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相情感障碍与自杀 生活、精神障碍、自杀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如遭遇到的生活事件、发生应激等与其具体个体是否罹患精神疾患并 无直接关系;与此对应,精神痛苦及应激(甚至包括那些严重的居丧最亲近的人故世、 失望、羞辱或被抛弃等)也不一定能成为自杀的绝对理由。人们作出“以死求解”的决定, 往往来自他(她)对相关事件性质的个人理解。因此,许多“健康人”也可能因某些“微 不足道”的小事而自杀。 在美国,每年有 3 万以上的人自杀成功,而将近 50 万人因“自杀未遂”被送去医院急救。 自杀源自不断出现的自杀观念。当自杀观念不断被强化,个体则终将采取自杀行动。当然, 例外的情况也非罕见。由于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个体的自杀会有相当长的准备期; 而另一些个体的自杀则显然是一种突然的行为。由于自杀行为的个体性与隐密性,而常使 其家人、朋友、同事唏嘘无限,后悔不止。 自杀也常是许多严重精神疾患的结局所在。虽然,无法肯定指出哪些精神疾患患者一定会 自杀,但其疾病的本质或那些常伴某些“事件”的精神疾患,如情感障碍(抑郁症及双相 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边缘状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酒中毒及药物滥用等,患者自 杀率更高。特别应强调的是:情感障碍患者若并存酒精或/和药物滥用,可能是最可能出现 自杀行为的。 情感障碍与自杀 与自杀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 遗传倾向家族史,脑内 5-羟色胺功能异常。 偶发因素受到攻击,冲动。 长期的酒或/和药物滥用。 患慢性疾患致使个体不得不长期接受医疗处置。 社会因素双亲早逝,孤独,儿童期受到虐待或性侵犯。 上述因素中,大脑 5-羟色胺功能异常已经证实。对 “准自杀”者脑脊液中 5-羟色胺及其代 谢产物的测定表明,他们大脑 5-羟色胺功能低下。而酒精和药物则能作为某些精神疾患的 诱发因素之一,并且常恶化并延长这些疾病的进程。 情感障碍中以双相型与重症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最高。而高达 28%的情感障碍患者存在 物质滥用,其中最主要的是酒精。与此相应的是,近 30 年来,青少年自杀率的上升,与物 质滥用的泛化密不可分,物质滥用又实实在在地促成了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出现。 双相情感障碍与自杀 如前上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危险性高于其他精神疾患或/和躯体疾病患者。其终生 自杀率为 15%。然而,基于以下原因,要界定患者是否存在肯定的自杀危险性确非易事。 自杀与准自杀虽易肯定,但自杀观念却难以把握。 文化、种族观念及干预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对自杀的理解不一。 许多研究忽视了患者疾患严重程度对自杀率的影响。 由于疾病诊断标准的改变、治疗干预不一等导致自杀率各不相同。 调查方法的差异,也导致自杀率统计相背。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较多采用非暴力形式,如过量服药,患者自杀前往有详尽的计划。 据估计,至少 25%-5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出现过一次以上的各种形式的“自杀”,其中 女性患者尤甚。相对而言,女性患者较愿意承认有过自杀企图,而男性患者常采用极端的 方式自杀,如制造车祸等。情感障碍患者的高致死率,与其抑郁发作时出现的自杀密切相 关。一般情况下,在情感变化较为剧烈的时候,如抑郁发作期与进入疾病恢复期,自杀率 最高。统计显示:抑郁患者出院后 6-12 个月最可能发生自杀。 自杀的药物预防 应当指出,重症情感障碍,目前都能够获得较好治疗。但迄今为止做到很不够的却是:相 当多的情感障碍患者未被识别,更未接受合适的医疗。 从 1941 年以来,临床实践证明锂盐能预防性地减少自杀危险性,使罹患双相情感障碍、分 裂情感障碍患者的强烈自杀观念纠正过来。 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则不仅能防治抑郁发作,而且可减少患者的愤恨、 恼怒、冲动,同样是上佳的预防自杀的药物。更可取的是,由于此类药物服用方便,耐受 良好,安全性高,患者乐于接受。 临床工作与预防自杀 “防在先、治在后”,这是临床工作的重点。但要预防自杀,必先把握患者有否存在自杀 危险性,除前面所列与自杀相关的高危因素外,患者若存在下列情况,则应引起临床医生 的高度重视。下表中所存在的情况越多,越要提高警惕。 