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耗与区域经济结构分析_第1页
能源消耗与区域经济结构分析_第2页
能源消耗与区域经济结构分析_第3页
能源消耗与区域经济结构分析_第4页
能源消耗与区域经济结构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能源已经成为影响和制 约一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上海市为例,总结了近年 来上海能源消费的演变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内和国际比较的视 角对能源经济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产业结 构调整和节能因素,对未来能源需求规划,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耗 经济结构 能源安全 能源作为城市经济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驱动城市经济发展 的动力源,也是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正常运转的“血液”,能源问题作 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能源供不 应求的局面日渐突出。上海作为一个高耗能城市,其能源消费总量在国 内各大城市居于首位,同时,由于本地能源匮乏,上海又是典型的能源 依赖型城市,一次能源几乎 100%依靠区外调入,二次能源基本自给自 足,但在能源需求高峰时期供需缺口较大。因此,适时调整能源规划、 正确协调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的 节约化、生态化,是关系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改善环境质量的 重要课题。 上海能源消费的演变特点 (一)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19902005 年 15 年间,上海经济以年均 11.95%的高速度增长, 同时,伴随着人口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全市能 源消费量呈明显增长趋势,能耗总量从 1990 年的 3191 万吨标准煤增加 到 2005 年的 8069 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 6.38%。对比 GDP 与能源消耗 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19902005 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有所波动, 1990 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 1.06(说明能源消费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之后均低于 1,1997 年、1998 年最低为 0.24,2005 年为 0.81。总体 来看,之所以能够以能源消耗的低增长速度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 方面归功于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所带来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 面,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无关系。剔除价格因素影响,按 1990 年 可比价格计算,万元 GDP 综合能耗不断降低,且能源利用效率明显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二)第二产业用能比例最高而能源利用效率最低 在能源终端消费量中,生活消费部分总量有所增长,但所占比 重基本稳定在 7%-8%的水平上;生产消费中,第一产业用能比例基本稳 定在 2%左右,第二产业用能比例最高,但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 的用能比例逐年上升。从三次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变动情况来看, 第三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第一产业,虽然第二产业的能耗 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第二产业仍属于低效产业。如果按终端消费量 测算,2004 年,第二产业万元 GDP 能耗水平大体相当于第三产业的 3 倍,产业能耗水平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业结构调整所蕴涵的节 能潜力。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上海消费的一次能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外来 电力。长期以来,受国家能源状况和能源政策影响,上海一次能源结构 中,煤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00 年,煤炭消费量占 65%,石油占 34%,外来电力和天然气占 1%;2003 年,煤炭消费占 59.2%,石油占 37%,天然气占 1%,外来电力占 2%-3%。近年来鉴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压 力,煤炭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煤炭直接燃烧数量的减少。 发达国家从环境保护要求出发,经过长期调整,能源结构逐渐 趋于合理,发展趋势是石油超过煤炭居于主导地位,天然气、水电、核 电等清洁能源占了很高比例。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基本完成了以 煤为主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目前世界上以煤为主的国 家为数不多。表 1 数据显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与西方发达国 家能源消费结构正好呈反向变化,上海也不例外。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 构均以清洁能源为主,而中国的能源结构恰好相反,煤炭消费远远高于 其他一次性能源消费量,居于绝对优先的地位,清洁能源所占比重明显 偏低。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由此 带来的环境污染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形象极不相称。 国内国际能源经济指标比较 与国内的北京、天津、广州三城市相比较,上海的产业结构优 化程度优于天津,但明显滞后于北京、广州,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偏低; 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均居于首位,由于人口的高密度和人均 能源高水平消费,使上海的能源消费密度远远高于其它三个城市,是北 京的 3. 6 倍,天津的 3.8 倍,是广州的 3.1 倍。从万元 GDP 能耗水平 看,上海的能源利用效率高于北京、天津,但低于广州(见表 2)。 表 3 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尤其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 程度还很低。对于美国、英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由于第三产业占 绝对主导地位,高产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大大弥补了第二产业低产出、 高能耗的缺陷,从而在总体水平上降低了能源消耗量。