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综述报告 2 目目 录录 一、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3 (一)国内文献 3 1 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3 2 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关系.4 3 其他研究成果.5 (二)国外文献 6 二、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7 (一)国内文献 7 1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盈余的影响.8 2 股权集中对盈余管理的影响.8 3 控股股东性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9 4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高管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10 (二)国外文献 .11 1 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11 2 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13 3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15 (三)国内外文献简评 .16 三、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16 (一)国内文献 .16 1 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17 2 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关系18 (二)国外文献 .21 参考文献.23 3 一、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一)国内文献 关于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的关系,张炳才、孔庆景(2011),谢国强、 王道平、李林(2006),王凤华、张晓明(2010),龙静 (2010), 石军 (2009), 胡奕明、唐松莲(2008), 支晓强、童盼(2005)等进行了实证研究。 观点主要分为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不存在显著关系和其他观 点。 1 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 张炳才,孔庆景(2011) 选取深沪两市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并以2005年至 2007三年的数据为观察期间,剔除了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及金融行业上市公司, 最后共得到观测样本955家。研究表明,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而且这 种影响随着公司治理的改善会明显增强。其中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没有显 著相关性,独立董事年薪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独立董事会计专业能力与盈余 管理不相关,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没有相关性。 石军(2009) 以深市A股上市公司(不包括一些特殊行业)为研究样本, 以 2005年和2006年各公司报表的数据为研究数据, 共取满足研究的样本516个。研 究表明,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即董事会结构的改革有效地抑制了盈余管理的程 度,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是对公司治理是有效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为当前改进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有效途径。 赵德武,曾力,谭莉川(2008)本文选取2002年以前上市的1382家沪深A股 公司为基础样本。以2002- 2004年作为观测期间, 共4146个公司年度数。对样 本作如下处理: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9家;剔除同时发行H股的公司14家;剔除 任何一项数据存在缺失的公司366家。最终得到符合筛选条件的993家公司, 共 2979个观测值。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监督力对盈余管理有显著负向影响, 且这 种影响随着公司治理的改善不断增强;独立董事的履职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最大, 其次是人数规模和会计专业能力, 薪酬和声誉的影响则相对最小。 张国华,陈方正(2006)选取2002年末已在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52 4 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后的样本容量为 804个上市公司,收集了这804个上市公司2002年2003年各项财务数据及公司 治理的相关数据。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低,持 股董事人数较多及董事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低;董事会人员中 董事持股量越大,能有效地降低盈余管理程度。 姚昕(2008)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财务型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独立董事出 席董事会的次数越多,越能对盈余管理的程度起抑制作用。独立董事的稳定性越 高,越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起抑制作用。独立董事的薪酬应定在一个合理水平,既 不能定的太高影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也不能定的太低影响独立董事的积极性。 邓小洋,李芹(2011)本文选取20022008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 作为初选样本。对这些公司进行如下筛选: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剔除当年度新 上市的公司;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 剔除净资产为负的公司; 剔除ST 类的 公司;剔除极端值。经过筛选之后,最终得到671家上市公司七年样本的观察值 4697 个。研究表明,我国在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以来,其有效性得到良好的发挥。 成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上市公司管理层, 抑制其粉饰财务报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股东和财务 报告使用者的相关利益,但其监管作用有待更大程度的发挥。 龙静 (2010)以200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金 融类公司和数据不全的样本,得到1342 家样本公司。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股 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公司法规定的合理范围内)、独立董事的比例显著负相 关,与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显著正相关。改善股权结构、提高股权集中度,加 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职能,可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2 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关系 谢国强,王道平,李林(2006)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公司中属于政策 规定设立(2001年5月31日后)独立董事的制造类公司2001年和2003年的数据, 剔除财务数据异常和不健全的公司,最后得342 家公司的数据。