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的眼科疾病 第一节 眼视光学 一、正视和屈光不正 (一)正视 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 5 m 以外)经眼的屈光 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即正视眼的远 点为无限远。若不能产生清晰像,称非正视或屈光不正。 正常情况下,婴幼儿出生不久大部分都是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 逐渐趋于正视,至学龄前基本达到正视,该过程称为“正视化” 。 正视眼 (二)近视 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 近视。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某一点。近视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 影响,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 A.近视眼(无调节) ;B.近视眼的远点 1.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近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屈光成分分类 屈光性近视:眼轴长度正常或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多由于眼各屈光成分 异常,如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等或各成分间组合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 围,而使平行光束入眼经屈折后聚焦于视网膜前而形成屈光性近视,可为暂 时性,或为永久性。 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曲率 在正常范围,平行光束进入眼内聚焦于视网膜之前,而形成轴性近视。多见于 病理性近视眼及大多数单纯性近视眼。 (2)根据近视度数分类 轻度近视:-3.00 D 中度近视:-3.006.OO D 高度近视:-6.00 D (3)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 单纯性近视:眼球在发育基本稳定之后发展的近视,屈光度约在-6.00 D 之内。其中绝大多数眼是健康的,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 病理性近视:20 岁以后眼球仍在发展,并有病理性变化者,称为进行性 近视或病理性近视。一般近视度数较高,可发生程度不同的眼底改变。与正常 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和新生血管的危险性要大得 多。 2.临床表现 (1)远距视物模糊,近距视力好,近视初期常有远距视力波动,注视远处 物体时眯眼。 (2)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 物、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 (3)通过客观验光和主觉验光确定近视,并确定度数。 (4)一般近视患者,在未获得矫正时,由于在近距离某一点能获得清晰视 力,所以很少发生弱视。 (5)由于看近时不用或少用调节,所以集合功能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 或外斜视。 3 3. 近视矫正的光学原理 应用合适的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使之进入眼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上。 临床上矫正或治疗近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基本机制相同。均是通过将入 眼光线进行发散后聚焦在视网膜上,可以是以光学镜片的方式,如框架眼镜或 角膜接触镜;可以通过改变角膜屈光力的方式,如角膜屈光手术:也可以通过 改变晶状体屈光力的方式,如眼内屈光手术。 近视眼的凹透镜矫正 (三)远视 当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称为远 视,远视眼的远点在眼后,为虚焦点。因此,典型的远视者视远不清、视近更 不清。 当远视度数较低时,患者可以利用其调节能力,增加眼的屈光力,将光线 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获得清晰的视力,但由于频繁并过度使用调节,远视者 视疲劳症状比较明显。 