表: 极可能导致自杀的危险因素 列有详细的自杀计划 存在严重的焦虑、激越、紊乱等症状 存在绝望感 存在严重的睡眠障碍 目前有酒或药物滥用 较易接触或得到致死的工具、方式 缺乏药物或心理治疗 抑郁症论坛 3 WORK 5500/1/3 最近发生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如离婚、失业、亲人过世 家族成员中有自杀或暴力行为者 缺乏社会支持 与第一次抑郁、躁狂或分裂症发作的情形接近 最近刚从精神卫生机构出院 既往有过自杀企图 鉴此,预防自杀的工作,应从以下着手: 针对可能致自杀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限制患者获得成功自杀的可能条件 发展治疗与自杀密切相关疾病的有效、安全方法 进一步拓展与此相关的医疗与社会干预系统。 参考文献: 1. Jamison KR, Night Falls Fast. Understanding suicide. New York. NY: Knopf: 1999. 2. Jamison KR. Suicide and bipolar disorder. J Clin Psychiatry 2000; 61(suppl 9): 47-51. 3. Mann JJ, Waternaux C, Haus GL, et al. Toward a clinical model of suicide behavior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Am J psychiatry 1999; 156: 181-189. 4. Tondo L, Baldessarini RJ, Hennen J, et al. Suicide attempts in major affective disorder patients with comorbi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J Clin Psychiatry 1999; 60(suppl 2): 63-69. 5. Thies-Flechmer K, Muller-Oerlinghausen B, Scibert W, et al. Effect of prophylatic treatment on suicide risk in patient with major affective disorders: data from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trial. Pharmacopsychiatry 1996; 29: 103-107. 氟伏沙明治疗与自杀观念的控制 情感障碍、精神药物与自杀 重症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与致死率都极高的疾病。其贯穿始终的自杀危险性,常让临床医 生颇感棘手。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进行了一项长达 12 年随访调查发现,情感障碍患者第一年有 1% 的人自杀,其后每年的自杀率达 0.4%-0.5%;至随访结束,5%的男性患者及 2.7%的女性患 者自杀成功。 Guze 等经随访研究后指出,情感障碍患者的终生自杀率高达 15%。而对美国社区家庭的流 行病学调查发现,一般人群出现自杀观念的终生危险性为 2.9%。 过量服药是患者实现自杀的常用手段。一些患者常于药物治疗初期出现明显的自杀想法与 自杀行为。鉴此,临床工作中仅注意患者有否存在自杀观念或是否积极服药是远远不够的。 抗抑郁治疗药物的安全性,特别是应用于治疗那些存在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患者时,应引起 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药物(TCAs),一旦过量达中毒浓度 时,可致患者严重的心律失常及低血压危象等;而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则相对安全得多。 既往曾有报道指出,使用某些 SSRIs 时,患者可能因为药物所致的“烦躁”而出现自杀观 念。但此种情形似乎只与这些药物个别特性以及是否合并使用其他精神药物有关。本文的 目的就在于探讨应用 SSRIs 类新药氟伏沙明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出现自杀观念的影响。 氟伏沙明治疗与自杀观念的控制 资料来源:1975-1991 年间在 19 个中心所进行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使用药物:氟伏沙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安慰剂。 评定项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A)自杀项(4 分=自杀危险性最高,0 分=不存在自 杀观念)。 结果判定:分为三种情况 出现自杀观念,自杀观念加重,自杀观念改善。 出现自杀观念:指患者 HAMD 自杀项评分在治疗期间任何时候从起始基线 分 0 或 1 上升至 3 或 4; 自杀观念加重:指患者 HAMD 自杀项评分在治疗期间任何时候内出现上升; 自杀观念改善:指患者 HAMD 自杀项评分在治疗结束时比起始基线分降低。 