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改革开放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年代 (总第(总第 7 7 课时)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意义;知道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及成就;学会正确 对待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2)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与方法 (1)收集实物或图片资料,调查某种生活物品的变化情况。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 变,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2)通过分析讨论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党的战略决策方针的正确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爱国情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改革开放的成就 难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 时段一:时段一:3535 分钟分钟 阅读书本,阅读书本,展示图片,展示图片,提问提问导入:导入: 阅读书本第 24 页的材料:有感于“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 ,展示课前教师准备的反映深圳和浦 东改革开放前面貌的图片,联系书本第 24 页图 1-31 浦东新貌,对比鲜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并 提问“深圳的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学生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新课学习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0) 提问:提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重要意义?书本第 23 页 强调:(1)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上来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战略决策; (2)邓小平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成为党的第二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补充毛泽东毛泽东是党第一第一 代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江泽民是党第三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胡锦涛胡锦涛是党现任领导集体的核心。 (3)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联系中国近代史上的其它转折,如:鸦片战争、遵义 会 议、抗日战争的胜利。 承转承转:由歌曲春天的故事的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 了一个圈” 提问:提问:“有一位老人是指谁?”“画了一个圈”是指实行什么政策?(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 2 提问:提问: (1)我国的改革最早是在哪儿展开的(农村),采用了什么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展示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展示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契约契约”教师指出这“契约”产生的背景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位、作用?书本第 23 页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什么?书本第 23 页 (4)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一个怎样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5)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有哪些?(1980 年 8 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补充 1988 年 4 月 26 日,我国最大的经济开发区海南省正式成立,1991 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 区。 )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什么?书本第 23 页 (6)什么事件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叙述:叙述: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应当通过对外开放吸取和利用世界各国创造的 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承转:承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3、感动不平凡的变化 学生列举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列举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联系书本第 24-25 页生活用品、 休闲方式变化的材料) 叙述叙述:从同学们的精彩叙述中,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各地,农村和城市人们的 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感到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 阅读书本第阅读书本第 24 页的材料:有感于页的材料:有感于“深圳速度深圳速度”和和“浦东巨变浦东巨变” ,回答:,回答: (1)深圳和浦东的发展有什么共同特点?又有何不同点?两地的成绩说明了什么? (共同点:都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对这两个地区都给予了优惠的经济政策;两地都 是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南部和东部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发展速度快、变化大。) (2)描述自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对照深圳和浦东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可以启发学生从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特色、政府政策及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思考,综合考虑适 宜本地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和途径。) (3)深圳与浦东等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决策的正确性。) 讨论:讨论:“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有何联系?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 展,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小结:小结: 按板书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对要点问题进行提问。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改革 改革开放的年代 城市: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加入 WTO 时段二:时段二:1010 分钟分钟 课内作业:课内作业: 3 作业本上的部分题目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1、按教师提供的阅读方法和预习题预习下一课内容 (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一国两制”有什么必要性?“一国两制”在什么地方得 以成功实践? (2)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有哪些有利因素和阻力? (3)台独的实质是什么?针对台独势力的罪恶行径,中国政府必须坚持的原则立场是什么?青少 年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能做什么? 2、尝试说作业(作业本上的部分题目) 四、教学反思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总第(总第 8 8 课时)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尝试分析“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2)了解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起着重要的作用。 (2)通过分析讨论,认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认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感。 (2)针对台独势力的罪恶行径,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难点:“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 时段一:时段一:3535 分钟分钟 检查作业情况,导入:(检查作业情况,导入:(5 5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检查说作业情况(作业本上的部分题目) 4 提问:提问:利用书本第 28 页七子之歌歌词,问:“妈港”的真实姓名?(澳门)我国的澳门现在 实行的是什么制度?由此导出“一国两制” 新课学习新课学习(3030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阅读书本阅读书本第 26 页第一段,思考:思考:一国两制的含义。 1一国两制的含义 学生回答:书本第 26 页 总结:总结:“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这一制度的前提;两制是指在大陆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主体;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非主体。 提问:提问:实行“一国两制”有什么必要性?(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大业) 实行“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促进祖国统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 承转:承转:“一国两制”这一方针主要是针对港澳台地区的,那么这一构想是如何形成的呢? 出示材料:出示材料:为了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1979 年,全国人大常 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1 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提 出了九条方针;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82 年宪法规定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设 想,1984 年人大通过了关于“一国两制”的政策。 提问:提问: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 问题而提出来的? (台湾问题) 叙述:叙述:台湾问题是由国共两党内战而形成的,台湾问题的实质是内政问题。台湾问题作为我国内政, 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不用去征求有关国家的意见。但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面我国却和哪个国家进行了谈 判? (英国) 回顾香港问题的由来:回顾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 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1898 年,英 国强租新界。 ) 叙述:叙述:英国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霸占香港达 150 多年之久。根据 1898 年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 条规定,英国租借新界时限为 99 年,到 1997 年到期。但要如期归还香港,中国必须与有关国家商谈。 