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主持人_第1页
新闻调查主持人_第2页
新闻调查主持人_第3页
新闻调查主持人_第4页
新闻调查主持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把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对角色的期望、 对角色的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某一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 身的角色意识之后,角色的担负人就需要进入并承担起这个角色 ,按照这一角色所 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传统的角色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扮演。角色理论 研究者之所以使用“角色扮演”这样一个词汇来定义这个过程是由于他们认为 社会舞台和戏剧舞台有着高度的类似。 可以说社会这个大舞台为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明确的地位,并由此为他们设计 好了具体的角色行为。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以冷静、客观、理性著称的新闻栏 目 新闻调查 为例,探讨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行为。 一、开放式的“漂流”调查以控制论的视角来看 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行为,可以“一言以蔽之 ”,那就是“调查” 。 “调 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多指到现 场)”, 那么套用这个概念 ,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行为可以概括成为是到新闻现 场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意见。用这样的一个视角去比较, 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调 查主持人为代表的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其他主持人的特征:首先,记者型主持人 的语言传播活动是在新闻现场而不是在演播室内完成的;其次,记者型主持人在事 先对于所要报道的事件是出于未知的态度,因此才要到现场 “了解情况”, 所以他 在报道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彼此相容的, 获取、加工信息的过程同时 就是传播信息的过程;而演播室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后一棒”,通常而 言是手边或头脑中已经有了比较成形的节目文稿或提纲,其传播的过程是在演播 室里对已有的文稿在有声语言方面进行二次创作。 那么,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其角色行使的主要途径便是“调查”,调 查的起因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存在着未知因素,要通过调查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 求解, 从而“探寻事实真相” 。正是由于有了调查的空间和必要 ,调查行为才能据 此以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合理展开。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能够总结出 新闻调查主持人最重要、最明显、最具区分特征的角色行使方式,就是在电 视业界被称为“漂流式”的调查具体而言, 新闻调查的证据与结论都 不是在事先全部知晓的,而是伴随着调查行为的开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 ,好比在江 河上漂流,虽然可以事先大致确定一个草拟的路线图 ,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则更多 的还是要靠沿着水流的走向和急缓向前推进。那么这种比喻放在新闻调查 的具体操作环境下则表现为调查是开放式的,总会有大量在新闻现场的新 发现使得调查过程不断为之调整,有时即便在调查开始之前会对报道内容有所假 设, 但是仍要带着假设去经过一一求证后才能作为结论在节目中体现。 笔者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工作期间,于 2004 年与同事合作编导 了曾获得该栏目组 2004 年第三季度银奖的河流与村庄节目,这期节目所报 道的主要事件就是位于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癌症频发的现象。摄制组初抵黄 孟营村后,由村支部书记带领对村民基本情况进行了解 ,发现在当地高发的癌症多 以消化道癌症为主,于是到卫生部门请教专家,得知消化道癌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与空气和饮食有关,于是带着这个问题回到村里展开调查。在排除了空气和食物 的可能性之后, 将目标锁定在了村民的水源上。采用样本调查的方式对随机抽取 的几户村民家中的井水水质进行了调查,为了确保化验结果的客观性 ,将抽取的水 样交由安徽省阜阳市的卫生防疫站进行化验,而化验结果显示村民的饮用水中含 有比较高的致癌物质。而致癌物质的来源又是何方?摄制组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 主持人长江到村里的坑塘沟渠以及村旁的沙颍河进行调查走访的过程,最后用科 学的证据有力地证明沈丘县黄孟营村癌症高发的根本原因是来自淮河水的污染。 在整个过程中, 主持人长江也是和观众一样,在最终的证据出现之前,对整个事实 存在着诸多未知因素和假设,整个调查过程是在一步步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以层层 剥笋的形式进行和展现的。用新闻调查前任制片人王坚平的话讲,这是一种 “顺藤摸瓜”式的调查行为,而主持人的调查过程本身就是信息 ,在全部调查行为 完成之前,结论永远保持着未知的神秘感,一切的谜底只能靠主持人在现场一个又 一个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发现和验证去逐层解开 ,这就是所谓的“漂流式 调查” 。 那么,主持人完成“漂流式调查”的过程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形 成观点并传播信息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全息互动的过程 主持人、 采访对象和受众三个基本要素都在以“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形式完成着大众传 播。主持人完成传播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地按照既定预案一成不变的 过程, 而是在整个过程之中以开放的状态不断地接收各种反馈, 并依据这些反馈调 整着调查的路径与方式。因此,对于主持人的这个“ 漂流式调查”过程, 我们可以 用上世纪中叶盛极一时的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伯特维纳(NorbertW iener)所 创建的“控制论”观点来分析。控制论是一种关于自我控制系统的理论,它的理 论依据就是建立在“反馈”的基础之上的。