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 第2章2.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5 .ppt

【步步高】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 第2章2.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课件+配套训练(打包2套)苏教版必修5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26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17127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92.02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26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关 键 词:
步步高 学年 高中数学 等差数列 以及 课件 配套 训练 打包 苏教版 必修
资源描述:
【步步高】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 第2章2.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课件+配套训练(打包2套)苏教版必修5,步步高,学年,高中数学,等差数列,以及,课件,配套,训练,打包,苏教版,必修
内容简介:
) 2 . 2 . 3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 一 ) 【 学习要 求 】 1 理解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2 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五个量 d , n , 够由其中三个求另外两个 3 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及性质的应用 【 学法指导 】 1 运用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关 键在于准确把握它们的结构特征,这样才能根据具体情境 ( 已知条件和待求目标 ) 选用恰当的公式解决问题 2 要善于从推导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中,归纳总结出一般的求和方法 倒序相加法 . ) 填一填 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1 把 的前 n 项和,记做 ; 1 ( n 2) 2 若 是等差数列,则 ;若首项为 差为 d ,则 示为 . n a 1 a n 2 S n 1 12 n ( n 1) d (一) 填一填 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3 写出下列常见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 1) 1 2 3 n ( 2) 1 3 5 (2 n 1) . ( 3) 2 4 6 2 n . 12 n (n 1) n 2 n 2 n ) 填一填 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4 等差数列 a n 中 ( 1) 已知 d 2 , n 15 , a n 10 ,则 S n _ _ ; ( 2) 已知 a 1 20 , a n 54 , S n 999 ,则 d _ _ ; ( 3) 已知 a 1 56, d 16, S n 5 ,则 n _ _. 360 1713 15 ) 问题情境 “ 数学王子 ”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被誉为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顿并列,同享盛名 高斯十岁那年,老师布置了一道很繁杂的计算题,要求学生把 1 到 100 的所有整数加起来,老师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即刻把写着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老师起初并不在意这一举动,但当他发现全班唯一正确的答案属于高斯时,才大吃一惊而更 使人吃惊的是高斯的算法,他发现:第一个数加最后一个数的和是 101 ,第二个数加倒数第二个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 数的和也是 101 , 共有 50 对这样的数,用 101 乘以 50 得到 5 050 ,这种算法是教师未曾教过的方法,高斯自己就想出来了,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法呢?它用于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呢? 这种方法叫倒序相加法,是等差数列求和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 探究点一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 问题 求和: 1 2 3 100 ? 对于这个问题,著名数学家高斯十 岁时就能很快求出它的结果当时他的思路和解答方法是: S 1 2 3 99 100 ,把加数倒序写一遍: S 100 99 98 2 1. 所以有 2 S (1 100) (2 99) (99 2) (100 1) 100 101 , S 50 1 01 5 050. 请你利用 “ 高斯的算法 ” 求 1 2 3 n ?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 解 设 S n 1 2 3 ( n 1) n ,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又 n ( n 1) ( n 2) 2 1 , 2 S n (1 n ) 2 ( n 1 ) ( n 1) 2 ( n 1) , 2 S n n ( n 1) , S n n n 1 2 . ) 探究 设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 a 1 ,公差为 d ,你能利用 “ 倒序相加法 ” 求等差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 S n 吗?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解 S n a 1 a 2 a 3 a n 1 a n a 1 ( a 1 d ) ( a 1 2 d ) a 1 ( n 2) d a 1 ( n 1) d , S n a n a n 1 a n 2 a 2 a 1 a n ( a n d ) ( a n 2 d ) a n ( n 2) d a n ( n 1) d , 2 S n ( a 1 a n ) n , 由此可得等差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公式: S n n a 1 a n 2 . 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a 1 ( n 1) d , 代入上式可得 S n n n 1 2 d . )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探究点二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性质 探究 1 设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 d , n 项和,易知 a1 1 2 a2 m, a2 m 1 a2 m 2 a3 差为 n 项和符号 成等差数列,则 , 也成等差数列 2m 3 m S 2 m )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探究 2 若数列 a n 是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求证:数列 S 也是等差数列 证明 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 d , S n n n 1 2 d d2 ( n , S d2 n a 1 S n 1n 1 S 常数 ) , 数列 S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 ) 探究 3 设 S n 、 T n 分别为两个等差数列 a n 和 b n 的前 n 项和,证明:a nb n S 2 n 1T 2 n 1.