研究表明,独立 董事制度的设立对公司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影响; 独立董事占董事总数的比例与 盈余管理之间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自愿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与政策规定设立 5 独立董事的公司两者的盈余管理有显著差异, 前者的平均值小于后者的平均值。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无有效监督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其发挥作用还需以公司自身 良好素质做平台。 王兵(2007)选择各年的样本分别为:2002年为1096家,2003年为1166家, 2004年为1234家, 合计为3496个年度样本值。删除金融保险业公司;删除因变 量上下1%的极端数值;删除数据不全的或没有披露相关指标的公司,经过数据 调整后的样本观测值有3198个。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并不能提高公司盈余质量, 独立董事中至少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的公司, 盈余质量更高;独立董事津贴越 高和兼职家数越多,会对公司盈余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总体上表明我国独立董事 还没有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3 其他研究成果 王凤华,张晓明(2010)选取了2007年国内法人股有绝对控股地位的上市公 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金融保险类企业。研究表明,符合规定的独立董事比 例、人数、会议出席情况都没有对盈余管理起到足够的正面作用,说明集体对 制度“消极逃避”。只有在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的违规事件敢于说“不”时, 才能起到对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这对完善公司治理行为和独立董事 的制度建设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胡奕明,唐松莲(2008) 本文以20022006年深交所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 为总样本,剔除金融行业公司;交易状态为ST和PT的公司;独立董事人数、薪 酬、会议次数、背景数据、审计委员会设立情况、财务数据缺失公司;最终样 本数为1486家。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是否能够发挥监督和咨询作用,取决于两 个方面:一是独立董事是否有能力独立;二是独立董事能否有效履职;具体化 为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董事会占比、独立董事报酬和参会次数。具有财经和 会计背景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较高比例的上市公司其盈余信息 质量较高;独立董事参会次数高的公司盈余信息质量较低;没有发现独立董事 获得的报酬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之间有直接关系。 支晓强,童盼(2005) 选取2000年到2002年设立了独立董事的A股上市公司作 为研究样本,剔除了金融类企业、当年只因独立董事死亡而变更独立董事的上 6 市公司和部分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样本数为1522家。研究表明,公司的盈余管 理程度越高,独立董事变更频率和变更比例越高,第一大股东变更的公司,独 立董事变更频率和变更比例越大。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是当前我国独立董事制 度未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关键原因。 刘晴晴 (2012)本文选取2010年A股所有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总样本。 剔除交易状态为ST公司,独立董事薪酬或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共计 1060 家。研究表明,具有会计专业能力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越多,盈余管 理程度越低;独立董事薪酬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但没有发现独 立董事比例、履职环境与其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潘小薇(2009)本文选取2006 一2008 年家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样 本中剔除了ST公司和金融保险类公司;剔除了当年新上市的样本公司;剔除了 缺失部分数据的公司;最后得到2006-2008三年584个公司样本。研究表明,独 立董事的横向关系网络和声誉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独立董事 的个人特质也对盈余管理有较显著的影响;独立董事的任职年限也与盈余管理 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秦伟(2012)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董事会会议次 数与盈余管理关系不太明显;董事会持股情况与盈余管理存在明显的反比例关 系,如果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越大,他们会越注重对盈余管理的控制;独立董 事比例与盈余管理存在非常微弱的正相关的关系;财务独立董事在盈余管理管 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独立董事中财务独立董事越多,盈余管理效果越 明显。 (二)国外文献 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Davidson, R, Stewart, G.J., Kenta,P.Internal (2005) ,Jean Bedard ,Sonda Marrakchi Chtourou ,Lucie Courteau (2004)认为,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他人 的观点则各有其侧重点。 Klein A( 2002) 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独立性降低,伴随着非预期的应计项 目大幅增加, 不论其组成是否包含少数的外部董事, 其效果仍然显著, 研究结 7 果支持上市公司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能较好地监督盈余过程。管理当局 提高非正常应计项目以避免报告损失或盈利减少的可能性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 的比重负相关,而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占少数的公司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 V Peasnell ,P. F. Pope and S. Young (2005) 本文使用了英国上市公司 1993年6月到1996年5月共三个会计年度的数据,三年的公司数量分别为 620、651和657。剔除了所有的金融企业、公共事业、家族控股企业。研究发现 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异常收入盈余的增加成负相关,但是当经营利润高时,独立 董事并不能影响异常收入盈余的减少,董事的存在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完整性。 