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建建材材有有限限公公司司 职职 业业 病病 危危 害害 因因 素素 检检 测测 报报 告告 编号:编号:XXX 职评(日常)职评(日常)2012-049 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 X 卫职技字(卫职技字(XXXX)第)第 XX 号号 二二0一二年八月一二年八月 地址:地址:XXXXXXXXX 电话:电话:xxxxxxxxxxxxx E-mail:xxxxxxxxxxxxxx 传真:传真:xxxxxxxxxxxxxx XX建建材材有有限限公公司司 职职 业业 病病 危危 害害 因因 素素 检检 测测 报报 告告 编号:编号:XXX 职评(日常)职评(日常)2012-049 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 X 卫职技字(卫职技字(XXXX)第)第 XX 号号 二二0一二年八月一二年八月 地址:地址:XXXXXXXXX 电话:电话:xxxxxxxx E-mail:xxxxxxxxxxxxxxx 传真:传真:xxxxxxxxxxxxx 声声明明 1、本检测报告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职业卫生监 督管理部门文件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委托书进行,结合对委托单位 进行的现场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得出的,不受任何行政干预, 不受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的影响。 2、如对本检测报告内容和企业基本状况有异议,请于收到报告之 日起15日内向 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提出书面意见。 3、本检测报告中文字、数据涂改、增删无效。 4、本检测报告无 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盖章无效、无骑缝章 无效,复制报告未经 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重新盖章无效。 5、除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和委托单位外,引用本报告数据须经 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许可。 6、本报告正文21页、附件共5个。 7、本报告共6份,委托单位4份,本单位存档2份。 前前言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1年12月31日修正) 、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 47号)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XX 建材有限公司委托 XXX 职业卫 生评价有限公司对其委托的岗位和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本公司接受委托后,严格按照检测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要求,于 2012年7月13日对该公司进行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样品采集和检 测工作。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该公司委托检测岗 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检测与分析, 并针对职业病预防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补充建议。 目目录录 1 概述概述. 1.1 检测任务的由来. 1.2 检测目的. 1.3 检测依据. 1.4 检测范围与内容. 2 企业概况企业概况. 2.1 企业简介. 2.2 主要原辅料、产品及用量. 2.3 工程工艺描述. 2.4 检测期间生产现状描述. 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3.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内容.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 3.3 检测条件. 3.4 采样、检测设备及方法. 3.5 采样点设置. 3.6 检测工作中环境气象条件. 3.7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分析. 4 建议建议. 4.1 职业危害防护工程设施方面. 4.2 个体防护工程方面. 4.3 职业卫生管理方面. 附件:附件: 附件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委托书; 附件2:生产工艺流程图; 附件3:厂区平面布置图; 附件4: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示例); 附件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示例) 。 1 概述概述 1.1 检测任务的由来检测任务的由来 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工业水平取得了长足 进步,但由于重视不够伴随的职业病问题也日益凸显。职业病病人基数 的不断扩大,以及时有发生的群体性职业病发病案例,促使职业病问题 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 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后,生产活动中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和人 身安全更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为了预防及控制职业病,近年来政府加 大了对职业卫生工作的投入,完善了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体系,强化了监督执法和职业病的防控力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1年12月31日修正) 、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47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受 XX 建材 