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证明 S 2 n 1 12 (2 n 1) ( a 1 a 2 n 1 ) 2 n 12 2 a n (2 n 1) 同理 T 2 n 1 (2 n 1) b n ; S 2 n 1T 2 n 1 2 n 1 a n 2 n 1 b na nb n . 即a nb n S 2 n 1T 2 n 1. ) 【 典型例 题 】 例 1 在等差数列 a n 中,已知 d 2 , a n 11 , S n 35 ,求a 1 和 n .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解 由 a n a 1 n 1 d ,S n n n 1 2 d ,得 a 1 2 n 1 11 , n n 1 2 2 35 ,解方程组得 n 5a 1 3或 n 7 ,a 1 在解决等差数列问题时,如已知 a 1 , a n , n , d , S n 中任意三个,可求其余两个,这种问题在数学上常称为 “ 知三求二 ” 型 ) 跟踪训练 1 已知等差数列 a n 中, ( 1) a 1 32, d 12, S n 15 ,求 n 及 a n ; ( 2) a 1 1 , a n 512 , S n 1 022 ,求 d .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解 ( 1) S n n 32 n n 1 2 ( 12 ) 15 , 整理得 n 2 7 n 60 0 ,解之得 n 12 或 n 5( 舍去 ) , a 12 32 ( 12 1) ( 12 ) 4. ( 2) 由 S n n a 1 a n 2 n 1 512 2 1 02 2 , 解之得 n 4. 又由 a n a 1 ( n 1) d ,即 512 1 (4 1) d , 解 之得 d 171. ) 例 2 ( 1) 等差数列 a n 的前 m 项和为 30 ,前 2 m 项和为 100 ,求数列 a n 的前 3 m 项的和 S 3 m ; ( 2) 两个等差数列 a n , b n 的前 n 项和分别为 S n 和 T n ,已知S nT n7 n 2n 3,求a 5b 5的值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解 ( 1) 方法一 在等差数列中, S m , S 2 m S m , S 3 m S 2 m 成等差数列 30,7 0 , S 3 m 100 成等差数列 2 70 30 ( S 3 m 10 0) , S 3 m 210. 方法二 在等差数列中, S S 2 m2 m , S 3 m3 m 成等差数列, 2 S 2 m2 m S S 3 m3 m . 即 S 3 m 3( S 2 m S m ) 3 ( 10 0 30) 210. ( 2) a 59 a 1 a 9 9 b 9 S 96512 . ) 小结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 S n 的有关性质在解题过程中,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 跟踪训练 2 设 为等差数列, S n 为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已知 S 7 7 , S 15 75 , T n 为数列S 前 n 项和,求 T n .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解 设等差数列 a n 的公差为 d , 则 S n 12 n ( n 1) d , 7 , S 15 75 , 7 a 1 21 d 715 a 1 105 d 75,即 a 1 3 d 1a 1 7 d 5, 解得 a 1 2d 1, S a 1 12 ( n 1) d 2 12 ( n 1) , ) S n 1n 1S 12 ,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数列S 等差数列,其首项为 2 ,公差为12 , n ( 2) n n 1 2 12 14 94 n . ) 例 3 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 70 m 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 1 分钟走 2 m ,以后每分钟比前 1 分钟多走 1 m ,乙每分钟走 5 m . ( 1) 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 ( 2) 如果甲、乙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甲继续每分钟比前 1 分钟多走 1 m ,乙继续每分钟走 5 m ,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解 ( 1) 设 n 分钟后第 1 次相遇,依题意, 有 2 n n n 1 2 5 n 70 , 整理得 n 2 13 n 140 0. 解之得 n 7 , n 20( 舍去 ) ) 第 1 次相遇是在开始运动后 7 分钟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 2) 设 n 分钟后第 2 次相遇,依题意, 有 2 n n n 1 2 5 n 3 70 , 整理得 n 2 13 n 420 0. 解之得 n 15 , n 28( 舍去 ) 第 2 次相遇是在开始运动后 15 分钟 小结 建立等差数列的模型时,注意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和是两个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 跟踪训练 3 现有 200 根相同的钢管,把它们堆成正三角形垛,要使剩余的钢管尽可能少,那么剩余钢管的根数为_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解析 钢管排列方式是从上到下各层钢管数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最上面一层钢管数为 1 ,逐层增加 1 个 钢管总数为: 1 2 3 n n n 1 2 . 当 n 19 时, S 19 190. 当 n 20 时, S 20 210 200. n 19 时,剩余钢管根数最少,为 10 根 . 10 ) 1 记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为 S n ,若 S 2 4 , S 4 20 ,则该数列的公差 d _.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解析 由 S 2 2 a 1 d 4S 4 4 a 1 6 d 20,解得 d 3. 3 ) 2 已知等差数列 a n 中, a 2 a 8 8 ,则该数列的前 9 项和S 9 _.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解析 S 9 92 ( a 1 a 9 ) 92 ( a 2 a 8 ) 36. 36 ) 3 等差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为 S n ,若 S 12 84 , S 20 460 ,则 S 6 _.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解析 a n 是等差数列, S n n n 1 2 d . 由 S 12 84 , S 20 460 ,代入,得12 a 1 12 112 d 84 ,20 a 1 20 192 d 15 , d 4. S 6 6 a 1 6 52 d 6 ( 15) 6 52 4 30. 30 ) 4 已知等差数列 a n 的前 3 项依次为 a, 4,3 a ,前 k 项和 S k 2 550 ,求 a 及 k .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解 设等差数列 a n 的公差为 d ,则由题意得 a 3 a 2 4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步步高】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 第2章2.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课件+配套训练(打包2套)苏教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17127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