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嗅着味道前行_第1页
文明嗅着味道前行_第2页
文明嗅着味道前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 2005 年 1 期 文明嗅着味道前行 单之蔷 不知谁造就了“味蕾”这个词,来指舌面上感受味道的一个个小器官。就字面引发的联想而言, “味蕾”比 “嗅觉”要浪漫多了。欲开而未开的花称“蕾” , “味蕾”似乎暗示着人类的味觉世界,将绽放出令人惊艳的花 朵。事实正是如此,这个“蕾”绽放时,我们看到的不是饮食之花,而是一朵事关人类历史的奇葩,它的每一 片花瓣,竟写满了对人类文明历程的诠释。 人们都知道“丝绸之路” ,但知道“香料之路”的人却很少。 “香料之路” 起点是盛产香料位于热带的东南亚,终点是欧洲。历史上这条路的重要性不亚于“丝绸之路” ,但由于探索 “海上香料之路”导致了地理大发现,而地理大发现的光环太明亮了,把“香料之路”的意义完全遮盖了。其 实就历史的真实而言,这有些“反客为主” ,因为无论是哥伦布、达伽马还是麦哲伦,这些早期的所谓地理大 发现者,其实对地理发现毫无兴趣,地理大发现只是他们寻找香料和黄金时的副产品。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想象那时香料的昂贵程度。1499 年 8 月,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满载香料的船队从 印度返回葡萄牙的里斯本,此行所获纯利润竟达航行费用的 60 倍。即使是 1519 年 8 月启航的麦哲伦那次悲惨 的环球航行,历时 3 年零 16 天,出发时的 275 人,归来时仅剩 31 人,损失巨大,但原来 5 条船中仅剩的一条 回到西班牙的船,由于装满了香料,出售后得到的钱,除偿还远航的全部费用外,竟还有多余。 在如此大的利润刺激下,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一个又一个地上路了。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找到盛 产香料的地方,开辟海上贸易航线。然而在寻找香料的过程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及各大洋中一系列 的岛屿,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圆的,逐步搞清了地表上的海陆轮廓,并由此引发了殖民、物种传播等一系列重 大事件,掀开了一页又一页的历史新篇章。 由寻找香料为动机,为一夜暴富的梦想所推动的所谓地理大发现,一直被颂扬为西方对世界的贡献,被说 成是西方人具有开拓意识的例证,也因此引发了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参与地理大发现的讨论,甚至有人问:澳大 利亚和新西兰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的两个省?有人将此归结为中国文化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然而事实是:这 场由舌尖味蕾引发的地理大发现,对中国人来讲,既缺乏需求的动机,也没有推动的动力,中国人很早就解决 了菜肴的味道问题。胡椒、肉桂、丁香、豆蔻、檀香这些西方人奉为珍宝的香料,在中国要么本土产,要么有 替代品,而且东南亚出产香料的岛屿,距中国既近,又满布着中国移民,实在无需探索。所以中国人没有参与 地理大发现的原因,与中国文化无关,无需指责;而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既非出于文化上的优势,也非科学探 险,这与炼金术炼出化学,占星术占出了天文学很相似,亦无需自矜。 除了香料,对人类的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调味品,还有盐。人离不开盐,这也许是人类起源于海洋的一 个证据。就像宇航员离开地球,进入太空,要穿特制的宇航服一样,宇航服是宇航员带在身上的地球环境。而 人体中的盐则是人带在身上的大海环境,是大海作为人类遥远的故乡给人留下的印记。 我曾在澜沧江边一个叫“盐井”的地方,看到藏族姑娘下到一口深深的盐井里,把含盐的卤水背到岸边的 盐田,阳光把卤水晒成了白花花的盐。也是在那里,我看到夕阳下一对夫妻赶着几匹驮盐的马,向远处的大山 走去,他们说:“今天已经没人吃这种本地盐了。 ”他们要把盐卖给山那边的牧民喂牲畜。但我知道过去这里的 盐,由浩浩荡荡的马帮向四面八方运送,养活着方圆几百公里的居民。 今天低廉的运输成本使得沿海地区的海盐大举进入了内地,而内地的井盐、岩盐、池盐、湖盐的产地在海 盐的竞争下,呈现出一片凋零的景象,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古老的盐产地曾经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明星。 我读过一本很精彩的书羌族源流探索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先生的著作。这本书中, 盐是核心概念,但书中的盐主要是指产自内地的各种盐。任先生有一个大胆的充满想象力的观点,他认为最早 从中南半岛进入中国的古人类,是追逐着盐一步一步地迁移,最终布满中华大地的。而且任先生根据中国盐资 源的位置分布,画出了古人类在中国的三条迁移路线:一条是嗜鱼的古人类沿中国东南沿海的迁徙路线;一条 是喜杂食的古人类沿中国中部丘陵、岩洞移进的路线;还有一条是擅狩猎的古人类沿横断山北上的路线。在这 三条路线上都能找到盐的分布。 任先生最关注的是第三条沿横断山北上的路线。沿着这条路线,古人类去到了青藏高原,并长期留驻在那 里。为什么?因为盐。在青藏高原的羌塘和青海湖地区,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干涸的盐湖,周围又有青青的草地 和成群的食草野兽,古人类怎能不喜欢那里。于是在那一带以若干盐湖为中心,很快形成了几个羌文化的核心 区。这就是任先生眼中羌族的历史,一部追逐盐的历史。 