因此,节能战略 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出、低能耗的第 三产业,降低低产出、高能耗的第二产业的比重。 能源规划的对策 自 1990 年以来,上海的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快速、稳定、健康 的发展,对低产出、高能耗的一些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整和压缩,低能耗、 少污染、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新型的工业 体系。今后的工作重点仍然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确 保能源供应,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一般来讲, 资源消费对外部的依赖程度越高,受外部变化的影响和牵制就越大,抗 干扰和抗波动的能力就越差。为保障上海的能源安全,必须科学制定城 市能源规划,既要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环境保护等因 素,又要研究城市周边能源市场与国家能源战略。为了实现上海经济发 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必须在环保前提下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也 就是说,关键必须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找到更充分、 更清洁的能源供应,二是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少能源需求。 建立与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虽 然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但为了改善能源结构, 减小环境和运输压力,上海能源利用的总体方针应该是积极引进外部清 洁能源,如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对东海天然气、秦山核电、三峡 水电的利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安全的能源供应环境。 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由于第三产业的能耗水平大大低于第二 产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配置。与国内城市北京、广州相比,上海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 偏低,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的差距就更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 内,制造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还将扮演重要角色。降低上海的总能耗水 平,关键在于制造业。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严格控 制耗能行业发展规模,积极发展那些适合在大都市生存的能耗低、污染 少、效益高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实现能源消耗节约化的节能降耗。积极发挥政府在能源规划和 产业政策方面的导向作用,除了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政府部门应充分 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能,如对节能技改项目、节能产品等给予必要的财 政支持,充分体现“节能优先”的原则。另外,需要充分认识上海经济 社会发展中能源瓶颈的严峻性,在全体市民中牢固树立能源忧患意识, 强化节能观念,倡导节能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上海才能突破 能源瓶颈,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从长远看,常规能源特别是石油、 天然气供应不足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 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上海可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 要是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2003 年在奉贤安装的 4 台 850 千瓦风 力发电机的成功运行,以及我国首幢生态建筑办公样板楼在莘庄工业园 区的落成等等,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力量和工业配 套能力都比较强,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参考文献: 1.郭培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厉无畏.充分认识能源瓶颈的严峻性N.文汇报,2005 3 中国能源报告(2010) 中国能源消耗管理研究报告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及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 神,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强化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节能 降耗的任务还很艰巨。现根据 2006 年及今年上半年的统计结果,对 全市能源消耗情况分析如下: 一、全市 2006 年和 2007 年上半年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 (一)2006 年全市能源消耗基本情况: 1、万元 GDP 能耗同比下降 3.79%,单耗水平高于全国、全省和 赣州市的水平。2006 年全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 865.82 万吨标煤, 万元 GDP 能耗为 1.67 吨标煤,同比下降 3.79%。万元 GDP 能耗比全 国的 1.21 吨、全省的 1.352 吨和江西赣州的 1.04 吨标准煤,分别高 0.46 吨、0.32 吨和 0.63 吨标煤,但比广东韶关市的 2.01 吨标准煤 ,低 0.34 吨标煤。万元 GDP 能耗同比下降率比全国下降的 1.33%多 下降 2.45 个百分点,比全省下降的 3.39%多下降 0.4 个百分点。江 西赣州市为上升 1.33%,广东韶关市为下降 4.78%。万元 GDP 能耗同 比下降率在全省 14 个市州中排第三位,居前两位是:长沙下降 3.89%, 娄底下降 3.80%。 2、万元 GDP 电力消费量同比下降 2.16%,单耗水平高于全国、 全省和赣州市的水平。2006 年全市全社会电力消费量 56.1 亿千瓦时 ,万元 GDP 电力消耗为 1084.8 千瓦时,同比下降 2.16%。万元 GDP 电耗比全省的 1051.9 千瓦时,高 32.9 千瓦时;比赣州市的 845.9 千 瓦时,高 238.9 千瓦时;但比韶关市的 1559.1 千瓦时,低 474.3 千 瓦时。万元 GDP 电耗下降率在全省 14 个市州中排第四位,居前三位 分别是:株洲下降 4.55%、怀化下降 4.2%和湘潭下降 2.59%。 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4.34%,单耗水平高于全 国、全省和赣州市的水平。