A.远视眼(无调节) ;B.远视眼的远点 1.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远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屈光成分分类 屈光性远视:指由于眼球屈光成分的屈光力下降所造成的远视,其眼轴 长度正常或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包括指数性远视和曲率性远视等。 轴性远视:指由于眼轴相对缩短所造成的远视,其屈光成分正常或基本 在正常范围内。包括生理性眼轴缩短和病理性眼轴缩短。 (2)根据远视度数分类 低度远视:+3.00 D。该范围远视在年轻时由于能在视远时使用调节进 行代偿,这部分能被调节代偿的远视亦称为隐性远视,这些人大部分在 40 岁以 前不影响视力。 中度远视:+3.00+5.00 D。视力受影响,并伴有不适感或视疲劳症状, 过度使用调节还会出现内斜视。 高度远视:+5.OO D。视力受影响,非常模糊,但视觉疲劳或不适感反 而不明显,因为远视度数太高,患者无法使用调节来代偿。 在临床中,远视的低、中高度等分类并不重要,因个体间反应差异很大, 所以,重要的是能分析和判断针对个体的远视状态或程度对其视力或眼位的影 响,尤其在个体的不同年龄段。 2. 与远视有关的问题 (1)远视与年龄 6 岁时:低、中度远视者无任何症状,因为调节幅度很大,近距阅读 的需求也较少。高度远视者通常是在体检时发现,或伴有调节性内斜视而被发 现。调节性内斜视表现为近距内斜视大于远距内斜视,由高调节性集合调节 比例(AC/A)引起。远视的正确矫正可以减少调节,从而减少调节性集合而消 除或减少内斜视。 620 岁:近距阅读需求增大,特别在 10 岁左右时,阅读量增加,阅读 字体变小,开始出现视觉症状。 2040 岁:近距阅读时出现眼酸、头痛等视疲劳症状,部分患者老视提 前出现,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调节幅度减少,隐性远视减少,显性远视增 加。 40 岁:调节幅度进一步下降,隐性远视转为显性远视,这些患者不仅 需要近距阅读附加,而且还需要远距远视矫正。 (2)屈光性弱视 一般发生在高度远视且未在 6 岁前给予适当矫正的儿童,因为看远不清, 5 看近更不清,视网膜黄斑部从来没有受到清晰像的刺激。但这类弱视可以通过 检查及早发现并完全矫正,同时给予适当视觉训练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内斜视 集合和调节是联动的,当调节发生时,必然会出现集合。调节所诱发的 集合的量取决于患者的 AC/A, AC/A 因人而异,远视者通常较高。 容易发生在轻、中度远视患者中,因为该类患者可以通过动用“调节” 达到清晰成像的目的。远视者未进行屈光矫正时,为了获得清晰视力,在远距 工作时就开始使用调节,近距工作时使用更多的调节,产生内隐斜或内斜视。 如果内斜视持续存在,就会出现斜视性弱视。 (4)远视眼常伴有小眼球、浅前房,因此远视者散瞳前要特别注意检查前 房角。另外,远视眼的眼底常可见视盘小、色红、边缘不清、稍隆起,类似视 盘炎或视盘水肿,但矫正视力正常或与以往相比无变化,视野无改变,长期观 察眼底无改变,称为假性视盘炎。 3.远视矫正的光学原理 与近视的矫正正好相反,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应用合适的凸透镜使光线 会聚,使之进入眼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上。轻度远视如无症状则不需要矫 正,如有视疲劳和内斜视,即使远视度数低也应戴镜。中度远视或中年以上远 视者应戴镜矫正视力,消除视疲劳及防止内斜视发生。 远视眼的凸透镜矫正 (四)散光 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 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称为散光。 散光可由角膜或晶状体产生,前者称为角膜散光,后者称为眼内散光。 如图所示为一规则散光眼,垂直子午线曲率高于水平子午线曲率,以下为 散光中需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 前后焦线:平行光线经过该光学系统结成两条互相垂直的焦线,称为前后 焦线。 Sturm 光锥:两焦线之间的间隙,称为 Sturm 间隙,整个光束的形态像一 个圆锥,称为 Sturm 光锥。 最小弥散圆:前后焦线之间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椭圆形光学切面,其中最 小的光学切面为一圆形,称为最小弥散圆。 1.