在任先生那里,盐是理解历史的钥匙,许多纠缠不清的历史,一找到盐的产地就清晰了。伟大文明的产生, 一定有食盐供应方便这一重要条件。山西河东地区是尧、舜、禹的故乡,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很重要的原因 是有解州盐池的存在;要理解古滇国、大理国、古蜀国、古巴国、古夜郎国等这些远离大海的内陆古文明的崛 起和衰落,都不能忽略盐这个历史的催化剂。 过去我很难理解长江三峡中古人类的遗址为什么那么多?当看到大宁河边瀑布般流淌的盐泉时,我的疑问 豁然而释了。 西方人对香料的追求,导致了地理大发现;古代的中国人追逐着盐在大地上迁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 的文明;我们没有篇幅谈另一个可以与香料和盐媲美的重要调味品糖,但东方学家季羡林先生的杰作糖 史 ,已详实地叙述了糖在缔造人类文明中的作用。 至此,难道我们不可以说:对味道的追求推进了历史,文明是嗅着味道前行的吗? 青藏高原的另一面:秀美与妩媚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 2005 年 2 期 二十几天前,为了制作这期杂志,我与几位专家在青藏高原考察采访。记得其中一位科学家说:“媒体不 要把青藏高原说得那么可怕,吓得人都不敢来了。 ” 他的话说出了一种现象:媒体有夸大青藏高原环境的艰险,把青藏高原“险恶化”的倾向。 我查找了一些有关青藏高原的书籍、杂志、报纸、浏览了网络,发现很多对于青藏高原的描写仅仅是受头 脑中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左右:寒冷、荒凉、缺水、空气稀薄、高山反应、无人区、生命的禁区等。即使有些 人去过青藏高原,他们的观感也是错误的。因为眼睛是受脑袋指挥的。出发前,他们已经把青藏高原模式化了, 满脑子荒凉、艰险的观念,看到的也必然是荒凉和艰险。许多媒体夸大高山反应和经历的险境,似乎在青藏高 原的每一天,都要经历生死般的考验。 这种倾向的典型代表,就是最近获了几个大奖、很受欢迎的电影可可西里 。 艺术允许虚构和夸张,但有基本的原则:基于情理,合乎逻辑。何况可可西里还是根据真实的故事和 真实的地方编写的呢。 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为了突出人物的高大,环境描写不顾基本事实,把可可西里“险恶化”了。影片中, 出现了冷湖,可冷湖与可可西里中间隔了一个柴达木盆地呢。冷湖与柴达木到处是沙漠,而可可西里没有沙漠。 可可西里地区的主导地理景观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即大部分地区是有植被覆盖的,因此才有藏羚羊等众多 野生动物。把可可西里的环境描写成沙漠或荒漠,会造成观众对那里环境的错误认识。尤其是巡山队员陷入沙 漠,挣扎不出,最后被沙漠掩埋的一段更是没有科学根据,虚构的离谱。首先是可可西里没有沙漠,藏羚羊、 偷猎者、巡山队员也没有必要到沙漠中。再则沙漠不会陷人。沙漠的承重能力很强,人站在上面,不会陷下去, 这与沼泽不同,不要把沙漠与沼泽混淆。即使是沼泽在可可西里也不会陷人,因为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永久冻土 区,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即为永久冻土,怎么能陷人呢? 可可西里亦不是无人区。且不说淘金的、捞卤虫的人长年累月地生活在那里,过去到现在一直就有牧民到 那里放牧,古人类学家还在乌兰乌拉湖和等马河等地发现了早期人类生活在那里的证据,如旧石器等。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我看到了一张最新编制的中国湖泊分布图,这张图上的信息更让我 们对可可西里有了新的认识。可可西里不仅不是荒漠,而且是中国的水乡,是中国湖泊最密集的地方。仅面积 在 1 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 70 多个,湖泊率高达 7.5,已经接近了世界上湖泊率最高的有“千湖之国”之 称的芬兰,比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更要高出许多。因此我们可以称可可西里为“可可西里水乡” 。 “可可西里”在藏语里是“可爱的少女”的意思,这正说明在藏族同胞的眼中,可可西里不仅不险恶,而 且风光优美,妩媚动人。 可可西里和青藏高原被“险恶化” ,是因为造英雄、树典型的需要。似乎哪里有英雄人物,哪里的自然环境 就要被妖魔化。这是一种旧思路, 可可西里电影不应沿袭这套路。 事物是复杂的,青藏高原尤为复杂多样,它也许是世界上地理景观最丰富的地区。青藏高原是多姿多彩的。 就地貌而言,它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有世界最深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羌塘高原,有雪 山、冰川、草原,也有农田、草场和果园。它有苍凉壮阔的场面,也有优美秀丽的田园;它有其艰险冷峻的一 面,也有其温馨妩媚的一面。在青藏高原上旅行,我曾多少次被优美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有时根本就会忘记了 身在青藏高原。 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康定县,沿着一条名为力丘河的河流行走,我被两岸优美的景色迷住了。掩映在桃花丛 中的宫殿般的藏房、河滩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低头吃草的马我觉得那是比江南更江南的妩媚的 田园风光。 在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虽然已经是海拔 4 千多米以上,在最为寒冷的 12 月底我到达那里,然 而我感受的不是艰难和险恶。我看到一位小姑娘在湖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