2006 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 量 442.47 万吨标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 2.98 吨标煤,同比 下降 4.34%。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的 2.53 吨标准煤,高 0.4 5 吨标煤;比全省的 2.74 吨标准煤,高 0.24 吨标煤;比赣州市的 1. 17 吨标准煤,高 1.81 吨标煤;但比韶关市的 5.3 吨标准煤,低 2.32 吨标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在全省 14 个市州中排第六 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娄底、湘潭、岳阳、长沙、和益阳,分别下 降 4.72%、4.7%、4.61%、4.57%和 4.45%。 4、一、二、三产业能源单耗水平全面下降。2006 年,一产业消 耗能源 36.7 万吨标煤,其万元增加值能耗 0.43 吨标煤,下降 1.14% ;二产业消耗能源 635.62 万吨标煤,其万元增加值能耗 2.61 吨标煤 ,下降 5.73%;三产业消耗能源 109.47 万吨标煤,其万元增加值能 耗 0.58 吨标煤,下降 5.54%。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消耗能源 84.02 万 吨标煤,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 9.7%,比上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 5、多数县(市、区)单位能耗水平下降。2006 年,全市万元 GD P 能耗除临武县上升 2.58%外,其他各县(市、区)都有不同程度下 降。下降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北湖 4.68%、桂东 4.45%和资兴 4.37%。 (二)2007 年上半年规模工业能耗基本情况: 1、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增速低于生产增速,促使单位能耗持续 下降。上半年,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 95.1 亿元(按 2005 年可比价计 算为 75.58 亿元),同比增长 13.98%;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 235.7 9 万吨标煤,同比增长 10.23%。由于增加值增速快于能耗增速,促使 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3.29%,比一季度多下降 2.36 个百分 点。 2、从 11 个县(市、区)看: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除临武县 上升 1.23%外,其余 10 个县(市、区)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下 降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永兴、宜章、资兴、嘉禾、桂东、汝城 、北湖等县(市、区)。 3、从 34 个大行业看: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的 9 个,下 降的 25 个,其中降幅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的 20 个。 4、从 32 个重点能耗企业看: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的有 19 个,上升的有 13 个。下降幅度高于全市平均的有 17 个,八 达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市华湘化工有限公司、湖南省玉山水泥有 限公司和长沙卷烟分厂等 4 个企业,分别下降 26.52%、26.48% 、25.22%和 23.1%。 二、存在的问题: 1、节能意识比较淡薄。由于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能 源供需环境比较宽松,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节能降耗 意识比较淡薄,企业节能资金投入较少,能源消费过程中管理不够规 范,“跑、冒、滴、漏”的损失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2、油、电、气等优质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偏低,能源结构尚需 进一步优化。2007 年上半年,规模工业生产消耗煤炭 314.54 万吨, 折合标准煤 254.82 万吨,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耗量的 81 %;而油、电 、气等优质能源和清洁能源消耗为 49.81 万吨标准煤,只占能源消耗 量的 16.35%,比例偏低。 3、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高能耗工业发展快。具有矿产资源 优势,近年来,毗邻的粤、港、澳地区已进入产业转型期,大量的高 耗能工业向内地欠发达而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转移。近几年我市先后 引进了华润电力、钻石钨、云湘矿冶、郴北矿业、永星冶炼等不少较 大工业企业,这对加快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增加了节 能降耗的工作压力。 三、对全年能源消耗趋势判断 2007 年全市节能降耗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节能意识逐 渐增强。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和开展全社会节能宣传力度的加大,节 能工作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 对节能降耗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三是企业对节能降耗进一步重视。 加大了节能技改的投入。如东江金磊水泥公司干法水泥生产线,华湘 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企业的节能技改项目投入运行,节能明显。 四是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这些都有利于取得节能降耗的 成效。 不利因素主要是,我市高能耗企业多,结构没有多大改变。湖南 华润电厂鲤鱼江有限公司(B 厂),有一台机组已于 6 月发电,另一 台机组预计 9 月份投产,根据这两台机组的能力及消耗水平测算,今 年规模工业预计要多消耗煤炭 110 万吨左右,将增加综合能耗 70 万 吨,该企业年内增加值大约不过 6 亿元,将对今年全市万元 GDP 能耗 和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产生较大上升拉动作用。 综合以上因素,预计 2007 年全市万元 GDP 能耗同比上升 1%左右 ,但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可能增长 4.0 %左右。 三、节能降耗的对策和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 使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 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 靠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消费自然资源来换取 GDP 增长的“粗放型”增 长模式,如何向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应是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严格限制高能耗 、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项目上马,鼓励企业淘汰技术落后、高能耗 、污染严重的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的技术进步。