分类 (1)根据散光的规则程度分类 规则散光: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相互垂直者为规则散光。 在规则性散光的患者,双眼主子午线上的柱镜度数通常是相等的。 不规则散光(irregular astigmatism):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 午线不相互垂直者为不规则散光。 (2)根据两条主子午线聚焦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分类 单纯近视散光:一条主子午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另一条主子午线聚焦在 视网膜之前。 单纯远视散光:一条主子午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另一条主子午线聚焦在 视网膜之后。 复合近视散光:两条互相垂直的主子午线均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但聚焦 位置前后不同。 复合远视散光:两条互相垂直的主子午线均聚焦在视网膜之后,但聚焦 前后位置不同。 混合散光:一条主子午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另一条主子午线聚焦在视 网膜之后。 2.散光对视力的影晌 (1)散光对视力下降的影响取决于散光的度数和轴位,散光度数高或斜轴 散光对视力影响较大。 (2)逆规散光对视力的影响比顺规散光大。 3.散光矫正的光学原理 7 散光矫正的光学机制原则上同近视和远视矫正,不同的是散光需分别矫正 两条主子午线的不同屈光度,单纯散光用柱镜矫正,复合或混合散光用球柱镜 来矫正。如不能适应全矫正,可先予以较低度数矫正,再逐渐增加度数。不规 则散光不能用柱镜娇正,可试用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 单纯散光的柱镜矫正 (五)屈光参差 1.双眼单视和屈光参差 外界物体同时成像在双眼的视网膜上后,通过视觉神经系统传递至大脑视 觉皮质系统,在此融合成单一像称为“双眼单视” 。双眼单视的条件是:分别成 像在双眼视网膜的像在大小、亮度和式样上达到一致。 双眼单视模拟图 所谓的屈光参差,指的是双眼在一条或者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存在差异, 该差异可能会造成双眼视网膜上所成像之间在大小等方面的不同,当差异很小 时,可以被人眼所忽略,如临床上一般认为,当参差量小于 1 D 时,我们基本 感觉不到差异造成的问题,称之为生理性屈光参差。参差量超过 2.50 D 以上者, 常可能会因融像困难出现症状。 此外,由于双眼的调节活动具有同时性,屈光参差者,度数较高眼常处于 视觉模糊状态,容易引起弱视。屈光参差的远视者,其度数较高眼,更容易成 为弱视。 2.矫正原理 对屈光参差进行屈光矫正时,需考虑矫正方法的视网膜像放大率,应通过 各种方式,使得矫正后双眼视网膜上的像差异不要太大。如单眼为无晶状体者, 配戴框架眼镜后,双眼视网膜像大小差异约为 25%,无法融像而产生许多症状。 若佩戴角膜接触镜,则放大率差异约为 6%,接近双眼融像的能力范围(5%) , 可以减少因融像困难带来的视觉症状。 二、老视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 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逐渐下降。大约在 4045 岁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 离工作困难,这种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即人们常说的 “老花” 。 (一)老视与远视 由于老视加光度数为正镜片,人们常常将老视的矫正与远视相提并论,实 际上它们的机制是完全不同的。 表 1 老视和远视的区别 老视 远视 和年龄相关的生理性调节力下降,导致近距 离工作困难,一般都在 40 岁左右出现 是一种屈光不正,由于眼球的屈光力过小, 或眼轴过短所致,出生后往往就存在 远视力如常,近视力明显降低 视远不清楚,视近更不清楚,但部分症状可 被调节所代偿 需要视近矫正 需要远、近屈光矫正 (二)老视的症状 老视者初期常感觉将目标放得远一些才能看清,在光线不足时,由于瞳孔 增大、景深变短,近距离阅读模糊更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逐渐 9 加重。在老视前期或初发期,为了看清近目标需要努力使用调节,常产生睫状 肌过度收缩和相应的过度集合所致的眼疲劳症状。 老视的症状一般如下: 1.视近困难 患者会逐渐发现在往常习惯的工作距离阅读,看不清楚小字体,患者会不 自觉地将头后仰或者把书报拿到更远的地方才能将字看清,而且所需的阅读距 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2.