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施特劳斯谈自由教育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施特劳斯关于自由教育的论述。施特劳斯 将文化作为自由教育得以实施的条件和最终达到的目标,并且认为 自由教育与现代民主制相辅相成,现代民主制保证了公民受教育的 权利,而现代民主制之产生和运行也需要自由教育。自由教育必须 研读经典。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rauss, culture is both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and the target for liberal education. He also maintains that there is mutual support between liberal education and modern democratic system. The latter protects the right of citizens to get access to education, whereas the former makes possible the rise and smooth operation of modern democracy. He concludes that readings on classics are an essential part of liberal education. 熟悉美国学界掌故的人可能都知道,20 世纪 80 年代末,施特 劳斯的高足布鲁姆曾经以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引起了不小 的轰动,当时所谓的美国知识精英纷纷出面评判和讨论,抨击甚至 谩骂者不占少数。有人讲,该书是对施特劳斯思想最为通俗的发挥, 虽然不无偏颇,但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弟子对老师思想的继承和延续。 同时,布鲁姆所引起的反响,亦可以说是对施特劳斯提出问题的应 验和反弹问题紧张、积聚到一定浓度时,就要以激烈的方式表 达出来。布鲁姆戳到美国政制和现状痛处的相对主义、自由教育等 问题,早在 1950 年代,就被施特劳斯在那次看似温和却切中肯綮 的讲演什么是自由教育中道出了。我们不得不叹服,施特劳斯 这位游走于古典学问中的老先生,目光之锐利和深远,言语之精准 与节制。施特劳斯从不直接对现实说三道四,只专心阅读和解释经 典,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给现代民主和教育下的诊断,并不 仅仅属于某个时代和某个民族,今天读来依然有切身之感。 1959 年 6 月 6 日,施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的大学学院“成人自 由教育基本计划”第十届毕业典礼上致词,题目是“ 什么是自由教育”。 1在一开始,施特劳斯就提出,“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 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窥见文 化之于自由教育的重要性。 施特劳斯曾经在自己小范围的研讨课上明确表示过对作为现代 概念的“文化” 的轻视,但在“ 什么是自由教育” 一文中,他为什么不但 使用“文化”一词,还把文化作为自由教育得以实施的条件和最终达 到的目标呢?是他观念有变,还是前后矛盾? 其实,注意一下“文化”一词出现的语境,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 含义不同,我们就会发现,施特劳斯对待“文化” 的态度并不矛盾。 首先,他轻视“文化” 这一概念是在自己“ 小范围” 的研讨课上,属于私 下里的言说;重新解释并应用“文化”一词,是在公共场合演讲。施 特劳斯曾经表示过,“哲学和科学必须维持在小范围内,哲学家和科 学家必须尊重社会所信赖的意见。尊重这些意见与真正接受这些意 见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哲学家和科学家既能使他们向一小部 分人展示自己认定的真理,又不危及大多数人绝对信奉的那种社会 所仰赖的意见”。