Park,Y.W. and H.H. Shin (2004)独立董事不能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 但独立财务董事和来自投资机构董事的比重高能明显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 Jean Bedard ,Sonda Marrakchi Chtourou ,Lucie Courteau (2004) 研究 发现,审计委员会中董事的独立性及会计专业能力与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负相 关,委员会中至少存在一位有会计知识或者管理知识的成员会导致低程度的盈 余管理。 Norman Mohd. Saleh(2005)独立董事有效地限制了公司的洗大澡行为, 但是较多的独立董事组成并不能限制CEO的盈余管理行为,建议法则应对独立董 事的特征进行更详细的规定以影响CEO的行为。 Davidson, R, Stewart, G.J., Kenta,P.Internal (2005) 本文选取了 2000年澳洲证券交易所共24个产业,434家有代表性上市公司的数据,剔除了管 理与财务信息缺失的公司。研究认为董事会中大量比例独立董事的存在,会造 成盈余管理水平的降低,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呈负相关,而独立的董 事会主席与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关系。 Syed Zulfiqar Ali Shah (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与操控 性应计利润没有任何关系,机构投资者的出现会减少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进 一步解释独立性的失效可能与巴基斯坦环境下没有对独立非执行董事做出具体 规定有关,独立董事经常隶属于某些股东或处于其他董事的压力之下。 8 二、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一)国内文献 国内关于控股股东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多数是从公司治理结构着手研 究控股股东的过度盈余管理或董事会结构的不健全会带来盈余质量的低下问题; 或者主要集中在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主要涉及的方向包括股权集 中度和股权性质两个方面,随着近些年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大力发展以及上市公 司高管持股比例的逐年增加,国内学者关于股权属性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起来。 只有个别文献专门研究控股股东的特征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而且考察的特征并 不全面。比如王化成、佟岩(2006)、林峰(2006)的研究。 其中涉及到的关于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盈余的影响 余明桂等(2004)研究表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关联交易越 多。 苏卫东等(2005)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 司的管理费用越高,经营者机会主义越严重。这些都意味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 越高,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盈余以及盈余决策有用性的可能性就越大。 林峰(200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是显著的,并且与盈余质量之间存在“U”形的关系;国有股、法人股所占比例 对盈余质量有反方向影响,但是并不显著;流通股所占比例对盈余质量有正方 向影响,并且比较显著。 王化成、佟岩(2006)实证研究表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盈余 质量呈显著负相关。 2 股权集中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许小年、王燕(1998)运用1993-1995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股权集 中度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股权集中度同企业市值与账面价值之比有显著的 9 正相关关系,但是与利润率(ROE、ROA)的相关关系较弱。 赵息等人(2006)通过对我国沪市上市公司2003-2004年175个样本的股权 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或股权过于分 散都不利于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陆建桥(1999)认为我国企业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大 股东与中小股东信息极其不对称,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相应的法 律法规还不完善,投资者保护力度较弱,因此盈余管理现象成为了我国证券市 场中的普遍现象。 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高股权集中度 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要好于低股权集中度公司。 刘俏(2002)通过选取我国2000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总应计利润 做盈余操纵程度的计量标准,研究发现盈余操纵程度与终极控股股东持股比例 呈正比例关系。 刘立国和杜莹(2003)选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为上市公司股权集 中度的替代变量,研究股权集中度与盈余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股权集中 度越高的公司,其盈余信息质量越好。 李常青和管连云(2004)通过选取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421家公司共三 年的样本数据做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更高 的盈余管理水平,与盈余管理呈一种正U形关系。 王化成和佟岩(2006)认为第一大股东在契约中具有信息优势,难免对盈 余进行操纵以对自己更加有利,他们选取盈余反映系数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进 行实证检验后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会计盈余信息质量越差。 3 控股股东性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徐晓东、陈小悦(2003)以1997年以前在我国上市的508家上市公司1997- 2000年四年间的2032个观察值为样本,研究了第一个股东的所有权性质对公司 治理效力和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有 着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在经营上更具灵活性,公司治理的效力 更高,其高级管理层也面临着更大的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监督与激励;而国 10 有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王化成、佟岩(2006)则证明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时盈余质量更低;其他 股东制衡能力越强盈余质量更高。关于法人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效率,我 国学者倾向于肯定法人股在公司治理中的正向积极监督作用。 陈晓、江东(2000)认为,在国有股东缺位严重,流通股东又难以参与企 业管理的情况下,法人大股东可能成为事实上的经营者和内部人。他们引用 Jensen和Meckling(1976)关于内部人持股对管理层具有激励作用的观点,认 为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就越一致,因而越有动力去 监督经营者,而且愿意为此付出高的监督成本和激励成本。但是根据侵占假设, 该假设认为,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并不一致,两者之间经常存 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在缺乏外部监督,或者外部股东类型多元化的情况下,控 股股东可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的利益。