推进节能降耗技术进步,不 仅可以缩小节能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增强企业竞争力,而且 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益。我们应把资源、能源、环境领域 关键技术的发展和突破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研究和突破一 批制约工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应用高技术和先进 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建设节约型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要鼓励企业推广节能新机制,应用节能新技术,淘汰有色金 属、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工艺装备,开展对有害烟 气、废渣、尾矿等废物的综合利用工作,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4、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节能重点项目和循环经济、资源综 合利用等项目的支持。利用国家国债资金投向节能重点项目的机会, 积极组织我市重点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得到国家和省 节能专项资金的支持。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可循环。 以沼气建设作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加快发展“猪(鸡 )沼果(菜、鱼)”等一体化的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加 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推进工业产品的综合利用,如煤焦电,废渣 水泥,废气(水)热能等等,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模式为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全面整顿和规范矿 业开发和加工秩序,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 偿机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 【报告主题】现状/趋势/策略/对策/管理/投资/营销 【报告形式】动态研究报告(现成报告内容+客户指定内容+现时 内容) 【报告作者】节能减排研究课题组 【报告提示】从能源消耗情况看,过去 20 年,我国万元 GDP 对 应的能耗有了大幅度降低。1985 年,万元 GDP 的标煤能耗为 8.48 吨, 1990 年下降到 4.56 吨,1995 年是 1.94 吨,2000 年进一步下降到 1.52 吨。到 2006 年,这一数字已降低为 1.16 吨,预计 2007 年可降 低到 1.04 吨。如果 2010 年降低到 0.95 吨的水平,已低于国家预期 的 1.0 的指标。那么,到 2010 年,我国标煤能耗大约需要 36 亿吨。 即 20082010 年的 4 年,需要增长 40%。从煤炭消耗情况看,1985 年, 万元 GDP 消耗煤炭 9 吨,2005 年下降到 1.2 吨。如果 2010 年下降到 0.92 吨,则届时我国年产煤炭要达到 35 亿吨,比 2006 年要增加 12 亿吨。5 年增速接近 50%。从钢材生产情况看,与能源和煤炭的情况 不同,1985 年,万元 GDP 消耗钢材 0.4 吨,1997 年和 1998 年降低到 0.129 吨。1999 年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启动和我国重型机械的加速 发展,钢材消耗迅速增大,到 2006 年,万元 GDP 需要的钢材上升到 0.226 吨,升幅是惊人的。尤其是 2001 年之后,钢材生产增速都比 经济名义增长率要快 10 个百分点。假设钢材需求在 2010 年下降到 0.158 吨的水平,则届时我国钢材年需求量将达到 6 亿吨,比 2007 年的实际水平要高出 1 亿吨。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未来 3 年,我国 钢材产量似乎都不可能满足市场急剧膨胀的需求。特别是,如果钢材 消耗占比不下降,比如说达到 0.2 的水平,则届时年钢材消费将超过 7 亿吨。水泥的情况要更特殊一些。1985 年,万元 GDP 消费水泥 1.61 吨,1995 年迅速下降到 0.7 吨。此后 12 年,这个数字一直稳定 在 0.6 吨左右。但水泥的产量却快速上升了。1985 年,我国水泥产 量 1.45 亿吨,2007 年预计达到 15 亿吨。如果 2010 年水泥消耗系数 下降到 0.52 吨,则届时需要水泥 20 亿吨,比 2007 年还要多 5 亿吨 产能释放。电力供应显然早已达到极限。1985 年,万元 GDP 消耗电 力 0.45 度,1995 年下降到 0.149 度,首次低于 0.15 度的水平。但 此后 12 年,这个数字只是缓慢下降到如今的 0.135 度。显然,电力 消费系数不可能再大幅度下降。假设 2010 年该系数下降到 0.105, 则年发电量需要达到 4 万亿度,相当于比 2007 年再增加 30%。按照 此前的数据,我国年耗电煤已经达到 8 亿吨,2010 年的电煤消耗将 达到 11 亿吨。想一想,现在的供应都这么紧张,2010 年,我们的煤 炭从哪里来?未来 3 年,我国的煤炭供应能增加 10 亿吨吗?由此可 以推断,在可以预见的 3 年里,我国的煤炭、水泥、钢材、电力的供 应紧张局面很难得到缓解,除非在这 3 年中实现经济硬着陆,将通胀 指数压低到 1%2%左右,同时将经济名义增长率降低到 11%以下。否 则,在 20082010 年的这 3 年,很可能由于上述产品的供不应求而 引发持续的涨价,最终产生高通胀而导致经济急刹车。本报告在大量 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组织课题组编辑而成。本报告是 高层次、权威性,深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参考价 值。 材料与冶金学院赴辽宁省四市一县材料与冶金学院赴辽宁省四市一县 暑期社会实践团成果总结暑期社会实践团成果总结 未来沈阳经济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与技术调研报告未来沈阳经济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与技术调研报告 摘摘 要:要:分为风能产业篇、光伏产业篇、生物质能(固体颗粒燃料) 产业篇三大部分详细论述了国内该三个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分 析了该三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此次社会实践, 科学合理地提出对未来沈阳经济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相关建议和部 分发展方法、方式。并对未来沈阳经济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进行了展 望。 