2这虽然是施特劳斯对古典作家写作艺术的论述、 总结,但他本人也深谙此道,懂得保持哲学与信仰之间的张力,避 免不合时宜地让大多数人了解某种观念或带来混乱和无谓论争,保 证“城邦 ”的正常秩序。在“ 什么是自由教育” 的演讲中,他也没有忘记 对作为现代概念的“文化”表示自己的不屑与轻蔑,只不过态度温和 而克制: 文化现在不再是绝对的,而已经成为相对的于是,我们就 用不着犹豫谈论所谓的“郊区文化”或“ 少年帮文化” 换句话说,任 何疯人院之外的人都可以称作有文化的人,因为,他参与了某一文 化。 明白了施特劳斯对作为现代概念和原初意义的“文化” 所做的区 分,我们不难发现,他在研讨课和公共演讲中不同说法的初衷所在。 在论述自由教育的过程中,施特劳斯对“文化” 重新做出了解释,与 时下的文化概念形成鲜明对照。他首先强调“文化” 一词的动词意味, 文化是“对土壤及其作物的培育,对土壤的照料,以及按其本性对土 壤品质的提升”,自由教育中的“文化” 含义就是从以上意义派生出来, 用我们古人的语言可以解释为“以文化之”,以美好、智慧、有文采 的事物来培养、教化(人),大概包括三个意义维度,如果简练一 些表达,就是“文化” 、“ 文”和“化”。首先,“文化”指对心灵的培育 文化,以文化之;其次,还包含培育得以实施的前提,指伟大的心 灵及其留下的杰作文;再次包括文化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唤醒 个体内在的自由和卓越化。 时下的“文化” 概念则显得过于狭隘和庞杂。说其狭隘,是因为 文化不再像原初意义那样是一个泛称,足以涵盖所有伟大心灵的智 慧和德性。当下的“文化”在不同语境中使用看似含义不同,但指的 不过是“某一人群中共同的行为方式”而已。比如说,可能指的是“西 方文化”,也可能指“ 东方文化” ,或者“非洲土著文化”。说时下文化 概念庞杂,是因为文化含义脱离、失去了原初意义中指涉“人类心灵” 的内核的部分,似乎一切可以归为一类的人或事物后面都可以缀以 “文化” 一词,例如, 作者文中提到的“ 郊区文化” 、“少年帮文化”。如 果联想到我们的语境,还有“酒文化”、“ 茶文化” 、“吃文化”、“ 穿文化” 等等。当下的文化概念已经成为一个什么都想装、什么都能装的筐 子。如果这些指涉可以称为文化的话,那么,和施特劳斯解释的文 化概念相比,当下文化的特点是只有广度和宽度,而施特劳斯的“文 化”特点是其深度和厚度,这是同一概念在使用上的重要差别。 文化在现代民主多元而自由的园子里“成长” ,枝枝蔓蔓掩住了 其原初意义上的高贵与单纯。“自由教育与现代民主制相辅相成” 是 颇有深意的一句话。它暗含着施特劳斯本人对现代民主制的看法。 现代民主制保证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自由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得以 实施需要民主制作为前提,这个道理对每一个生活在现代民主制中 的成员来讲是个常识,不难理解。但是,现代民主制为何需要自由 教育?又在何种程度上需要呢?在施特劳斯的许多文章中,自由民 主制的危机和教育问题都是相伴出现的。吉尔丁说过,“施特劳斯罕 有不经反思教育问题而谈论自由民主制的危机”。3施特劳斯这次演 讲的重心不在民主制的危机,而在自由教育,所以,吉尔丁的那句 话反过来说也照样成立,施特劳斯是要通过反思现代民主制的危机 来谈论自由教育问题。现代民主制追求的是自由与平等,而不是德 行与智慧;把自由作为一种目的,意义十分不明确,因为,这意味 着对邪恶和善良都要讲究自由。 关于自由的价值,卢梭也曾谈到过,自由之于人,恰如甘美的 醇酒,对有些人是回味无穷的佳酿,对体质虚弱或者不适应的人来 讲,也许会损害了他们的身体,或者导致他们毫无节制地沉醉。所 以,当自由平等慷慨大方地许诺要把统治的权利赋予大众时,大众 却在民主制的指导和训练下,成了“除体育杂志和滑稽剧之外什么也 不看”的一群人,他们陶醉于大众文化而不自知。大众所追随的价值 观念纷繁错杂且变化频仍,看似丰富多元,实则单调乏味。柏拉图 理想国中对民主制度下人们性格的描述放在现代民主制度身上 似乎依然恰切: 这种制度中的人物性格,各色各样,有如锦绣衣裳,五彩 缤纷,看上去确实很美。而一般群众也或许会因为这个缘故而断定, 它是最美的,就象女人和小孩一见色彩鲜艳的东西就觉得美是一样 的。