抑郁症论坛 3 WORK 5500/1/3 研究结果:3828 例患者参与了所进行的研究。男女患者之比为 2:3,与普通人群中重 症抑郁症患病性别比例基本一致;主要年龄分布在 31-50 岁,另外,各治疗组约有 17%的 患者年龄51 岁。 在所有进入研究的病例中,各治疗组存在上述三种自杀观念变化的患者例次分布情况如下 表 1: 表 1: 各治疗组三种自杀观念变化的患者例次分布情况 自杀观念变化 治疗组 氟伏沙明(n=1664) 安慰剂(n=1314) 三环类药物 (n=850 ) 例次 % 例次 % 例次 % 出现自杀观念 自杀观念加重 自杀观念改善 899 54 664 51 407 48 1523 92 1241 94 791 93 1215 73 994 76 642 76 通过对以上变化的汇萃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各种药物治疗组间“出现自杀观念”的 情况并无差异,且都处于较低的危险性水平。从“自杀观念加重”这一变化分析,应用氟 伏沙明的患者明显少于使用安慰剂者,而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再对 “自杀观念改善”的分布进行分析,则看出服用氟伏沙明的患者,以及服用三环类药物的 患者都明显多于服用安慰剂的患者。 若将使用氟伏沙明的患者按其治疗剂量的高低作进一步的“药物剂量与自杀观念变化”的 比较,则可看到:当低剂量使用时(25-100mg/日),无一例患者“出现自杀观念”;而日 服剂量为 150mg 时,3 例(4%)患者“出现自杀观念”;与此同时,安慰剂对照组有 2 例 (2%)“出现自杀观念”,经统计检验,应用不同剂量氟伏沙明与安慰剂的患者,“出现 自杀观念”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当使用有效剂量氟伏沙明治疗时,抑郁症 患者“自杀观念加重”的现象明显少于服用安慰剂者;与此相对的则是,表现为“自杀观 念改善”在高剂量氟伏沙明治疗时显著优于应用安慰剂的病人。具体情况列于表 2: 表 2: 不同剂量氟伏沙明与安慰剂对照治疗造成抑郁症患者三种 自杀观念变化的情况比较 自杀观念变化 氟伏沙明 安慰剂 25mg/日 50mg /日 100mg /日 150mg /日 例次 % 例次 % 例次 % 例次 % 例次 % 出现自杀观念 自杀观念加重 自杀观念改善 0 0 0 0 0 0 3 4 2 2 19 20 14 14 16 17 13 14 54 28 48 71 52 75 55 80 50 78 92 66 氟伏沙明确能控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观念 通过对多项应用各类抗抑郁药物对照、双盲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的综合分析,可以 得出以下结论: 氟伏沙明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自杀观念”的可能性与应用三环类药物或安慰剂治 疗时的情形一致。 氟伏沙明治疗过程中,患者“自杀观念加重”的可能性远低于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一 些研究结论认为,其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应用所造成的情况相当。 氟伏沙明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自杀观念改善”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治疗 者。 与其他抗抑郁药物不同的更表现在,氟伏沙明治疗过程中,患者持续存在自杀观念的 发生率显著较低。 氟伏沙明能明显控制抑郁症患者所存在的自杀观念。 参考文献 1. Letizia C, Kapik B, Flanders WD. Suicide risk during controlled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of fluvoxamine. J Clin Psychiatry 1996; 57(9): 415-421. 2. Guze SB, Robins E. Suicide and primary affective disorders. Br J Psychiatry 1970; 117: 437- 438. 3. Fawcett J, Scheftner Wa, Fogg L, et al. Time-related predictors of suicide in major affective disorder. Am J Psychiatry 1990; 147: 1189-1194. 4. Moscicki Ek, OCarroll P, Rac Ds, et al. Suicide attempts in the Epidemiolgic Catchment Area study. Yale J Biol Med 1988; 61: 259-268. 