控股股东侵害小股东 利益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证券回购、资产转移、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内部交易 等。 刘立国和杜莹(2003)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国资委的上市公 司能有可能进行财务舞弊,主要原因是国家作为控股股东地位的缺失,导致管 理层更容易进行盈余操纵行为,研究还发现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在 股权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刘凤委、汪辉、孙铮(2005)经验证据表明,终极控制权性质不一样的上 市公司盈余操纵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杜兴强和温日光(2007)将盈余管理作为度量企业盈余信息质量的方向标 准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终极控制权股东性质为国有的上市公司并不一定比非 国有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质量差,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除 了盈利之外,还担任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因此进行盈 余操纵的动机并不强烈。 薄仙慧和吴联生(2009)实证研究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水 平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的特殊背景,国有上市公 司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而非国有公司在业绩无法达标的情况下,只能依靠盈 余管理手段达到目的。 11 4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高管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由于国内机构投资者发展时间比较短,我国学者对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 关系的研究不是很多,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影响 关系上。而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内高管持股比例逐渐增加,对于高管持股 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国内学者研究结论也还并未达成一致,关于机构投资者与 高管管理层这两个特殊的持股主体,国内对于他们与盈余管理关系的主要文献 归纳如下: 王琨和肖星(2005)认为我国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已经起到了积极的监 督作用,并通过实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关联方资金占用的影响关系,研 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程度相对越小。 高雷和张杰(2008)实证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有效抑制非国有上 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而与国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不相关,他们认为,机构投 资者的治理效应在国有公司中受到限制。 张维迎(1999)认为管理当局持有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可以让管理层 与股东利益趋为一致,但当高管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数量,防御效益占主导地位, 这时管理当局则会更多为了私人利益有较强烈的动机去侵害股东的利益。 周泽将(2008)以盈余价值相关性为研究视角,实证检验了高管持股比例 与会计盈余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会计盈余信息 质量没有显著性影响,他认为这是因为我国高管持股比例还相对比较低,无法 起到激励作用。 张兆国(2009)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发现, 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不相关,这是由于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数量还相 对比较少且高管持股比例低造成的,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政策建议。 (二)国外文献 国外对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于公司股权结构与 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中。国外对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研究集中在两个 方面:股权集中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和股东属性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股东属 性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有具体划分为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研究和机构投资者与 12 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1 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Bedard和Courteau(2001)研究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受股权集中程度 的影响,股权集中程度不同,导致股东对管理当局的监督程度和对会计行为操 纵程度不同,研究表明高股权集中度企业与低股权集中度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具 有显著性的差异。 Dechow等(1996)研究发现,当公司缺乏执行股东时盈余操纵程度较大。 控股大股东对盈余进行操纵,掠夺公司财产的最终根源是由于委托代理所产生 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 Teoh等(1998)认为大股东对公司盈余进行操纵来误导投资者的动机在于 他们掌握了比外部投资者更多的企业内部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有通 过隐瞒盈余获取更大是收益的动机。 Fan和Wong(2002)认为企业内部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代理问题主要是 由大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导致的,盈余操纵可以使大股东获得更多的 额外收益,而大股东所处的地位也使他们更容易选择利于自身的会计政策进行 会计披露。 Park和Shin(2004)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其财富掠夺的 动机越强烈,另外研究还发现,控股股东通过隐瞒企业的盈余信息来误导中小 投资者的判断,导致中小投资者财富受损。 Shleifer和Vishny(1997)的研究表明,当大股东持有一定比例股份但不 具有绝对控制权时,他们会有强烈的动机通过监督管理当局,使公司业绩提高 进而获利。但当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具有绝对控制权时,最初的股东与经理 人代理问题会转化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他们会通过自身的控 制权来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Hart(1995)认为大股东可能会利用自身持股比例优势,以投票的方式来 左右会计行为,其最终结果是通过牺牲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来使自己获利。