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肠道菌群失调与功能性腹泻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与功能性腹泻的关系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09-16 发表评论 分享 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消化内科 李琳 李岩 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FD)是指持续的或反复的排松散(糊状)便或水 样便,且至少 75%不伴有腹痛。功能性胃肠病罗马 III 诊断标准规定诊断前上述症状出现 至少 6 个月,近 3 个月满足以上标准即可诊断。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目前 研究表明,在中国 FD 的发病率为 1.54%,显著低于西方国家,但在亚洲相对较高,严重 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F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研究发现,其患者粪便内肠 道菌群的数量明显减少,且各细菌种比例明显失调,故肠道菌群失调对 FD 的作用得到越 来越多人的共识。现就 FD 和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及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 FD 的疗效作一 概述。 1、肠道微生态、肠道微生态 人类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多种微 生物,其所含微生物约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 80%,且以细菌为主,将正常肠道内的这些微 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intestinal flora)健康成人肠道内细菌总数约为 1014个,是人体组织 细胞总数的 10 倍,大约由 30 属 500 种细菌定植组成,包括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 其中以厌氧菌为主,仅双歧杆菌和类杆菌就已占细菌总数的 90%以上,而为数极少的致病 菌为梭杆菌和葡萄球菌。正常人肠道内不同部位的菌群数量呈稳定状态,但各解剖部位之 间差异较大。小肠内肠液流量大,将细菌在繁殖前便转运到远端回肠和结肠,故十二指肠 和空肠相对无菌,主要菌种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在 远端回肠中,革兰阴性菌的数量开始增多,并超过革兰阳性菌,多为肠杆菌类和厌氧菌。 通过回盲瓣,含菌量急剧增加,厌氧菌数量超过需氧菌的 102104 倍,主要菌种为拟杆 菌、真杆菌、双歧杆菌以及厌氧的革兰阳性球菌,在结肠中专性厌氧菌的数量甚至超过 98%种 类不同的肠道菌群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相互拮抗,相互协同,在质和量上形成一 种生态平衡。 2、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肠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处于动态平衡。大量研究表明,肠道 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2.1 代谢功能代谢功能 (1)结肠细菌可对食物残渣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糖 蛋白进行发酵分解,产生可被结肠吸收利用的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促使肠道 pH 下降,有利于钙、铁和维生素 D 的吸收。其中丁酸被称为结肠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 并有预防和抑制结肠癌、抗炎、抗氧化、修复肠黏膜防御屏障、调节内脏敏感度和肠道运 动功能的作用。(2)肠道细菌可产生多种代谢酶,主要有水解酶、氧化还原酶、裂解酶 和转移酶等,在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药物的代谢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3)肠细菌可通过分解蛋白质和尿素产生氨,并参与性激素的肝肠循环代谢。 2.2 提供营养提供营养 肠道正常菌群可合成大量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双歧杆菌 可产生维生素 B1、B2、B6、B12、叶酸、泛酸等多种维生素和各种氨基酸,大肠杆菌可 产生维生素 B1 和维生素 K。 2.3 肠道黏膜屏障作用肠道黏膜屏障作用 肠道内各菌群互利共生、密集定植于肠黏膜表面,形成一道 天然的微生物膜屏障,并通过与致病菌竞争肠道上皮细胞黏附位点、消耗肠道营养物质、 产生细菌素等机制阻止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人侵、黏附和生长繁殖。 2.4 免疫抗炎作用免疫抗炎作用 肠黏膜固有层可分泌具有局部抗感染作用的 sIgA,sIgA 是肠黏膜 体液免疫的重要抗体成分。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杆菌和乳酸双歧杆菌可通过改变肠道黏膜 细胞因子的环境,促进 IgA 的合成和分泌。另有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可改善抗炎细胞因子 IL-10 和促炎因子 IL-12 相关产物的变化,从而发挥抗炎效应。 2.5 抗肿瘤作用抗肿瘤作用曾有报道,双歧杆菌冻干培养物能明显抑制肠肿瘤的发生、降低肿瘤 的多态性、缩小肿瘤的体积,长期摄入双歧杆菌能明显抑制 A0M 诱导的细胞增殖、0DC 活性和 ras-p21 肿瘤蛋白的表达,改善与肿瘤发生和癌前损伤相关的生理活动和细菌代谢。 3、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对于健康人来说,人体和肠道内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之间处于互利共生的平衡状态, 研究表明,人的年龄、饮食结构、肠道动力情况、心理压力等均可影响肠道菌群。 3.1 年龄因素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菌群的平衡会发生改变。许多研究表明,老年 人肠道内保护性双歧杆菌的数量减少,而肠杆菌科等潜在性致病菌种明显增多,进而导致 肠道定植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肠道感染风险增高。 3.2 饮食饮食 有研究表明,加入纤维的低渣饮食对保持肠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好的效果。 Salzman 等均有报道,饮食种类能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 3.3 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动力异常 小肠运动中的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被认为是阻止肠道菌群 失调的一种重要调控机制,当其作用减弱或消失,可致肠内容物滞留,导致细菌过度繁殖, 进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Pardo 等研究也发现,小肠动力的改变可促进肠道菌群失调的形 成。 