5. Kapur S, Mieczkowski T, Mann JJ.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s and the relative risk of suicide attempt and suicide. JAMA 1992; 268: 3441-3445. 6. Banki CM. A trial of fluvoxamine in suicidal patients: prophylactic potential? In: Montgomery SA, Goeting NM, eds. Current Approaches: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Southhampton. UK: Ashford Colour Press; 1991. 抑郁症论坛 3 WORK 5500/1/3 抗抑郁药物与自杀 抑郁症、抗抑郁药物与自杀的关系 自杀观念或行为是抑郁症患者最严重的临床症状之一,且出现的可能性很大。抑郁症患者 自杀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 13-15 倍;约有 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因此,在对 抑郁患者的治疗中高度警惕并积极预防自杀显得犹为重要。 使用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乃至消除,患者的 自杀观念和行为也会逐渐“消失”。然而,有些资料显示,某些抗抑郁药物本身可能激发 自杀观念或行为,增加“未遂自杀”的次数。另外,必须强调指出,抗抑郁药物常被患者 用来“服毒自杀”,患者从医生处得到药物,并非用以治疗疾病,却用来伤害自己。据报 道,在英国最常见的自杀方式是服毒,而抗抑郁药物则是较常使用的自杀药物之一。 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预防自杀 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是一类新型抗抑郁药物。抑郁症的产生被认为与 体内 5-羟色胺(5-HT )浓度降低有关, SSRIs 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 5-HT 的再摄取,提高 了突触间隙中 5-HT 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SSRIs 的抗抑郁疗效与传统的三环类药物相近,但更易耐受,副反应较少,易于确定剂量, 而且应用范围广,可以治疗抑郁症的多种相关障碍。以氟伏沙明为例: 可减少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观念。小样本研究及大样本数据的汇萃分析均表明了这一特 点,在治疗的第 1 至 4 周,氟伏沙明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安慰剂,而三环类药物丙米嗪 只在第 3 周优于安慰剂。 可防止自杀观念的出现。自杀观念是抑郁障碍的构成部分之一,在一次抑郁发作过程 中,可随抑制程度波动;在治疗过程中,随着病情的波动,原来没有自杀观念的患者 也可出现这种症状。在 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第 3 项(自杀项)评分为 0 到 1 的 低自杀危险性患者中进行氟伏沙明、丙咪嗪和安慰剂的平行对照研究,发现在自杀观 念加重的人数上,三者差别显著,氟伏沙明组及丙咪嗪组,明显少于安慰剂组,分别 为 P0.01 和 P0.05。 对治疗开始时即具有严重自杀观念的患者有显著改善作用。在 HAMD 第 3 项(自杀 项)评分为 3 或 4 的高自杀危险性患者中进行氟伏沙明、丙咪嗪与安慰剂的平行对照 研究,显示氟伏沙明较安慰剂及丙咪嗪明显减少 HAMD 分值。本实验中,丙咪嗪和 安慰剂之间无显著差异。具体见下图。 对重症抑郁有效。丙咪嗪和安慰剂治疗无效的重症抑郁症患者,氟伏沙明可显著减少 HAMD 评分(P 0.01)。另一些试验也同样说明,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对重症抑郁症 无效,而 SSRIs 可能成为重型抑郁症的首选治疗方法。因为自杀危险性与抑郁严重程 度相关,在重症抑郁患者中,使用氟伏沙明可减少自杀危险性。 对伴有严重焦虑的抑郁症具良好作用。有研究显示,惊恐发作(焦虑症的一种类型) 和自杀企图之间存在联系,抑郁合并惊恐发作者自杀危险性升高。氟伏沙明较之安慰 剂和丙咪嗪可显著减轻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故在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中应 用 SSRIs,可使患者在其抑郁、焦虑症状缓解的同时减少自杀危险性。 