有限公司的委托对该公司委托检测的岗位及相应委托检测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进行检测与分析,并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1.2 检测目的检测目的 (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控制职业 病危害,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2)判定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是否 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为用人单位的日常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为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提供依据。 (4)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提供科学依据。 1.3 检测依据检测依据 1.3.1 法律、法规、规章法律、法规、规章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1年12月31日修正)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国发1987105号) ; (3)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总局令第47号) ; (4)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48号) ; (5)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总局令第49号) ; (6)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0号) ; (7)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安健200929号) ; (8)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2009-2015年)切实加强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安健 2009140号) 。 1.3.2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 (1) 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 (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 (3) 高毒物品目录 (卫法监发2003142号) ; (4)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 (5) 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 (6)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 (7)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 (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 (9)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 2007); (10)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 (GBZ/T 223- 2009) ; (11) xx 省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办法 (x 安监管政法2009 217号) ; (12) xx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规章认真做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通知 (x 安监管201289号) 。 1.3.3标准标准 (1)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 (3)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2.2-2007) ; (4)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GBZ/T 192.1-2007) ; (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 (GBZ/T192.2-2007) ; (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GBZ/T192.4-2007) ; (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 (GBZ/T 160.42- 2007) ; (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 (GBZ/T 189.7-2007) ; (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GBZ/T 189.8-2007) 。 1.3.4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文件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文件 (1) 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质量手册 (xxxx/S02-2012) ; (2) 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程序文件 (xxxx/CX-2012) ; (3) 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采集样品/数据操 作规程分册) (xxxx/CJGC-2012); (4) 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实验室仪器操作 规程分册) (xxxx/SYGC-2012); (5) 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数据采集测量细 则分册) (xxxx/CJXZ-2012); (6)XXX 职业卫生评价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实验室化验测定细 则分册) (xxxx/SYXZ-2012)。 