4 大众只能看到事物表面的现象,他们需要正确引导,不能统治 自己的生活,在当下的民主制度中,大众既缺乏统治的能力德 行和智慧,又缺乏统治需要的精神投入公共事业的精神,这种 民主最终还是要受治于一个高于大众的所谓精英阶层,该阶层追求 的不是唤醒大众之公共精神,让大众实现对自己的统治,而是追求 民主制度的平稳运作,需要的恰恰是那些陶醉于大众文化迅速更迭 的新鲜事物而不自知、忘了思考的大众。施特劳斯对大众的价值观 念以及大众文化的态度,流露出他本人对现代民主制的看法,或者 毋宁说,他认为,大众文化是现代民主制造成的必然结果。 民主制度与现代民主制之间不能划等号,二者内涵迥异。原初 意义上的民主制是一种理想的民主政体,是“其中所有或绝大多数成 年人富有德性和智慧”,“理性高度发展的社会”。相形之下,现存民 主制度显得平庸并且可疑,“不是大众统治,而是大众文化” 。对于 原初意义上的民主而言,现存的民主制度就是柏拉图自然洞穴之下 人为挖掘的又一个洞穴,“今天的我们正处于第二个洞穴之中,它比 苏格拉底所关注的那些幸运而无知的人们所处的洞穴更要幽深”。5 所以,施特劳斯指出,“自由教育是大众文化的解毒剂是一架阶 梯,凭借这架阶梯,我们可以努力从大众民主上升至原初意义上的 民主”。 早在 30 年代,施特劳斯就表达过自由教育的先声,他说,“ 我 们需要一些希腊人所不需要的预备性教诲,需要通过阅读的学习”。 6所谓阅读,是手段而不是最后的目的,阅读是为了寻找能够在自 由教育中胜任的老师。恐怕有些人很难接受这样一种说法,即活跃 在大学课堂上,指导学生们读什么书,如何读书的教授们并不是真 正的老师,虽然他们的的确确教授知识给学生们。在施特劳斯的意 义上,面对古代伟大心灵的智慧,大学教师只不过是较有经验的学 生,堪称真正老师的人是柏拉图所说的哲人,即古代的伟大心灵, 后来每个时代的迷路者,都要返回到他们那里寻求启示,发现路标。 施特劳斯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深谙伟大心灵智慧与德行不可 企及,充满敬畏地自谦自己不过是个学者,要依赖伟大思想家的作 品来言说与思考。当今的“哲学家”只不过是为了方便划分和管理而 加诸于人的廉价头衔而已。 我们无法和古人交谈,接受他们的点拨,听他们娓娓道来,循 循善诱;同时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是否还能产生施 特劳斯所说的能够胜任老师角色的“伟大心灵” ,即使产生,又能有 几人足够幸运,可以和他们在课堂上、在现实中相遇?值得我们这 个时代庆幸的是,伟大心灵的言说是向我们敞开的,我们还可以和 那些心灵在他们的智慧结晶伟大的书中相遇。 现代民主社会中,时间会赋予人们一种后来居上的盲目自信, 许多现代人一厢情愿认为,自己比伟大的心灵更有智慧。似乎被科 学技术裹挟着在现代化之路上迅跑的现代人,在心性和智慧上就一 定超过了古人,这是接受启蒙人被大写之后所获得的信心。我们不 必强求要在古人今人之间分出高低上下,在当下的解释学语境中, 让有些人以尽量接近古人的方式理解古人已属不易。对于自信得有 些狂妄的现代人来讲,这是个没镜子的世界,他们无法用自己的眼 睛看清自身的处境,只有借助古人的眼睛才能返观自身。施特劳斯 提出了一条重要的阅读或者说解释原则,即我们不能用我们的眼睛 去看古代人,而是要用古代人的眼睛来看我们。我们和古人的相遇, 只有抱持着“敬畏” 的态度,去“ 专注温良地倾听” ,伟大心灵才会真正 地敞开,让我们听到他们最真实的声音。 研读伟大的书,必然会产生如何理解、如何解释伟大思想的问 题,自由教育“需要一个长长的注释。许多生命已经、并仍将消耗在 对这些注释的写作中”,我们应该“以恰当的注意来研读那些最伟大 的心灵留下的杰作”。对于“恰当的注意” ,施特劳斯没有多置一词, 只是提醒我们,最伟大的心灵们在最重要的主题上并不告诉我们相 同的东西。 显然,这里强调的还是解释方法,要以文本作者理解自己的方 式理解文本,采取 close reading 的方法,阅读者(解释者)的目光 在字里行间停留的时候,应该注意到文本中矛盾之处,在看似矛盾 的地方,才能真正发现作者真正想告诉你的东西。也许作者所处的 时代不是一个可以放开喉咙畅所欲言的时代,也许作者想在同一篇 文章中告诉不同读者相异的东西。施特劳斯发现了“隐微写作” ,看 出了文本中的矛盾在伟大的心灵那里是有意为之的,我们要做的就 是去寻找、发掘作者隐藏的微言大义。7 伟大的心灵如何向我们言说呢?他们如何发挥作为教师的作用? 施特劳斯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举苏 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例子来说明。