关键词:关键词:清洁能源产业、现存问题、沈阳经济区、发展建议 一、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一、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国际大背景 能源短缺和地球生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石 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产生大量的 CO2、SO2 等温室气体,造成全球变 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酸雨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 麻烦,寻找新能源以替代化石燃料成为了未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任务之一。 与化石能源不同,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能和 “可再生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海潮能 等,这些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世界自然基金会曾表示,清洁能源技术产业规模将在 2020 年达 到 1.6 万亿欧元,成为仅次于汽车业和电子业的世界第三大产业。大 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即当今世界将从网 络信息化时代走向清洁能源产业的时代。围绕清洁能源所形成的产业 群有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繁荣的支撑点:第一,清洁能源产业具 备改变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并能带动相关的其它产业,成为其 它相关产业新的发展增长点。第二,传统化石能源(石油、煤炭)的 稀缺性越来越明显。高油价很有可能将在未来经济中持续不变,发展 清洁能源将强化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博弈能力。 在目前的清洁能源产业中,除核能利用外,风电、光伏和生物质 能三个分支产业已经在清洁能源产业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其对国家经 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无数便利。 下面报告将分为风能产业篇、光伏产业篇、生物质能(固体颗粒 燃料)产业篇三大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二、未来沈阳经济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与技术的建言之二、未来沈阳经济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与技术的建言之 风能产业篇风能产业篇 ( (一)国内风能产业概况:一)国内风能产业概况: 1 1、资源状况:、资源状况: 我国具有丰富的风力资源,风电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资源基础。 我国的风能资源分布广泛,风能资源划分为陆上资源与海上资源,陆 上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 、 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海上风能资源主要分布于沿海及其岛屿地区, 包括山东、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 我国首次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 2009 年,中国气象局公布我国首次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取得的 阶段性成果:我国陆上离地面 50 米高度达到 3 级以上风能资源的潜 在开发量约 23.8 亿千瓦;我国 525 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 面以上 50 米高度可装机容量约 2 亿千瓦。我国风能开发潜力逾 25 亿 千瓦。(现象解释:现今风机高度提高,由过去的几十米达到一般百 米以上。随着产业及技术的发展,以前调查得出的数据和信息已不符 合实际情况。) 2 2、国内风能产业发展现状:、国内风能产业发展现状: (1 1)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装机容量不断增加 在 2007 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 340 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604 万千瓦,超过丹麦,成为世界第五风电大国,且当年装机仅次于 美国和西班牙,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风电市场之一,市场规模迅速扩 大。 (2)2)风电制造业发展迅速风电制造业发展迅速 2005 年之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风电制造商,并且规模较小、 技术相对落后,风电场的建设主要依赖进口。2005 年,可再生能 源法颁布,有效地调动了市场、投资商的积极性,华锐风电(原大 连重工集团)、维斯塔斯、西门子等一批国内外大型制造业企业和投 资商纷纷进入中国风电制造业市场,还有一批中小型制造企业正在成 长。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国内风电行业初步形成了风电设备制造、 配套零部件生产的产业链。 (3 3)风电产业相关政策逐渐成熟)风电产业相关政策逐渐成熟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加速风电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实施了如 风电特许权招标等政策,促进了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加速了风电国产 化的进程。同时,我国政府还在进出口关税、增值税等税收优惠以及 财政补贴等方面,对风电发展给予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2006 年,我国开始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 确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地位,将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优先发展 的领域,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强制上网、费用分摊等基本制度,为完善 可再生能源政策奠定了法律基础。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贯彻实施, 必将对包括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3 3、国内风能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国内风能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1)(1)技术差距明显,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技术差距明显,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风电技术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目前,中国风 电机组制造以引进和 2 次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和专 业人才,自主研发力量不足。