这 时控股股东的会计行为并不是全体股东意愿的反应,而是控股股东通过自身的 控制优势进行盈余操纵的结果。 13 La Porta等(1998)发现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盈余信息质量越低,并认 为大股东掠夺小股东财富通常是透过这些虚假的英语信息实现的,盈余操纵的 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大股东会通过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派发特 殊红利、利用会计法律法规现有的缺陷等方式进行盈余操纵,掏空上市公司资 产,以牺牲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增加自身财富(Teoh等,1998;Johnson等, 2000;Gilson和Gordon,2003;Haw,2004) Frankel(1994)认为外部投资者在评判一个公司投资价值时如果过分的依 赖会计盈余报告,大股东则为了迎合这种预期,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以便提高股票的价格、降低融资成本,Chaney和Lewis(1995)也认可这种观点。 Gilson和Gordon(2003)实证结果表明当企业拥有几个大股东对控股大股 东控制力进行制衡时,公司的业绩更好,其盈余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主要愿 意是他们持有一定数量比例的股份,没有“搭便车”动机,但又不具备操纵盈 余信息的实力。因此只有通过监督管理当局使公司业绩提高才能切实保护自身 的利益。 La Porta(2000)认为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当控股 股东对公司具有绝对控制权时,便会利用自身绝对控制地位,运用各种手段与 途径获取“内部人”收益。 Leuz等(2003)认为盈余管理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了获 取私有收益,他们通过对31个国家的上市公司系统研究后发现,大股东可以通 过盈余操纵等手段隐瞒公司真实业绩信息,从而误导外部投资者,侵害他们的 利益。 Claessens(1998)以东亚国家的265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发现普遍存在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财富的现象。 Mingetal(2003)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控股股东对公司控制力越强,盈 余管理动机越强烈。 2 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西方学者对企业股权属性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 14 明高管持股对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关系。但关于高管持股与盈余管 理之间影响关系的结论并没有达成一致,有的结论甚至相反。 (1)利益趋同效应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高管持股有利于管理者与公司利益趋于一 致,股东为了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通常会利用签订股票期权契约的形式激励 管理者更加专注于公司业绩的提升,认为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呈现正 相关关系,一切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所带来的损失将由高管自己来承 担,从而降低了监督代理成本,使公司价值趋向最大化。 Warfield et al等(1995)利用基本的琼斯模型和盈余回报模型对管理 层持股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 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越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Jung和Kwon(2002)实证研究发现韩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为控股股东与管 理者二者合一的情况。研究还发现这种股权结构使得高管持股与公司盈余信息 质量正相关,高管持股比例相当于是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随着高管持股比例 的增加,盈余操纵水平越低,对外公布的盈余信息质量越好。 Vernon和James(2002)认为公司对管理当局实施长期股权激励有利于降低 盈余管理水平,结论符合利益趋同假说。 (2)管理者防御效应 国外一些学者发现,利益趋同效用在东亚大部分国家并不适用,于是便提 出了相反的假说,即管理者防御效应假说。 Fama和Jensen(1983)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治理水平可能越差, 盈余信息质量越低。原因是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过高时,管理者可能会为了追求 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用手中的股权优势避免股东的监督披露更少的盈余信息。 Fan和Wong(2002)在对东亚国家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后发现。由于高度 集中的股权结构,导致终极控制股东与管理层合谋剥削中小股东的动机强烈, 从而较少的披露盈余信息,呈现出管理者的防御效应现象。 Yermack(1996)的研究证明,公司管理层存在盈余操纵行为,其目的是为 了提高自身股票期权的价值。 Wang(2005)通过对台湾地区的上市企业实证检验发现,经理层持股容易 15 诱发盈余管理,盈余信息质量与经理层持股负相关。Phman(2003)实证结果也 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Gabrielsen等(2002)运用和Warfield et al相同的方法对丹麦企业进行 了实证分析,发现高管持股更容易导致他们隐瞒会计盈余信息,并随着管理层 持股比例增加,这种情况越明显。 (3)综合效应 Shleifer和Vishny(198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盈余信 息质量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利益趋同效应与防御效应共存 的分阶段的线性关系。Meeonnell和Servaes(1990)研究结论也支持该观点。 Yeo et al等(2002)利用新加坡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管理 层持股较低时,呈现利益趋同效应,高管持股比例越高,盈余信息质量越好, 但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数量时,呈现管理者防御效应,这时随着高管持 股比例的增加,盈余信息质量反而越低。 Adriana和Korczak(2004)以波兰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只 有当高管持有足够多的股份时,防御效应才会显现出来。 Teshima和Shuto(2005)通过对日本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管理层持股 与盈余管理之间并非呈现线性关系,而是一种三次非线性关系,当高管持股比 例介于24.1%59.3%之间时,防御效应占主导地位,即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 正相关;当高管持股比例大于59.3%或者小于24.1%时,利益趋同效应占主导地 位,这时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3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国外关于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机构投资者可以起到积极监督的作用。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如下: Defond和Jianbalvo(1991)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当企业拥有机构投资者持股 比例超过5%时,管理当局进行盈余操纵的水平显著低于没有机构投资者的企业。 