3.4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 Lutgendorff 等报道,心理压力能减少肠道内乳酸杆菌的数量,且能增 加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的数量,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 3.5 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的应用 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广谱抗生素可抑制和杀灭肠道厌氧菌,导致肠 道内细军数量、比例发生改变,进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定植抗力降低,严重时甚至 发生二重感染和伪膜性肠炎。 4、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 Sonnenburg 等报道,过去 10 余年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和宿主的健康状况有着非 常密切的关系。随 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受到饮食、药物、精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时,肠道 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特性上会发生改变,敏感肠道菌被抑制,而未被抑 制的肠道菌快速繁殖,使其正常生理性组合被破坏,转化成病理性组合,所引起的临床症 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其发生率为 2%3%。目前引起 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肠道原发疾病:如急 慢性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等。(2)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 疾病、恶性肿瘤、代谢综合征、结缔组织病、肝肾功能受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3)其 他:如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化疗及放疗后、各种创伤、多脏器功能衰竭(M0F)、胃肠 道改道手术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除了原发病的各种症 状,还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其中,腹泻为肠道菌群 失调的主要症状。 5、FD 与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菌群失调 F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尚不十分明确,而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其主要致病因 素之一。曾有研究报道,排除细菌感染相关、肠道器质性疾病及反复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 的慢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双歧杆 菌、肠杆菌和类杆菌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肠菌群失调导 致 FD 的主要机制有:(1)正常情况下,肠道内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的某些细菌如双歧杆 菌等,可竞争性与肠黏膜细胞结合形成一层生物学屏障,从而阻止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 侵害。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内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多,致病菌及其释 放的内毒素可直接侵袭肠黏膜,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分泌的局部抗感染性 slgA 含量降低,促使肠道致病菌及其抗原易于透过肠黏膜,通过激活肥大细胞,使其脱颗 粒,释放组胺、5-HT、前列腺素、类胰蛋白酶等多种活性物质,进而使平滑肌收缩增强、 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的发生。Zyrek 等研究发现,肠致病型大肠杆菌可抑制肠上皮细 胞紧密连接蛋白 Z0-2 的表达,破坏肠黏膜屏障。(2)健康生理状态下,因胃酸作用及小 肠蠕动较强,细菌通常难以在此定植。萎缩性胃炎及长期应用抑酸剂时,因胃酸过低可造 成结肠内菌群,主要为类杆菌、双歧杆菌、韦荣球菌、肠球菌及梭菌等厌氧菌上移至小肠 定植,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又被视 为肠道菌群失调的菌群横向转移。小肠内过度滋生的细菌通过发酵肠道底物产生氢气、甲 烷、CO2等气体,可导致腹胀;同时还可使肠腔内结合胆汁酸盐水解生成的游离胆汁酸增 多,而肠腔内缺乏胆盐,影响甘油单脂和脂肪酸的吸收,进而引起腹泻。 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内细菌的菌种、数量、比例均发生改变,例如有益菌双 歧杆菌减少,致病性肠杆菌增多,肠道内专性厌氧菌对致病性需氧菌定植的阻抗力减弱, 肠道定植抗力降低,进而出现腹泻,而长期腹泻又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为因果。 另外,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男性 FD 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结肠转运时间较 短、女性对液体和固体食物的延迟胃排空有关。Sorouri 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 FD 的发病率升高。同时,体质量指数(BMI)18.5kg/m2、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更 易患。 6、微生态制剂在、微生态制剂在 FD 中的应用中的应用 FD 虽不至威胁生命,但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曾有对 FD 患者进行的 SF-36 量表评分研究发现,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 5 项的分值均 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而且一般健康状况评分下降最为显著。FD 又属慢性腹泻, 病程多较长,加之患者通常自行服用抗生素等药物错误性治疗,导致腹泻加重、延误病情, 使患者的生活、工作、经济等诸多方面受影响,因此对 FD 的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针对 FD 治疗的研究热点是使用微生态制剂。通过细菌培养及分子检测手 段已经证实,采 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明显改变成年人及婴儿肠道菌群的组成。