总结 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高; 某些抗抑郁药可能增加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危险性; 抗抑郁药较常被用于自杀; SSRIs 可消减自杀观念; SSRIs 有防止自杀观念出现的作用; SSRIs 对具有严重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患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SSRIs 对重症抑郁症有效; SSRIs 对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有效,而氟伏沙明这种作用更趋明显。 参考文献 1. Montgomery SA. Suicide and antidepressants. Drug 1992; 43(suppl 2): 24-31. 2. Hagnell O, Lanke J, Rorsman B. Suicide rates in the Lundby study: mental illness as a risk factor for suicide. Neuropsychobiology 1981; 7: 248-253. 3. Montgomery SA, Dunbar GC, Rasmussen JGC. Paroxetine aspects of safety. Presented at IV World Congres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Florence 1991. 4. Muijen M, Roy D, Silverstone T, et al. A comparative clinical trial of fluoxetine, mianserin and placebo with depressed outpatient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988; 78: 384-390. 5. Rouillon F, Phillips R, Serrurier E, Ansart E, etal. Prophylactic efficacy of maprotiline on relapses of unipolar depression. Encephale XY 1989; 6: 527-534. 6. Wakelin J. The role of serotonin in depression and suicide. Advances in Biological Psychiatry 1988; 17: 70-83. 图 : 自 杀 高 危 险 性 抑 郁 患 者 对 药 物 治 疗 的 反 应 0 10 20 30 研 究 起 始 第 1周 第 2周 第 3周 第 4周 治 疗 时 间 HAM D评 分 氟 伏 沙 明 丙 咪 嗪 安 慰 剂 抑郁症论坛 3 WORK 5500/1/3 氟伏沙明的药理活性作用概貌 尤其对自杀观念而言 抗抑郁药物的疗效都一样吗? 氟伏沙明是一种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用于抑郁症的治疗,能明显减少抑郁患 者的症状评分。但在临床比较研究中,不同抗抑郁药物其效能之间的差异总达不到统计学 上的显著水平,这种“疗效没有区别”可能更多地缘于所用的评价工具,而非药物本身。 以往的试验由于样本较小,只能比较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总分,可能因此而掩盖了 各种抗抑郁药物对不同的分类症状的疗效差异。为此,本次研究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平 行对照设计,拟用分组分析各评定条目的方法来确定氟伏沙明的作用活性概貌。 氟伏沙明治疗抑郁症各项症状 对象选择:符合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3 版,(DSM-III)重症情感障碍抑郁发作 诊断标准,年龄在 18 岁以上的男女患者;入选治疗前 3 天内未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治疗、 1 周内未接受锂盐治疗、2 周内未服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治疗、4 周内未进行 过电抽搐治疗(ECT)。 使用药物:氟伏沙明,丙咪嗪,安慰剂。 评定项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A)。 研究结果:有 338 例患者参与了所进行的研究, 其中有 28 例者所填报资料不全、2 例 未达到 HAMD 入选评分标准而被剔除,按规定要求完成者 308 例。包括男性病人 127 例, 女性病人 181 例。患者平均年龄 42.6 岁。服用氟伏沙明治疗者及丙米嗪治疗者均是 104 人, 安慰剂对照组 100 人。 从 HAMD 的评定总分分析,氟伏沙明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而与丙米嗪接 近。 