Dechow(1996)通过实证分析财务舞弊行为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之间的 16 关系,发现机构持股比例较大的企业从事财务舞弊行为较少,两者呈负相关关 系。 Jungand(2002)利用韩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检验股权结构与盈余信息质量 的影响关系,发现含有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更加透明,盈余信 息质量更高。 Rajgopal等(1999)研究结果也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促使管理层对外 公布更多的信息,由于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性促使经理人更加关注于企业的长期 发展,从而降低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有助于提升公司的价值。 Chung et al(2002)检验结果也表明,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企业盈 余管理水平较低,两者呈反相关关系,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有效监督经理 人。 (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机构投资者不能起到有效监督作用,而是采取“用 脚投票”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 Noe(2002)认为由于机构投资者在监督经理人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因 此他们没有足够的动机去主动监督经理人的行为。 Grenstein和Michaely(2005)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存在会使公司管理层短期 化现象严重,它的存在反而使公司价值得不到提高。这一结论也得到了相关学 者的支持(Graves和Waddock,1990;Porter,1992;Admati et al,1994)。 (三)国内外文献简评 首先,从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范围与研究领域,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学 者对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更加成熟,而且无论研究深度还是研究范 围也更深更广,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集中、股东属性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其次,国内外学者虽然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大量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但 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这说明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与公司股权结构等内部因素 有关,而且还与资本市场环境有关,不同的资本市场背景,得出来的结论也不 相同,有时结论甚至是相反的;即便是同一个资本市场的研究样本,由于研究 时间的不同,可能得出来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可见盈余管理是动态的,要考虑 综合各种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 17 最后,纵观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数集中 在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属性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来研究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 的关系。而国内对此相关的可借鉴文献还相对比较少,只有个别文献专门研究 控股股东的特征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而且考察的特征并不全面。 三、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一)国内文献 关于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的关系,王守海、李云(2012),李 歆(2008),沈萍萍(2006),陈小林、胡淑娟(2008),丘邦翰、毕家豫、 高孟君(2011),李凯(2011),康瑞睿(2011),李登辉(2011),林小聪 (2009),刘桂良、康瑞睿(2011),倪慧萍(2008),王颖、王平心、吴清 华(2006),倪慧萍(2010),唐乾(2010),郑新源、刘国常(2008)等进 行了实证研究。观点主要分为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负相关或无显著 关系。 1 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 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其研 究结果普遍认同设立有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显著要低,而且 信息披露透明度显著更高。 王守海、李云(2012)研究发现,当公司管理层没有涉入董事任命时,审 计委员会独立性能够发挥较好的监控作用,但是,一旦公司管理层涉入董事任 命,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监控作用将被削弱。研究参考以前年度的文献,做出 “当公司管理层干预董事会成员任命时,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盈余管理的监控 作用将被减弱”的假设,并且使用Jones模型及其拓展形式度量操控性应计利润, 从应计质量的角度度量盈余管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公司管理层没有干预董事 任命时,独立审计委员会的监控作用才能得到较好地发挥;一旦公司管理层干 预董事任命,就削弱了(甚至完全抵消)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的监控效力。 沈萍萍(2006)研究设立审计委员会是否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存在显 著的负相关。文章假设当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时,其盈余管理程度较低,而当 18 公司没有建立审计委员会时,其发生盈余操纵的可能性更大。样本主要针对 2002 年至 2004 年建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全的 11 家,运用 Jones 模型等通过检测应计额的大小来度量盈余管理的程度。研究发现,当公 司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制度后,有利于遏止管理层对财务报告进行盈余操纵,提 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陈小林、胡淑娟(2008)从审计委员会、盈余管理与信息透明度角度进行 了研究,以2002年至2004年的332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审计委员会设 立后的治理效果,具体研究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盈余管理和信息披露透明度的 影响。该研究采用的是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以扭亏、配股的边际净资产收益 率这两个被学术界广为接受的指标作为盈余管理替代变量,并且进一步从审计 委员会对信息披露透明度影响的角度来考察审计委员会设立的治理效果,建立 的研究审计委员会对盈余管理影响的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 现,设立有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进行扭亏盈余管理的概率显著要低,而且信息披 露透明度显著更高。 