微生态制剂是 由可调节微生态失调、保持微 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宿主健康状态的益生菌 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物质共同制成的制剂,其可达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目的。它包括 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3 大类,其中益生菌 在临床上的应用最为广泛。现临床上多采用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具有生理活性作用 的单联或多联微生态制剂。益生菌治疗 FD 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外源性 补充肠道有益菌,恢复并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固有层 slgA 的分泌,进而参与 免疫调节;同时投入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具有竞争营养和黏附受体、免疫清 除、抗炎等作用,并可通过分泌细菌素抑制致病菌的定植。 益生菌在对 FD 的治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研究均支持这一观点。Brigidi 等采用 VSL-3 复合益生菌制剂给 4 例符合 FD 诊断的患者口服,治疗 20d 后,其中 3 例 患者排便频次及粪便性状均恢复正常,且便培养显示治疗后便内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的数 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1)。Andresen 等曾进行过一项小样本初步研究,给予 22 例 FD 患者冻干乳酸杆菌胶囊每天 2 粒口服,4 周后发现 50%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粪便 性状明显改善(BSFS: -0.30.2,P=0.04),排便次数明显下降(-0.60.2)/d,P0.02, 且 43%的患者排便频次下降幅度超过 25%。国内萧树东等进行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 照临床试验中,给予 69 例慢性 FD 的患者冻干灭活嗜热乳酸杆菌制剂 LB 口服 4 周,研究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 65.2%,且患者的排便次数减少,粪便性状恢复正常。王玉玲等将 120 例 FD 患者随机分 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每次 2 粒,每天 2 次口服, 另一组予蒙脱石散每次 3g,每天 3 次口服进行对照,治疗 4 周后,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治疗 组有效率 80%,蒙脱石散对照组有效率为 63%,菌群调节剂能明显提高疗效(P0.05), 且治疗组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另外,Ritchie 等研究发现,对于消化 道疾病的治疗,采用单种或多种益生菌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这种不一致的结果,或许 与不同年龄阶段肠道内菌群组成的不同,使用益生菌的种类、剂量、疗程等影响因素有关。 FD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随着研究的深入,国 内外多项研究发现,FD 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提示其在功能性腹泻的发生、发展中起 重要作用,并为其治疗提供了依据。目前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 FD 虽有一定的成果,但由 于许多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可应用的微生态制剂种类繁多、各种微生态制剂研究的重 复性、公认性低,需要更多的临床循证来支持。而且微生态制剂的联用与否、联用的种类、 疗程、剂量等问题仍值得商榷。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选用甚至联合应 用合理的微生态制剂,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不断的临床探索和创新,为 FD 的诊治 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相关阅读:相关阅读: 益生元、益生菌和合生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消化系统与微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 布拉尔酵母菌安全有效治疗儿童急性腹泻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的药物治疗汇总(表) 关键词:关键词: 肠道菌群失调 功能性腹泻 微生物制剂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09-16 发表评论 分享 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消化内科 李琳 李岩 功能性腹污(functional diarrhea,FD)是指持续的或反复的排松散(糊状)便或水 样便,且至少 75%不伴有腹痛。功能性胃肠病罗马 III 诊断标准规定诊断前上述症状出现 至少 6 个月,近 3 个月满足以上标准即可诊断。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目前 研究表明,在中国 FD 的发病率为 1.54%,显著低于西方国家,但在亚洲相对较高,严重 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F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研究发现,其患者粪便内肠 道菌群的数量明显减少,且各细菌种比例明显失调,故肠道菌群失调对 FD 的作用得到越 来越多人的共识。现就 FD 和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及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 FD 的疗效作一 概述。 1、肠道微生态、肠道微生态 人类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多种微 生物,其所含微生物约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 80%,且以细菌为主,将正常肠道内的这些微 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intestinal flora)健康成人肠道内细菌总数约为 1014个,是人体组织 细胞总数的 10 倍,大约由 30 属 500 种细菌定植组成,包括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 其中以厌氧菌为主,仅双歧杆菌和类杆菌就已占细菌总数的 90%以上,而为数极少的致病 菌为梭杆菌和葡萄球菌。正常人肠道内不同部位的菌群数量呈稳定状态,但各解剖部位之 间差异较大。小肠内肠液流量大,将细菌在繁殖前便转运到远端回肠和结肠,故十二指肠 和空肠相对无菌,主要菌种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在 远端回肠中,革兰阴性菌的数量开始增多,并超过革兰阳性菌,多为肠杆菌类和厌氧菌。 