怪不得有人会说,施特劳斯总是把 自己的观点隐藏在伟大思想家的面具之下:他通过注释经典,让伟 大的心灵直接发言。在施特劳斯那里,也许告诉我们苏格拉底和柏 拉图怎么做、怎么说,要比他本人直接讲授道理更能恢复听众(读 者)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恰当理解。他引证了色诺芬关于苏格拉底的 论述,说那几段论述几乎谈到了与他所讲主题相关的所有应被提及 的事情: 就像别人被一匹良马、一条好狗或一只灵鸟取悦那样,我(苏 格拉底)自己则因好朋友们而获得更高的快乐古代的贤人们通 过将它们写进书中而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与我的朋友们一起开启它 并穿行其中,而且如果我们发现了什么好东西,我们就把它挑出来, 并当作一次丰盛的收获,倘若我们因此而能相互促益的话。 当我(色诺芬)听到这些时,对我来说,不仅苏格拉底受到祝 佑,他还将那些倾听他谈话的人引向了完美的高贵气质。 我已经理解的部分是卓越而高贵的;我相信我所不能理解的部 分同样如此;但为了理解这本著作,一个人肯定需要成为某种专门 的潜水者。 施特劳斯用色诺芬的苏格拉底为自己代言。他所言不差,苏格 拉底短短的一段话包含了他本人想要说明的几乎所有道理。首先, 自由教育是通过研读伟大的书来完成的,苏格拉底在阅读中获得的 愉悦,丝毫不逊于别人在物质满足中得到的享乐;其次,苏格拉底 对待伟大的书和古代贤人的态度在言词中也有流露,在第三段引文 中,苏格拉底面对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充满谦卑,认为不管已经理 解还是尚未理解的,伟大的著作都卓越而高贵,这种态度即是施特 劳斯所说的“敬畏” 和“倾听”。并且,为了完全理解古人的书,要有人 成为“专门的潜水者” ,深入文本,寻找、发掘作者隐藏的深意,这 也正是施特劳斯提倡的解释方法。第三,苏格拉底不仅自己在古代 贤人的书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财富,并且和朋友们分享,此处的 古代贤人便是苏格拉底面对的伟大心灵。 文中的引用部分省略了两句话,“如果我知道什么好的事情,我 就传授给他们,并把他们介绍给我所认为会使他们在德性方面有所 增长的任何其他教师”。8在此,施特劳斯借苏格拉底和色诺芬所要 说明的是:伟大的心灵不仅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德性和高贵,并且能 够因其与古代贤人对共同事物的关注他们之间的共通感而成为 我们认识其他伟大心灵的中介。施特劳斯的古典学问运用极为圆熟, 仅短短几段引文就涵盖了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 他提出“自由教育通过何种道路和方式唤醒我们身上人的卓越” 的问题,但不做答,同样还是举古人例子作为问题的参照。在柏拉 图那里,最高意义上的教育就是哲学,“哲学是对智慧的探求,或关 于最重要、最高或最整全的事物的知识的探求”。哲人是做这种探求 的“最高水平” 的人,但即使哲人也无法获得整全的德行和幸福,因 为,那种智慧不是属人的。哲人只追求真理,而不占有真理。 柏拉图对话录中只有较高者和较低者之间、从来没有最高水平 心灵之间的对话,即使采取对话的形式,伟大心灵也只是独白。要 促成伟大心灵之间的对话,我们必须做出努力,把诸多伟大心灵历 时性发生的言说,放进我们共时性的视野,并且发现伟大心灵在重 大问题上并不一致后,还要做一项更加难以胜任的工作,那就是怀 着敬畏之心在伟大心灵的对话间做出裁决。唯有如此,得到古人的 智慧的引导从洞穴之中上升。 在柏拉图的时代,伟大的心灵相信完全理性的社会是可能的, 当下的社会,已经失去了可以称作权威的传统,不相信绝对的价值 和真理存在,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做出 调整、让步与妥协,人们只能自己盲目地寻找并且不断地变幻方向。 这个时代不可能产生柏拉图意义上的哲人。在不相信完全理性、不 相信传统权威力量、无法产生哲人、无法获得最高形式的教育的语 境中,我们只能热爱哲学,靠近哲人,学习哲学思考,通过倾听伟 大哲人或者说伟大心灵之间的交谈实现自由教育。 施特劳斯本人就是自由教育的践行者,他带领着弟子们研读圣 贤之作,通过注释古书和伟大心灵的对话。