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献综述-程景阳_第1页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献综述-程景阳_第2页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献综述-程景阳_第3页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献综述-程景阳_第4页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献综述-程景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献综述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献综述 100734104 程景阳 摘要摘要 自我表露是人际关系发展的要素,也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 以往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者多是从现实生活特别是面对面的角度探索自 我表露,网络情境下的相关实证研究很少。而利用网络进行入际交流已经成为 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探讨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自我表露及相关 因素,帮助其培养健康的网络社交心理,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 自我表露; 大学生; 综述 1 1 自我表露文献综述自我表露文献综述 1.11.1 自我表露的界定自我表露的界定 Jourard(1958)的早期研究证明女性比男性的表露程度高。他认为这是因为 社会期望的影响,当男性成长时,发现自己像女性那样表达和表露不合适,他 们害怕如果表达过多的真实感情会被讥笑和拒绝。在同性关系中,女性之间的 自我表露要多于男性之间的自我表露;而在异性关系中,性别差异更加复杂1。 Franzio 和 Davis(1985)发现高个人自我意识的青少年更愿意表露他们自身 的信息。因此可以预测在网络交流中,若个体确实体验着高度的个人自我意识, 会产生更高水平的自我表露。我们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最好异性网友的自我 表露与个人自我意识、公众自我意识有显著正相关2。 Shaffer 和 Tomarell(1989)认为,虽然高个人自我意识或者公众自我意识 会导致更多的个人自我关注,但两者都高或者都低却降低了自我表露。他们认 为对于自我的两个方面都关注分散了个人的注意力,对自我表露的影响降低3。 Cramer(1990)发现,英国人的人际关系中,自我表露在友谊和爱情中没有 差异自我表露与表露对象的反应、表露对象与表露者的关系、听众的性格特点 和表露者的个性特征等都有很大的关系4。 在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调查中,Rubin,rang Porte(2000)发现了自我表露 目标人的主效应,被试对他们的亲密伙伴(配偶、情侣)比对亲密朋友报告了更 高水平的自我表露5。 由上可见,目前对自我表露的概念尚缺乏统一的界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自我表露研究的进展。而要在这方面取得进展,就必须首先总结出自我表 露的核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我表露的界定。国内学者李 林英(2003)考察了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大学生 孤独感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 孤独感的重要因素。李林英(2004)也发现去心理咨询的学生他们的孤独感很强 而自我表露很低。这对国内研究大学生自我表露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6。 1.2 自我表露测评工具自我表露测评工具 1.2.1 Jourard(1971)编制的自我表露问卷(编制的自我表露问卷(SelfDisclosureQuesti onnaire,JSDQ) JSDO被广泛用于测查自我表露的个体差异。JSDQ有1560个项目不等的 不同版本。问卷按照生活主题分为观点态度、兴趣爱好、金钱、工作(或学习)、 个性和身体六个维度。60个项目的版本每个维度由10个项目组成,要求被试报 告在每个题目上对不同的目标人(母亲、父亲、最好的同性朋友和最好的异性朋 友的表露程度:卜表示不向他人表露:1一表示向他人说了一些:2一表示非常 详细告诉他人:X一表示对他人说谎或不正确地表达自己,分别以1、2、3、一1 分进统计。Jourard和Resnick(1970)所编制的自我表露话题量表(SDT)包括20项 自我表露的话题,并按照亲密性(intimacy)的程度分为高亲密程度、中亲密程度、 低亲密程度三种,能够反映整体表露的频率,也能从三种亲密性程度的话题比 较中,发现自我表露的差异7。 1.2.2 Chelune( (1976) )的自我表露情境问卷的自我表露情境问卷( (SelfDisclosureSituation Survey,SDSS) ) SDSS是Chelune基于自己提出的自我表露适宜性(selfdisclosureflexibility) 概念编制的。自我表露适宜性指个体辨别不同情境进行相适宜的表露的能力。 Chelune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体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SDSS由20个不同情境的 问题组成,要求被试在6点量表上报告,想象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下(如,与家庭 成员一起吃饭,在相亲的时候)对特定目标人(一个朋友、许多朋友、一个陌生 人、许多陌生人)表露意愿的程度,从O一“只愿意稍微表露一下” ,到6一“愿 意详细地表露让对方了解自己” 。自我表露适宜性的得分通过计算20道题目的平 均标准差获得8。 1.2.3 Wheless和和Grotz(1978)(1978)编制的一般自我表露量表编制的一般自我表露量表( (General SelfDisclosure,GSD) ) Wheless和Grotz根据自我表露的五个维度(自我表露的意识性、数量、正负 向、深度控制、诚实)编制了一般自我表露量表(GSD,1978),共21个项目。采 用五点计分,从1一“完全不符合”到5一“非常符合“。这个量表主要测查个体 在不同情境中的一般表露模式。一些研究者用这个量表研究了个体在不同情境 下一般自我表露的模式,近年来网络情境中的自我表露研究中用这个量表也较 多(Kevin Lo Chun Ho,1996;Jennifer LGibbs,2006)9。这个量表的优点在 于它可以测量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表露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宏观测查自我表 露,局限在于对表露对象和表露话题不能详细测量和区分10。 2 不足与展望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对网络人际中的自我表露做了一些实证性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问 题,需要迸一步改进。具体表现在: 第1、本研究的样本取样范围和容量不够大。由于时间、精力和资源的限制, 本研究未能在全国进行严格抽样,而是更多地采取了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河南 省内进行。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网络普及程度不同,人们对网络人际交 流的观念也不同,其结果的代表性受到了限制11。 第2、因此,未来研究应该设法拓宽取样范围,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和普 遍性12。 第3、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扩展。由于精力、时间和能力有限,本研究只探 讨了与网友自我表露话题的结构,及其与自我意识、孤独感的关系。未来的研 究可以拓宽研究内容,着手探讨网络自我表露的发生机制及其效应,以及对个 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也需要扩展,尤其需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表露 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1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Jourard S.M.The transparent self.New York;DNan Nosrrand,1971, 50(12): 1003- 1020. 2 Franzio, S. J. The desturctiveness of perfectionism. American Psychology, 1995,50(12): 1003- 1020. 3 Shaffer Ben-ZeeV.Privacy,emotional closeness,and openness in eyberspace.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3,1 9,45 1,467 4 Cramer N,Joinson.Self-disclosure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The role ofself-awareness and visual anonymity.Self-disclosure and CMC 1.Master Thesis.The Open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2006 5 Rubin rang Porte M.Sex differences in self-disciosure; A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2,1 12(1);106-12 6 李林英.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入格特征、孤独、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 生, 2003, (11): 666- 669. 7 沙莲香. 社会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72- 75. 8 刘增雅, 李林英. SSCI 中自我表露研究的计量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34(2): 476- 481. 9 邱莉. 青少年自我表露水平与表露对象关系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66- 69. 10 李林英,陈会昌.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调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2(4): 62- 67. 11 李林英. 对大学生自我表露认识的访谈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报, 2003, (28): 102- 105. 12 程乐华. 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 广州经济出版社, 2002, (1): 187- 222. 13 蒋索等. 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44(3): 114- 123. 14 章志光. 社会心理学. 人名教育出版社, 1995, (9): 640, 279- 288. 15 王德芳. 大学生虚拟交往心理探索性研究. 西南大学, 2007 16 李林英.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报, 2003, (5): 12- 15. 17 Cheng, S. 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