通过回盲瓣,含菌量急剧增加,厌氧菌数量超过需氧菌的 102104 倍,主要菌种为拟杆 菌、真杆菌、双歧杆菌以及厌氧的革兰阳性球菌,在结肠中专性厌氧菌的数量甚至超过 98%种 类不同的肠道菌群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相互拮抗,相互协同,在质和量上形成一 种生态平衡。 2、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肠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处于动态平衡。大量研究表明,肠道 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2.1 代谢功能代谢功能 (1)结肠细菌可对食物残渣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糖 蛋白进行发酵分解,产生可被结肠吸收利用的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促使肠道 pH 下降,有利于钙、铁和维生素 D 的吸收。其中丁酸被称为结肠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 并有预防和抑制结肠癌、抗炎、抗氧化、修复肠黏膜防御屏障、调节内脏敏感度和肠道运 动功能的作用。(2)肠道细菌可产生多种代谢酶,主要有水解酶、氧化还原酶、裂解酶 和转移酶等,在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药物的代谢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3)肠细菌可通过分解蛋白质和尿素产生氨,并参与性激素的肝肠循环代谢。 2.2 提供营养提供营养 肠道正常菌群可合成大量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双歧杆菌可 产生维生素 B1、B2、B6、B12、叶酸、泛酸等多种维生素和各种氨基酸,大肠杆菌可产 生维生素 B1 和维生素 K。 2.3 肠道黏膜屏障作用肠道黏膜屏障作用 肠道内各菌群互利共生、密集定植于肠黏膜表面,形成一道天 然的微生物膜屏障,并通过与致病菌竞争肠道上皮细胞黏附位点、消耗肠道营养物质、产 生细菌素等机制阻止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人侵、黏附和生长繁殖。 2.4 免疫抗炎作用免疫抗炎作用 肠黏膜固有层可分泌具有局部抗感染作用的 sIgA,sIgA 是肠黏膜 体液免疫的重要抗体成分。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杆菌和乳酸双歧杆菌可通过改变肠道黏膜 细胞因子的环境,促进 IgA 的合成和分泌。另有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可改善抗炎细胞因子 IL-10 和促炎因子 IL-12 相关产物的变化,从而发挥抗炎效应。 2.5 抗肿瘤作用抗肿瘤作用 曾有报道,双歧杆菌冻干培养物能明显抑制肠肿瘤的发生、降低肿瘤 的多态性、缩小肿瘤的体积,长期摄入双歧杆菌能明显抑制 A0M 诱导的细胞增殖、0DC 活性和 ras-p21 肿瘤蛋白的表达,改善与肿瘤发生和癌前损伤相关的生理活动和细菌代谢。 3、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对于健康人来说,人体和肠道内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之间处于互利共生的平衡状态, 研究表明,人的年龄、饮食结构、肠道动力情况、心理压力等均可影响肠道菌群。 3.1 年龄因素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菌群的平衡会发生改变。许多研究表明,老年人 肠道内保护性双歧杆菌的数量减少,而肠杆菌科等潜在性致病菌种明显增多,进而导致肠 道定植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肠道感染风险增高。 3.2 饮食饮食 有研究表明,加入纤维的低渣饮食对保持肠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好的效果。 Salzman 等均有报道,饮食种类能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 3.3 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动力异常 小肠运动中的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被认为是阻止肠道菌群失 调的一种重要调控机制,当其作用减弱或消失,可致肠内容物滞留,导致细菌过度繁殖, 进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Pardo 等研究也发现,小肠动力的改变可促进肠道菌群失调的形 成。 3.4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 Lutgendorff 等报道,心理压力能减少肠道内乳酸杆菌的数量,且能增 加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的数量,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 3.5 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的应用 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广谱抗生素可抑制和杀灭肠道厌氧菌,导致肠道 内细军数量、比例发生改变,进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定植抗力降低,严重时甚至发 生二重感染和伪膜性肠炎。 4、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 Sonnenburg 等报道,过去 10 余年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和宿主的健康状况有着非 常密切的关系。随 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受到饮食、药物、精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时,肠道 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特性上会发生改变,敏感肠道菌被抑制,而未被抑 制的肠道菌快速繁殖,使其正常生理性组合被破坏,转化成病理性组合,所引起的临床症 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其发生率为 2%3%。目前引起 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肠道原发疾病:如急 慢性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等。(2)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 疾病、恶性肿瘤、代谢综合征、结缔组织病、肝肾功能受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3)其 他:如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化疗及放疗后、各种创伤、多脏器功能衰竭(M0F)、胃肠 道改道手术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除了原发病的各种症 状,还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其中,腹泻为肠道菌群 失调的主要症状。 