1.3.5依据的其它资料依据的其它资料 (1)XX 建材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委托书(见附件1) ; (2)XX 建材有限公司提供的企业简介、工艺流程、劳动定员等 资料; (3) XX 建材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XXX 检(日 常)2012-049 。 1.4 检测范围与内容检测范围与内容 检测范围与内容:XX 建材有限公司搅料、布料、压制岗位的苯系 物、噪声,烘干岗位的苯系物、噪声、高温,混料岗位的粉尘、噪声。 2 企业企业概况概况 2.1企业简介企业简介 XX 建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位于 xxxxxxxxxx,主要生产石英 石板材,年产量3万张,现有职工28人。 2.2 主要主要原料用量原料用量及产品产量及产品产量 表表2-1 主要原辅材料及产品一览表主要原辅材料及产品一览表 序号序号原辅材料及产品名称原辅材料及产品名称单位单位数量数量备注备注 原辅料 1石英石矿材吨/年2000 2不饱和聚酯树脂吨/年100 3钛白粉吨/年5 产品 1石英石板材万张/年3 根据生产板材不同 还会加入铁黄粉、 铁黑粉、铁棕粉及 炭黑等辅料,但用 量很小。 2.3 工程工艺工程工艺描述描述 该公司主要生产工艺为在混料工序将石英石矿材混匀、称重后盛装 在编制袋中下转搅料工序,搅料工序先将不饱和聚酯树脂(液体)与钛 白粉混合打成胶(敞口搅拌容器) ,之后加入混料工序下转的石英石矿 材继续搅拌(闭合搅拌容器) ,搅拌混匀后通过搅拌容器底部下料口将 混合湿料在放有衬纸的模具上铺展平,之后在液压成型机上压制制成板 材,烘干后得成品,工艺流程简图见附件2。 2.4 检测期间生产现状描述检测期间生产现状描述 我单位于2012年7月13日对 XX 建材有限公司进行现场采样及检测 工作,检测期间该公司委托检测岗位混料、搅料、布料、压制与烘干处 于生产状态,各岗位生产状况及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措施见下 表2-2。 表表2-2 企业生产状况及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措施情况企业生产状况及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措施情况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人人/班班工作内容工作内容生产设备及作业方式生产设备及作业方式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措施 混料4 混合石英 石矿材, 称重分装 混料车间,1台混料设 备,利用刮板输送带传 送物料,人工加料及收 料 无职业卫生防护设 施,铁铲加料、称 重装了及机器本省 振动造成较大扬尘 工人作业时佩 戴防尘口罩 搅料3 混合不饱 和聚酯树 脂与石英 石矿石及 钛白粉等 2台敞口搅拌机打胶,2 台闭合式搅拌机混合石 英石矿材与胶,不饱和 聚酯树脂由泵自动添加, 石英石矿材与钛白粉人 工加料 未见通风排毒设施, 作业场所安装有风 扇用于降温与空气 流动 2名作业工人 佩戴防尘口罩, 1名作业工人 佩戴纱布口罩 布料4 将混合后 的湿料铺 展均匀 主要依靠滚轴传送带将 铺展好的湿料送入压制 工序 未见通风排毒设施 无个人防护措 施 压制2 操作液压 成型设备 1台液压成型设备,1人 操作,1人负责将压制 成型的板材送往烘干设 备 未见通风排毒设施 无个人防护措 施 烘干1 操作烘干 设备 烘干设备2套,利用滚 轴输送 未见通风排毒设施 无个人防护措 施 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3.1 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内容检测内容 根据企业的委托,确定本次检测的内容如下: (1)化学有害因素:粉尘,苯系物; (2)物理有害因素:高温、噪声。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 企业委托的岗位与对应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见表3-1。 表表3-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一览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一览表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委托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委托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环节接触环节 混料 粉尘、噪声往刮板输送皮带加料及收料称重 搅料 苯系物、噪声打胶,密闭搅拌机开口加料过程 布料 苯系物、噪声 将湿料铺展均匀,整个作业过程 均接触 压制 苯系物、噪声压制过程,受临近岗位影响 烘干 苯系物、噪声、高温 高温烘干过程促使有害物质更多 逸散出来 3.3 检测条件检测条件 (1)满足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 2004)对采样的要求; (2)满足职业卫生检测标准方法对现场检测的要求; (3)工作场所环境条件满足检测的要求; (4)现场采样、检测仪器及实验室环境条件及仪器的检定校准情 况、精确度满足检测要求。 3.4 采样、检测设备及方法采样、检测设备及方法 表表3-2 采样、检测设备及方法采样、检测设备及方法 检测检测 项目项目 采样采样 方法方法 采样采样/检测检测 设备设备 分析方法分析方法依据标准依据标准 总粉尘 丙纶滤 膜富集 FC-1A、GFC- 5B 粉尘采样 称重法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 部分:总粉尘浓度 法器(GBZ/T 192.1-2007) 呼吸性 粉尘 丙纶滤 膜富集 法 AKFC- 92A、AKFC- 92G 粉尘采样 器 称重法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2 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 (GBZ/T 192.2-2007) 游离二 氧化硅 含量 收集呼 吸带高 度新鲜 沉降尘 毛刷、信封焦磷酸法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4 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GBZ/T 192.4-2007) 苯系物 活性炭 管采集 GQC-2大气采 样器 苯、甲苯、二甲苯、 乙苯和苯乙烯的溶剂 解吸气相色谱法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芳香烃类化合物 (GBZ/T 160.42-2007) 高温直读 WBGT 指数 仪 直读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 高温 (GBZ/T 189.7-2007) 噪声直读 AWA5610P 积分声级计 直读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 (GBZ/T 189.8-2007) 温度直读 TES-1360A 温湿度计 直读 公共场所空气温度测定方法 (GB/T 18204.13-2000) 湿度直读 TES-1360A 温湿度计 直读 公共场所空气湿度测定方法 (GB/T 18204.14-2000) 气压直读 DYM3空盒气 压计 直读 公共场所空气气压测定方法 (GB/T 18204.16-2000 3.5 采样点设置采样点设置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 2004)等采样、检测、分析所依据的标准和方法,确定职业危害因素采 样、检测点设置见表3-3和3-4。 表表3-3 个体采样一览表个体采样一览表 采样对象(人)采样对象(人) 车间车间岗位岗位/工种工种人数人数/班班 总粉尘总粉尘呼吸性粉尘呼吸性粉尘苯系物苯系物噪声噪声 混料车间混料4222 搅料322 布料433 压制222 加工车间 烘干111 表表3-4 定点采样一览表定点采样一览表 采样点名称采样点名称总粉尘总粉尘呼吸性粉尘呼吸性粉尘二氧化硅二氧化硅苯系物苯系物高温高温 混料操作位 221 搅料操作位 2 布料操作位 2 压制操作位 2 烘干操作位 21 3.6 检测工作中环境气象条件检测工作中环境气象条件 (1)现场采样及检测:2012年7月13日现场采样及检测时温度 30.8,湿度35.7%RH,大气压99.7kPa。 (2)实验室化验分析:2012年7月16日天平室粉尘化验分析时温度 27.4,湿度63.0%RH,大气压99.7kPa;2012年7月17日理化实验室分 析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时温度24.3,湿度43.2%RH,大气压 99.4kPa;2012年7月20日气相色谱室苯系物化验分析时温度24.0,湿 度61.0%RH,大气压100.0kPa。 3.7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分析及分析 3.7.1化学有害因素化学有害因素 3.7.1.1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GBZ/T 192.4-2007)测定方法,采集工作场所呼吸带高度新鲜沉降尘 进行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测定结果见表3-5。 表表3-5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结果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结果 序号序号 采样地点采样地点 游离游离 SiO2含量(含量(%) 01混料操作位97.5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通过采集混料工工作场所呼吸带高度新鲜沉降尘进行游离二氧化硅 含量测定,经检测石英石矿材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97.5%,大于 80%,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 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T 2.1-2007)中相关规定,确定混料工接触 粉尘为矽尘(石英尘) 。 3.7.1.2 总粉尘浓度总粉尘浓度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GBZ/T 192.1- 2007)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T 2.1-2007)等规范标准,采用个体采样的方法,测定计算8h 时 间加权平均浓度(TWA) ,同时采用定点采样方法,测定计算短时间 (15min)接触浓度,测定结果见表3-6与3-7。 表表3-6 总粉尘的总粉尘的8h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 粉尘粉尘 类型类型 CTWA(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 TWA(mg/ m3) 判定结论判定结论 混料 矽尘 11.9011.90 0.5超限值 表表3-7 总粉尘的短时间(总粉尘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 工种工种 采样采样 地点地点 粉尘粉尘 类型类型 CSTEL (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TWA (mg/m3 ) CSTEL/ PC-TWA 超限超限 倍数倍数 判定判定 结论结论 混料混料操作位矽尘28.8733.3333.330.566.72 超限 值 备注:本方法个体采样粉尘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24mg/m3(以采集420L 空气样品计) ;定点采样 粉尘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33mg/m3(以采集300L 空气样品计) 。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检测,该公司混料工接触总粉尘的8小时时间加 权平均浓度(TWA)与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 准限值。 3.7.1.3 呼吸性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 (GBZ/T 192.2- 2007)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T 2.1-2007)等规范标准,采用个体采样的方法,测定计算8h 时 间加权平均浓度(TWA) ,同时采用定点采样方法,测定计算短时间 (15min)接触浓度,测定结果见表3-8与3-9。 