将 HAMD 各评定条目进行逐项的分组分析,结果显示氟伏沙明起效快,治疗第 1 周时已 较安慰剂显著改善抑郁情绪、自杀观念、早醒等症状;至试验结束时,可观察到氟伏沙明 在改善焦虑、性症状等方面优于丙米嗪,但在自知力方面,丙米嗪好过氟伏沙明。氟伏沙 明对“自杀”的治疗作用要优于丙米嗪,且这种作用与抑郁症类型并无关系。具体情况可 见下表 表 各种治疗药物对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 HAMD 条目 第 1 周起效药物 第 2 周起效药物 第 3 周起效药物 第 4 周起效药物 抑郁情绪 氟 氟 氟,丙 氟,丙 有罪感 氟 氟,丙 氟 自杀 氟* 氟 氟,丙 氟 入睡困难 丙 丙 (氟) 睡眠浅 丙 (氟),丙 氟,丙 早醒 氟 氟 氟* 氟 工作与活力 丙 氟,丙 阻滞 (氟),丙 (氟),丙 激越性增高 氟,丙 丙 氟,丙 精神性焦虑 氟* 氟,丙 氟* 躯体性焦虑 氟 氟 氟* 胃肠道症状 (氟),丙 (丙) 全身症状 性症状 氟* 氟* 疑病症状 (氟) 自知力 (氟) (氟),(安) (氟),丙 (氟),丙 *,(安) 注: 氟=氟伏沙明,丙= 丙米嗪,安= 安慰剂 氟*,丙*指显著优于对照药物及安慰剂 (氟),(丙),(安)指比基线起始分值改善 50% 对重症抑郁症患者,氟伏沙明的疗效最佳。氟伏沙明可迅速减低自杀危险性,对那些“自 杀”项基础评分高的患者,其作用尤其明显。具体对照结果见下图: 氟伏沙明治疗抑郁症中的独特之处 相对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氟伏沙明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并不逊色。 图 : 高 自 杀 危 险 性 患 者 “自 杀 ”改 善 情 况 0 20 40 60 80 100 研 究 开 始 第 1周 第 2周 第 3周 第 4周 治 疗 时 间 改善 百分 比 氟 伏 沙 明 丙 米 嗪 安 慰 剂 抑郁症论坛 3 WORK 5500/1/3 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某些特定症状,氟伏沙明与三环类药物之间各有所长。 氟伏沙明见效迅速,通常在治疗后第一周即有明显疗效。 氟伏沙明对焦虑、性症状等疗效较好。 氟伏沙明比其他抗抑郁药物更有效地改善自杀观念。 目前,对抑郁、焦虑的生物学因素探索认为:情绪低落、自杀观念加重、高度焦虑等 现象与 5-HT 代谢降低有关;而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则通过影响 5-羟色胺的代谢产 生抗抑郁作用。本次研究的结果为此假说提供了证据。 与此同时,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采用敏感的评价技术可分辨抗抑郁药物药理活性全 貌的差异,这种差异以及耐受性方面的数据有利于临床医生进行药物选择。 参考文献 1. Ottevanger EA. Fluvoxamine activity profile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effect on suicidal ideation. Eur J Clin Res 1991; 1: 47-54. 2. Ottevanger EA. The efficacy of fluvoxamin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depression. Br J Clin Res 1991; 2: 125-132. 3. Montgomery SA, Pinder RM. Do some antidepressants promote suicide? Psychopharmacology 1987; 92: 265-266. 4. Teicher MH, Glod C, Cole JO. Emergence of intense suicidal preoccupatior during fluoxetine treatment. Am J Psychiatry 1990; 147: 207-210. 5. Praag van HM, Kahn R, Asnis GM, et al. Therapeutic indication for serotonin-potentiating compounds. Ahypothesis. Biol Psychiat 1987; 22: 205-212. 6. Editorial. Serotonin, suicidal behavior and impulsivity. Lancet 1987; 949-950. 治疗抑郁: SSRIs 与 TCAs 孰优孰劣 了解 TCAs 与 SSRIs 三环类药物(TCAs)是已被证实的具有良好疗效的传统抗抑郁药物。其临床效能主要来自 它们阻止突触前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NA)和/ 或 5-羟色胺( 5-HT)的再摄取。近二十 年来,通过各种机制的抗抑郁药物相继问世,但能对三环类药物一线地位造成影响的却是 后来居上的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SSRIs 以其相似的疗效、不良反应少 而轻、几无毒性过量服用无生命危险之虞,而迅速获得临床医生与病家的青睐。