5、FD 与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菌群失调 F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尚不十分明确,而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其主要致病因 素之一。曾有研究报道,排除细菌感染相关、肠道器质性疾病及反复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 的慢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双歧杆 菌、肠杆菌和类杆菌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肠菌群失调导 致 FD 的主要机制有:(1)正常情况下,肠道内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的某些细菌如双歧杆 菌等,可竞争性与肠黏膜细胞结合形成一层生物学屏障,从而阻止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 侵害。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内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多,致病菌及其释 放的内毒素可直接侵袭肠黏膜,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分泌的局部抗感染性 slgA 含量降低,促使肠道致病菌及其抗原易于透过肠黏膜,通过激活肥大细胞,使其脱颗 粒,释放组胺、5-HT、前列腺素、类胰蛋白酶等多种活性物质,进而使平滑肌收缩增强、 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的发生。Zyrek 等研究发现,肠致病型大肠杆菌可抑制肠上皮细 胞紧密连接蛋白 Z0-2 的表达,破坏肠黏膜屏障。(2)健康生理状态下,因胃酸作用及小 肠蠕动较强,细菌通常难以在此定植。萎缩性胃炎及长期应用抑酸剂时,因胃酸过低可造 成结肠内菌群,主要为类杆菌、双歧杆菌、韦荣球菌、肠球菌及梭菌等厌氧菌上移至小肠 定植,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又被视 为肠道菌群失调的菌群横向转移。小肠内过度滋生的细菌通过发酵肠道底物产生氢气、甲 烷、CO2等气体,可导致腹胀;同时还可使肠腔内结合胆汁酸盐水解生成的游离胆汁酸增 多,而肠腔内缺乏胆盐,影响甘油单脂和脂肪酸的吸收,进而引起腹泻。 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内细菌的菌种、数量、比例均发生改变,例如有益菌双 歧杆菌减少,致病性肠杆菌增多,肠道内专性厌氧菌对致病性需氧菌定植的阻抗力减弱, 肠道定植抗力降低,进而出现腹泻,而长期腹泻又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为因果。 另外,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男性 FD 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结肠转运时间较 短、女性对液体和固体食物的延迟胃排空有关。Sorouri 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 FD 的发病率升高。同时,体质量指数(BMI)18.5kg/m2、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更 易患。 6、微生态制剂在、微生态制剂在 FD 中的应用中的应用 FD 虽不至威胁生命,但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曾有对 FD 患者进行的 SF-36 量表评分研究发现,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 5 项的分值均 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而且一般健康状况评分下降最为显著。FD 又属慢性腹泻, 病程多较长,加之患者通常自行服用抗生素等药物错误性治疗,导致腹泻加重、延误病情, 使患者的生活、工作、经济等诸多方面受影响,因此对 FD 的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针对 FD 治疗的研究热点是使用微生态制剂。通过细菌培养及分子检测手 段已经证实,采 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明显改变成年人及婴儿肠道菌群的组成。微生态制剂是 由可调节微生态失调、保持微 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宿主健康状态的益生菌 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物质共同制成的制剂,其可达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目的。它包括 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3 大类,其中益生菌 在临床上的应用最为广泛。现临床上多采用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具有生理活性作用 的单联或多联微生态制剂。益生菌治疗 FD 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外源性 补充肠道有益菌,恢复并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固有层 slgA 的分泌,进而参与 免疫调节;同时投入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具有竞争营养和黏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卫生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国际经济与贸易关系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互联网金融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科学教育专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 三一重工单招试题及答案
- 秸秆还田合同协议书
- 区委班子五年换届述职报告
- 2025年公共自行车锁车器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免疫抗疲劳保健品项目建议书
- GB/T 708-2006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GB/T 14337-2008化学纤维短纤维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 L4-《采购与供应策略》-讲义课件
-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培训课程课件
- 合欢树史铁生课件
- 机房工程系统调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光伏项目试验报告
- DB37-T 3587-2019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认定
- 汽车电子可靠性测试项目-(全)-16750-1-to-5
- 丁苯橡胶乳液聚合的生产工艺
- JOINT VENTURE AGREEMENT合资企业协议(双语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