表表3-8 呼吸性粉尘的呼吸性粉尘的8h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 粉尘粉尘 类型类型 CTWA(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 TWA(mg/ m3) 判定结论判定结论 混料矽尘6.818.678.670.2超限值 表表3-9 呼吸性粉尘的短时间(呼吸性粉尘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 采样采样 地点地点 粉尘粉尘 类型类型 CSTEL (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TWA (mg/m3 ) CSTEL/ PC-TWA 超限超限 倍数倍数 判定判定 结论结论 混料混料操作位矽尘11.2716.6716.670.283.42 超限 值 备注:本方法个体采样粉尘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24mg/m3(以采集420L 空气样品计) ;定点采样 粉尘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33mg/m3(以采集300L 空气样品计) 。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检测,该公司混料工接触呼吸性粉尘的8小时时 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与短时间(15min)接触水平超过国家职业卫 生标准限值。 3.7.2.4 苯系物苯系物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 (GBZ/T 160.42- 2007)的测定方法,采用个体采样的方法,测定计算8h 时间加权平均浓 度(TWA) ,同时采用定点采样方法,测定计算短时间(15min)接触浓 度,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对工人接触苯、甲苯、乙苯、二甲苯与苯乙烯情况进 行评价,结果见表3-10表3-19。 表表3-10 苯的苯的8h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CTWA(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 TWA(mg/m3 ) 判定结论判定结论 搅料 0.100.10 未超限值 布料 0.1020.7920.79 6 超限值 压制 0.090.100.10 未超限值 烘干 0.120.12 6 未超限值 表表3-11 苯的短时间(苯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 采样采样 地点地点 CSTEL (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STEL 判定判定 结论结论 搅料搅料操作位0.60.6未超限值 布料布料操作位0.60.6未超限值 压制压制操作位0.60.6未超限值 烘干烘干操作位0.60.6 10 未超限值 备注:本方法个体采样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1mg/m3(以采集8L 空气样品计) ;定点采样苯的最低 检出浓度为0.6mg/m3(以采集1.5L 空气样品计) 。 表表3-12 甲苯的甲苯的8h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CTWA(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 TWA(mg/m3 ) 判定结论判定结论 搅料 0.200.20 未超限值 布料 0.205.135.13 未超限值 压制 0.190.200.20 未超限值 烘干 0.240.24 50 未超限值 表表3-13 甲苯的短时间(甲苯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 采样采样 地点地点 CSTEL (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STEL 判定判定 结论结论 搅料搅料操作位1.21.2100未超限值 布料布料操作位1.21.2未超限值 压制压制操作位1.21.2未超限值 烘干烘干操作位1.21.2未超限值 备注:本方法个体采样甲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23mg/m3(以采集8L 空气样品计) ;定点采样甲苯的 最低检出浓度为1.2mg/m3(以采集1.5L 空气样品计) 。 表表3-14 乙苯的乙苯的8h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CTWA(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 TWA(mg/m3 ) 判定结论判定结论 搅料 0.220.22 未超限值 布料 0.226.436.43 未超限值 压制 0.210.220.22 未超限值 烘干 0.270.27 100 未超限值 表表3-15 乙苯的短时间(乙苯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 采样采样 地点地点 CSTEL (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STEL 判定判定 结论结论 搅料搅料操作位1.31.3未超限值 布料布料操作位1.31.3未超限值 压制压制操作位1.31.3未超限值 烘干烘干操作位1.31.3 150 未超限值 备注:本方法个体采样乙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25mg/m3(以采集8L 空气样品计) ;定点采样乙苯的 最低检出浓度为1.3mg/m3(以采集1.5L 空气样品计) 。 表表3-16 二甲苯的二甲苯的8h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CTWA(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 TWA(mg/m3 ) 判定结论判定结论 搅料 0.540.54 未超限值 布料 0.5410.7910.79 未超限值 压制 0.520.540.54 50 未超限值 烘干 0.650.65 未超限值 表表3-17 二甲苯的短时间(二甲苯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 采样采样 地点地点 CSTEL (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STEL 判定判定 结论结论 搅料搅料操作位3.33.3未超限值 布料布料操作位3.33.3未超限值 压制压制操作位3.33.3 100 未超限值 烘干烘干操作位3.33.3100未超限值 备注:本方法个体采样二甲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61mg/m3(以采集8L 空气样品计) ;定点采样二甲 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3.3mg/m3(以采集1.5L 空气样品计) 。 