阅读需要更强的照明度 因为足够的光线既增加了书本与文字之间的对比度,又使患者瞳孔缩小, 增加景深、提高视力。 3.视近不能持久 因为调节力减退,患者要在接近双眼调节极限的状态下近即离工作,所以 不能持久;同时由于调节与集合的联动效应,过度调节会引起过度的集合,故 看报易串行,字迹成双,无法阅读,某此患者甚至会出现眼胀、流泪、头痛等 视疲劳症状。 (三)老视的影响因素 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无论屈光状态如何,每个人均会发生老视。除年龄 外,老视的发生和发展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屈光不正 屈光状态将影响老视症状出现的迟早,未行矫正的远视者较早发生老视, 近视者发生较晚。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后,由于矫正负镜片离角膜顶点存在 1215mm 的距离,减少了同样阅读距离的调节需求,出现老视的年龄延后。远 视者正好相反。 2.用眼方法 调节需求直接与工作距离有关,因此,从事近距离工作者容易出现老视的 症状,从事精细的近距离工作的人比从事远距离工作的人出现老视要早。 3.患者的身体素质 长手臂的高个子比手臂较短的矮个子有比较远的工作距离,需要比较少的 调节,因此后者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4.地理位置因素 由于温度对晶状体的影响,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们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四)老视的检测与矫正 首先应进行远视力检查和验光,矫正屈光不正,同时了解被检者的工作性 质和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阅读距离进行老视验配。老视矫正应用凸透镜,可 选择单光眼镜、双光眼镜和渐变多焦点眼镜。 三、屈光检查 屈光检查的主要内容是验光。验光是一个动态的、多程序的临床诊断过程。 从光学角度来看,验光是让位于无穷远的物体通过被检眼眼前的矫正镜片后恰 好在视网膜上产生共轭点。但是仅达到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验光的 对象是人,而不仅是眼球,就是要为被测者找到既能看清物体又使眼睛舒适的 矫正镜片,既看到他需要看到的一切,又能持续使用眼睛而无不适感觉。 (一)验光过程 完整的验光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精确阶段和终结阶段。 1.验光的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在此阶段,检查者主要收集有关被测者 眼部屈光状况的基本资料,根据这些资料,预测验光的可能结果。该阶段的具 体内容有:(1)检影验光或电脑验光;(2)角膜曲率计检查;(3)镜片测度 仪检测。检影验光是该阶段的关键步骤,在检影验光时运用综合验光仪可为验 光医师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好处。 2.验光的第二阶段(精确阶段):对初始阶段所获得的预测资料进行检验, 精确阶段使用的主要仪器是综合验光仪,让被测者对验光的每一微小变化做出 反应,由于这一步特别强调被测者主观反应的作用,所以一般又称之为主觉验 光。 3.验光的第三阶段(终结阶段):包括双眼平衡和试镜架测试,最后根据 被测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至最佳平衡状态。终结阶段并不仅仅是一种检查或测量 技能,而是经验和科学判断的有机结合。 4.在上述检测的基础上要进行近视力的检测,对于老视者,该步骤就是检 测老视的加光度数。 11 (二)睫状肌麻痹验光 人眼的调节状况直接影响屈光的检测,因此,为了准确获得人眼调节静止 状态下的屈光不正度数,有时需做睫状肌麻痹验光。由于麻痹睫状肌的药物, 如阿托品同时伴有散大瞳孔的作用,过去常称为散瞳验光。 某些特殊的患者也必须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如首次进行屈光检查的儿童、 需要全矫治的远视者、有内斜视的远视儿童、有视觉疲劳症状的远视成人等。 四、眼屈光不正的矫治 矫正或治疗屈光不正的方法目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框架眼镜、角膜接触 镜和屈光手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其光学原理均为:通过镜片或改变眼屈光 面的折射力,达到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的目的。 (一)框架眼镜 主要使用球镜、柱镜或球柱镜。球镜用于矫正单纯远视或近视,正球镜用 于矫正单纯远视,负球镜用于矫正单纯近视。柱镜或球柱镜用于矫正散光。 框架眼镜的特点是安全、简便、经济。镜片材料主要有玻璃和树脂。玻璃 镜片耐磨性好、折射率较高,但较重、易碎。树脂镜片不易破碎、较轻、抗紫 外线,但易磨损,镀膜工艺的发展逐步克服了树脂镜片的易磨损等问题。 验配框架眼镜时,通常将镜片的光学中心对准瞳孔中心,否则将产生棱镜 效应。由于框架眼镜的镜片与角膜顶点存在一定距离,高度数镜片存在放大率 问题,尤其是屈光参差者因双眼放大率差异而难以适应。 (二)角膜接触镜 亦称隐形眼镜,矫正原理与框架眼镜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角膜接触镜 与角膜直接接触,使得角膜顶点距离缩短,减少了框架眼镜所致的像放大率等 问题。但由于镜片与角膜、结膜、泪膜等直接接触,容易影响眼表正常生理。 角膜接触镜从材料上分为软镜和硬镜。 1.软镜 软镜的特点是:验配较简单、配戴舒适。镜片更换方式有传统型(更换周 期较长)和定期更换型。软镜易产生蛋白等镜片沉淀物,配戴不当常引起巨乳 头性结膜炎、角膜炎症等并发症。目前认为软镜更换周期不宜过长。 软镜适合不同类型的屈光不正患者,有泪膜和角膜等眼前表疾病患者要慎 重选择。除了矫正屈光不正外,一些特殊设计的软镜可用于美容,如彩色角膜 接触镜、人工瞳孔角膜接触镜、药物缓释镜等。 2.硬镜 目前所用的硬镜一般是指硬性透氧性接触镜,由质地较硬的疏水材料制成, 其透氧性较高。硬镜的特点是透氧性强、抗蛋白沉淀、护理方便、光学成像质 量佳,但验配较复杂、佩戴者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角膜塑形镜:使用特殊设计 的高透氧硬镜,通过机械压迫、镜片移动的按摩作用及泪液的液压作用达到压 平角膜中央形状、暂时减低近视度数的作用。由于角膜形态的改变存在一定的 限度,一般只能暂时下降-3.00 D 左右的近视度数。一旦停止配戴镜片,由于 角膜的可恢复性,原屈光不正度数将回复。因验配较复杂,使用不当易引起严 重并发症,应严格控制使用,须在医疗机构中由专业医疗人员进行规范验配。 (三)屈光手术 屈光手术是以手术的方法改变眼的屈光状态,包括角膜屈光手术、眼内屈 光手术和巩膜屈光手术。现代的屈光手术不仅用准分子激光,还采用其他激光 (如飞秒激光)和非激光的方式;不只采用一项技术一次完成,还可以采用联 合手术或多种技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方式。 由于大多数屈光不正者可以通过眼镜和角膜接触镜等非手术的方法得到良 好的屈光矫正,因此他们对屈光手术的期望值很高,术者应特别注意此类手术 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做此类手术必须具备精良的手术器械、接受过系 统培训的专科医师;还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的可 能效果及危险性,尽量避免并发症。 第二节 结膜炎 结膜是由眼睑缘间部末端开始覆盖于眼睑后和眼球前的一层半透明黏膜组 织,由球结膜、睑结膜和穹窿部结膜三部分构成。睑结膜与睑板结合紧密,角 结膜缘外的球结膜和穹窿部结膜则与眼球结合疏松。 结膜上皮毗邻角膜上皮,并延伸至泪道和泪腺,因此这些部位的疾病容易 13 相互影响。结膜大部分表面暴露于外界,易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微生物感染而 致病,最常见的疾病为结膜炎,其次为变性性疾病。结膜上皮细胞的创伤愈合 与其他的黏膜细胞相似,上皮细胞损伤通常在 12 天内可修复。而结膜基质的 修复伴有新生血管的生长,修复过程受血管生成数量、炎症反应程度、组织更 新速度等因素影响。结膜的浅表层通常由疏松组织构成,在损伤后不能恢复为 与原先完全相同的组织,深层的组织(纤维组织层)损伤修复后,成纤维细胞 过度增生,分泌胶原使结膜组织粘附于巩膜,这也是内眼手术后结膜瘢痕组织 形成的原因。 结膜与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以及外界环境相接触,但眼表的特异性和非特异 性防护机制使其具有一定的预防感染和使感染局限的能力,但当这些防御能力 减弱或外界致病因素增强时,将引起结膜组织的炎症发生,其特征是血管扩张、 渗出和细胞浸润,这种炎症统称为结膜炎。结膜炎是眼科最常见的疾病。 一、病因 致病原因可分为微生物性和非微生物性两大类。根据其不同来源可分为外 源性和内源性,也可应邻近组织炎症蔓延而致。最常见的是微生物感染,致病 微生物可为细菌(如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 菌、淋球菌等) 、病毒(如人腺病毒株、单纯疱疹病毒 I 型和 II 型、微小核糖 核酸病毒)或衣原体,偶见真菌、立克次体和寄生虫感染。