至 下属二级机构审批,把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作为“收发室” ,“两头受理、 收费标准不一”的现 象依然存在,严重弱化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和服 8 务质量。 (三)、基本建设和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收费不透明。 在基本建设和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出现“ 断链” 现象,集中、高效、 协同的服务链条和网络还没有完全成型,未能充分发挥出集中、整 合的综合服务功能,垄断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服务收费不规范,让 企业多一站式服务。 (四)、窗口受权不到位。首席代表授权不充分,窗口工作人员 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四、加强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行政服务中心新办事大厅 正在加紧建设,我们将紧抓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中办发 201122 号文件精神, 进行二次创业,争创全省一流政务服务中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营造优化行政服务环 境的良好氛围。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 中心建设的意见,规范和指导中心的发展。 (二)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市行政服务中心功能。 1、认真谋划新中心功能布局。认真谋划新中心功能布局, 对进驻新行政服务中心的单位及项目进行认真摸排,按照“进中 心是原则,不进中心是例外”的要求,凡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 关的行政管理事项及相关收费均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同时依 据功能相近原则,以交通运输、企业设立、基本建设、公共服务为 9 四条主线合理划分服务大厅服务区域,配齐必需的软硬件设备,实 行“ 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 的运 行模式。 2、建立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根据省政府对各级政务中 心的要求,整合各部门行政审批资源,使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 许可、收费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两集中、两到位” 落到实处。 同时加大政务公开及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各部门网络 资源,形成统一规范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平台,提高行政服务的电 子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3、构建企业登记、项目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 充分发挥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的集聚优势,强化审批服务项目的 内在关联性,依托行政审批服务网络,推进窗口整合、项目融合和 “流程再造 ”,完善并 联审批。 (三)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创新审批服务方式。 1、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杜绝两头受理和“前店后坊” , 保证项目的受理、审批、收费、结果均在中心。让窗口真正拥有审 批的权限,发挥行政许可专用章作用。由于这项改革是中心推行行 政审批方式变革的核心,必须具有彻底性,为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 需要政府对全面推行“ 两集中,两到位 ”单位实施回头看,落实整改, 强力督查和问责。 2、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集中办公优势,完善并联审批, 提高服务效率,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在吸取外地成功经验的基 10 础上,建议在中心服务窗口普遍推行企业设立注册登记一表通、基 本建设审批收费“一表制”和项目投资并联审批制等多种新的审批 方式,完善重大项目全程代理制。 (四)、认真清理与行政审批相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服 务收费。凡进驻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