表表3-18 苯乙烯的苯乙烯的8h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CTWA(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 TWA(mg/m3 ) 判定结论判定结论 搅料179.25229.49229.4超限值 布料0.83296.86296.86超限值 压制2.2778.2378.23超限值 烘干47.1947.19 50 未超限值 表表3-19 苯乙烯的短时间(苯乙烯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接触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 采样采样 地点地点 CSTEL (mg/m3)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PC-STEL 判定判定 结论结论 搅料搅料操作位1.77.707.70未超限值 布料布料操作位89.38225.09225.09超限值 压制压制操作位1.76.236.23未超限值 烘干烘干操作位1.71.7 100 未超限值 备注:本方法个体采样苯乙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31mg/m3(以采集8L 空气样品计) ;定点采样苯乙 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7mg/m3(以采集1.5L 空气样品计) 。 结果分析结果分析:通过本次检测,该公司布料工接触苯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 度浓度(TWA)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搅料工、布料工、压制工 接触苯乙烯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浓度(TWA)超过国家职业卫生 标准限值,布料工接触苯乙烯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超过国家职业 卫生标准限值。 3.7.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 3.7.2.1 高温高温 高温的检测及评价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 (GBZ/T 189.7-2007)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物理因素 (GBZ 2.2-2007)的规定进行,接触高温工人 WBGT 指数检 测结果见表3-20。 表表3-20 作业人员接触高温强度测量结果作业人员接触高温强度测量结果 测量测量 地点地点 接触工种接触工种 体力劳动体力劳动 强度强度 接触时间率接触时间率 测量测量 结果结果 限值限值 结果结果 判定判定 烘干机操作位烘干工75%28.930未超限值 备注:郑州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为33。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检测,该公司烘干工接触的高温强度未超过国家 职业卫生标准限值。 3.7.2.2 噪声噪声 噪声的检测及评价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GBZ/T189.8-2007)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物理因素 (GBZ 2.2-2007)的规定进行,接噪工人8h 等效声级检测结 果见表3-21。 表表3-21 等效声级(等效声级(LEX, ,8h)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 岗位岗位/工种工种 测定结果测定结果 (LAeq, ,Te) dB(A) 等效声级等效声级 (LEX, ,8h) ) dB(A) 评价评价 使用值使用值 标准限值标准限值 dB(A) 判定结论判定结论 混料 77.782.277.782.282.2未超限值 搅料 92.897.892.897.897.8超限值 布料 92.093.392.093.393.3 85 超限值 压制 98.198.698.198.698.6超限值 烘干 87.687.687.6超限值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测量,该公司搅料工、布料工、压制工与烘干工 接触噪声的8小时等效连续 A 声级强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 3.7.3小结小结 粉尘检测结果显示,该公司混料工接触粉尘(总尘与呼吸性粉尘) 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与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超出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超限值原因分析:该公司所用原材料石英石矿 材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很高,达97.5%,生产中混料岗位工人接触的空 气中的扬尘为石英尘(矽尘的代表) ,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矽尘导致矽 肺病例,且矽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时间越短,病变越严重, 在我国矽肺病例占尘肺总病例接近50%,位居第一,是尘肺病中危害最 严重的一种,故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矽尘的容许接触浓度较低;另外混 料岗位无配套的除尘设备,且往刮板输送皮带添加石英石矿材及收料称 重均是人工操作完成,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较低,造成大量粉 尘飞扬,增加了混料工接触粉尘的机会。 有毒物质检测结果显示,布料工接触苯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浓度(TWA)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搅料工、布料工、压制工 接触苯乙烯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浓度(TWA)超过国家职业卫生 标准限值,布料工接触苯乙烯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超过国家职 业卫生标准限值。超限值原因分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生产工艺中常用 苯乙烯作为一种反应的单体与不饱和树脂等反应产生共缩聚物作为涂料 或粘结剂,不饱和聚酯树脂使用时易释放苯乙烯;搅料、布料与压制岗 位无局部通风排毒设施,车间内无全面通风设施;布料岗位直接接触石 英石矿材与不饱和聚酯树脂等混合后的湿料。 