物理性刺激(如风 沙、烟尘、紫外线等和化学性损伤(如医用药品、酸碱或有毒气体等)也可引 起结膜炎。还有部分结膜炎是由免疫性病变(过敏性) 、与全身状况相关的内因 (肺结核、梅毒、甲状腺病等) 、邻近组织炎症蔓延(角膜、巩膜、眼睑、眼眶、 泪器、鼻腔与鼻旁窦等)引起。 二、分类 1.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急性或亚急性、慢性结膜炎。一般而言,病程少 于 3 周者为急性结膜炎,而超过三周者为慢性结膜炎。 2.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免疫性、化学性或刺激性、全身疾病相关性、继 发性和不明原因性结膜炎。 3.按结膜对病变反应的主要形态可分为乳头性、滤泡性、膜性/假膜性、瘢 痕性和肉芽肿性结膜炎。 三、临床表现 结膜炎症状有异物感、烧灼感、痒、畏光、流泪。如有眼痛或虹膜和睫状 肌疼痛表明炎症波及角膜。 重要的体征有结膜充血、渗出物、乳头增生、结膜水肿、滤泡、假膜和真 膜、肉芽肿、假性上睑下垂、耳前淋巴结肿大等。 四、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局部给药为主,必要时全身用药。急性期忌包扎患眼。 1.滴眼剂滴眼 治疗结膜炎最基本的给药途径。对于微生物性结膜炎,应选用敏感的抗生 素或(和)抗病毒滴眼剂。必要时可根据病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 的药物。重症患者在未行药物敏感试验前可联合几种抗生素滴眼剂点眼。急性 期应频繁点滴眼,l2 小时一次。病情好转后可减少点眼次数。 2.眼药膏涂眼 眼药膏在结膜囊停留的时间较长,宜睡前使用,可发挥持续的治疗作用。 3.冲洗结膜囊 当结膜囊分泌物较多时,可用无刺激性的冲洗液(生理盐水或 3硼酸水 冲洗,每天 l2 次,以清除结膜囊内的分泌物。冲洗液勿流入健眼,以免引起 交叉感染。 4.全身治疗 严重的结膜炎如淋球菌性结膜炎和衣原体性结膜炎,除了局部用药外还需 全身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五、预后和预防 15 大多数类型的结膜炎愈合后不会遗留并发症,少数可因并发角膜炎症进而 损害视力。严重或慢性的结膜炎症可发生永久性改变,如结膜瘢痕导致的睑球 粘连、眼睑变形和继发干眼。 传染性结膜炎可造成流行性感染,因此必须做好顶防工作。结膜炎多为接 触传染,故提倡勤洗手、洗脸、不用手和衣袖擦眼。传染性结膜炎患者应隔 离患者用过的盥洗用具必须采取隔离并消毒处理。医务人员检查后要洗手消 毒,防止交叉感染。对理发店、饭店、工厂、学校、托儿所、游泳池等人员集 中场所进行卫生宣传、定期检查、加强管理。 第三节 白内障 一、白内障的病因学及分类 晶状体处于眼内液体环境中,任何影响眼内环境的因素,如衰老、物理损 伤、化学损伤、手术、肿瘤、炎症、药物(包括中毒)以及某些全身性代谢性 或免疫性疾病,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破坏晶状体的组织结构、干扰其正常代谢而 使晶状体混浊。此外,晶状体或眼球的发育异常以及某些先天性全身性综合征, 都可以导致晶状体的形成异常而致白内障。 白内障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日光照射、严重腹泻、营养不良、糖尿病、吸 烟、饮酒、受教育程度、阿司匹林和皮质类固醇应用、性别、青光眼和遗传因 素等。 白内障有下述多种分类方法: 1.根据病因:先天性、老年性(年龄相关性) 、并发性、代谢性、药物及中 毒性、外伤性、后发性。 2.根据发生年龄:先天性、后天获得性。 3.根据晶状体混浊部位:皮质性、核性、囊下性。 4.根据晶状体混浊形态:点状、冠状、板层状。 5.根锯晶状体混浊程度:初发期、肿胀期、成熟期、过熟期。 二、白内障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视力下降 这是白内障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症状。晶状体周边部的轻度混浊可以不影 响视力,而在中央部的混浊,虽然可能范围较小、程度较轻,但也可以严重影 响视力。在强光下,瞳孔收缩,进人眼内的光线减少,此时视力反而不如弱光 下。晶状体混蚀明显时,视力可下降到仅有光感。 2.对比敏感度下降 白内障患者在高空间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下降尤为明显。 3.屈光改变 核性白内障因晶状体核屈光指数增加,晶状体屈折力增强,产生核性近视, 原有的老视减轻。若晶状体内部混浊程度不一,尚可产生晶状体性散光。 4.单眼复视或多视 晶状体内混浊或水隙形成,使晶状体件部分屈光力不均一,类似棱镜的作 用,产生单眼复视或多视。 5.眩光 晶状体混浊时进入眼内的光线散射所致。 6.色觉改变 混浊晶状体对光谱中位于蓝光端的光线吸收增强,使患者对这些光的色觉 敏感度下降。 