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 读书和思考,这是他生活的核心和乐趣。其弟子布鲁姆回忆,“他在 任何组织中都不活跃,不在任何权威机构中任职,除了理解和帮助 那些也有可能像他那样行事的人之外,再也没有野心”。9施特劳斯 显然不是什么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但让人有点费解的是,这样 一个人在芝加哥大学期间,除“什么是自由教育” 这场之外,还做过 多场演讲,据说,施特劳斯在前往克莱尔蒙特人学院(Claremont Mens College)教书之前,最后一次在芝加哥大学露面,就是在成 人教育中心演讲。以施特劳斯理解古人的方式大概就能理解他本人 做法的初衷,他认为,柏拉图理想国和法义是教育的典范, 苏格拉底和那个雅典人都是要影响和引导资质较好的年轻人,城邦 未来的立法者。柏拉图写作的所有对话篇都可以看作是苏格拉底的 教育,教育在其最高意义上就是哲学。在此意义上,施特劳斯所践 行的自由教育就是他的政治哲学,二者做的是相同的事情探索 并告诉人们通往美好生活的方向。 注释: 1中译见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 5:古典传统与 自由教育,北京华夏版 2004。 2施特劳斯:“何谓政治哲学”,引自现代政治思想,商务 印书馆,1985 。 3吉尔丁:自由教育与自由民主制的危机,见经典与解 释 5: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前揭。 4 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页 332,北京,商务印书 馆, 2002。 5Leo Strauss, “Review of Julius Ebbinghauss ber die Fortschritte der Metaphysik ”,见德国文学报(Deutche Literaturzeitung)第 52 期(1931 年 12 月 27 日)2453 栏,转引 自刘小枫主编: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上海,三联书店 2002,页 288。 6同上。 7关于施特劳斯的解释学,详见坎特:“施特劳斯与当代解释学” ,刘小枫、陈少明编: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上海三联, 2003,99 页。 8该处引文为笔者所引,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一卷第 六章,吴永泉译本,页 37-38,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以上前 两段引文为施特劳斯在什么是自由教育中的引用,也出自色诺 芬的回忆苏格拉底。 9布鲁姆: “纪念施特劳斯”,见氏著:巨人与侏儒,秦露 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页 4。 什么是自由教育?作者 列奥施特劳斯/一行 译 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文化的 人。“文化“首先意味着农作:对土壤及其作物的培育,对土壤的照 料,以及按其本性对土壤品质的提升。“文化“衍生性地、且在今天 主要地意味着对心灵的培育,按心灵的本性对其内在能力的照料和 提升。就像土壤需要其培育者那样,心灵需要老师。但老师的产生 可没有农夫那么容易。老师自己也是且必须是学生。但这种返回不 能无限进行下去:最终必须要有一些不再作为学生的老师。这些不 再是学生的老师是那些伟大的心灵,或者,为了避免在一件如此重 要的事情上的含混表述,就是那些最伟大的心灵。一个时代有一位 这样的人活着就已经是一种幸运了。学生们为其实践目的,无论其 熟练程度如何,都可以接近这些老师,接近这些最伟大的心灵,只 要他们阅读那些伟大的书。因而自由教育由以适当的态度研读那些 最伟大心灵留下的杰作构成-在这种研读中,较有经验的学生帮助 那些经验较少者,包括那些初学者。 这并非一项易事,如果我们考虑一下我刚才提到的教育模式的 话。那一模式需要一个长长的注释。许多生命都已经、并仍将消逝 在对这些注释的写作中。例如,说伟大的书应该被“以适当的态度“ 研读是什么意思?