噪声检测结果显示,该公司搅料工、布料工、压制工与烘干工接触 噪声的8小时等效连续 A 声级强度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超限值 原因分析:搅料与压制岗位存在强噪声设备,布料、烘干岗位虽不产生 噪声,但与产生强噪声的压制、搅料岗位布置在同一车间,受影响致使 接触噪声强度超限值。 高温检测结果显示,烘干工接触高温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 但在夏季高温天气还应做好预防中暑工作,做好高温作业防护。 通过本次检测,可以判定该公司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苯、 苯乙烯与噪声。该公司混料岗位存在的粉尘为矽尘,危害较大,应在混 料岗位增加除尘设备,同时为作业工人配备符合规范要求的防尘口罩、 防尘披肩等防尘用品。搅料、布料与压制岗位存在苯及苯乙烯超标情况, 苯为确认人类致癌物,苯乙烯为可疑人类致癌物,且两者都可以因皮肤、 黏膜和眼睛直接接触蒸气、液体和固体,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引起全身 效应,造成在空气中浓度符合限值要求的情况下引起过量接触,应引起 重视;生产车间采用岗位局部通风与车间全面通风相结合,控制毒物浓 度,同时为作业工人配备符合规范要求的防毒口罩,橡胶手套等。车间 内主要噪声源为搅料机与压制机,噪声类型为机械动力性噪声,主要由 振动引起,应对这两种设备采取减振措施,降低其产生噪声强度,或采 取隔声、吸声措施减轻其造成的危害。 本次检测结果仅适用于检测时的生产状况,不适用于改变检测时生 产状态的情况:新建、扩建、改建及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新材料的,变更检测时工程生产原辅材料或配比、与检测时非同一批 次原辅材料的,变更检测时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设备布局等, 变更检测时的设备及数量、增(减)产量、增(减)设备及数量、增 (减)通风、隔热设备及增(减)除尘毒、降噪设备的,检测后对工 程及卫生防护工程的检修、大修等的状况。 本评价使用的国家标准接触限值是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 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即:不包括全部接触者、个体敏感者、体质 异常者(含女工及“三期间”)和职业禁忌者。虽然本次检测的岗位中 部分项目未超限值,但由于全部接触者中个体敏感者、体质异常者(含 女工及“三期间”)和职业禁忌者的不确定性,必需对所有职业危害因 素接触者(不论接触浓度或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采取防护 措施,包括职业卫生工程防护和个体防护。 3.7.4检测结果中相关术语的说明检测结果中相关术语的说明 (1)TWA:测得的8h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 (2)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 工作日、40h 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3)超限倍数:对未制定 PC-STEL 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 度均不应超过的 PC-TWA 的倍数值。粉尘的超限倍数为2。 (4)CSTEL:实际测得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 (5)LAeq,Te:等效连续 A 计权声压级(等效声级) 。 (6)LEX,8h:按额定8h 工作日规格化的等效连续 A 计权声压级 (8h 等效声级) 。 (7)WBGT 指数: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 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 4 建议建议 4.1 职业病危害防护工程设施方面职业病危害防护工程设施方面 (1)在混料岗位安装除尘设备,刮板输送皮带加料作业处与收料 称重作业处必须设置吸尘口,收集的粉尘回收利用。 (2)在搅料平台设置上吸式排风罩,排风罩应能覆盖每一给搅拌 机,在布料作业处设置侧吸式排风罩,在压制机上设置上吸式排风罩, 各排气罩的风速应根据毒物检测结果设计,满足要求。为车间引入通风 设施,做好车间的全面通风。搅料平台上用做打胶的搅拌机加装可启闭 的盖子,增加密闭性。 (3)做好搅料机与压制机的维护保养,定期检修,可安装减振座 垫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其产生的噪声强度;或者采用吸声板材将其隔离 起来,以降低作业工人接触的噪声强度。 4.2 个体防护工程方面个体防护工程方面 (1)为混料工配备防尘口罩。 (2)为搅料工、布料工、压制工及烘干工配备防毒口罩、橡胶手 套等。 (3)为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法律培训文案简短课件
- 中国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准精算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5年商丘)
- 减免租金申请书2022
- 设立司法鉴定机构申请书
- 2025-2030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工业无人机巡检服务定价模型与客户付费意愿分析报告
- 2025-2030工业废气处理设备技术路线比较与政策导向研究报告
- 2025-2030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现状与行业应用价值分析研究报告
- 安全气囊车缝培训课件
- 贫困餐券申请书
- 法警安全检查培训课件
- AI+智慧医院高质量发展 信息化建设方案
- 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培训教学课件
- 村干部笔试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培训课件
- 2025年广东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含答案
- 小猪逛果园课件
- 新疆省中考英语真题全解析
- Unit 2 Home Sweet Home 单元全真模拟培优卷(含答案解析)八年级上册英语人教版
- 2025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