因此从刚才的回答来看,香港问题不是我国的内政,它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所以我国须与英国谈判。 2香港、澳门的回归 在香港和澳门得以实践 提问:提问:“一国两制”已经在什么地方得以成功实践? (香港和澳门) 阅读书本阅读书本第 26 页第二三段及第 27 页“感怀回归盛事”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 (1)为什么我国政府要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可以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香港在国际经济与金融领域所处的重要地位等方面进行思考) 归纳归纳:香港从 1842 年起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香港自古就是中国 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定要实现香港的主权回归;香港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经济开始腾飞, 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也是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自由港,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为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香港可以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50 年不变。 “一国两制”就是 基于香港的历史与现实情况而提出的。 (2)为什么现在我国提出要收回香港,而以前却没有这个可能呢? 5 归纳归纳:我们现在强大了,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加,我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归根到底是由 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极大发展。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收回时机还不成熟,现在时机成熟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简要概括香港回归的历 程。 要求学生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历程要求学生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历程 (1984 年,经多次谈判,双方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 年 7 月,中国正式恢复对香 港行使主权。1987 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1999 年月 12 月 20 日凌晨,澳门政权交接 仪式在澳门举行,继香港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胞。 ) 提问:提问: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意义呢?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运用;开创了香港、澳门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 国耻,标志着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 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 承转:承转:“一国两制” 方针的提出尤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运用,极大地推动了海峡两岸的合作和交流。 从 1987 年开始,两岸民间交流的坚冰已经打破,海峡两岸无论是人员往来,还是经贸、文化交流,都 有了很大的变化。 3海峡两岸的关系 叙述:叙述:新中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决定武装解放台湾;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 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 “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因此,对台方针经历了从“武装解放和平解放和平统一”的变化。 提问:提问:祖国统一大业中有哪些有利因素和阻力? (有利因素:强大的祖国;正确的方针;共同的信念;交流的加强;国际的公认。阻力:某些外国 反华势力;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小结:小结: 按板书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对要点问题进行提问。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含义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时段二:时段二:1010 分钟分钟 课内作业:课内作业: 作业本上的部分题目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1、按教师提供的阅读方法和预习题预习下一课内容 (1)我国目前坚持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则分别是什么? (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新发展? (3)20 世纪 70 年代和 21 世纪初我国外交事业分别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尝试说作业(作业本上的部分题目) 四、教学反思四、教学反思 6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独立自主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和平共处 (总第(总第 9 9 课时)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目前坚持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则。 (2)了解 20 世纪 70 年代和 21 世纪初我国外交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 (1)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经历的几个阶段。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 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2)通过观察、阅读图片,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新中国外交成就及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中感悟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的提高,增强 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目前坚持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则 难点:通过观察、阅读图片,从图中获取信息 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 时段一:时段一:3535 分钟分钟 检查作业情况,导入:(检查作业情况,导入:(5 5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检查说作业情况(作业本上的部分题目) 复习导入复习导入 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第一课与第二课的内容,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的最重要 的变化是什么?”(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对立、美苏争霸是主要矛 盾。)“那么,美国对亚洲采取了什么政策?其结果如何?”(抑制中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扶植台湾; 结果以失败告终。)“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是怎样抑制中国的?之后美国对华态度是否发生过变化?这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新课学习(3030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1、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朗读书本第朗读书本第 2929 页第一段页第一段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联系书本第联系书本第 9 9 页的亚非会议页的亚非会议 1953 年周恩来提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1955 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引申和发展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世界上 许多国家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承转:承转: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中美 双方敌对状态长达二十多年。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 世纪 70 年代初,改善 中美关系成为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从此,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7 3、中美关系 阅读观察阅读观察书本第 30 页图 1-39 至图 1-42 及其文字说明,提问:提问: (1)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图片反映的核心内容。 (50 年代:美国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国,中美关系敌对、紧张;1971 年:美国代表团访华,双 方开始接触,关系出现转机;1972 年:关系改善;1979 年:中美建交。) (2) 为什么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对华态度有所转变?中美关系出现好的势头? (从美国方面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 的重要作用。尼克松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 7 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 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从中国方面看,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可起到牵制苏联,改善中国的国际地 位的作用。因此,改善两国关系是双方的共同要求。) 叙述:叙述: 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才能赢得了对手的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1 Animal Friends Section A 2a~2f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 第三节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京改版2013九年级上册-北京版2013
- 老年痴呆症诊断与治疗规范
- 二级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
- 风湿免疫科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管理
- 感染科医院感染防治措施
- 老年人组团旅游
- 血液科白血病综合治疗指南
- 肝内科肝硬化康复训练计划
- 冠心病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措施
- 2025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原卷版)
- T/CAQI 210-2021果蔬清洗装置
- 公司挂靠安全协议书
- 2023驾驶人数字化体检系统基本功能及技术要求
- 【MOOC答案】《光纤光学》(华中科技大学)章节作业期末慕课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铜精粉产业营运走势与投资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 江苏扬州大数据集团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DB37-T5321-2025 居住建筑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
- 深圳协议二手车合同模板
- 酒厂车间员工管理制度
- DB21T 3722.7-2025高标准农田建设指南 第7部分:高标准农田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