此刻我只提一个对你们任何人都很显然的困难: 最伟大的心灵在最重要的主题上并不都告诉我们相同的事情;他们 的共存状况被彼此的分歧、甚至是极大量的分歧所占据。无论如何 ,它都显然导致了自由教育不能是单纯的灌输这一结果。我还要提 另一个困难。“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之中的教育。“在什么文化中?我 们回答说: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然而西方文化只是诸种文化 之一。把我们自己限定在西方文化中,这种自由教育难道不会被指 责为一种狭隘主义,而狭隘主义不是与自由教育的自由主义理念, 与它的兼容并包,与它的心灵开放性不相容吗?我们的教育方式似 乎不能适合这样的一代人,他们知道,事实上存在的不只是某一种 人(西方人)的文化,存在的是各种文化。像人们所说的,文化现 在不再是绝对的,而已经成为相对的。如果我们将“文化“一词在今 天的用法与它的原初意义作一个对照,它就好像某人可以说,对花 园的培育可以由园子里的垃圾,由那些空的锡杯和威士忌酒瓶,由 那些写满字的被随手扔在园中的废纸构成。既然得出的是这样一种 观点,我们就认识到自己不知何故已经迷路了。因而让我们用这样 的问题重新开始:此时此地,自由教育能够意味着什么? 自由教育是某种文学的教育:某种在书写之中或通过书写进行 的教育。为了理解这种需要,我们必须反思现代民主制度。什么是 现代民主?民主,简而言之,意味着一种扩展为普遍贵族制的贵族 制。现代民主制还没有产生之前,对如此理解的民主制是否可能的 疑问就已经提出来了。正如民主理论家中两位最伟大者之一所说的 ,“如果有一个由诸神构成群体,它的确能民主地统治它自己。而一 个如此完善的政府对人类却不适合。“这一坚定而微弱的声音现在已 变得如此响亮。 这里有一种科学-政治科学,我是它成千的教授者之一-可以 说它除了在民主的原初概念,或可称为民主的理念,与作为现实存 在的民主之间进行对照之外没有其他的主题。按照一种极端的观点 ,亦即这一专业中的主流观点,民主的理念只是一个纯粹的幻想, 唯一起作用的是民主(政府)的行为和其中之人的行为。现代民主 ,与普遍贵族制迥异,或许是一种大众统治,但这并非事实,因为 事实上大众并不能进行统治,而是统治于精英,即那些无论出于何 种原因处在上层或有很好的机会升到上层的人;对民主的平稳运作 来说最重要的德性,正如大众被认定的那样,据说是选民的冷漠, 亦即公共精神的贫乏;并非真的地上的盐,而是现代民主制度的盐 的,是那些除了体育杂志和滑稽剧之外什么也不读的市民。民主因 而的确不是大众统治, 而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被没有任何 智识和道德努力,并因此极为廉价的最平庸的能力所占据的文化。 但是民主,即使它只被当成保护软弱的大众文化的硬壳,从长远来 看也需要一些完全不同的品质:一种献身,一种专注,一种辽远, 一种深邃。因此我们很容易地领会了此时此地自由教育意味着什么 。自由教育是大众文化的解毒剂,它针对的是大众文化的腐蚀性影 响,及其固有的只生产“没有精神的专家和没有心肝的纵欲者“的倾 向。自由教育是在民主的大众社会中建立一种贵族制的必要努力。 自由教育呼唤着大众民主中那些有耳能听的成员,向他们呼唤人的 卓越。 有人可能会说自由教育的方式仅仅是政治性的,因为它教条地 假定了民主制就是好的。难道我们就不能从现代民主返回到过去吗 ?我们就不能回归自然,回归到原始部落的生活吗?我们不是为那 些像美丽而庄严的森林中的坟墓一样成堆的印刷品而感到受挤压、 恶心和退化吗?认为我们今天不可能回归自然因而说这种想法仅仅 是浪漫主义,是不够的:难道将来的世代,在一场人为的大灾变之 后,就不会被迫去过一种未开化的部落生活吗?难道我们对核战争 的思考中就没有受这种预见的影响?显然,大众文化的可厌之处( 包括对整个大自然的旅游观光)使这种回归自然的愿望变得可以理 解。只有立法者留下的书写才使他们向后代直接说话成为可能。因 此,企图回到未开化状态是自相矛盾的。我们被迫与书一起生活。 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于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最伟大的书活在 一起。在此,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样,我们最好从这些最伟大的心灵 中选取一位作为我们的榜样,他因其共通感而成为我们和这些最伟 大的心灵之间的那个中介。