由于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起步较晚,缺乏 技术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弱,仍未能掌握风电机组总体设计的核 心技术,更多地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国产设备方面,包括制造水 平、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国产 化设备的质量、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2)风电并网困难风电并网困难 风能电力的并网问题将成为今后几年风力发电的瓶颈。风能由于 风速、不定时有风等不可控因素导致其电力为低质量电力。国内已有 的电网建设总体较为薄弱,中西部地区尤为薄弱,如果不采用合理的 技术,不稳定风力发电的电能上网时对电网的冲击很可能导致电网的 破坏。同时,现实状况中,相比突飞猛进的风电发展,我国电网规划 与建设滞后。智能电网的发展可能解决风力发电上网的难题,但智能 电网的建设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3 3)没有形成支撑风电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专业人才不)没有形成支撑风电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专业人才不 足足 现今国内依然未形成支撑风电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我国风 电产业专业人才奇缺,全国数量有限的科技人员从事风能发电,技术 研发、风电厂规划设计的人才更少。同时,开发中的测试、试验标准 与规范不健全,技术标准、产品认证工作滞后。尽快完善风电制造业 的国家级产品检测和认证制度,将成为我国健全风电产业技术服务体 系的核心内容。 (4)(4)风电成本偏高,电价相对成本而言较低风电成本偏高,电价相对成本而言较低 我国当前风电成本偏高。由于我国风电的发展有限,依赖从发达 国家购买设备和技术,承受了昂贵的风电开发成本,这也是造成我国 风电上网成本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阻碍了风电的发展。随着技 术进步和规模扩张,风电成本有所下降,但目前风电与火电相比在成 本上仍处于劣势,上网电价每度仍要五、六角,几乎是火电的两倍。 相对较高的成本和较低的电价是风电投资很难盈利,打击了投资者的 积极性。 (二)沈阳经济区风电现状(二)沈阳经济区风电现状 1 1、沈阳经济区风电资源状况、沈阳经济区风电资源状况 辽宁省是我国重工业地区,能源消耗量比较大,且以煤炭作为主 要能源,煤炭大量消耗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年将排放大量的 SO2 、烟尘等污染物。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开发利用风能等 新能源、改善环境应是我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 我省位于亚洲东部大陆中高纬度地区,辽东半岛在黄、渤海中间 是明显的季风气候区,常年多风,集中在春冬两季。沈阳市周边的法库 县、康平县均拥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从资源角度讲很适于风电产业 发展。 2 2、沈阳经济区风电产业状况、沈阳经济区风电产业状况 在风电产业方面,近年来沈阳及其周边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风 电建设项目不断推出,风电场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并网容量快速增加, 吸引到国内多家大型电力企业的重要投资。同时,在风电建设的拉动 及积极影响下,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 (1)1)康平县康平县 康平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具有风向稳定、风能密度高的特点,具 备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厂的天然条件。目前,装机容量 5 万千瓦的富饶 山风电场和装机容量 2.5 万千瓦的金山风电场已并网发电。康平县已 规划建设康平西关风电场等项目。 辽宁康平金山风力发电场由辽宁康平金山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建设。该风电场从丹麦及西班牙引进了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风力 发电机组,于 2006 年 5 月完成二期扩建工程建设,二期引进了西班 牙 Gamesa 公司生产的变桨、调频、调速风电机组。 (2 2)法库县)法库县 2006 年,法库县成立了新能源产业办公室,引进了国电集团龙 源电力集团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经过 3 年多努力,法库县风电产业迅速发展,截止到 2009 年末,已开工 建设 50 万千瓦,并网发电 35 万千瓦。在 2009 中国新能源产业经济 发展年会上,法库县被评为“2009 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排名 第九。 (三)建议未来沈阳经济区风能产业发展方向、内容:(三)建议未来沈阳经济区风能产业发展方向、内容: 1 1、逐步发展智能电网产业、逐步发展智能电网产业 (1 1)现有电网基础不足以满足风电并网)现有电网基础不足以满足风电并网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在法库县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沈阳工程 学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均了解到,风力发电站、光伏电站发所发出的电 能均为不稳定的电力资源,该不稳定性将对电网产生较大影响。这一 技术问题对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的顺利并网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风 能电力的并网问题将成为今后几年风力发电的瓶颈。 以风力发电为例:风能由于风速、风量的不可控因素导致其电力 为低质量电力。如果不采用合理的技术,不稳定风力发电的电能上网 时对电网的冲击很可能导致整体电网的破坏,现有的电网状况不足以 承担未来风能发电不稳定性对其的影响。智能电网的发展可能解决风 力发电上网的难题,但智能电网的建设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2 2)智能电网介绍)智能电网介绍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智能电网作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 要战略措施。基于此,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已将发展智能电网上升到战 略层面。由于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 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大规模接入后对电网运行会产生较大影响。我国 相对薄弱的电网发展基础以及新能源产业迅速的发展势头,对电网性 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这些,建智能电网可以保证未来包阔新能源 电力的稳定供应,这也是保证新能源产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3 3)智能电网产业)智能电网产业 由于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将成为新能源、 新技术、新材料的综合应用平台,拉动相关产业需求。面对此种发展 趋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沈阳经济区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装备制造 业尤其突出,应抓住这次机遇,引导国有制造业企业、民营资本逐步 加入、发展未来智能电网建设所需的相关设备制造、研发,加强该领 域科学研究。