然而, 原有这些临床研究,存在以下缺陷: 5 种 SSRIs 的抗抑郁疗效与 TCAs 之间是否存在各自的差异? SSRIs 的抗抑郁疗效与患者临床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如果某一抗抑郁药物既阻断去甲肾上腺素(NA)回吸收,又阻断 5-羟色胺(5-HT) 回吸收,则是否较之纯粹的 SSRIs 抗抑郁疗效更佳? SSRIs 与 TCAs 的临床疗效比较 比较方法 所选定的研究均为应用 SSRIs 及 TCAs 治疗的符合 DSM-III 或 DSM-III-R“抑郁发作”标 准的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试验。每一研究均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作为疗效评价工 具。比较着手于 HAMD 减分与有效率等方面。 比较结果 氟伏沙明与 TCAs 比较 共调查了 17 项研究,496 例使用氟伏沙明,500 例服用 TCAs。经汇萃分析的结果表明: 氟伏沙明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远优于安慰剂 氟伏沙明治疗抑郁障碍的总体疗效与 TCAs 相等 氟伏沙明治疗各类不同类型及各种严重程度抑郁障碍的疗效与 TCAs 一致。 氟西汀与 TCAs 比较 共统计了 20 项研究,834 例应用氟西汀,859 例使用 TCAs: 氟西汀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远优于安慰剂 氟西汀治疗抑郁障碍的总体疗效与 TCAs 相等 氟西汀治疗各类不同类型抑郁障碍的疗效与 TCAs 一致 氟西汀对那些严重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稍逊于 TCAs。 帕罗西汀与 TCAs 比较 在 10 项临床研究中,使用帕罗西汀者 608 例,使用 TCAs 者 568 例: 抑郁症论坛 3 WORK 5500/1/3 帕罗西汀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远优于安慰剂 帕罗西汀治疗抑郁障碍的总体疗效与 TCAs 相等 帕罗西汀治疗各类不同类型抑郁障碍的疗效与 TCAs 一致 治疗重症抑郁症的疗效,帕罗西汀略逊于 TCAs。 舍曲林与 TCAs 比较 共有 3 项相关的临床研究,248 例患者服用舍曲林,247 例应用 TCAs: 舍曲林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远优于安慰剂 从临床评估分析,舍曲林的效果好于影响去甲肾上腺素能的 TCAs,但由于所涉及的 样本有限,真实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考证。 西酞普兰与 TCAs 比较 5 项研究涉及西酞普兰与 TCAs 的临床比较,服用西酞普兰者 139 例,而应用 TCAs 者为 131 例,通过汇萃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障碍的总体疗效与 TCAs 相等 西酞普兰治疗各类不同类型抑郁障碍的疗效与 TCAs 一致。 所有 SSRIs 与 TCAs 比较 综合 55 项相关研究,共有 2325 例患者应用 SSRIs,同时,使用 TCAs 治疗者为 2305 例。 另有 11 项研究是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城市形象美食篇广告合同文本
- 2025年度绿色节能电力设备区域总经销服务合同
- 2025年新型住宅租赁合同信用担保服务协议
- 2025型班组劳务用工与安全生产管理服务合同
- 安徽省舒城龙河中学2026届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智能交通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
- 职业暴露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公路施工过程中的物资管理与调度方案
- 2025年组合文具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广医三院产房个案护理分享
- 2024全新标前协议书范本下载
- 烟草专卖局培训课件:烟草专卖法
- 工程人员驻场服务方案
- 公司安全事故隐患内部举报、报告奖励制度
- 中小学校保安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南外初中小语种课程设计
- 直播供货协议合同范本
- DB3411∕T 0039-2024 废包装桶回收再利用技术规范
- 2024年二次离婚起诉状范文
- T-CCSAS014-2022《化工企业承包商安全管理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