7.视野缺损 晶状体混浊使白内障患者视野产生不同程度的缺损。 (二)体征 晶状体混浊可在肉眼、聚光灯或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并定量。不同类型的 白内障具有其特征性的混浊表现。对晶状体周边部的混浊需散瞳后方可看到。 三、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这个术语现已逐渐被“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所取代,因 17 为部分患者在中年出现白内障而非老年,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来描述晶状 体的改变更为确切。老年性白内障是最为常见的白内障类型,多见于 50 岁以上 的中、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升高,80 岁以上的老人,白内障的患病率 为 100%。它是晶状体老化后的退行性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年龄、职业、 性别、紫外线辐射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阳性家族史和营养状况等均是老年性 白内障的危险因素,目前人们对紫外线辐射的研究较多。在我国,西藏地区发 病率最高。 根据晶状体开始出现混浊的部位,老年性白内障分为 3 种类型:皮质性、 核性及后囊下性。 (一)皮质性白内障 皮质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类型,典型的皮质性白内障按其病 变发展可分为 4 期: l.初发期 在裂隙灯下,晶状体皮质中可见到有空泡和水隙形成。水隙从周边向中央 扩大,形成轮辐状混浊。晶状体周边前、后皮质出现楔形棍浊,呈羽毛状,多 从鼻下开始,尖端指向中央,前、后皮质混浊可在赤道部汇合,也可在某一象 限融合形成小片或大片混浊。此时检眼镜检查可见红光反射中有轮辐状或片状 阴影。早期较周边的混浊并不影响视力,病程发展缓慢。 2.膨胀期或未成熟期 晶状体混浊加重,皮质吸水肿胀,晶状体体积增大,前房变浅,有闭角型 青光眼体质的患者此时可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以斜照法检查时,投照侧虹膜 在深层混浊皮质下形成新月形阴影,称为虹膜投影,为此期的特点。患者视力 明显下降,眼底难以清楚观察。 3.成熟期 晶状体内水分溢出,肿胀消退,体积变小,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此时晶状 体完全混浊,呈乳白色,部分患者囊膜上还可以看到钙化点。患者视力可降至 手动或光感,眼底不能窥入。 4.过熟期 如成熟期白内障未及时手术,则白内障进一步发展进入过熟期。晶状体因 水分继续丢失而体积变小,囊膜皱缩,表面有钙化点或胆固醇结晶,前房加深。 晶状体纤维分解、液化成乳白色颗粒,棕黄色的核因重力而下沉,称为 Morgagnian 白内障。核下沉可使患者觉得视力突然提高。 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预习部分)第03讲Unit3(知识全梳理考点精准练)
- Unit2单元重点词汇背诵习题译林版九年级英语上册
- 物业基金面试题目及答案
- 化妆品知识培训费用课件
- 新解读《GB-T 36166-2018液压元件用铜合金棒、型材》
- 新解读《GB-T 35990-2018压力管道用金属波纹管膨胀节》
- 平江中学期末数学试卷
- 南昌09年高考数学试卷
- 逆变器生产线项目投资测算方案
- 蛋鸡产业园建设项目运营管理手册
- HTD9000-X5S仪表自动化培训与技能竞赛综合装置【说明书】A420241009
- 阿加曲班的应用及护理
-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学校教师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幼儿园食堂人员岗位技能比赛方案及评分标准
- 电力电缆及通道检修规程QGDW 11262-2014(文字版)
-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和答题公式
- 协同育人机制:家校社联动的实践逻辑与路径
- 《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课件第五章 乡村治理的机制
- 2020年7月26日河北省委政法委遴选考试真题及答案
-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 亲子关系断绝书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