控制论认为,“反馈是通过有关一个 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因此,它是借助于重新插入一 个系统的过去行为的结果来控制该系统的一个手段。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 一个接受者(信宿)对于信源( 传播者)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反馈允许一 个信源逐渐地自我修正一系列信息的效果,使得他们越来越接近为完成其意图所 必需的东西” 。 如果我们把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制作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么主持人在 现场进行调查活动所获取的反馈便直接使得他作为一种信源(传播者)能够及时地 依据反馈来调整以后的行为。在河流与村庄这期报道里,就在主持人在现场 的调查还未结束时,安徽省阜阳市环保监测站对于 新闻调查所提供的来自黄 孟营村地表水水样的化验结果为调查提供了反馈。这份化验结果表明,水样的氨 氮含量不高,而化学需氧量(COD)却很高。由于氨氮和化学需氧量都是衡量水污 染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二者出现了不同的反映。于是 ,主持人带着这个问题及时地 调整了调查的路径,从专家处获知:化学需氧量 COD 和氨氮是反映水污染的最主 要指标。COD 可以反映水中有机物、亚硝酸盐等物质的污染情况, 而氨氮则可以 反映出水中新近的有机物污染状况。于是,主持人又经过调查后发现 ,由于两年前 村民为了防止泛黑的沙颍河水流入村内沟渠污染水源, 曾经自发地堵住了沙河污 水流往村里干渠的入口,因此在报告中显示出的氨氮的指标并不高 ,而 COD 的指 标却非常高的这一结果实际上表明了黄孟营村地表水在几年前曾受到过严重的 污染。 因此,新闻调查主持人在角色行为方面最能与其他节目主持人相区别之 处就在于他所进行的是一种对结果未知的“漂流式调查”,在完成调查的过程中, 主持人带领观众一同获取信息并对其验证真伪,同时也在保持一种跃动的思维状 态去根据不断接受到的反馈来调整下一步的行为,力求不断地带动发掘出更多的 事实细节,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当事各方的观点与阐释 ,才能更加接近事实真相,这 使得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易于接受。 二、深入现场的调查从这里接近真相 2000 年,新闻调查推出了新的宣传语 :“接近真相 ,从质疑开始;接近真相, 从现场开始 新闻调查 , 探寻事实真相!”从这条简短有力的宣传语中, 新闻调查的栏目特点被很好地凸现了出来。在中央电视台 15 个频道的诸多 电视栏目之中, 可以说只有新闻调查一个栏目是通过记者型主持人在演播室 播报片头导语和片尾评论,并完全以新闻现场为主要依托来完成节目主体的制作 与传播的; 经济半小时 、 法治在线 、 共同关注等新闻资讯类栏目虽然也 以现场报道的形式为主,但是中间常把镜头切回演播室穿插主持人串词 ,这在一定 程度上破坏了新闻现场的有机性;而焦点访谈的节目主体虽然也完全以现场 报道方式不间断地进行,但是在节目片头和片尾播报导语和评论的主持人与现场 记者是截然不同的人,而且在焦点访谈中,报道人以人格化传播方式“出头露 面”构建整期报道的节目并不多见。在这个层面上, 焦点访谈的现场报道人 可以归入“出镜记者”,而新闻调查的现场报道人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 “记 者型主持人” 。 从新闻调查与其他新闻栏目的不同之处可以看出电视调查必须要在新 闻现场中完成, 电视新闻的深度就来自于对现场的深入挖掘。同时 ,新闻现场是 新闻调查主持人行使其角色的主要场所和依托, 主持人的角色行为是要同新 闻现场密切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体现“我在现场 ”的主体意识。在新闻调 查记者型主持人这一角色完全成熟之前,电视新闻中一直把在现场进行报道的 人称为“前方记者”,直到今天在一些大型直播活动中还保存着这一称谓。对于 记者型主持人(或“前方记者 ”)和新闻现场之间的关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也 是东方时空 、 焦点访谈 、 新闻调查的创始人孙玉胜认为,“现场是前 方记者存在的理由和定义性的内容,如果说前方记者是一个媒体进入新闻报道 的符号,那么现场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符号,它是一个与前方记者共生的 概念。前方记者行动的活性、存在的价值、报道的魅力都是在现场中形成 的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现场, 或者叫做标志性现场 ”。 新闻调查的电视调查活动实际上就是主持人在一个个“标志性现场”进行 挖掘所串联起来的,而事实上,每一个新闻现场都提供了足够丰富的信息,只是需 要通过记者型主持人用心地去发现而已。 因此,在现代电视新闻界, 专业人士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电视新闻不仅仅 是由新闻当事者的行为创造出来,同时也是由记者型主持人的调查构建起来的。 从本质上讲,新闻当事者的行为创造出的是社会上的新闻事件, 而记者型主持人的 调查构建起的是电视新闻的传播逻辑。这两者好比 DNA 的“双螺旋”结构, 成为 现代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电视深度报道中两条至关重要的逻辑表述主线,缺少任 何一条,电视深度报道的表达就不够完整。 我们仍以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这期节目为例,在现场调查之中, 河南省 沈丘县黄孟营村支部书记王林生带领主持人长江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为她介绍村 里的自然情况, 当走过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时,长江蓦然间发现这条街道上竟然家 家都有病患。在这样一个片断中,这条随机走入的街道成为了该期节目中一个极 好的新闻现场, 而主持人长江就在与村支书边走、边看、边聊的走访过程中对现 场有所发现这条街道上无一例外地每一家都有癌症病患。这个细节无疑 成为了黄孟营村癌症高发的一个有力的缩影。来自于现场的信息直观地将黄孟 营村的癌症高发情况展示在了观众面前。固然,节目也可以用解说词旁白或其他 形式来表述这一信息,但毫无疑问,任何其他方式都一定没有主持人在现场交流的 方式真实可信。在这个情节中,观众是和主持人一同接受到的信息 ,主持人就成为 了观众在新闻现场的“眼睛”和“大脑” 。 三、镜头前的调查体现过程性与交流性 电视新闻最大的魅力在于直观、快捷的传播方式和引人入胜的传播效果,这 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电视能够快速地介入,从而利用声画兼备的优势从全方位将新 闻事件和新闻现场多维地呈现给观众,并使观众有“ 眼见为实” 、 “身临其境”的 感受。因此, 新闻调查主持人在行使其角色时,还必须要明确镜头意识 调查是在镜头前完成的,也就是说,调查行为和调查结论必须通过镜头让观众直观 地去感知和相信。 那么,这其实要求新闻调查的记者型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需要尽数 动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感来获取信息,并设法将电视无法直观 呈现的东西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比较立体地从主持人的传播活动中获取感性的 印象, 体验现场放射出的“场效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