苏格位底从不写书,但他读书。让我引 证苏格拉底的一段论述吧,它几乎谈到了与我们的主题相关的所有 应被提及的事情,带着一种属于古代的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卓越。“ 就像别人爱马、爱狗或爱鸟那样,我自己甚至更喜欢一位好的朋友 古老的贤人们通过把他们自身写进书中而留下的财富,我与我 的朋友们一起展开它并穿行其上,而且如果我们看到了什么好东西 ,我们就拾起它并把它当做一次丰盛的收获,倘若我们因此能有益 于他人的话。“传言这段话的人评论到:“当我听到这些时,对我来 说不仅苏格拉底受到祝佑,而且他还将那些倾听他谈话的人引向了 完美的贵族气质。“但这个传言是有缺陷的,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们任 何有关的事情,比如苏格拉底怎么对待古贤人们书中的那些他无法 判断其优劣的章节。从另一则传言中,我们知道欧里庇得斯有一次 将赫拉克利特的著作送给苏格拉底,并问他对这本著作的意见。苏 格拉底说:“我已经理解的部分是卓越而高贵的;我相信我所不能理 解的部分同样是真实的;但为了理解这本著作,一个人肯定需要成 为某种专门的潜海采珠者。“ 作为对完美的贵族气质和对人的优异的教育,自由教育由唤醒 一个人自身的优异与卓越构成。而自由教育通过何种道路和方式唤 醒我们身上的卓越?在此我们无法再更进一步地思考自由教育的含 义了。我们听过柏拉图关于最高意义上的教育是哲学的提法。哲学 是对智慧或对关于最重要的、最高的或最整全的事物的知识的追求 ;这种知识,按他的说法,是德性和幸福。但由于智慧不属于人, 因此人的德性和幸福总是不完善的。尽管如此,哲学家,作为不完 全智慧的人,还是被宣称为唯一真正的国王;他被宣称为拥有所有 人类心灵能够达到的优异,因而是最高水平上的人。从这里我们必 须得出我们不是哲学家的结论-因为我们无法获得这种最高形式的 教育。我们一定不能被自己经常遇到一些自称哲学家的人所欺骗。 他们通常不过是说他们是哲学系的。而认为哲学系的就是哲学家, 和认为艺术系的就是艺术家一样荒谬。我们不能成为哲学家,但我 们可以热爱哲学;我们可以努力进行哲学化的思考。这种哲学化的 思考首先和主要的途径,就是倾听伟大哲学家之间,或者,更普遍 和更审慎地说,最伟大心灵之间的交谈,并因而就是研读那些伟大 的著作。我们应当倾听的最伟大的心灵并不只是西方的。妨碍我们 倾听印度和中国的伟大心灵的仅仅是一种不幸的被迫:我们不懂他 们的语言,而且我们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语言。 再重复一遍:自由教育由倾听最伟大心灵之间的交谈构成。但 这里我们面临着一个不可克服的困难:没有我们的帮助这种交谈就 不会发生-我们必须实现这一交谈。最伟大的心灵在独白。 我们必 须把他们的独白转换为一次对话,使他们“肩并肩“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舅舅房子赡养继承协议书
- 肇庆手提电脑租赁协议书
- 朱砂原材料采购合同范本
- 碧桂园开发的合同协议书
- 网络服务代理合同协议书
- 苏陕两地协作框架协议书
- 肉牛供应买卖合同协议书
- 联合种植香芋协议合同书
- 阁楼钢结构制作合同范本
- 纸箱送货如何写合同协议
- DL∕T 5344-2018 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
- DL∕T 2528-2022 电力储能基本术语
- 山东财经大学《大学英语》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2024年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考试试题完美版
- peskin量子场论课后答案(芝加哥大学版)
- 医院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书
- 2023年河北语文高考试题
- 2023年禁毒工作全年工作总结
- 【精】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阅读专项练(含答案)
- 书面检查材料(通用6篇)
- 财税基础 课件全套 高翠莲 项目1-7电子商务企业财税工作认知-电商企业税务报表编制与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