此举措将为沈阳经济区相关电力、材料、机械等行业带 来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2 2、寻求在高耗能企业应用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寻求在高耗能企业应用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 沈阳经济区中不乏鞍山钢铁、本溪钢铁、抚顺铝厂等部分大型重 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在为地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由于其产业 性质决定了其为高耗能企业,对电力、煤炭需求量极大。发展低碳经 济的过程中,改进、优化高耗能企业的能源结构,将成为未来重工业 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1)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 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是指风电系统的终端负荷不是传统的单一 电网,而是将风电直接应用于一系列能适应风电特性的高耗能产业及 其它特殊领域。目前,风电并网是世界上大规模风电场的唯一应用方 式,但由于风的高度不稳定性,风电在电网中的贡献率难以超过 1/10。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直接应用的基本思路是,即大规模风电不并 入电网,直接应用于一系列能适应风电特性的终端用户。在非并网风 电系统中风能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大幅度降低风电成本。同时,为高 耗能企业用电节约了较大能源成本。 (2 2)鞍钢(鲅鱼圈基地)风电模式)鞍钢(鲅鱼圈基地)风电模式 2008 年,鞍钢集团鲅鱼圈基地实施了风力发电利用项目。2008 年 11 月,一期 3 台风力发电机组在鞍钢鲅鱼圈基地的海岸线上建成。 一期风电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厂区提供照明,目前发电量已达 1000 万千瓦时,年降低标准煤消耗 3270 吨,实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8150 吨。在一期风电利用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鞍钢对新工艺和 新技术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利用风能来满足钢材轧制线上各个机组 的用电需求。 (3 3)寻求非并网系统应用)寻求非并网系统应用 首先,非并网风电技术仍在研究阶段,实际应用较少,非并网风 电系统对于已建成的、运营多年的大型重工业企业应用将面临巨大技 术困难,难以实行。但沈阳经济区中有一批如本溪钢铁等重工业企业, 因市场发展、技术革新等方面,面临着重组、改建、产业升级等一系 列重大举措,这些都将是非并网风电系统应用的重要发展机遇。该类 重工业企业虽数量不能称为众多,但由于其均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其产能极其巨大,所相关联的能源用量同样巨大。该类企业所涉及的 总的能源消耗总量将对地方能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说,在这些高耗 能企业中逐步应用非并网风电系统有着极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沈阳 经济区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会产生重大长远影响。同时,随着经济的持 续发展,长远看,将有更多的重工业企业投产建设,新建的这些企业 也将成为非并网风电的重要应用空间。 从长远的优化能源结构角度出发,非并网风电应成为未来沈阳经 济区重工业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不仅为风电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应用将减少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并 能降低企业的能源成本。 3 3、促进风电服务、人才体系成长、促进风电服务、人才体系成长 目前,国内依然未形成支撑风电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我国 风电产业专业人才奇缺,全国仅少数科技人员从事风能发电,技术研 发、风电厂规划、选址设计的人才更少。 (1)1)国内风电设计院所缺乏国内风电设计院所缺乏 我国风电产业正处在成长阶段,急需技术、设计方面的专业服务, 以帮助该产业在未来健康、快速发展。纵观国内各类设计院,钢铁、 建筑等行业以拥有数量众多且技术较为成熟的专业设计院,相比之下, 国内风电类专业设计院所寥寥无几,设计能力极为贫乏。此种情况下, 国内风电场建设、风电设备过于依赖外国进口,造成成本的大幅上升。 (2 2)沈阳经济区技术、人才优势)沈阳经济区技术、人才优势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 究究 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从事风力发电技术研究已有 27 年, 培养出一支博导、教授牵头的风力发电设备研发设计队伍。近几年来, 在风能相关方向承担国家级 863 计划、各类基金、科技攻关计划等课 题众多,承担的项目有大型并网风电机组的开发研制、国家“863” 计划“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等,获得省市级科技奖项多项。 (3 3)筹建风能设计院)筹建风能设计院 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在国内拥有着很强的科研能力,走 在我国风电技术前沿。对于沈阳经济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优于其他 地区的巨大优势和有利发展条件。以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为 技术基础,沈阳工业大学风电专业、东北大学自动化、机械等专业毕 业生、科研人员为人才基础,以东北大学设计院为参考模式,实行产 学研结合的经营模式可以成为思路之一。 三、未来沈阳经济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与技术的建言之三、未来沈阳经济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与技术的建言之 太阳能(光伏)产业篇太阳能(光伏)产业篇 (一)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概况(一)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概况 1 1、光伏产业相关知识:、光伏产业相关知识: 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 5 个 环节。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 为应用系统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硅料尤其是高纯度的硅料毛利率 最高。由于近年来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硅料曾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 状况,致使硅料的价格不断攀升。硅片生产的利润率较高,而组件生 产和工程安装利润率最低,约为 l0左右。硅料的利润增长点主要 是来自高纯度的多晶硅,而纯度较低的工业硅则价格极为低廉。工业 硅料的生产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是产业链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一 环。