倪慧萍(2010)对200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审计委员会(会计师事 务所规模与盈余管理抑制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审计委员会具有盈 余管理抑制的治理效用。(2)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也具有盈余管理抑制的治理效 用。具体来看,“四大”“本土大所”“大所”抑制效用高于“非四大”“本 土中小所”“中小所”。审计委员会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并不能产生治理的协 同效应。 唐乾(2010)从财务舞弊角度对我国审计委员会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 验。选取深沪两市 2005-2008 年出现财务舞弊的公司,并得出结论:审计委员 会在抑制财务舞弊方面还是发挥了其作用;独立董事对财务舞弊起到了一定的 抑制作用,但是作用不显著;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发生舞弊的概率正相关。 郑新源、刘国常(2008)研究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以及审计委员会的特征 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以可控应计利润率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选取了 20022005 年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深市A股公司和2005年深市所有A股公司作为 研究样本,采用基本 Jones 模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实证分析审计委员会 的设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证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以显著降低盈 19 余管理的程度,这为审计委员会设立可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数据。在进一步研究审计委员会的哪些特征影响其有效性发挥时,结论表明, 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负相关。审计委员会的规 模虽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显示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2 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关系 与上述观点相反,部分学者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于盈余管理水平没有 显著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来自于多方面。其中,李登辉(2011)、倪慧萍 (2008)都认为审计委员会对盈余管理产生抑制效用具有滞后性,审计委员会 在设立次年才对盈余管理产生显著的抑制效用。林小聪(2009)、王颖、王平 心、吴清华(2006)认为虽然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抑制 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李歆(2008)综合考察了减值准备、盈余管理和审计委员会效率问题。研 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效率并不显著,但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的财务背景和兼职 委员对收益平滑和巨额冲销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以我国 2005 年度报告中 披露有审计委员会信息的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扣除金融类和缺失数据的公司) 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 司审计委员会的效率并不显著。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 行收益平滑和巨额冲销行为产生较小的影响。其次,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财务背 景是提高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成员的财务背景比例越高,越能够 抑制公司的收益平滑和巨额冲销水平。最后,审计委员会中的兼职委员能提高 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兼职委员比例越高,越能够抑制公司的收益平滑水平。 丘邦翰、毕家豫、高孟君(2011)研究以 2004-2008 年间具有无保留审计 意见的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质盈余管理模型所估计出的公司 异常值之和(RM)作为实质盈余管理衡量指标,在控制了“公司规模”、“经 营业绩”、“上市期间”及“ST 因素”后,利用面板数据对沪深 A 股上市公 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及成立时间长短、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探 20 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及成立时间的长短并未降 低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愈高也是相同的结果。进一步 研究发现,加入了“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变量后,公司 仍然存在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 李凯(2011)利用121家在上海上市的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公司的数据, 以盈余管理为视角,探讨了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实施效果。研究首先计算出 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以基本Jones模型和调整KS模型设立回归模型,对公 司审计委员会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研 究表明,审计委员会不能减少公司非正常性应计利润,即在减少盈余管理方面, 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并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 康瑞睿(2011)研究了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三个特征分别 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选取的样本为2008年度所有沪市上市公司,剔除了未设立 审计委员会以及不能具体到审计委员会成员构成的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发生 第一大股东变更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生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成员的变更,由此推 断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不强,往往会随着控制人的变更而发生变化。另外, 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比例相对较高的公司,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相对更小, 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包含了董事长、董秘、财务负责人等关键职员,则盈余管理 的程度越高。同时,实证研究结果还表明审计委员会是否包含会计专业人士以 及会计人士是否为独立董事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没有显著影响。