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问题及对策_第1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问题及对策_第2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问题及对策_第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问题及对策_第4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大学二一二届本科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问题及对策 论文作者姓名: 陈文超 作 者 学 号 : 0 80153001 所 在 学 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所 学 专 业 : 新闻学 导师姓名职称: 张福民 教 授 论文完成时间: 2012 年 5 月 2012 年 5 月 1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问题及对策 新闻学 陈文超 学号:080153001 摘 要: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 第四媒体” 。传统媒体是二维的,而互联网则是多维的,它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地组 合在一起,传递多感官的信息。其高效性,交互性,纵深性等各种优势已然占据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的信息接触领域。然而也就是其不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新闻 采访权及记者队伍的缺失,管理制度方面的不健全等因素让网络媒介变得鱼龙 混杂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困境 Summary : Internet is called “the forth media“ after three traditional medias including newspaper、broadcast and TV . Traditional media is two-dimension , while the Internet is more than two-dimension , which can combine characters , images with voice together and transmit various kinds of information . Its advantages such as efficiency、interaction and depth have made uo most information filed that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contact . However , low authority and credit , lack of the right of interviewing and reporters , and the unsound of administration system make the online media disorder Key words : College student ; Media ; Dilemma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 破 5 亿,达到 5.13 亿,全年新增网民 5580 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 4 个百分点,达到 38.3%。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 2011 年已达 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 为明显,2011 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 90.9%;而在小学及以下学历 人群中,互联网渗透率增长始终缓慢。总之,过去五年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 长的几类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而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 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未来中国整体网民规模 的增速会进入平台期。 2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触的现实困境 1.海量信息与有效信息使用的矛盾 大学生的信息使用能力,包括信息接触、信息获取和信息认知三个方面。 从信息接触的情况看,大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主要为商业动机影响下的流行文 化。此类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 如大学生所关注的明星、娱乐和流行音乐等等。而“流行文化推行的是一种 世俗化的非精神原则,即以个体的享受、娱乐和快感为动机”,缺乏深刻性; 从信息获取的情况看,网络丰富的数据资源和有效的检索手段,理应成为大学 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重要手段。然而,依据我们的调查,很多大学生没有登录过 网络数据库去获取信息;从信息认知能力看,大学生接触大量信息,而对于信 息背后的价值承载缺乏必要认识。大学阶段正是个体社会化进行中的重要阶段, 而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的缺失,会对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判断产生极大的负面影 响。 2.虚拟化生存下的认知偏差 由于社会接触的有限性及其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过分依赖,大学生对客观社 会的认知往往来源于网络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我们知道,媒介信息经过了 选择和加工,与真实的客观环境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偏离。而网络媒介由于受 到的把关和约束更少,其信息意义更加多元和无序。大学生对于媒介建构的现 实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对客观环境和媒介环境的差异认识不足,往往使其 对一些社会存在如弱势群体、就业环境等进行判断时产生认知偏差,影响其决 策判断。 3.把关缺失后的道德游离 由于现行网络媒体的舆论表达把关机制的相对宽松以及网络匿名发表带来 的便利,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常常出现非理性特征,典型表现就是网络 暴力。如 2006 年的“铜须”事件和 2007 年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网民 对于当事人大规模的舆论攻击和谩骂,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而在网民中, 年轻网民和大学生网民占大多数。当大学生脱离现实世界的道德约束时,极易 导致道德防线的崩溃和道德人格的缺失,呈现出非理性和不文明的状态。 4.网络娱乐依赖 基于网络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很多大学生接触网络的第一动机是娱乐。听 音乐、看视频电影、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网络游戏、聊天等,成为大学生网络 娱乐的主要选择。特别是网络游戏,甚至成为很多大学生逃避现实压力、获取 虚拟满足的避风港,发展成网络上瘾症、网络依赖症,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 成影响。 5.人格虚拟化 网络世界丰富了大学生的感官认知,QQ、MSN、论坛、博客等手段也迅速扩 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然而,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别、网络聊天与真实 人际传播的差异,使大学生的认知基础建立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之上。过度依赖 3 网络媒介的传播模式,极容易造成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自我封闭,网络接触的高 昂热情与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能力的弱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学生现实世界 与虚拟世界的对立接触,导致大学生人格虚拟化,呈现出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 界中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行为 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出与意义 自媒介素养概念于上世纪 30 年代从英国发端,传播教育学者开始关注媒 介在人的生活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传媒接触能力缺失对生活的影响。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所下的定义就是:“人面对媒体各种 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 辩的反应能力。”学者认为,这种能力、知识与技能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 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现在传播媒介快速发展,人们的媒介依赖普遍增强的情况 下,这种素质的获得更显得必要。 当下,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呈现两个趋势,一是研究不同群体特征人群的 媒介素养水平;二是研究不同种类媒介接触人群的媒介素养水平。在这种情况 下,网络媒介素养被正式提出。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在了解网络知识 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理性地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发展服务的 一种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 涵:一,有效信息获取和不良信息的过滤能力;二,网络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 的区分能力;三,上网动机和行为的管理能力;四,网络接触效果的评估能力; 五,依靠媒介的有效表达和沟通能力。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出,对于解释和解决 大学生网络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解决途径。 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把关人”意识 在网络传播当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也就是说,在网络信 息传播中,每个人都承担着把关人的责任。提升大学生作为网络“把关人”的 意识,首先可以增强大学生网络使用的责任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网络信息发 布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网络媒介环境构建的一部分,注意网络言行, 彰显理性精神;第二,培养把关人意识,可以促进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投入度。 大学生不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网络媒介的信息发布者和把关者。接 触网络信息,应该更有针对性,懂得趋利避害,避免上网的盲目性。 2.高校网络实名制管理 网络实名有助于培养上网者的自我约束感,实现在虚拟环境下的真实人格 存在。大学生的上网环境相对固定和集中,便于学校对其网络接触行为统一管 理。作为高校网络实名管理的开始,2005 年 3 月,以清华大学水木清华 BBS、 北京大学未名 BBS 为首的一批高校 BBS 由匿名登录向实名制校内交流平台转变。 4 高校网络实名制管理,“最大的成效就是方便了站点管理和站内秩序维护,站 内有害信息急剧减少”,减少了大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同时,实名上 网能够使大学生培养自我监督意识,使自己能够和现实生活当中一样自律言行。 3.高校媒介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真正开展 提及网络媒介素养,专家和研究者都意识到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 性。然而,这种论证大多停留在书面,缺乏现实教育实践的论证。现在最关键 的问题,是高校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设计。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媒介教育的经验: 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已发展了较为系统的媒介教 育,从认识媒介、分析媒介产品、了解媒介生态、探讨受众和媒介的关系等方 面来提升人的媒介素养水平。设计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教育层次的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并真正通过课程加以实践,才能有效推动大学生网 络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新型媒介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接触状况的研究发现,很多问题已经显得极为突出,而 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迫在眉睫。本文也只是片面地分析一下,难以以偏概 全,但希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注释: 肖鹰.美学与流行文化 (J).文艺研究,2001,(5) 胡翼青.媒介素养与 传 播效果研究(J),新闻界.2006,(6) 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 缪建.对高校 BBS 实行实名制的几点思考(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