工业硅料经提纯后得到高纯度的硅料则价格高昂。高纯度硅料的 供应商主要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公司。 目前,国内大部分光伏企业的产品集中在硅片、电池片和电池组 件以及应用系统方面。 2 2、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1)“两头在外两头在外”的不平衡发展的不平衡发展 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上游的多晶硅材料和最下游的应用 都在国外。生产太阳能电池所需要的原材料多晶硅有 95 %以上必须 从国外进口,而又由于我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有限,生产出的太阳 能电池产品 98%用于出口。2008 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为 2GW,是 世界第一大制造基地,也是第一出口大国。在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之前,我国的光伏电池组件企业大多都从事组装工序,是比较简单的 劳动密集型操作,缺乏核心技术,主要的利润来自代工,仍然是劳动 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原料在外这块,全球有四个国家,美国、日本、 德国、俄罗斯能生产比较好的多晶硅,我们国家也能生产,但产业发 展程度不如这四个国家、技术含量也不高。 由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和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 98 的光伏产品靠出口,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致使中国光伏企业受海 外市场的牵制。光伏产业典型的“两头在外”,实际是我国消耗了大 量能源,造成了很大污染,只生产出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这也造成 光伏产业受到一定质疑。 (2)(2)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 近十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在世界光伏市场的拉动下快速增长, 太阳电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 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 2 GW, 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占全球分额的 30,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的 主要供应国之一。 (3)(3)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限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限 虽然我国是太阳能电池的最大生产国,但由于发电成本较高,我 国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依然缓慢,光伏发电装机亦缓慢,在没有足 够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绝大部分用于出口。 相比于国内巨大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国内光伏装机容量显出一定局限 的负面作用。 (4)(4)国内光伏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国内光伏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当下国内光伏产业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我国光伏产业主要的 利润仍来自代工,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较长,相关优秀企业应展开一定程度的产业合作,加强技术、经营等 方面的合作、交流,从而促使国内企业降低成本,逐步提高产品技术 含量。 3 3、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1 1)技术障碍)技术障碍 我国光伏产业生产链中,产业链上游比下游薄弱,各环节发展不 协调、不平衡,很多环节都需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技术。上游环节中 的太阳级硅材料、硅锭、硅片和器件是光伏生产链中的基础部分,基 础环节薄弱,上游和下游生产能力不匹配,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综合能耗较大,光伏发电本应是环保产业,但光伏电池所用的多 晶硅在提炼过程中,耗电量却比电解铝还要高。我国部分企业由于工 艺水平相对落后,综合电耗过高,远大于外国同行业,并且由于工艺 落后、技术缺乏造成了较突出的污染问题。 质量存在差距、生产成本高,目前制约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的最 大瓶颈在于,核心技术的缺失导致企业的成本过高,产品的质量也无 法保障,因此很难与国际大公司进行竞争。 (2)(2)市场障碍市场障碍 我国现有光伏产业的市场小。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是 靠国外快速发展的光伏市场所拉动的。我国快速健康发展的太阳能光 伏产业和迟缓发展的太阳能光伏市场之间的严重失衡和不协调,不但 对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不利,而且对太阳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 展不利。没有国内内需市场支持的产业是脆弱的,抗风险能力较差,这 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3)(3)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居高,并网困难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居高,并网困难 高成本是造成太阳能没有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当前,世界 大厂瓦克生产多晶硅的成本在 25-30 美元/公斤左右,国内一般的厂 子在 70 美元/公斤左右,且国际七大厂质量比国内大部分产品更为优 质。在这种情况下,下游的企业更愿意进口。而正是由于光伏发电的 高成本,为其并网造成了巨大困难。 (4)(4)产能相对过剩产能相对过剩 当前,全国许多省区市都出现新能源发展热潮,100 多个城市提 出建设新能源基地。几年前,鉴于存在多晶硅的大缺口以及基于对太 阳能产业长期利好的预期,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 投资更多地涉及硅料生产。在短短几年间,一个原本高投入、高回报、 进入门槛高的行业转眼间变成产能过剩行业。 为了引导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国家将多晶硅产 业列为产能过剩的行业,通过采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坚决抑制多晶 硅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势头。 (二)沈阳经济区硅料投资的产业分析(二)沈阳经济区硅料投资的产业分析 以往,硅料生产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巨大的利润回报,但现今由于 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