最后,通过 审计委员会是否明确披露了其细则与职能这一变量衡量了权威性与盈余管理之 间的关系,得出了审计委员会信息的透明度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的 结论。 李登辉(2011)利用沪深两市 2007 年-2010 年沪深 A 股设立审计委员会 的上市公司数据对审计委员会对盈余管理抑制效用持续性进行实证探讨,以横 截面修正的 Jones 模型计量的可操控性应计项目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主要 考察审计委员会设立后其对盈余管理抑制效用的持续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审计委员会对盈余管理产生抑制效用具有滞后性,审计委员会在设立次年才对 盈余管理产生显著的抑制效用。但是在其设立后第三年,回归结果没有通过显 著性检验,但还是显示出一定的负相关。这说明审计委员会对盈余管理并没有 21 产生持续的抑制效用。表明我国审计委员会对盈余管理的抑制效用是短期行为, 审计委员会制度并没有有效运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林小聪(2009)选取2006年沪深两市的142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 除数据缺失、未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金融业上市公司,最终研究样本为927家公 司。根据基本Jones模型检验了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对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有效运作的审计委员会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水平,但是我 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有效运作率不到一半。 刘桂良、康瑞睿(2011)研究基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选聘与结构两方面的 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特征,选择2008年沪市上市公司董事长与公司控制主体变动、 审计委员会成员结构等数据,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特征予以考察,结果显示: 公司发生第一大股东变更倾向于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成员变更;独立董事同第 一大股东或董事长同步变更时盈余管理可能性更大;审计委员会包含董事长、 董秘、财务负责人等关键职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表明了审计委员会成员的 选聘行为及其职责履行的独立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的治理状况。 倪慧萍(2008)研究检查了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新设审计委员会上市 公司设立当年、设立次年两个年度间操控性应计变量,发现审计委员会在设立 次年发挥了盈余管理抑制效用。在对审计委员会盈余管理抑制效用的进一步分 析中还发现:(1)战略委员会同期设立时,抑制效用得到保证;未同期设立时, 抑制效用得不到保障;(2)无论提名委员会是否同期设立,抑制效用均能发挥。 但同期设立时,抑制效用得到增强;(3)无论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是否同期设立, 抑制效用也均能发挥。但同期设立时,抑制效用被大打折扣。 王颖、王平心、吴清华(2006)研究通过对 2002 年2004 年详细披露审 计委员会构成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利用截面扩展的 Jones 模型来评估上市 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研究发现,( 1)70%的样本公司中独立董事比例占到了60%以 上,88%的样本公司中至少有一名财务专家,可见,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 在形式上基本达到了公司治理准则中对人员具体构成的要求;( 2) 审计委员会 的独立性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其它解释变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不明显,说 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审计委 员会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3) 同时发现盈余管理水平与资产负债率、事务所 22 是否十大显著正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负相关。 除了实证研究之外,张红霞(2010)进行了规范研究从审计委员会的角度 来分析其设立及其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总结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及特 征。职能方面,认为监督职能可以对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 用,报告功能可以显示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绩效,也可为审计委员责任的解除提 供良好依据。特征方面,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通过“聘请和更换外部会计师事 务所”保证,委员会成员由具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士担任,帮助董事会做 出正确决策,避免工作失误。 (二)国外文献 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及盈余管理的研究也集中在成负相关或无显著影响两 个角度。Carcello (2003),Ramiro D. Barriga(2009),Bedard (2004), BiaoXie (2003)都认为有效的审计委员可以降低盈余管理的发生几率。而 Andrew (2003)认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盈余管理无显著影响但委员会成员中 有财务背景的比例和盈余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中央财经大学学校办公室收发室岗招聘1人(非事业编制)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南昌市2025江西南昌动物园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商品收纳培训课件
- 2025浙江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发展集团招聘1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数字重庆公司下属智算科技分公司招聘2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省级分中心公开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约390人(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眉山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天安公交集团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远海运博鳌有限公司“启明星”等你来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 充电站运营管理制度(参考模板)
- 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手倒立前滚翻》
- NISP一级考前模拟训练题库200题(含答案)
- JJG 20-2001标准玻璃量器
- 2024外研版初中英语单词表汇总(七-九年级)中考复习必背
- 《大数据平台部署与运维》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 英语中的时间表达(示范课例)
- 脊柱外科进修汇报
- 《史记》上册注音版
-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